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低利率下的寿险公司策略转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文章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分析了利率对寿险公司的重要性,总结了低利率环境下日本和美国寿险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得出发达国家寿险业发展需经历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市场化中后期、风险积累、危机来临、应对调整等五个阶段,并从承保端、投资端、资产负债匹配提出了我国市场的基本环境及应对利率下行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利率;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策略转变
利率对寿险公司的重要性利率对于寿险公司的直接影响可以体现在负债端和资产端两个方面。负债端,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一般是参照开发产品时的市场利率决定的,由于寿险产品,特别是保障型产品一般期限较长,保单一经售出,预定利率即已确定,即使未来市场利率大幅度下降,寿险公司也须按照预定利率承担其对保户的保险责任。资产端,保险资金配置的主力以定期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投资为主,但整体期限相对负债来说较短,资产负债存在期限错配;当利率不断下行,短期资产到期而市场上只有较低收益的资产可供购买时,寿险公司的整体投资收益率将会下降。除此之外,寿险公司还面临着客户选择权和内含期权的问题,负债端的保户具有选择权包括退保、保单贷款等,资产端部分发行方具有提前赎回的权利,因此寿险公司现金流的利率凸性为负,利率的波动会对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带来不利影响,并且实际情况往往比预期还要差。综合来看,保险具有负债经营的属性,尤其是寿险业务具有长期负债经营的特点。利率影响着保险产品的定价、需求、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各个方面,并最终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
低利率环境下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一)日本
1977年,日本央行开始以流通市场利率为参考决定国债的发行利率,这一措施开启了日本利率自由化的先河。此后的几年中,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大额定期储蓄利率自由化等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90年代初期,随着定期存款利率的自由化,日本利率市场实现了除活期存款利率以外的完全利率市场化。1974年以前,日本寿险公司的定价利率最高为4%,与当时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持平,此后随着利率市场化开始逐渐提高。在80年代,绝大多数日本寿险公司的定价利率维持在5%~6%的高水平区间,对比开始下行的市场利率,寿险产品利率水平相比其他金融产品更具有优势,高利率产品被大量销售,这也使得日本寿险业的保费规模反向增长,保费增速增加。在急速发展的背后,是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上出现的严重问题。负债端,与市场利率相比,各个公司对定价利率的调整滞后且缓慢,由于利率粘性,新签保单预定利率调整慢于市场利率的下降速度;资产端,为应对利率的急剧下行,各个公司减少了存款和债券等资产的配置比例,增加了对股票及海外资产的投资。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开始衰退,房地产、股市持续低迷,同时由于日元被迫升值导致海外投资资产价格大跌,日本寿险公司保险资金的整体投资收益率一路下滑,无法覆盖负债端的资金成本。利率下行环境下失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导致了严重的利差损危机,继而触发了日本寿险业的“破产潮”。1997年,日产生命破产,这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首次保险公司破产事件;1997-2000年间,7家大型寿险公司相继宣告破产。
(二)美国
美国寿险业起源于1759年,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从197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6年,整个过程可以看作是放松Q条款管制的过程。此前,受1933年制定的Q条款(规定储蓄存款定期利率上限为3%)的影响,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通胀率的不断提高,负利率情况严重,全美各大金融机构纷纷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利率管制,Q条款也饱受诟病。在这样的背景下,1970年美联储开始逐步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利率限制,正式启动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此后,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走高并一度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80年代中期至今,美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利率呈现不断下行的趋势。在初期的利率上行阶段,美国寿险公司维持着较高的业务增速,其整体业务以高预定利率的普通寿险和年金产品为主。在保险资金配置方面,抵押贷款的配置占比从顶峰时期的40%左右逐步降低,债券的占比上升成为第一大类的配置资产。利率开始下行后,保险产品相对其他金融产品的优势逐渐凸显,保费增速继续增加,加州曾出现4个人中就有1个人卖保险的鼎盛时期,但高预定利率的寿险产品使得公司开始承受利差损的压力。为了应对利率下行带来的挑战,美国寿险业加强了对资产负债的管理。负债端,通过开发万能、变额年金等利率敏感型产品,公司与客户共担利率风险、共享投资收益;资产端,在美国股市未收到低利率环境冲击的情况下,增配股票资产、提升保险资金整体投资收益率,同时投资包括债券期权、股票期权、利率互换等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工具,进一步控制利率风险和权益价格风险;资产负债匹配上,对于普通寿险和利率敏感型产品采用分账户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普通寿险业务,债券配置超过70%,股票配置长期维持在5%以下;对于利率敏感型产品,采用独立账户管理,独立账户股票配置近80%,债券配置不足15%。除此之外,美国各大寿险公司还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数学模型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进行表内资产负债管理,其中有代表性的模型包括随机控制模型、机会约束规划模型等,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包括现金流量检测、动态偿付能力检测、动态财务分析等。
(三)启示——基本一致的演变
回顾发达国家寿险公司应对低利率环境的历史经验,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一般会短暂上行,其他金融行业相继推出各类创新产品,如果保险费率未及时推进市场化,寿险行业会出现保费增速暂时下降,退保等流动性风险会上升,转向其他金融产品。2.利率市场化中后期:利率开始下滑,随着保险费率市场化,负债成本快速上升,保费及份额会较快增加。3.风险积累:在负债成本的压力下,寿险资金的风险偏好明显上升,加大对权益、不动产、高风险固收的配置。4.危机来临:随着经济萎靡带来的利率下行和资产泡沫破裂,危机到来,历史积累高预定利率保单过多、投资失败、流动性差的公司出现问题。5.应对调整:通过降低保证利率摊薄成本、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资产大类配置、做好资产负债匹配,可以有效缓解危机下的利差损压力。
中国市场的基本环境及应对利率下行的建议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拆借双方根据市场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2005年,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放开;2013年,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15年10月24日,央行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完成。从宏观背景来看,目前我国与日本80年代末期、美国80年代中期的情况极为相似,经济增速逐渐放缓,2018年三季度GDP增速进一步回落至多年来新低的6.5%,下行趋势明显。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经历了前期的波动上行阶段之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高点的4%以上下降至目前的3.3%左右,受中美贸易战等因素影响,股票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上证综指2018年内跌幅超过20%,不动产市场经历了2015年之后的快速疯狂上涨之后,存在一定的泡沫。
(一)承保端
逐步降低产品的最低保障利率,坚定做低定价业务。长保障期、长缴费期的产品,本身具有跨周期属性,如果公司长期投资收益不低于定价利率,原则上就可以赚取利差,以应对利率下降可能带来的利差损情况。同时,在当前的偿二代规则下,低定价利率业务较高定价利率业务可以贡献更多的实际资本,助力公司偿付能力。缴费期限上,形成以期缴为主,趸缴为辅的业务结构。期趸缴产品具有的优势各不相同,在利率上行周期,做多趸缴业务可以在当前时点获取更多的保险资金,以配置高收益长久期的固收类资产,锁定投资回报。而在利率下行周期,期缴业务的优势更加凸显,通过做多期缴业务可以获取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保证资金链的安全,也可以更好地配合跨经济、利率周期的资产负债策略的实施。动态追踪利差损,降低客户的收益预期。客户在购买年金险等产品时,往往更加看重其投资属性,对其收益预期存在一定的想象空间,但分红、结息的调整通常存在滞后性。因此,寿险公司需要定期进行动态评估,动态追踪市场利率、实际投资收益率、负债成本,以评估当前是否面临利差损问题;在利率下行周期,严格分红、结息策略的条件约束,减少阶段性利差损;加强公司宣导,要求业务人员在销售产品时禁止对产品收益进行保证和夸大。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同时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开发公司与客户共担风险的产品。未来中国的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老龄化人口增多,随之带来的是其对健康医疗、养老服务等需求的不断提升,寿险公司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加大保障型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提高死差在利润当中的比重,降低利率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另外,为了规避利率风险,积极推动产品创新,可以借鉴美国市场的成功经验,开发诸如变额年金、投连型两全保险等利率敏感型产品,将风险与客户共担。
(二)投资端
拉长资产久期,缩小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当前我国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普遍存在“长负债、短资产”的特点,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较大。通过加大对长久期固收类资产的投资,可以缩小资产负债久期缺口,规避远期风险,帮助公司获取期限利差。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市场上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以中短期为主,长久期债券的供给偏少,且基本上都是低收益的国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寿险公司的投资设置了难题。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更需要在投资端准确进行周期判断,把握投资机会,选取合适的时点逐步加仓长久期资产的配置。提高另类投资的配置占比。数据显示,近年来寿险公司的另类投资爆发式增长,占比已超过债券上升为第一大类配置资产。另类投资主要品种包括基础设施股权、未上市股权、保险资管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等,其特点为项目周期长,跨越经济周期,投资回报较高。在进行另类投资时,可以顺应不同时期的热点趋势,积极对接实体经济领域,这样既能够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也可以实现投资风险的分散效应。
(三)资产负债匹配资产负债匹配的基础在于久期、流动性和收益率在一定范围内的动态匹配,而非精确匹配。其核心在于资产与负债两端压力的双向传输,并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实际的匹配策略上,可以采用普遍适用的动态财务分析策略(DFA),在偿付能力、流动性等条件的约束下,通过对包括业务规划、经济情景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动态模拟,预测未来的利润、偿付能力和价值状况。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公司可以提前做好相应的匹配计划,以抵御利率下行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熊军红,王旭江.利率和汇率变动对保险业影响的比较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2]巴曙松,华中炜,朱元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比较:路径、绩效与市场结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5).
[3]段鸿济.全球低利率周期及保险资金配置战略研究[J].保险园地,2017(4).
[4]高春涛,李晓欣.美国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5).
[5]陈文辉,丁昶.寿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J].保险市场,2005(3).
作者:贾若凡 单位: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