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往来主要包括调拨资金和联行汇差资金两方面。总、分行根据各自的资金状况,以中央银行公布的标准利率或同业市场利率为基础,分别制定辖内资金划转价格,即通常所说的调拨资金利率和辖内联行利率。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一方面,各分行迫于完成存贷款新增指标、利润指标等的压力,在大力吸收存款的同时,还必须争先放贷,为资金寻找出路。其结果是,总、分行均在不同程度上承担了利率风险,从而导致利率风险管理过于分散化。由于商业银行多数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主要是由利率决定的,所以,过于分散的利率风险管理,大大增强了商业银行经营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需要相关人员对市场主导利率的变化及其趋势具有较强的敏感度、洞悉力和判断力。因此,过于分散的利率管理显然又造成极大的浪费,与商业银行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相违背。
此外,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各分行对资金做出的使用安排,对全行而言,往往并非是最好的安排,从而使全行丧失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因此,现行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也不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整体盈利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和要求也随之提高。为此,我国商业银行亟须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推动内部资金管理模式改革,以有效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二、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
从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应是一个好办法。
(一)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
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商业银行建立内部资金管理中心,各分行每发生一笔资产负债业务,均按照相应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该中心做一笔金额相同、方向相反的虚拟交易,从而把利率风险转移至资金管理中心进行集中式管理。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该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图所示)。
假设某商业银行有2家分行(即甲分行和乙分行)和1个资金管理中心,并采用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某日,2家分行分别只发生了1笔存(贷)款业务。其中,甲分行吸收到1笔1年期定期存款,金额为D,利率为RD;乙分行发放了1笔1年期贷款,金额为L,利率为RL.该行内部1年期资金转移价格为R,RD<R<RL.
该日,2家分行均按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资金管理中心进行虚拟交易,并汇聚形成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池。
资金管理中心对资金池内相同期限的资金进行匹配、轧差后,显示资金池有1年期资金缺口,金额为(L-D):若L>D,则表明资金为正缺口;若L<D,则表明资金为负缺口。对该部分资金缺口,资金管理中心可以在基于对市场主导利率判断的基础上,采用利率衍生工具(如利率互换合约)等进行真实交易,对冲利率风险,以使资金缺口情况符合该中心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目标要求。
假设资金管理中心的资金缺口为负缺口,该中心在金融市场上将(D-L)资金用于某交易,利率为RM,RM>R.针对上述业务,甲分行净利息收入为D×(R-RD);乙分行净利息收入为L×(RL-R);资金管理中心净收入为(D-L)×(RM-R)。对全行而言,净收入为(D-L)×RM+L×RL-D×RD.
(二)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分类及现实运用
按照集中程度,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完全集中模式和区域集中模式。其中,完全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只建立一个资金管理中心,由该中心完全承担对该行资金利率风险的管理。区域集中管理模式是指,一家商业银行建立若干资金管理中心,各分支行每发生一笔资产负债业务,均与所属资金管理中心进行虚拟交易。当然,各中心的建立不应单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而应结合各分支行业务规模、资金流量等情况,合理予以划分。
对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全行的业务规模较小,资金流量较少,从而有可能把全行的资金集中到一个中心进行管理。因此,适合采取内部资金完全集中管理模式。但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言,资产、资金规模均很大,即使在某一时点,全行经办的业务量及业务笔数也很惊人。因此,显然应采用区域集中模式管理内部资金。
(三)建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意义
与我国商业银行现行内部资金管理模式相比,建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最大意义就是,在银行内部,通过虚拟交易,把利率风险转移到一个中心进行集中管理,以充分利用该中心的专业化管理优势和资深交易人员,发挥管理协同效应,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
对上例而言,甲分行承担嵌入式期权风险(即存款可能被提前支取的风险),乙分行承担嵌入式期权风险(即贷款可能提前偿还的风险)和信用风险(即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等级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资金管理中心承担利率风险,对全行资金缺口进行管理,以尽量减轻、规避因利率波动的客观存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情况。相应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甲、乙分行可以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指导下全心全意营销,完全成为商业银行的“营销窗口”,而不用考虑市场利率的变化、本行资金的匹配和摆布等问题。
同时,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也将从全行角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大大提高银行的整体盈利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化。
接前例。如果甲分行可发放1笔1年期贷款,利率为R′。在现行资金管理模式下,只要R′>RD,甲分行往往就会作出同意发放该笔贷款的决定。但实际上,R′有可能低于R,当然也远远低于RL.这时,从全行角度来讲,显然由乙分行发放该笔贷款应是更优选择,能使全行收益更大化。
三、建立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传递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号,体现了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整体激励导向,决定了资金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内部配置。可以说,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制定的合适与否,以及是否能在市场主导利率变化的情况下及时予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管理模式的效果。如果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不能随着外部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则将失去实质意义。
目前,各商业银行对辖内联行利率的调整,往往均滞后于市场利率的变化,不利于全行对资金的动用和头寸的摆布。因此,为充分发挥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作用,亟须建立一套以市场利率为基础,针对不同期限、不同币别、不同产品性质的交易,分别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定价机制,以此作为调节资金的杠杆。
同时,商业银行还应提高对市场主导利率等相关风险测量的定量化、自动化水平,持续、动态地进行技术性微调,在实现政策导向的同时降低政策转换成本。通过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及时、准确、鲜明地传递商业银行经营决策信号,引导全行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盈利水平,切实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二)进一步提高信息科技水平
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依赖于先进、强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一方面,不管是完全集中模式,还是区域集中模式,各分支行每发生一笔资产负债业务,都需要与资金中心做一笔虚拟交易,这需要强大的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另一方面,资金管理中心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资产负债结构的监控、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等,都依赖于先进的数学模型和庞大的金融数据库,这需要利用先进的管理软件。
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息科技力量的投入,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全行的发展。
(三)建立并实现资金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联动
与一般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资金。商业银行进行财务管理,实际上也就是以资金为主要对象进行管理。可以说,对商业银行而言,资金计划与财务计划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为增强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功效,商业银行还应建立并实现商业银行资金管理模式与财务管理体制之间的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