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启示范文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启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启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及启示

[摘要]

虽然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但通过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分析与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保障思想的构想与描述中可以探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指导和完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当代启示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虽然获得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然而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社会保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化解国民生活后顾之忧和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安排。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仍然面临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混乱等一系列突出问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必将阻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马克思高度关注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批判,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保障进行了构建与描述,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关键时期,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对我国在社会保障建设方面更加注重实现社会公平,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划时代的意义。

一、马克思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并未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提出过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最开始出现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为严重的1929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为了破解单一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作为改革措施之一,颁布了《社会保障法》。这是社会保障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之后理论界以及各国政府所使用的社会保障概念和基本内涵基本上是以此为蓝本的。[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直接贯穿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解剖之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保障进行了相关阐述。马克思在对社会保障的必要性表示认可的同时,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公正的缺失。通过大量研究,马克思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残酷剥削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措施不过是资本家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工具,其根本目的是更多地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实现剥削最大化,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其本质上带有欺骗性和虚伪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是调节其社会矛盾的客观要求,其目的是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打破了原有的农业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原有的家庭生产职能及家庭保障功能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由此产生了保障社会化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由社会化大生产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风险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和生产方式下得到自行解决,因而,必须通过社会保障的一系列措施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这是资本主义得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的是不断获得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其获得原始资本的一个手段,资本积累带来的结果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失业率的上升和贫困的增加,甚至生活条件也没有一点保障。

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掌握资本和生产资料,劳动者附属于资本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处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资产阶级贪婪剥削的本性决定了他们不会管劳动工人的死活,甚至依靠牺牲劳动工人的利益、健康、甚至生命来增加其资本所得。为了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维护资本主义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稳定,资本家不得不采取社会保障措施救济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贫民等,以维持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外部条件—劳动力。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在当时仅仅是资本力量薄弱的“拐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与发展的一个存在条件。[2]马克思以英国为例,通过分析底层相对剩余人口的生活状况,分析了相对剩余人口给资本主义国家产业后备军带来的影响,得出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规律。[3]因此,从马克思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带有伪装的一面,但它丝毫也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剥削本质,其本质上仍是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秩序服务的。进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实质上带有欺诈、虚伪的成分,其社会保障金本身就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得到的社会保障基金表面上看是资本家提供的,但其实资本家绝对不会个人无私奉献,而是工人自身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本质,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的社会保障措施从表面上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于劳动者而言,实质上带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而仅仅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其再生产的劳动力所需,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决定了他们在劳动消耗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家采取了改善工人待遇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和资本主义剥削本质。[3]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肯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必要性的同时揭露其欺骗性与虚伪性的。我们不能因为当今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忽略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本来面目和真正动机。同样,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其怀柔之术使得其剥削方式更为隐蔽,但无论如何,只要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发生根本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就不会改变。

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保障思想的构想与描述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设计出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通过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马克思提出了对未来社会保障思想的构想。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角度论述了建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中,是抵御社会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马克思在著名的“六个扣除”理论中指出,“在把这部分(社会总产品)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扣除的部分包括学校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设施,以及用来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专门基金。[4]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着重强调社会保障基金对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政治安定、国民教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资本主义特权阶级手中夺取,将资本主义剥削生产的后备基金转化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财产,成为新社会发展的保障基金,充当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基金的原始来源,在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马克思恩格斯在此强调了社会保障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是我们分析其社会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体是国家和政府马克思认为,国家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被打碎后,整个社会的管理任务就落到无产阶级国家的身上,当然,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也应当是国家。马克思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就主张在未来的社会应该“管理工人全部生活资料的国家工厂,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实行普遍的免费的国民教育。”[6]恩格斯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要求以国家化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工人的保险事业。[7]所以,国家当局是保证社会保障制度贯彻实施的最终主体,在未来社会必须由国家或由国家通过行政权威,立法等措施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理念是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指出,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的价值取向,真正的公平并不是以同样的标准来对待每一个人,而是对每一个人的不同需求都给予同等的关注,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应放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去考察。首先,社会公平是以劳动为依据的。马克思指出,生产者通过劳动来体现其应有的权力,使社会发展确立了劳动这一平等的尺度。[4]很显然,符合这一尺度的分配是公平的。可见,马克思的公平观是以劳动为基础的,劳动是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生产环节的公平。社会保障是以保障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再分配领域的公平,是在分配环节对公平的最后保障。也就是说,既要鼓励人们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保障公民的劳动权,在生产环节确保社会公平,为满足人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需要奠定基础,又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来满足那些不能劳动的人的需要,从而确保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机体有效运转,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三、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指导当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萌芽、调整和改革阶段,最后达到今天的相对成熟阶段。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取得了一些成就,尤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保障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明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和反思的问题。实践证明,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契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特征。一方面要继承和运用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要以当下我国现实需要为驱动力,不断探寻解决当代我国社会保障难题的现实路径。

(一)以社会发展为第一要务,丰富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达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有实现理想的公平分配形式的可能,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则是逐步接近公平分配的过程。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要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此,既要清醒地认识到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把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机地统一起来;也要在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的理性,不能超越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搞短期福利政绩工程。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必须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起来,虽然二者在根本上并不矛盾,但在实践环节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为社会健康发展和长足进步提供持续动力,为建设理想社会提供可能。

(二)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对象的问题上,马克思并未笼统地把社会公平界定为无产阶级获得与资产阶级同等的待遇,而是从两个维度上对社会保障公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即横向上看具有同等经济地位的人是否能够获得同等的待遇,纵向上看对不同经济地位的人是否区别对待。虽然马克思并未专门论及农村和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但在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消灭了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以及脑体差距的平等社会,这无疑涵括了对农民社会权益的保障问题。因此,在当代要想促进城乡一体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必须在横向上提高农民的经济地位以及社会保障水平,在纵向上使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向包括农民在内的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倾斜,[8]同时还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我们唯有以公平和效率的相对平衡为基本原则,积极扩大现有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老、弱、病、残、孕等的基本权益,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有可能建成全面覆盖、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结合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我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要坚持人的主体性,通过社会保障实现人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需要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公民能够正常生活的基础和前提,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必须确保的一个基本点。另一方面还必须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使人民能够享有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这就要求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保障的内涵,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和前提。在当代我国的发展境遇下,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应该以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创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目标,凸显人的主体性,尽可能地发挥人的才能,协调好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满足人的需要,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怡,宋军.对西方和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的现代诠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107-113.

[2]许飞琼.论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政治学研究,2013(3):91-P1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6;67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0;2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7.

[8]路向峰.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历史语境与当代视域[J].教学与研究,2015(6):36-42.

作者:尧 婕 王红光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