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保障领域运用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社会的进步,“区块链+”技术为建立中国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多种服务形式的新型信任机制及数字身份,全面提升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区块链+社会保障”研究现状,然后借助全面、系统分析区块链的发展、架构与特性,以研究“区块链+社会养老、电子证照、公益慈善”的融合系统在社会保障中的应用场景与策略。
关键词:区块链;社会保险;互助保障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梳理。“区块链+社会保障”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热点,Till(2017)认为,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货币为社会医疗保障系统创设了新型多边的融资制度,加强了数据安全,减少了欺骗次数,同时医疗数据开放共享创新了社会保障系统的工作机制,有益于提升全球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覆盖性;Jun(2017)认为,区块链是一种推进社会变革的潜在信息通信技术,区块链的发展将像互联网一样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区块链服务于如银行、租赁、保险等金融市场的同时,还可为政府提供创新性的业务功能。ShangandPrice(2019)指出区块链技术使数据权属确认变得容易,提升了数据交易、流通及共享的安全性、透明性,防止腐败发生的同时,提升了社会保障的公共服务效率。Keyser(2017)提出区块链技术不仅可减少社会保障中的腐败与人为错误,而且还能实现保障服务的供给者与参与者直接互动,形成网络形态的治理与服务,提升保障服务供需之间的精准匹配度。以上研究推动了“智能化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形态的出现。
(二)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国内关于“区块链+社会保障”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近些年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井一荻(2018)指出,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在提升社会保障服务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推动社会保障更好地发展。毛茜(2019)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区块账本数据结构和区块数据不可篡改等时间戳的特性,可以解决社会保障过程中,各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性的信任系统。林闽钢(2020)依据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征,论述了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保险、养老服务、公益慈善等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应用。王丽荣(2020)基于区块链的电子证书认证策略,分析了公益慈善数据流动过程的堵点盲区及优化方案,并指出区块链可以使慈善数据信息更加透明,从而提高公益慈善数据传输的广度与深度,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有序的开源生态。
二、区块链发展史与架构特性
(一)区块链的技术发展。1976年,赫尔曼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决定了密码学的发展方向,开启了区块链的史前时代。1980年,默克尔提出了默克尔树的数据结构和对应的算法,对密码学和分布式计算领域起到重要作用,为区块链的数据层奠定了基础框架。1982年,莱斯利•兰伯特提出拜占庭将军的理论,标志着分布式思想进入到了关键性阶段。1997年,工作量证明机制算法的出现,为区块链奠定了共识层的基础框架。2001年,点到点网络的出现,又为区块链奠定了网络层的基础框架。2008年11月,中本聪的《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一文标志着区块链正式诞生,并进入以数字货币为代表的区块链1.0阶段。2013年12月,维塔利克•巴特林的《以太坊白皮书》标志着以太坊的到来,让区块链进入了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2.0阶段。2016年之后,区块链被广泛应用于政府、教育、金融、医疗等各行业,彻底进入以落地应用为代表的3.0可编程社会时代。
(二)区块链的技术架构。区块链学科属于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了数据、网络、共识、激励、合约、应用六个层次,六层次的逻辑关系与每层封装的技术体系如图1所示。区块链分类形态多样,每种分类形态又是多链并存。按网络范围可分为:不需要身份验证的公有链、对某些组织开放的联盟链和完全被单个组织控制的私有链;按对接类型可分为:单独运行的单链系统和可以联接在一起的互联链系统;按生态应用可分为:只架构底层的基础链和专业定制的行业链。公有链、联盟链、私有链的详细对比,如表1所示。(图1、表1)
(三)区块链的技术特性。区块链的技术特性主要体现在去中心化、透明性、开放性、自治性、不可篡改及匿名性。去中心化:区块链不再依赖于中央处理节点,实现了数据的分布式记录、存储和更新;透明性:区块链的数据记录对全网节点是透明的,数据记录的更新操作也是透明的;开放性:除了数据直接相关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区块链的数据对所有人公开;自治性: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任何人为的干预都不能起作用;不可篡改:区块链系统的信息一旦经过验证添加至区块链后,就会永久储存,无法更改;匿名性:区块链不再依赖于中央处理节点,实现了数据分布式记录、存储和更新。区块链特性中要特别注意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两大特性。一是区块链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储,不存在单一控制的硬件或管理机构,任意区块的权责都是相同的,整个系统中所有区块都需要共同维护数据,所以去中心化并不是没有中心,而且将中心的权责弱化,并分散到多个节点。二是由于区块链的网络连接和透明开放等特性,导致链上区块都会备份主链所有节点的概要信息,某区块要修改自己信息就必须得到其他区块的验证与认可,所以不可篡改并不是不能修改任一区块数据,而是修改区块数据的难度增大,需要强大的硬件算力和共识的软件算法支持。
三、区块链在社会保障中的应用
(一)“区块链+社会养老”。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可以提升参与社会养老的各个部门,并发处理业务的能力和协作效率。通过智能合约嵌套的协议逻辑,实现了各个业务的标准化,各业务部门只需关注自身业务的进展,业务完成后可自动智能迭代,提升养老业务办理速度的同时降低了工作成本。区块数据各层的多级加密协议可以完成数据安全共享,区块链技术利用访问权限控制,从而保证社会养老业务的数据安全。同时,区块链各层的多级加密,又能支持多级合约证书体系的确权建立,实现了差异维度的接入控制,提升了数据分发与共享交换的安全。区块链应用的可编程社会养老系统可以将养老金的受托人、委托人、托管人、账管人及投资管理人等参与方纳入联盟链网络,通过“区块链+数据共享”打破各参与方之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实时可信、共享、互通,实现了社会养老金业务系统的全流程链上监管。“区块链+社会养老”应该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中,构建基于区块链的养老领域联盟链系统平台,打通国家银行与社会保险业务的数据交互,实现银行、保险养老业务的线上分享协作和“跨链”数据共享,不但避免了纸质材料的传送,提升业务处理的自动化水平,而且降低了业务运营的成本,缩短养老业务的办理周期,全面提升社会养老金资金的利用率。此外,“区块链+社会养老”的联盟链系统平台,可以直接在国家信息中心-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建设的硬件基础资源即服务平台,构建自身的联盟链及联盟“跨链”软件服务系统,在大幅缩减区块链系统硬件资源建设成本的同时,也简化了养老领域联盟链系统平台构建的流程,实现了系统硬件资源实施的透明性。“区块链+社会养老”的联盟链系统平台,是落实“十四五”时期对养老工作指示的重要举措,同时社会养老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全局和亿万百姓的福祉,养老金业务全流程上链的社会效应会非常重大。
(二)“区块链+电子证照”。可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联合各省/市的电子证照库、大数据中心或电子政务应用程序等机构,共同搭建电子证照的联盟链平台。基于共识机制和智能合约的电子证照联盟链,需构建确权授权证照账本、证照目录账本、证照存证账本、加注信息账本和用证行为账本,并向上提供证照访问控制、证照核验比对以及证照使用行为查询溯源接口服务。电子证照授权使用信息上链存证后,用户在进行证照使用时,先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权限校验,通过后方可使用证照数据。同时,所有用证行为链上留痕,实现证照使用可追迹,证照滥用、错用可溯源,保证用证的可知可控。“区块链+电子证照”的联盟链,可以实现电子照的分布式数据库仓库,构建新型部门协作模式,不仅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各个业务部门间的协作效率,促进政府部门间信息的可信流动,而且联盟链点对点查证实现证照信息仅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的持证人与查证人之间流动,有效规避了证照第三方参与时的道德风险。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发证机构对电子证照文件签名,实现发证记录链上存证,实证了电子证照在特定时间段的合法存在,彻底杜绝了证件伪造现象。同时,持证人可实时查看电子证照的用证、验证及更改记录、使用记录等情况,避免证照被非法者冒用,完全降低证照的使用风险,避免了不同时间节点电子证照确权的重复认证,减少了证照审计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区块链与电子证照相结合所形成的技术融合系统,还可为联盟链上的电子证照库、发证部门、用证等所有参与电子证照资源建设部门,提供电子证照数据上链、证照核验对比、访问授权控制、链上行为溯源、亮证、加注用证、历史查询等相关权益,实现了电子证照使用交互过程的全流程场景,确保了证照信息可追溯、可信任。同时,社会群体共同建造、共同监督的电子证照联盟链,满足了社会大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了电子证照的可信度,从而打通数据壁垒,建立数据可信机制,实现可信数据的确权、不可篡改及追溯,让链上所有相关方及时获得信息、验证信息,将会全面提升政府政务系统的整体服务水平,实现电子证照“一次生成、多方复用,一库管理、互认共享”,为国家、省市县的政务服务业务的证明信息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互认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前沿应用,切实改变社会大众或企事业单位在政务业务办理中的证照多、办事难等诸多问题。
(三)“区块链+公益慈善”。“区块链+公益慈善”的系统平台,可以实现公益物资追踪溯源、重建大众信任机制、公益善款专用的功能。首先,区块链系统将捐赠信息、拨付信息、发放记录等所有信息均上链保存在数据区块的节点中,且每一个节点都会记录在账本上。捐赠者和监管机构可以针对每一个公益项目进行追踪溯源,了解每一笔款项和物资的接收使用情况。其次,公益信息数据上链,不仅使当前公益慈善信息披露不足、披露范围不明确等问题得以解决,实现捐赠信息和资金使用的公开和可追溯,而且可以让社会大众实时查看款项和物资的具体流向,从而提升公益慈善与社会保障机构的公信力度,全面重建社会大众对公益慈善的信任机制。最后,捐赠人指定捐款用途和相关条件后,“区块链+公益慈善”公益合约层的智能合约就可以自动执行,整个合约从收款到执行都不需要人工干预,实现了公益慈善基金的专款专用,同时也保障了公益慈善项目的平稳落地。“区块链+公益慈善”的系统平台,可以降低数据交易及审计成本,并且保护用户隐私与信息安全。首先,基于区块链点对点的网络层连接特性,“区块链+公益慈善”公益实现了捐赠方和受捐方点对点的捐赠,消除了由于第三方金融机构服务业务带来的成本,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区块链公益平台中,捐赠人既是参与者,也是监督者。每笔捐赠在无须第三方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有效监督,公益信息披露成本得以降低。其次,公益需要多方监督审计,区块链将所有资金流动记录和财务审计信息全程记录在数据区块中,链上的所有人都可以查看相关信息并共同监督,所以公益慈善组织的审计成本大大降低。最后,“区块链+公益慈善”的系统节点之间,数据交换无须人工建立信任,交易双方也不需要公开身份,可以保证用户的匿名性,从而保障了捐赠者和捐赠信息的隐私安全。
综上所述,区块链依靠点到点网络、智能合约及激励机制等技术优势和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技术特性,基本解决了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资金使用不合规、隐私泄露等风险问题,受到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广泛关注,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领域的新型信任机制。
作者:刘诣 胡晓筝 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