美章网 资料文库 商业银行改革举措前瞻范文

商业银行改革举措前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改革举措前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改革举措前瞻

2003年12月9日,国务院总理在出席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九团体举行的欢迎晚宴上透露,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已经确立,半年内就会开始进行大力度的改革。据悉,国务院相关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均已成立研究和指导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的专题班子。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改造的信心已是铁定。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就已经提出了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的建议,但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很大(截至2002年底我国信贷方式的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80%以上,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又占整个银行业贷款余额的56%),呆坏账比例高、资本充足率低、抗风险能力差,政府自然担心对它们进行大刀阔斧的产权制度改革可能引起剧烈的经济波动,故这一改革举措迟迟未能付诸实施。中国入世以后,经济界大多数人士认识到,除了进行股份制改造,似乎找不到第二条可以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外资银行业挑战的有效对策。既是由于形势所迫,也是鉴于条件基本成熟,2004年将成为“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元年”。

许多迹象表明,早些时候提出的“五年时间,三个步骤”(即用五年的时间完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经营、公司化运作以及上市三个步骤的改革计划),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因此可能对上述进度表“提速”,将前两个步骤合并推进,即用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在未来一年到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整体或分拆上市(因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整体素质有相当的差距,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可能较早上市,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则会相对放慢)。值得注意的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是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实力而上市,因此我们预测,它们将通过以下8大配套举措来加速推进其股份制改造计划:

1.全力补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9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总额约为7000亿元,加权风险资产约为15万亿元,平均资本充足率接近5%,要达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资本金缺口约5000亿元。目前中央政府打算从相对富裕的外汇储备中拿出1000亿美元(接近2003年全年新增的外汇储备,折合人民币约8300亿元)注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果这些注资能够落实,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将绰绰有余。当然,中央政府也可以通过发行次级金融债券的方式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或出于分散股权的考虑,适当引进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国外资本和本国民间资本。

2.运用多种手段压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02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881.03亿元,不良贷款率加权平均后为26.12%;2003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境内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虽有所下降(截至2003年9月末为19992.27亿元),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1.38%(但民间独立经济学家预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面和潜在的不良资产约有3.5万亿元)。尽管剥离并处理上述不良资产的困难重重,但长痛不如短痛,估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再次剥离会在2004年上半年启动。与前一次处理不良资产的速度相比,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次在处理不良资产上的速度可能会大大加快,运用的手段自然也将多样化。

1999年后陆续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处理办法是将它们打成若干“资产包”,折价向国内外投资者招标拍卖,回收率从早期的30%跌至现在的15%—20%,这种模式事实上最后还是由国家财政为其账面价值与出售价格之间的差价“埋单”。2003年中国政府的年度财政总收入只有两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能动用多少国库资金为这种资产贬损“埋单”并非等闲之事,所以此次处理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会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等多种方案都将被具体实施,与此相呼应,将会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推出配套的金融工具(譬如垃圾债券),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步伐也会加快。

3.在股份制改造中大规模引入民间资本

如前所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不良资产率显然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拿钱注资和贴补,“多条腿走路”势属必然。在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债转股、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和民间资本等方案中,对民间资本这一战略资源目前似乎更加值得关注。因为第一,虽然当局允许并欢迎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我国金融业,但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在吸纳非国有股股东方面,不可能让外资在股份制改造后的四大商业银行中占有过大的比重(我国政府对外资参股中资金融机构规定的最高比例为20%),这为民间资本入股四大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空间。第二,中国的民间资本目前已有相当的规模,仅居民储蓄存款就有1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能将在银行的储蓄转化为对银行的投资(包括入股和购买金融债券),转化的比率只需4%—5%,就足以筹集到充实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所需资金。第三,近年来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的热情空前高涨,如果当局能够因势利导,不仅能够解决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为产融结合和混业经营作好铺垫。第四,为了有效克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过分依附于政府来运行,交易费用很高,银行运行效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银行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等缺陷,当局也有意引入民间资本来增强四大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

4.对混业经营的探索将与股份制改造联动

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今天,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四大商业银行如不及早进行混业经营的探索和准备,不仅原有的市场份额会被其他金融机构蚕食,而且将来拓展非传统业务也会处于劣势。故四大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将会积极探索混业经营。为了防范混业经营的风险及协调由此带来的新问题,特别是避免与现行法律相冲突,四大商业银行对混业经营的探索估计会先采取如下过渡模式:即将四大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变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旗下既有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的商业银行,又有分别从事投资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证券业务等的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由于每一个从事具体业务的机构都是独立法人,因此在内部各机构(子公司)之间依然存在“防火墙”,从而可以避免各自风险的相互蔓延。金融控股集团公司作为各个子公司的母公司,可以统揽全局,并可根据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态势和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调节。这样,对于旗下各机构(子公司)而言,依然是各有专业分工的分业经营,以便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而对于作为母公司的金融控股集团而言,由于整个集团的经营与发展战略以及对各个子公司的协调,都由母公司来制定和组织,事实上可以达到混业经营的效果。“子公司分业+母公司混业”的模式可以绕开现行法律的管制,因此在《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修改之前,这种过渡模式比较容易与四大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联动。

5.组织结构的优化及业务、管理流程的再造将与股份制改造融为一体

就优化组织结构而言,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设计内部治理结构,明确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的职责,形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将改变现行“四级管理、一级经营”模式下管理层次过多、效率低下的状况,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和普及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技术,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将从实际出发,基本保持直线——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同时制定合理的授权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层次)的职权和职责,理顺各部门(层次)之间的关系,变部门条条管理为整体综合管理,既保证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或总行一级法人对整个系统调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又充分发挥各层次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组织结构的优化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必然会进一步大幅度裁减冗员,估计从2004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3—5年每年还将裁员3万人左右。

就业务、管理流程的再造而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第一,从价值链分析入手,根据对顾客价值贡献的大小来审视业务流程,突出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并把一些低附加值的和不具优势的业务(如非金融业务、后勤、员工培训、科技开发等业务部分或全部外包。第二,简化业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譬如将细分的产品业务流程改为一揽子业务流程、运用网络技术将串行流程改造为并行流程等)第三,根据客户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设计多样化业务流程。由于用同一流程往往无法满足各类客户的全部需求,因此,业务流程也应具有多样化(例如在信贷业务方面,针对风险的不同来设计高、中、低三个风险类别的流程,或根据客户对银行的重要程度来设计不同的业务流程)。第四,建立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保证体系,分别制定标准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相关规范。第五,推进业务创新流程再造,制定一系列测度有效满足客户当前及未来需求的考核指标(如符合性、可用性、交付能力、产品安全性、产品生命周期等)以及新产品策划、设计、开发、评审、验证、更改、实施等一系列规范。

6.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形式上有制度,实际工作中很少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执行,也不事后检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有效;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信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缺乏全面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内部审计没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面没有覆盖所有业务,审计所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改进建议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部分管理层漠视规章制度,常常把自身的行为置于控制之外,道德风险相当高。

在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体制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组织架构,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第二,设立专门的机构专司风险管理职能,定期评估全行的各类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并检讨各项控制措施是否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和明确应采取的补救措施;第三,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借鉴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创建适合国情的风险管理模型,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管理;第四,建立和完善资产分类制度、审慎的会计制度、损失准备金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等风险制度;第五,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和覆盖面;第六,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将承担风险的各部门(层次)纳入统一的管理组织框架,建立风险辨识、计量和管理控制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各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系统管理;第七,强化资产组合管理,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单个项目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第八,塑造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第九,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决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培养风险管理人才,提高风险管理技术。

7.进一步完善审慎的会计、财务制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体现了国际会计制度的审慎原则,其中,明确要求金融企业要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明确贷款损失准备金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要求专项准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构及时、足额计提。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四大商业银行尚五连贯、准确、合格的财务报表,尽职调查和信用评级自然也难以做到科学严谨。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四大商业银行将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重视以现金流量为主的评估与测算,并努力与国际准则和惯例进一步靠拢,提高其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Accuracy)、公允性(Fair)和可靠性(Reliable),以提高贷款损失准备金充足性为切入点,推进银行业审慎会计原则的实施。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经营活动具有比一般工商企业更高的风险度及社会关联性,因而不论其是否公开上市,都应该履行信息公开披露的义务,对其资产、经营、风险、管理、组织、股权结构及高层管理人员等方面的信息,按照法律或法规的要求,向金融监管机构、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进行报告或公示。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经营信息进行了适度的公开披露,但还存在着信息披露内容不全面(主要以财务成果信息披露为主,而对于反映其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的信息披露极少)、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主要是向其上级管理行和人民银行报送会计报表,而对于其他具有关联关系的机构和个人多以宣传、广告性质的披露为主,未能提供或充分提供有效的信息)、信息披露不甚真实(如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收息率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是否准确无从核实)等缺陷。四大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将根据2001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和2002年5月人民银行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国市场化程度,阶段性地推进信息披露,信息披露范围由小到大,由只向政府监管部门报送,逐步过渡到向投资人、重要债权人、银行利益相关者及社会公众披露,并强化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内容(先从会计信息披露开始,逐步过渡到对统计信息披露,最后对非量化信息进行披露)、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以固定格式的会计报表、表外附注、统计报表及说明书为主、辅之以非固定格式的揭示报告和反映各类明细状况的补充报表)。同时,加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手段,推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培育真实、合规、有效披露的企业文化,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为下一步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作好准备。

8.金融创新向更高阶段升级

近2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重点,已不再是摆脱金融管制及避险,而集中表现在金融产品和客户的细分上,而由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是在改革开放后从零起步的,因此尽管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具有后发效应,但创新活动仍基本上处于以规避金融管制(特别是利率管制和严格的分业限制)为主的初级阶段。从发展趋势看,管理当局对利率和分业经营的管制都将逐步放宽。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可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未来的浮动范围可能会更大。另外,即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商业银行法》修正草案三审稿,有望在关键性条款的修改中,为业内关注并呼吁的混业经营留下一定的法律空间,混业经营的限制将陆续放开。因此我们预测,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逐渐把金融创新的目光更多地集中于细分的金融产品和客户上来。就拓展细分的金融产品市场而言,将对开发各种货币市场基金、各种信托产品、住房贷款转按揭业务、法人账户透支、CPS票据业务(以票据为核心的企业短期融资解决方案)、信贷资产转让等探索。就拓展细分的客户市场而言,将更注重提升客户价值,推出各种个性化的“小众”产品或服务(比如针对大型企业集团开发“集团网”、综合授信、履约保函等公司银行业务新品;针对民营企业开发中小企业商业票据、综合理财顾问等服务;针对信誉好、业务量大的老客户开发VIP客户增值服务)。金融创新逐步由规避金融管制为主的初级阶段向以金融深化为主的成熟阶段升级,将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过程中做大做强增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