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分析
摘要: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商业银行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存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标志着历经近20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基本完成。存款利率市场化会降低银行盈利能力吗?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8-2015年的面板数据,区分整体、大型和中小型商业银行,从存贷利差收窄的视角,研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存贷利差收窄会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降低,资产规模和成本费用比率也对银行的盈利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些变量对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区别。文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存贷利差;盈利
“本文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编号:201601。
一、前言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作为金融要素的核心变量,对于资金的高效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6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强调要深化金融领域改革,“通过有效的市场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隐患”。从我国实际的情况来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不断深入发展,客观上要求一个更为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以稳定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配置资源流动。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业界和学术界普遍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同时,由于大型银行与股份制、城商行等中小型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种类、盈利结构、经营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别,因此分类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宏观层面可以为政府提供参考借鉴,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监管措施;微观层面可以指导银行优化业务发展,正确应对利率市场化。
二、文献综述
利差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因此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Bradley和Jansen(1986)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当存款利率的上限放开后,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会缩窄。但也有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利差会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而扩大。Barth等(2000)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利差从80年代开始一直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近年来利差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黄金老(2001)认为利率市场化使银行业吸收存款的竞争愈发激烈,而存贷利差由于金融机构在资金来源上的激烈竞争会呈现缩小的趋势。邢光远等(2014)认为贷款利率的放开使商业银行的议价空间增大,银行业利差定价缩小。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使利差缩窄。巴曙松等(2012)通过分析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市场化路径,认为银行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初期会缩窄,但长期会趋于稳定甚至扩大。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性研究重要的制度背景。巴曙松等(2012)从微观运营的角度发现利率市场化会“倒逼”银行追逐新的盈利增长模式,进行综合化经营转型,提升表外业务收入。李媛(2014)对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利差收窄并不是影响盈利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宏观经济则是重要原因。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应注意时点的选择,建议在经济上升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小对商业银行盈利状况的冲击。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资产均值)衡量商业银行综合运用其总资产创造收益的效益。
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银行存贷利差来度量利率市场化水平,以净利差NIM(生息资产收益率减去计息负债成本率)作为存贷利差的变量。
3、控制变量。除了市场化利率外,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为防止其他因素干扰,本文选取资产规模Asset、成本收入比COST、存贷比LDR、贷款增长率LIRG等银行个体特征变量以及GDP增长率和消费价格指数CPI等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二)模型设计
本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关系。
(三)回归结果分析
在总样本中,净利差、资产规模、成本收入比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以上三个因素显著相关。在总样本模型中,净利差与ROA显著正相关(0.347***),说明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贷利差的收窄会导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减小。从分类样本看,净利差对中小型银行的影响(0.382)略高于对大型银行的影响(0.358),说明前者对利差收入的依赖略大于后者。银行的盈利水平也受资产规模和成本收入比的影响。资产规模与ROA显著正相关,说明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盈利能力越大。随着资产规模扩大,银行产品和服务多元化,并采用新技术降低经营成本,从而提高盈利能力。成本收入比与ROA显著负相关,说明成本收入比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效率,进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GDP增长率及通货膨胀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预期相符。我国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较好的保持了经济增长水平、控制了通货膨胀率,因此宏观经济并未对商业银行的盈利产生显著影响。
四、总结与建议
本文从存贷利差收窄的视角实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盈利的影响,主要发现存贷利差收窄会导致银行盈利能力减小,对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大型银行。而资产规模的扩大、成本费用比率的下降,能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如下:一是加快经营模式和经营战略的改革,加强业务结构调整,从单纯的价格竞争向产品和服务竞争转变。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使收入来源多元化,摆脱对存贷利差收入的高依赖性。二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实行在短期内对中小型银行的冲击会大于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要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形成多元化的资产结构,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宏观管理部门要实行差别化监管措施。针对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当结合银行实际情况实行差别化监管措施。
作者:赵东奇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第二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因素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不断进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探索。利率波动的增大和利差的缩小,都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利润创造,商业银行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商业银行开发一些对于受利率变化影响小的业务和新型的贷款证券化等中间业务,成为其新的经验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并为其中间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
一、相关概念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而不是官方定价。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定价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自身,由金融机构根据自有状况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为基础,由市场供求变化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利率体系。中间业务即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即不依赖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业务产生的,而是依赖银行既有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及开发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由于这部分收入并非是利息收入,而是产品和服务收入,又称为非利息收入。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润创造渠道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必须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此,商业银行开始改变自己传统的经营策略,更加注重开发受利率变化影响小的业务和新型的贷款证券化等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发展方向。不需要占用银行自有资金,不受利率的限制,浮动空间更大和灵活的自我定价机制成为中间业务的优势,逐渐被各大银行重视。
(一)市场化的利率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更加残酷。监管部门看到了中间业务的迅猛发展,更加重视中间业务法律法规的约束。按照监管部门制定的收费四原则“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肥让利”,原有的一些收费业务被整改,商业银行减少了部分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央行实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不断下调,进而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商业银行不再像以往迅速扩张理财业务,而是审慎经营理财业务。因此,市场化的利率是一把双刃剑,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能把握好这一机遇就能占得先锋,否则就会石沉金融市场的大海。
(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定价。因为价格是金融产品是否有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商业银行可以自己决定价格之后,就更加会有创新的动力,创新产品的质量也随之提高,满足各种不同需求的产品会层出不穷,更加高端,更加先进。市场化的利率是由市场供求平衡调解的,在供求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自身会将价格调节的更加适合市场,以往可以存在超额利润都将付之东流,自然而然,社会资金的使用流向就会更加合理更加高效。因此,市场化的定价可促使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这个创新的大潮中只有迎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以客户的利益至上,以创新求生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三、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开发中间业务的组合产品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是还处于新兴业务的阶段,种类多样化是其特点之一,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特点,将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优化组合,就会实现不同风险、不同利润产品的互补,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优势互补的产品组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合理的细分,以达到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潜力大的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将发展较早的中间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改进,最大化金融产品的价值。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的能力充分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优质的金融产品还应该具有前瞻性,既满足了客户的现有需求,还能发现其潜在和未来的需求,使得金融产品创新研发与客户的需求变化保持一致。
(二)创新中间业务的服务模式
服务模式的创新首先要突破传统意义上柜台式的人工服务,原有的柜台式服务模式以其对空间时间、人力物力的限制和浪费逐渐被正在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取代。以现代的互联网科技为依托,银行的服务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为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为呈现模式的前端化、多元化新模式的服务。正在不断创新的电子银行服务,以其环保、快捷、方便等优势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又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带来新的平台和机遇。银行应以电子银行的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在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群体细分,可以依据其年龄、职业、收入、地区等,可根据每组细分后客户的特点,提供此受众客户群体专享式的服务模式,这样就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三)控制中间业务的风险水平
中间业务相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来讲,占各项业务比重还较小,风险也比其他信贷业务低,但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说虽然当前的风险是潜在的、但它一旦浮出水面,后果会不堪想象。因为中间业务的风险并不是本身的风险,它联系着银行内部管理,企业、百姓群体客户,甚至国家的立法。鉴于此,为了避免这种巨大的隐藏风险,必须将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与开拓创新同步发展,不能只求发展不求控险。
参考文献:
[1]罗英.利率市场化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5(5):238-240.
[2]倪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相关问题探讨[J].改革开放,2013:84.
[3]舒畅,杨丹.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230-231.
[4]王培明,樊欢.浅谈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3(6):45-47.
[5]付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6.
作者:冯阳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文章阐述了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经验,从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改善营业收入结构、有效利用政策等多方面分析了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所采取的措施,提出遵循渐进改革模式、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创新产品服务类型、增加非息收入占比等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启示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机构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都经历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些改革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冲击非常大,导致大多数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倒闭,有些国家甚至出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影响了经济稳定。
1美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1.1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70年放开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大额定期存款利率,到1986年所有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限制取消结束,总共历经了16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美国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逐步取消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制定了《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等相关措施。
1.2美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1.2.1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1986年美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存款利率和大部分贷款利率限制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完成,在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存款,纷纷提高存款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得到加剧,导致很多中小商业银行出现倒闭的情况,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在1987年至1991年的四年时间里倒闭多达800余家。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上更好地生存,商业银行纷纷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探索营业收入新的增长点,不断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加快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注重创新金融产品和实现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基金托管、咨询顾问、交易类业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积极发展对公金融业务,提升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各自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商业银行注重金融创新过程中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实施分业经营的金融管理制度,美国较为健全的金融制度和法律环境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2.2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防止不良资产的冲击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占取市场上更多的贷款客户和获取更多地高额利润,在拓展业务的过程中放松了对贷款对象的甄别和监管,导致很多道德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快速上升,而很多中小银行的资本额原本就不是很充足,在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中显得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出现破产倒闭。当意识到风险的管控能力会引发银行的生存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后,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率的控制,从选择贷款对象的源头上开始对客户实施分类管理,加大对贷款对象的甄别和精细化管理,加强对贷款对象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贷款对象改变资金的原有用途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提高商业银行在贷款的整个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更为稳健。
1.2.3提高非息收入,改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期,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息差营业收入仍然主要的营业收入,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息差收入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传统的银行息差收入已经不能维系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为了稳定银行的收入来源,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投入,提高非息收入的比例对冲息差收入的减少。在改变经营模式以后,美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不断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商业银行的息差收入和费息差收入的比例发生重要改变,很多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超过了50%,形成以非息收入占商业银行主要收入的局面。
2日本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
2.1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与美国相似,采取的也是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从1979年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不受《临时利率调整法》的约束,到1994年的流动性存款利率市场化共经历了15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日本政府放开政府短期债券流通市场、取消外汇管理、建立金融期货市场、允许发行市场利率连动型存单等促进利率市场化的一系列改革。
2.2日本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2.2.1商业银行加强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增强自身竞争力
金融产品的创新对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至关重要,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较高的利润,提高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日本商业银行在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实施改革创新,形成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尤其是在证券市场上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通过中间产品的创新来更好地完成,此间金融产品的创新取得快速发展。然而此间的金融业创新和快速发展使得股票、地产等抵押物存在较大的泡沫,商业银行对客户风险的甄别、监管和预判不足,造成在应对风险时的准备和控制能力不够,导致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商业银行出现巨额亏损。从日本商业银行的创新来看,在增强中间业务产品创新的同时应该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形成与金融创新相配套的法律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积极稳妥的推进商业银行的服务创新业务。
2.2.2中小商业银行合理利用政策,有效保护自身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日本的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相比在资本实力、品牌信誉、科技实力、人才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日本政府考虑到这种情况,对利率的调整考虑到中小银行的接受能力(见下图),中小银行利用缓冲期快速适应政府的政策调整,有效避免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倒闭的状况。
2.2.3商业银行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抵御市场冲击
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冲击,日本商业银行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一方面商业银行加大对贷款客户的甄别和监管,在追求更多地经济利润的过程中,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强银行自身资本实力,保证足额准备金,在面对市场风险带来的冲击时能够更好地应对。
3美日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为了能够积极稳妥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或吸取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促进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3.1遵循渐进改革模式,加大保护中小银行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遵循从大额到小额、从长期到短期渐进式的总体思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美国和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都是采用渐进式的发展方式,注重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日本更是稳步推进利率调整。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该循序渐进,既考虑到金融改革的市场需求,也考虑到中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积极稳妥的推进改革。从政府角度来看,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但基准利率的确定还处于探索阶段,后期政策的制定还需要更加稳妥的推进,为中小银行的转型发展留有缓冲期,避免由于改革步伐过快,导致出现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的现象。
3.2加大金融监管力度,有效预防风险发生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商业银行会根据市场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增加金融产品种类,加大对中间业务的服务创新,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同时必须有与时俱进的配套金融法律与之对应,加大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一方面,从源头上加强风险防范,规范中间业务的操作规程,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要求,防止由于过度的追求利润而出现违规操作,避免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创新时过度的追求利润,造成市场上的金融投机现象和损失的发生。另一方面,从过程上对风险加以监控,政府要求银行按照规范对信息进行披露,引导更多的人来监督。
3.3创新产品服务类型,转变传统经营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推出大量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来提升服务质量,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来创新服务类型,从而增强商业银行自身竞争力,深化金融改革目标。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使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整个金融市场实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完成银行业经营模式的重要转型。
3.4增加非息收入占比,改善营业收入结构
商业银行采用追求银行利差的方式保持营业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商业银行仍然探索增加存贷利差收入,通过议价的方式提高贷款利率,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吸引客户和占领市场,试图保持较高的传统业务收入,然而传统业务中很难维系原有收入,价格竞争形成的困境促使商业银行探索新的出路。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不断改变经营模式,注重非息收入的稳步提高,在利率化改革中积极调整主营业务,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构成比例,实现银行收入的多元化,实现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转变,使得非息收入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李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及应对[D].南京:南京大学,2014:30—38.
[2]马迁.基于国际视角的利率市场化经验启示及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1):149—150.
[3]张慧智,翟舒毅.美、日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极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疆学刊,2015(01):46—52.
作者:操海国;丁春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浅谈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从开始施行利率市场化开始,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利率风险管理的问题。本文立足商业银行经营实践,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分析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控制办法,以期指导理论研究和商业银行经营实践。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市场风险
自从1996年我国开始施行利率市场化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深入推进。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金融产品定价等方面拥有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利[1]。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对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从概念上来讲,利率市场化是指依靠市场来调节利率。作为利率控制和主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在利率调控上,一直发挥着核心作用,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放宽行政手段,转而通过市场对利率进行调控,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利率市场化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从本质上来讲,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定价权最终交还给金融机构,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自主调节利率,而央行则发挥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标志性事件,1996年我国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联网运行,随后数年中,央行按照先易后难的模式,逐步放松利率控制,最终在2012年通过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空间,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深入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实行利率市场化,最终的目的是要发挥市场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2]。但是,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很容易出现竞争不充分、不公平,甚至市场失灵的现象。
(二)国有企业改革存在问题
在我国,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也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并不彻底,存在着诸多问题,国有企业贷款也很容易成为呆账、坏账,而且国有企业由于企业性质上的特殊性,对于利率变化和资金走向并不敏感,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国有企业改制带来的冲击和风险。
(三)利率结构存在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过程中,利率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虽然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在很多环节仍然存在着行政手段干预过多的问题,这样的做法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的自主管理,另一方面,目前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体系不能囊口所有风险,存在着风险管控不全面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一)利润缩水
在我国现代金融体系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存款和贷款之差,也就是息差收入,很多商业银行依赖息差收入,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不注重服务的创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很多银行面临利润缩水的问题[3]。
(二)出现存款资金流失的情况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虽然还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已经受到冲击并开始动摇[4]。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很多资金有了更多元的选择,社会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脱媒”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商业银行造成了很大挑战。
四、商业银行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路径
(一)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在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要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不断调整内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内部控制方面,要不断提升内控水平,把握合规、内控等关键环境,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二)打造多元经营模式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有效应对利率管理风险,必须减小对息差收入的依赖,打造多元的经营模式,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专业性和个性化,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减小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客户流失。
(三)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要想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在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体系下,从业人员普遍专业素质不够,由于业务相对单一,并且十分简单,商业银行一般都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严重不足[5]。要想实现风险管理,必须从工作人员入手,提升从业人员的市场化思维,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应对利率市场化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从1996年我国开始施行利率市场化以来,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已经经过了20年,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管理的挑战。在商业银行经营实践中,商业银行需要合理评估利率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不断强化自身风险防控体系,优化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提升风险应对和风险控制水平,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仲林.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财经科学,2015(1):36-46.
[2]刘甜恬,杨紫恒,陈潇阳等.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实证研究--基于我国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42-45.
[3]郎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J].商,2013(8):126.
[4]隋新玉.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及金融创新[J].知识经济,2014(20):77.
[5]左峥,唐兴国,刘艺哲等.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J].财经科学,2014(2):20-29.
作者:李莹 单位:许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