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中国银行1979年在香港设第一家分行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境外分支机构数快速增长。截止2004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境外机构达100多家,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总资产达1838.98亿美元。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可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引进外资、吸收外汇存款、发放外汇贷款、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第二阶段是业务扩张期,通过开展国际金融合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融资、参与国际银行贷款等活动和小规模设境外机构等方式,把服务领域向境外延伸;第三阶段是跨国银行阶段,着重建立全球各地分支机构、营销网络和客户群体。目前除中国银行跨国经营进入第三阶段,可称为跨国银行,其他银行尚处在第一或第二发展阶段,同西方跨国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存问题分析
1.尚未建立起现代银行机制
国际上著名跨国经营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无一不是按市场经济内在规律运营,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产权清晰,几乎不承担政策性业务,使之稳健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必须按照国际市场变化特点营运资金,遵循市场规律,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承担了部分政策性银行的责任,产权关系不明晰,没有充分经营自主权,经营限制过多,大大降低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效益与竞争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2.网点布局不合理
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设立大量分支机构如分行、子行等,而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设立层次较低的分支机构,如代表处等。从他们分支机构全球布局来看,显得十分经济合理。而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现有网点分布的国别地区范围较广,但分行等高层次的分支机构主要集中在日本、香港、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在纽约、巴黎、巴哈马、巴林、巴拿马等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较少,层次也低。商业银行的国外机构大多数停留在代表处的层次上,只能起到沟通信息的作用,能真正经营国际业务的很少。这反映了我国银行缺乏全球布局战略眼光,跨国经营实力尚十分薄弱的现实。我国目前经贸合作伙伴主要是美国、日本和欧盟,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也集中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些地方开设分行等高层次的金融机构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金融和经济国际化脱节。
3.金融创新能力弱,金融人才匮乏
跨国经营银行应拥有丰富人力资源,金融创新能力强。如花旗银行可每20天向客户推出一种新金融产品;德意志银行可每60天向客户推出一种新金融产品。同时,这些西方跨国银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均可以提供3A式服务,使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优势。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弱,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更多是向外国同行学习,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中,不少是国外银行运用相对成熟的金融产品。海外银行存在着电子化程度较低,金融工具品种单一等问题。在跨国经营以提供传统业务为主,如国际结算、国际保理、福费廷等。而且结算收汇存在环节多、速度慢等问题,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业务发展缓慢,而创新业务如个人理财、投资咨询业务尚未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尚未成为发展重点,缺乏新型业务品种,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境外业务开拓和深入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跨国竞争中如何实施适当的跨国经营战略,实现异军突起,如何实现同跨国公司的协同发展和渗透发展,是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全面推进:
(一)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战略选择
1、实行与跨国公司协同发展的战略
我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必须与本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跨国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需要巨大资金支持,靠外国跨国银行筹资,其条件苛刻甚至有为其所吞并的风险。我国跨国银行若不与跨国公司合作,会导致业务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利润增长点等问题。而跨国公司贷款不仅数额较大而且风险相对较小,既能为跨国银行带来较高的效益又能带动其他金融业务拓展。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以跨国公司为依托,以跨国公司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合理地设立各种分支机构,努力提高各分支机构的金融研发能力,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金融需求。同时积极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融入国际银行业潮流。
2、利用区位优势,重点选择跨国经营地区,实行全球区位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海外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我国银行业实施全球区位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1)国际金融中心,包括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巴哈马、巴林等。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制程度低,且能把握国际金融创新的脉搏。(2)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利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和降低运营成本。(3)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我国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独联体、中东、非洲、南美、东欧等区域。
(二)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对策建议
1、完善现代银行机制
现代银行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我国商业银行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银行运行机制。实现在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下运营,使我国银行在跨国经营中与国外同行具有相同的制度优势。
2、提升机构设置层次
金融监管当局应当鼓励我国银行海外机构以分行或附属行为主要设立形式,其中分行由于受到本国和东道国法律的双重管理,可作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主要形式。附属行是我国银行以全股或多数股权收购或兼并,可以控制的海外分支机构,也可以作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一种组织形态,但国内母行必须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把握收购兼并时机。
3、推动业务品种和经营货币多样化
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经营形式和货币种类应多样化。从较为成功的日本跨国银行发展来看,在投资形式上,自1977年开始,对外证券投资成为其经营主要内容;在币种选择上,日本跨国银行吸收了美英等国跨国银行海外投资的成功经验,但并未照搬英美跨国银行海外投资币种选择的僵化模式,而是根据国际货币变动的具体趋势,灵活采用不同币种。我国商业银行在美国、欧盟可主要采用美元、欧元,在东南亚国家采用人民币,为人民币实现局部区域可兑换做好准备。
4、相机扩展业务范围
跨国银行业务基本包括国际零售银行业务、国际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批发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为本国跨国公司的国外分支机构提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金融服务。批发银行业务则主要是大额离岸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技术和销售技能方面与国际一流大银行还有差距,而且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需要完善的大规模机构网络,雇佣较多员工等,加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客户难以争取,从事零售业务不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但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还不具备从事国际批发银行业务的实力,其跨国经营应以满足国内跨国企业的对外贸易、跨国投资、金融交易和海外融资等需求为主要目的的国际商业银行业务为主攻方向,在时机成熟时,向东道国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建立良好的金融品牌形象。
5、引进和培养金融工程师
当前在中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中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晓国际法律、精通外语、精于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由此,首先要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努力发展金融教育,使其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知晓国际法律、精通外语、精于审计。改变中国金融从业人员的传统观念,养其市场意识,将其从传统的存贷款者之间的中介转变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和资本使用者之间的“金融工程师”角色,尽快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其次,建立并落实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形成银行跨国经营的动力源泉,大力推行雇员的“当地化”及“全球化”。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应基于“跨国创建为主,跨国并购为辅”的战略,围绕这一战略完善现代银行机制、提升机构设置层次、推动业务品种和经营货币多样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加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进程。
二十世纪末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力是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发展,反过来金融全球化又推动了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更大规模的跨国经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银行业跨国经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欧美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跨国经营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跨国经营尚处于较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