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PPP融资模式具有“伙伴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特点,能够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基建资金压力、提升项目建设运营效率,同时也为民间资本提供了广阔的投资领域。然而由于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具有资金规模巨大、投资及运营周期长、项目参与主体众多、融资结构复杂等内在特点,导致其项目融资风险突出、融资风险事件影响程度大,使得项目融资风险管理成为项目能够有效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环节。本文对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优势及前景、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进行论述,深入分析项目融资面临的风险并进行合理划分,提出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管控措施。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管控
一、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概述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一种公共部门与民间资本相互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模式。PPP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运营的模式之一,能够以市场竞争方式,即政府部门以招标方式选择资金实力雄厚、运营管理及投资经验丰富的民间资本,将社会资本引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不仅缓解了政府部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缺口,还拓宽了社会资本的投资渠道,从而实现了多个项目参与主体的“多赢”局面。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一是有利于项目风险在多个参与主体间的合理分散。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运营至少包括政府部门、项目公司、承包商、运营公司等多个主体,不同参与主体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承担能力各有千秋,项目融资风险可在不同参与主体间进行合理分配,有效降低项目整体风险;二是可引入资金规模雄厚、项目经验丰富、经营管理技术先进的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有效缓解政府资金压力,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质量与效率。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等市场竞争手段选择经营管理技术先进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从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民间资本经济效益的“双赢”。凭借以上优势,加上中央政府政策上的大力支持,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目前,PPP模式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项目、棚户区改造、路桥建设、水利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初步应用,可以预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融资平台的逐渐退出、城镇化建设的日益深入,PPP融资模式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二、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的有效管控是确保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前提条件,而PPP项目融资风险的识别、类别划分是风险管控的第一步。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面临的风险可划分为六大类:政治风险,即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行业政策、法律法规等变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不利影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价格变化导致施工成本攀升、货币与资本市场利率调整导致项目融资成本上升、基础设施的市场需求变化导致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建设风险,可进一步细分为资金流风险、工期风险、质量风险,资金流风险是指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项目建设停滞,工期风险是指因不能如期完工引致的违约金、资金回收延迟等不利事件发生;运营风险,主要指因项目与实际要求不符、经营决策的失误产生的不利结果;环境风险,是指由于项目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可能产生的罚款、因保护环境而付出的成本费用;不可抗力风险,即因爆发战争、政变、暴乱以及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台风等)给项目的建设、运营及收益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管控对策
(一)科学量化项目融资风险明确
项目融资风险量化的基本原则。鉴于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种类繁多且风险事件影响程度大,项目公司选择的风险评估方法应符合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确保评估方法能够科学、全面、高效地应用于具体项目;二是坚持评估方法的程序性,评估方法应具有明确的实施程序、实施时间范围、实施对象,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项目周期并深入渗透到项目的各个操作环节,有效识别并分析各类不确定性因素的变动趋势以及后续影响;三是坚持评估方法的可测度性,评估方法应能够使用定量分析模型,科学测度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可通过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熵值法、平衡计分卡、BP神经网络等技术手段进行合理估计;四是坚持评价方法的可塑性,即方法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协调性。风险评价方法应能够根据项目实施内外部环境变化,及时通过自身调整以适应应用环境的变动,从而保证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根据PPP项目融资风险的种类不同,合理选择风险量化模型。一是针对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质量风险等难以量化的风险,可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如EVIEWS、MAT-LAB对其风险度、风险概率、概率分布进行科学模拟并评估。此外,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专家打分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对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程度进行合理量化,从而提升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客观性及可行性。二是针对具有量化数据的风险,可采用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情景模拟、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方法、灰色理论及BP神经网络、蒙特卡洛模拟法等相对成熟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科学测算。
(二)合理设计风险分担模式以风险控制力、项目整体效益
作为PPP项目融资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PPP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众多,众多风险在多个参与主体间的分配是项目风险管控的重要防线。PPP项目融资风险的分配应坚持以下原则:最具风险控制力的一方承担该类风险;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整体效益的一方承担相应风险;综合考虑各项目参与主体的风险态度、风险承受能力、基础设施项目的具体条件等因素,合理分配项目融资风险。按照风险属性可将项目融资风险划分为公共部门承担的风险、非政府参与主体承担的风险以及多方共同承担的风险。详细分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面临的各类风险、项目实施各阶段的风险因素,通过建立高效协商机制,根据项目融资风险的种类、属性及特点确定最优的风险分担方案。一般而言,公共部门在处理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国家政策风险等宏观风险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而非政府参与主体在处理项目建设风险、运营风险等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具有相对优势。基于项目融资风险分配的基本原则、各参与主体风险控制相对优势,构建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框架。政府等公共部门分担的风险主要有国家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法律风险、需求风险;项目公司主要承担市场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完工风险等其熟悉的并能够有效管控的风险;承包商作为项目的具体施工、设计及物资采购主体,其承担的风险有建设风险、完工风险、成本控制风险、质量风险等;运营公司作为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经营管理主体,主要负责项目的设备运行及维护保养、基础设施使用收费、项目运营过程中的安全等工作,其承担的风险主要有运营风险及运营过程中的环保风险。
(三)全面采取风险防控措施
基建企业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应强化全面风险管控工作,运用多种工具及手段实现风险的合理规避或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的合同管理。由于PPP项目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合同能够对各参与主体的权利、职责、风险承担等项目核心内容进行明确约定,督促各参与主体切实履行合同,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二是做好基础设施项目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从源头上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防控。针对市场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及完工风险等,非政府参与主体应对项目建设及运营所需资金、项目所需物资市场价格等生产要素成本、项目工期、项目质量等进行事前分析、判断与预测,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构建应对机制。三是基建企业应综合考虑企业发展战略、自身财务状况、生产工艺及技术、风险态度及风险承载力、基础设施项目收益等,选择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PPP项目。此外,鉴于未来基建市场增长有限,基建企业应积极进行企业转型,避免盲目争取PPP项目造成财务风险攀升、企业发展失衡。针对不同风险,基础设施项目参与主体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有效管控:一是国家政治风险中的宏观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可对项目进行投保以减少政策变动对项目公司带来的损失;在合同订立阶段多咨询相关法律专家,从源头对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分析及预判。二是建设风险中的质量风险、完工风险、资金风险的管控措施。针对质量风险,基建企业应牢固树立质量达标意识,强化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建立渗透至各操作环节、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完工风险,基建企业应牢固树立工期意识,强化施工进度的督导,构建施工进度奖惩机制,奖励提前完工、处罚延迟完工;对于资金风险,基建企业应注重项目前期资金计划的制定,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并充分利用预算这一强大工具严格约束项目资金的投放与使用;三是市场风险的有效防控。针对需求风险,基建企业要提高市场价格判断、预测与定价能力,确保项目的收益性;针对资金成本风险、生产要素价格变动,基建企业可利用套期保值、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锁定风险;四是对于环保风险,合同签订时应将该部分成本纳入项目成本中,施工运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工作,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核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凯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PPP融资模式风险管理研究[J].求索,2016,(01):109-113.
[2]向鹏成,宋贤萍.PPP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风险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01):60-65.
[3]李文启,崔冉冉.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融资风险研究[J].海南金融,2016,(09):39-42.
[4]李素英,杨娱.PPP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风险研究———以RC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例[J].经济研究参考,2016,(33):15-19.
作者:尹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