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村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研究范文

农村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村信贷配给利率市场化研究

一、我国农户面对的信贷配给问题

完善并且高效的农村信贷市场不仅可以减少农村中的贫困人口、缩小农村与城市以及农村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因此历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我国政府虽然三令五申要求金融机构加大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效果却微乎其微。到目前为止,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信贷市场的发展依旧很缓慢而且效率也非常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国家对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扶持和引导,确保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发展好现代农业必然需要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力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虽然政府希望金融机构积极向农户提供贷款,但金融机构为保护自身利益依旧不放弃对农户实施的信贷配给制度,农户面对的信贷配给堡垒仍然存在。由于信贷配给制度的存在,政府的号召必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二、金融机构对农户实施信贷配给的原因分析

有关信贷配给的成因,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是:信贷配给不是因为中央银行对利率上限的约束,而是由于金融机构或组织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出于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会导致:(1)按照金融机构或组织标明的利率,所有借款人的借款需求只有可能部分得到满足。(2)金融机构或组织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化待遇,一部分信息较为透明且信誉较高的借款人(比如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借款需求很容易得到满足,而另一部分信息不甚透明且违约风险较高的机构或个人(比如个体企业和农户)则很容易被金融机构拒绝。总体而言,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的成因可以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农户信贷配给的直接成因。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为解释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创造了理论基础。对于农户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合理的解释了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的直接成因,相对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农户可以充当抵押的担保品相当有限,所以普通农户常因提供不起担保品而被金融机构排除在外。同时,如果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付出的成本较高,则只有高风险的农户才会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结果过高的风险会使金融机构难以收回贷款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金融机构倾向于对农户实施信贷配给。可见,信贷配给现象是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2、金融制度是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的主要成因。在有些发展中国家,政府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西方经济学者普遍这种做法虽然能短期刺激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供应不足。资金供应不足反过来又会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行政干预,加剧信贷配给现象。要解决这种现象就不可避免的要求金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金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是涉及多个经济主体的制度变迁过程,金融机构内部包括金融工具、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制度演变,同时也要求非金融体系的制度演变的配合。一个运作效率高的金融制度,可以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稳健的宏观经济环境,并能客观地避免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通过合理的风险补偿机制改善信贷配给的动态均衡。

3、政策制约、金融行为等是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的重要成因。经济学者们对我国的信贷配给现象研究后认为,信息不对称仅是信贷配给的部分成因。就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来讲,通过体制内优化,宏观环境和微观基础的协调变化,信贷配给现象将逐渐得到弱化和矫正。当前,我国农户普通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和信息不对称的共同影响,这成为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决策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另外,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非对称性效应也比较显著,农户规模也成为金融机构信贷配给的成因。

三、解决农户面对的信贷配给问题的建议

1.建立并且完善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协作机制,减轻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农业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对农户实行信贷配给,只有信用等级足够高且资金规模比较大的一部分农户才能够获得贷款,而其他信用不足且资产规模小的农户则无法通过信贷配给获得资金。普通农户由于个人资产比较少,使得其自身的信用状况不理想,从而导致融资困难。因此,建立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协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的风险协作机制需要建立农户信用担保体系,以便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面对普通农户对信贷资金的期盼以及政府对农户信用担保行业的大力推动,加强金融机构与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协作,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金融机构应该努力完善利率评估、监测和防御体系,强化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风险防范意识,缓解金融制度对农户造成的信贷配给问题[4]。首先,金融机构要对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即利率水平进行准确及时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构建良好的利率统计体系。其次,金融机构要研究建立影子银行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跨部门统计协作。通过改进统计数据展现方式,适时评估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最后,农户也可以通过为自己的庄稼购买保险以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有了保险机构提供的农业保险,金融机构的防御体系得到部分提高和完善,那么金融机构也自然会有勇气给农户提供贷款。

3.政府倡导金融机构完善农户贷款定价机制,弱化金融行为所导致的农户信贷配给问题。通过提高对农户长远价值回报的评价权重,将农户价值因素纳入贷款定价模型,将农户历史价值创造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价值创造等因素综合纳入定价考量范围。加强贷款定价的精细化管理。在经济上行期,加大贷款定价考核力度,加速推动贷款农户结构下沉。反之,适度降低贷款定价考核力度,使得信用等级高的贷款农户保持适当比例,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性。这就能比较顺利的解决政策制约、金融行为等造成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理论的基础主要源于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与斯蒂格利茨的信息不对称论。信贷配给理论是针对欧美发达经济体提出的,这些发达经济体一般金融理论和制度成熟,因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自主的利率控制来实现信贷资金的最优化配置。我国作为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社会制度及经济体制与西方发达经济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与斯蒂格利茨的信息不对称论只可以部分解释我国存在涉农贷款信贷配给现象;另一方面,信贷渠道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鉴于我国政府对农业金融积极的支持态度,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应该考虑政府效用,自身效用以及农户效用三者的统一。

作者:赵航 孟晶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