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要及时变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展。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目的是在实践中巩固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学生财务综合能力和大数据处理能力,并将其运用到实际财务工作之中。高校会计专业目前开设的实践课程存在教学内容过时、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构建完善的“互联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将智能财税、大数据处理等内容融入并丰富课程体系,对促进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专业;实践课程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趋势下,会计行业及会计职业教育不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适应形势发展,构建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会计实践课程建设与“互联网+”的融合,体现在教学资源库建立与完善、线上与线下相融合课程开发、教学方式运用以及会计信息化课程优化等方面,但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效果并不理想。
(一)教学内容过时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都开设了实践课程,如基础会计手工实训课程和会计信息化课程等。在教学中,这些实践课程存在教学内容过时的问题。基础会计手工实训课程相关业务习题比较陈旧,没有根据当前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纯手工记账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企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难以实现业财税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虽然利用相关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处理账务,但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所使用软件过时,教学内容没有根据会计政策、业财税一体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导致会计实践实训课程普遍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的现象。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完成部分课程改革,进行了项目化、信息化教学,但大部分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由教师讲解知识点、学生听课记录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只是把原教材中的章节名称进行变更,引入一些项目化概念,而没有真正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同样,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仅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点制作成微课,上传至教学资源库,未能真正发挥信息化平台的优势。
(三)课程体系不完备
“互联网+”时代,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中,公共课仅有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专业课仅开设一门《会计信息化》课程,远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对不足,而企业财务软件操作比学校的教学操作系统更加复杂,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将难以很快适应相关工作。
(四)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开设了一部分专业实训课程、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但是校内实训课程课时安排不足,教学内容、结构安排不够合理。另外,有些教学经验丰富但年龄偏大的教师往往更注重传统的理论教学,且对相关的财务实训平台、大数据应用平台不熟悉,因此他们不太注重实践课程的实操训练,在实训环节也难以给予学生提供指导。
(五)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没有针对每个实践环节设置相关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环节无法完整、系统地进行评价,导致教师并不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仅把相关实训任务下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机械地练习即可,然而实践能力并没有真正提高。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一)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互联网+”时代,会计专业教师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掌握最新技术,同时还要有管理、金融、互联网、大数据处理等方面知识,才能优化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作为高校教师,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具体而言,会计教师可以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将实务中基于互联网工作流程、内容框架及时转化为实践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实践内容,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增设互联网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会计课程实践体系中加入部分互联网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会计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会计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训课程:应当包括典型行业(如制造业、商业、互联网行业)会计信息搜集、数据分析、信息整合与分析、分析报告撰写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挖掘有效数据快速整合数据的能力。《财务软件开发与应用》实训课程:应当包括企业供产销各阶段不同模块的开发与应用,严格每个环节财务流程。学生在设计软件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企业供应、生产链、经营、营运、投资等内容,培养其业务处理能力及制定个性化财务解决方案能力。《会计数据分析》实训课程:应当包括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模块重点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为企业项目管理、财务决策、成本控制等提供所需的基本数据。
2.增设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教育部等四部门于2019年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简称1+X证书),为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可以将1+X证书培训相关内容融入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会计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会计初级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如数字化管理会计、业财一体化等证书),鼓励人人持证上岗。
3.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培养会计全能人才。高校会计实践课程,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增设一些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实践活动课程,比如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记账公司等实践基地交流,通过“走出去”实践课程,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造欲望。另外,高校还应增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内容涵盖企业前期创办准备、工商税务登记、公司运营、纳税筹划等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及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优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展需要。优化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课堂,采用翻转课堂、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手段真正进行项目化、信息化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科学设计教学知识点、互动环节、考核方法等内容,在课前向学生推送教师录制的视频、微课资料等,并利用职教云等信息化平台对其进行考核,从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授课中,教师采用对重点难点着重讲解、互问互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对学生出勤、互动、问答等进行二次考核,检测教学效果。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线上资源库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养成。
(四)建设“互联网+会计实训室”
基于大数据时代会计新变革,高职院校应建立“互联网+会计实训室”,配套财务机器人、综合财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通过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方式,让学生接触到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实际账务处理、数据分析。同时,学校可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校内外通用实训平台。
(五)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办“订单班”,制定有针对性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升级。学校与地方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供校外实训基地与实训平台,不必为后续人才培养而担忧,同时节约了后续招聘成本,实现学校和企业在设备、技术、人力上优势互补和“双赢”。
(六)完善教学评价与教学质量监督体系
对于教师而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实践课程单一性评价,可以由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构成综合性考评体系。教师每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践进行自评,比如撰写实训日志、实训总结等,要求学生自我反思。其次,教师通过专业实践课程考试,根据学生对某项具体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能力评估。最后,由用人单位的实践教师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实验、实训做出评价,以此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胜任能力。就具体评价方式而言,教师评价部分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全过程中,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要求学生在日常实践课程中认真、高效完成实践任务,具体可以采用成果展示、设计案例分析、演讲辩论赛、撰写调研报告等方式,及时、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科学评价。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和教育的深度融合给会计行业和会计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作者:祝昕 单位:山西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