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民币发展下的业务创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以上各项数据都表明跨境人民币发展迅猛,但是增速趋稳。张明(2012)指出,跨境人民币的发展呈现明显的“跛足”国际化特征,即境内进口支付人民币金额远高于出口收到人民币金额。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以人民币为计价结算货币可以降低出口对汇率变化的响应值(周先平,2013),出口企业应当更加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但是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谈判地位较低,对于计价货币的选择上并没有太大的自主权;而对于进口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并不能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实际中却可以观察到使用人民币的比例很高,2012年国际清算机构SWIFT的报告显示,尽管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中占比仅为0.34%,但在全球信用证开证量的占比却高达4%。由此可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构中进口业务远远大于出口业务。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作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主体———企业没有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而只是用来结算(丁剑平,2013)。
以上现象的内在逻辑解释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是驱动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激励下,即使具有真实交易基础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与FDI也可能具有投机性(Garber,2011),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境外市场倾向于持有人民币,导致境外购汇价格优于境内,境内进口商于是选择境外购汇结算,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供给会增加;而离岸市场人民币存款具有热钱特征,主要持有者为企业而非居民,持有的主要动机在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利差,都在等待机会回流境内(Wang,2011);热钱通过FDI的方式人民币回流境内,享受资本输入的托宾税补贴(在岸与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汇价之差实质上是一种托宾税,Murase,2010)。可见,套利交易在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是原驱动力。对于套利交易,有学者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不但没有减少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反而为市场提供了套利套汇的机会(周其仁,2012);也有学者指出,套利交易在主导离岸市场的发展,交易的结果是中央银行补贴套利者(张斌,2012)。毋容置疑,套利活动会对政策效应形成一定程度的扭曲,严重时还会对金融市场震荡。但是笔者认为在跨境人民币发展的初期,套利交易是推动器,对其他改革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有其积极正面的意义。商业银行在套利交易方面做出的产品创新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是市场行为的必然。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套利交易的机制及其影响,并从中获得商业银行在未来跨境人民币发展中产品创新的启示。
二、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机制和影响分析
(一)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机制分析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机制遵循低买高卖,存高借低,硬资产软负债的原则。从金融工具操作角度看有三种实现方式:纯利差套利、纯汇差套利以及“汇率+利率”组合的套利活动。以下将对这三种方式下进行逐一分析。
1.纯利差套利交易,遵循存高借低原则,即采用在离岸市场借入成本较低的人民币,然后投资收益较高的境内人民币市场的操作策略,如表一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实务中,该类业务表现为境外人民币代付或者人民币内保外贷等融资产品。在这种离岸融资模式中,企业直接在境外获得人民币资金,利用境内外利率差异实现套利收益,并且解决境内银根紧缩和企业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
2.纯汇差套利交易,遵循低买高卖原则,即采用在境内市场买入或卖出美元,境外市场进行相反操作的策略,如表二: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实务中,境内银行利用境外分支机构的优势,及时捕捉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之间的汇率差异,推出了一系列诸如“跨境结汇通”之类的产品。该业务糅合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和海外结付汇业务,在人民币离岸结汇价格优于在岸结汇价格的特定市场条件下,境内银行应境内企业申请,将其国际结算出口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项下对外收款由金融机构的海外机构按照约定的汇率和费用兑换成人民币后支付给境内企业,实现汇差套取。
3.“汇率+利率”组合套利交易,遵循硬资产软负债原则,即远期汇率暗含着人民币贬值,则可以采取资产美元化,负债人民币化加远期锁定的操作策略,如表三: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实务中,该类业务体现为“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境外贴现(或代付)+远期结汇+境内美元大额存单质押”系列产品。组合产品中的套利交易大部分以关联公司之间的人民币跨境贸易为基础,一般模式为:境内和境外关联公司之间签订贸易合同,以人民币结算。境内公司以美元存款质押等形式向境内银行申请人民币远期信用证或保付、托收等银行信用担保;境外公司直接收到人民币代付资金在境外自行购汇付到最终收款人,或将远期信用证向境外银行进行异币贴现,得到美元后支付最终收款人。
(二)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影响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在国内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市场化的前提下,跨境人民币的发展最初由升值预期下的套利交易带动的,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消失,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或是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都可能停止增长。因此分析套利交易的影响对商业银行在跨境人民币发展下的业务创新可以提供新的思路。
首先,跨境人民币套利活动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虽然我国的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汇率双向波动明显,利率也扩大了浮动区间,但是毕竟两者的市场化改革并没有完成,在资本不能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依然会形成市场分割。而通过套利活动,市场之间的差异会逐步收窄至均衡水平。
第二,跨境人民币套利活动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在套利交易推动下,人民币资金逐渐沉淀在离岸市场,使得各项人民币离岸业务快速发展。由于货币当局持续干预外汇市场,且目前人民币的离岸市场虽然发展较快,但市场广度、深度远远不够,除了香港外,其他离岸市场沉淀的人民币资金很少,可以预期套利活动仍然会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跨境人民币套利活动为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我国资本项目的总体开放程度相对来说仍然不高,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跨境资金同样面临着较大的流动障碍。而套利活动虽然局限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等实体经济领域,但实质上就是一种短期资本流动的表现形式。通过套利活动的影响,可以帮助短期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化,而且为长期资本项目的开放有借鉴意义。
第四,跨境人民币套利活动虽有正面意义,但是其风险也不能小觑。从宏观方面看,境外主体用美元资产置换境内主体的人民币资产,这将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进一步上升,继续恶化我国的资产负债表;在境外通过套利增长的人民币资金也会流入境内,与正常贸易流入的人民币资金难以区分,加剧境内通胀,影响国内货币政策效用;企业受套利收益驱动,虚增进出口贸易量来达到套利的目的,影响国际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决策。从微观层面看,套利活动使得企业偏离实体经济,追逐套利收益,实际业务空心化;银行在无风险套利收益面前,偏向把更多资源分配给套利型客户,客户结构因此恶化。
三、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对业务创新的启示
通过跨境人民币对套利交易的机制和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其一,套利交易始于跛足化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现状暂时难以改变,因此,现有的跨境人民币套利交易模式仍然可持续;其二,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逐步开放,套利机会将会越来越少,套利空间也随之越来越小,因此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向应当是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创新。其三,套利交易有其正面意义,但也存在“负能量”,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方向要避开这些负面因素。笔者在套利交易影响的启发下提出以下几点创新建议。
第一,针对现有套利模式,银行的产品创新是既能满足客户套利需求和监管要求,又能同时节约经济资本,降低银行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以及提高产品的边际收益。比如受到人民币代付纳入表内核算的影响,原来的人民币代付业务在商业银行监管框架下的净息差考核中不占优势,因此,如何将产品表外化可能是这类创新首要考虑的内容。又如,监管政策一旦对跨境人民币纳入外债规模管理,现有的跨境人民币套利产品也必然需要改造成避免纳入外债指标的产品,比如期限只能在三个月以内。
第二,针对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人民币流出和回流渠道进行产品创新。随着资本项目的放开,国内优势企业对境外的投资逐步转化为人民币投资。跨境人民币从资本项下流出沉淀到离岸市场,对我国商业银行境外人民币的负债业务的创新带来极大的机遇。随着内地企业、银行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小QFII的推出,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必将逐步建立完善,商业银行又可以针对跨境人民币融资和回流进行产品创新。再者,国家在资本项目下的开放会先在一些经济特区,如深圳的前海,上海的自贸区等进行试水,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经济特区的政策进行产品创新。比如经国务院批准,深圳前海试点使用人民币从境外向境内放款,便是一种跨境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新融资产品。
第三,商业银行应围绕人民币跨境业务加强金融交易工具的创新,及时推出并不断丰富人民币汇率、利率等方面的避险工具,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对冲风险敞口提供必要的手段。商业银行的跨境结售汇业务创新是在汇差套利交易的驱动下完成的。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设逐渐成熟,境外投资者会在离岸市场更广泛地运用人民币资金,而商业银行和其境外分支机构可以发展离岸市场的货币掉期、汇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和利率挂钩的期权产品等,满足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的避险需求。
综上所述,跨境人民币发展受套利交易的驱动快速发展,随着开放程度逐步加大,套利交易机会和模式也会随之变化,给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带来契机和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套利交易模式和影响,提出了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的方向和思路。商业银行应当抓住跨境人民币发展的时机,加强自身对政策和业务的理解,完善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培养和储备跨境人民币业务人才,才能持续进行业务创新,满足客户的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
作者:苏真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