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民币与外币国际化影响因素比较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对货币国际化的普遍影响因素的界定,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与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内外环境的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二者均处于允许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的牙买加体系下,均为SDR入选货币,在总体经济规模、汇率变动趋势方面都具备有利条件,同时,共同受制于主导国际货币美元的粘滞作用和经济开放度不高的制约。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经济增长速度、潜力、抗风性能力和币值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成熟度方面上应继续深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引言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货币在国际流通领域内发挥货币职能从而成为金融交易、贸易计价结算和国际储备货币的过程,是综合国力的有力象征,有利于增加货币发行国的全球话语权、规避汇率风险、助推贸易和投资发展,并带来“真金白银”的“铸币税”收益。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英镑、美元曾先后成功实现国际化。在葡萄牙依靠海上贸易、西班牙通过海外扩张、荷兰充当全球贸易经纪商轮番坐镇世界经济龙头后,英国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并实现君主立宪,在工业革命后顺利成为世界工厂,凭借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金融体系,以及在世界对外贸易、直接投资、借贷中所占的较大比重,将伦敦成功打造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各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倾向于以英镑计价、结算,英镑成为了最主要的国际货币。两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美国成功领导了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在19世纪末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反超英国,成为了世界军事、经济和金融霸主,并实施了诸如建立美元货币区和美元集团、适时推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实施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金融战略,美元逐步将英镑排挤出国际货币体系,占领并巩固了主导货币地位,美元国际化成功实现。1976年,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牙买加体系逐渐形成,相比于储备货币单一、美元地位突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倡导黄金非货币化、浮动汇率合法化,提高了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使得除美元之外的货币有了成为国际货币的可能性,国际储备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尽管英镑、美元国际化过程中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但人民币国际化与英镑、美元国际化的道路注定不同,因为虽然中国的GDP在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还很难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相对实力也无法与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相持平,短期内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按英镑或美元的方式实现。日本政府推动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得益于日本在当时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日趋成熟的牙买加体系,这些也正是人民币国际化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内外部环境,日本20世纪80年代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与我国现阶段状况相似。因此,研究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和日元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于2009年。2007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金融危机在全球各国蔓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然而,我国经济总量却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人民币的汇率也较为稳定,世界各国市场主体对人民币逐渐产生了兴趣和信心,使用人民币来执行结算工具的现实需求逐渐增多。为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有力促进我国对外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国务院于2009年4月在上海等5个城市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就此拉开了帷幕。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模式有六种:一是货币互换,与韩、澳、英、俄等36国央行签定互换协议,用于支撑双边贸易和投资往来;二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先在部分城市试点与港澳、东盟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经两次扩围到基本实现境内区域和企业全覆盖、境外国家(地区)全覆盖,通过推动人民币境外使用,更好地应对汇率风险,同时改善双边经贸关系;三是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以个案推行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和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四是人民币金融市场业务,包括清算行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允许境外三类机构投资者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等;五是跨境项目贷款,允许境内银行对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出口买方信贷等“走出去”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六是跨境融资,由贸易融资开始,上海自贸区试点实现全国范围全面放开跨境融资业务。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外汇交易货币和第六大支付货币,2015年12月IMF正式批准人民币加入SDR。然而,总体上看,人民币国际化仍处于跨境流通的初级阶段,主要行使的是流通、支付等货币基本职能,且存在流通方式和渠道单一、区域不够普遍、分布不够集中等问题。
(二)日元国际化的背景、历程和现状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美国分别参与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在冷战格局中对日政策由抑制调整为扶持和发展,大量战争物资从日本采购,有力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日本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从1955年到1973年,日本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9.8%,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日本国民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的同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出口贸易总量中以日元计价的部分占比不断提高,1980年达到30%左右。在此背景下,1980年12月,日本政府修订《外汇及外国贸易管理法》,对涉外劳务交易、外资和技术引进、进出口、对外支付方面管制进行松绑,日元在资本项目项下实现了基本可自由兑换,以此为标志正式启动日元的国际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股市暴跌、房价泡沫破灭导致经济崩溃,日元国际化进程陷入停滞。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区域合作机制逐渐形成,日本政府再次启动日元国际化战略,试图凭借雄厚的财政实力、金融实力和先进技术,主导推动“10+3”区域金融合作机制,从政策层面推动日元国际化重启,但效果不佳。日元国际化主要包括日本银行贷款、海外协力基金、“黑字还流”贷款等模式。目前,日元在国际社会的利用率始终在低位徘徊。从日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历程来看,相对于英镑和美元,日元与人民币国际化有较强可比性。英镑和美元都是以英国和美国具有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压倒性的对外经济规模而成为了不同时期主要的国际货币,日元则以日本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借助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而走上国际化道路。虽然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具备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总值已经是世界第二了,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和经济情况也与20世纪80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贸易大国,美元的主导地位还将在很长的时间里按照惯性延续下去,国际金融体系仍然是牙买加体系。另外,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情况与中国目前类似。因此,如果牙买加体系没有发生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将与日元相似。
人民币和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通过衍生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可将境外市场主体对他国货币的需求具体分为三类:一是交易需求,指境外市场主体相信某种货币能长期保持购买力稳定,从而愿意持有该货币,作为商品、服务交易的媒介;二是投资需求,指境外市场主体看好他国投资机会,从而希望持有该货币,以便于在该国市场内进行证券投资或直接投资;三是投机需求,指境外市场主体对某货币有币值上升预期,从而愿意持有该货币,以备套利交易之需。经济总量大且稳定增长的国家(地区),往往伴随着更稳定的币值、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更高的升值预期,为持币者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广泛和充分,该国汇率对其他经济体货币、外汇政策的制定影响也更大,更多国家(地区)倾向于将该国货币作为锚货币,增加外汇储备中该国货币的比重,三种货币需求均较大;金融体系成熟度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的深度(完善程度和运作效率)、广度(金融工具的种类和交易规模)和开放度(汇率和资本管制情况)三个方面,成熟的金融体系往往意味着货币兑换高度自由,货币交易成本大大降低,能满足国际投资者对高流动性、低风险金融工具的偏好,有利于该国货币交易需求的扩张;通货膨胀程度是决定货币购买力的重要因素,稳定的币值是国际货币的共同特征,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长期稳定的币值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资产价值波动风险、减少信息传递成本、避免不必要损失,是一国货币得到全球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的前提,英镑和美元之所以曾被视为“纸黄金”,正是因为其稳定的币值,盛极而衰也正是伴随其内在价值的降低;汇率水平主要影响货币投机需求,当一国货币在市场上不断升值或者从中长期看呈升值趋势,市场主体倾向于增加该国货币持有,以期未来获得汇率浮动收益,反之,当该货币形成了贬值预期,市场主体倾向于抛售该货币,投机需求将萎缩,汇率波动性决定了投机需求的潜力空间。人民币、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比较可总结如表1。
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与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国际化有着类似的外部环境因素,均处于允许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的牙买加体系下,都受制于在位主导国际货币美元的粘滞作用,有着类似优越条件,经济规模均处于当时世界第二的位置,汇率升值推动了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扩张,同样都是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入选货币,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方面有一定制度性话语权,相比于日元,人民币国际化有诸多天时地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增长保持更高速度,城镇化进程上存在较大空间,经济发展潜力更大,相比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结构抗风险性能力更强,币值稳定性更强。相对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影响更大,开放度和自由度相对不足。由此,对我国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启示如下:一是在国际货币制度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是不乐观的,但是,随着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张和参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改革方案,并力争在未来的超主权国际货币的构建中体现人民币因素;二是立足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国情,应循序渐进、趁势而为,不应片面追求人民币国际化速度而忽略经济总体稳定性和深化改革的大局,也切忌像20世纪90年代后的日本,一味加强政府的干预,忽略市场本身规律,导致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国际化步伐,从而使日元国际化只停留在行使贮藏手段的初级阶段;三是保持制度稳定性,对策要顾及多个方面,不应出现短期频繁摇摆,或跃进式改革,避免顾此失彼,尤其对于金融开放和汇率自由化,应紧紧围绕中国国情,把握好节奏、方式,避免重蹈日本1983到1990年“金融开放”的覆辙。人民币和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J].国际经济评论,2011(5):7-13.
[2]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9(10):33-36.
[3]姜波克,张青龙.国际货币的两难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5(4).
[4]李君宇.人民币和日元国际化的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
[5]徐奇渊.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及其对人民币的启示[J].金融评论,2010,2(2):114-121.
[6]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课题组.从日元国际化所遇瓶颈看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13(5).
[7]肖鹞飞,曾鹏.日元国际化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8(3):3-11.
[8]李晓.“日元国际化”的困境及其战略调整[J].世界经济,2005(6):3-18.
作者:赵兰兵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