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范文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前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将其划分为激进派改革与渐进派改革(见表1)。渐进派改革的代表有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经济与金融市场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70年,通货膨胀率一度升高,直至1982年才得到抑制,此后一直处于温和平稳状态,实际利率水平下降,GDP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没有给经济带来过大的冲击。在此期间最大特点是社区银行的诞生,相比目标客户为大企业的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以中小型企业为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对本地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更加熟悉,对客户资金来源用途更加了解,对当地的风险评估能力较高,保持稳定的客户源,并获得了居民的支持。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了日本金融结构原先存在的“借款过多、超额贷款、资金偏向、间接贷款优势”的问题,更使日本银行脱离困境。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日本政府重点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制,改良甄选办法、固定担保费率,为中小企业提供更科学的融资保障。

激进派改革的代表为联邦德国,它是唯一一个采用激进式改革获得成功的国家,当时国内金融形势较为平缓,经济相对不景气,同时德国银行混业经营,不依靠存贷业务盈利,而是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竞争意识较高,而存贷款利率及产品定价更接近市场水平,这些特点与同样采用激进式改革的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也是德国能够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而智利是激进派改革失败的典型国家,在改革前五年,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胀大幅降低,实际利率水平扶正,但1976~1982年超高利率的出现引发市场秩序混乱,爆发金融危机,央行不得不对利率重新管制。

韩国和阿根廷均进行了两次尝试,第一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激进式改革,以失败告终,第二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获得了成功。韩国在进行第一次利率市场化尝试后通货膨胀率升高,利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央行不得已重新进行利率管制政策。阿根廷第一次改革完成后,GDP增长率大幅提高但不久便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通货膨胀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利率上升,国内资金供不应求使得资金需求者向国际金融市场借贷,导致外债过度膨胀,大批企业无法还贷而倒闭,最终冲击到银行导致银行破产。

二、各国改革的异同点

改革开始的背景异同。利率市场化失败的国家无一例外,均是在宏观经济不稳定、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选择改革,而成功的国家是在金融监管体系合理运行、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改革政策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政策出台过于集中,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往往只需要1-2年的时间,此外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账户开放同时进行,往往造成货币对外升值,利率同时高企,企业面临生存压力加大,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融资却较为困难的窘境,因此经济环境波动不断,这样的实体经济压力反过来冲击金融体系。改革获得的效果异同。改革失败的国家在利率完全放开后,GDP波动较大,利率高企,通胀率上升,资金需求增加,而改革成功的国家坚持实行低利率政策,金融配套体系合理发展。

三、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启示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政府在创造一个平稳运行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需要建立金融业的退出与担保机制,对内对外协调发展,避免过度升值,并加强资本账户监管,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发展。同时政企分离,产权明晰,鼓励社区银行的建立与发挥作用。加强基准利率建设。我国基准利率的缺失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力度不足,利率引导能力较弱,因此加快培育基准利率、完善利率调控机制是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同时建设金融监管审慎监管,可有效避免金融机构忽视风险高息揽存。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做好利率市场化的准备,在基准利率缺失的情况下,市场没有一个合理定价基础,存款和贷款尚且不能按照市场化的内在机制合理定价。商业银行需要迅速转型,选择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模式,迎接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济波动。

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我国今年宣布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了50万元人民币的偿付额,约为GDP的12倍,远高于美国的25万美元即美国GDP的5倍和中国香港的50万港元即中国香港GDP的1.7倍,是金融配套措施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存款保险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存款人的资金安全,但这项制度的作用只能在银行出现危机后显现,届时损失已经造成,容易引起金融恐慌。因此,仍需完善当前金融监管制度和手段,加强各部门协调能力,提高机构效率,强化金融工具的监控与分析,控制利率等风险的形成。

作者:张琦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