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会计专业探讨(5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因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为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本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尽管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并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采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也只是零星的,没有实现整门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不用说全部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甚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翻而不转”的状况。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也称颠倒课堂,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形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建构,而课堂变成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习的灵活性与自主性,为传统课堂忽视学生差异与教学缺乏针对性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在翻转课堂中,课程视频取代了传统讲授,成为内容传递的重要方式,解放出来的课堂时间为学习者主动学习提供了契机。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先在美国,进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广开来,世界各地的教师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需求大量增加,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在高职院校中显得尤为突出。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的正确应用显得尤为必要。为对实施翻转课堂的一线教师实践进行总结,能够为后续推广与改进翻转课堂实践提供参考。本人采用问卷和走访相结合方式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其目的主要是想了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在翻转课堂实践中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并为翻转课堂在高校的推广与实践提出建议。
一、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高职院校的在职教师,问卷调查的对象为武昌职业学院、长江职业学院、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等21所湖北省高职院校178名会计专业教师,其中武汉市高职院校13所、地方高职院校7,以反映湖北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和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主要涉及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学设备调查,主要包括对平台建设、网络情况、教学资源、教学场所等的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学过程调查,主要包括对教师水平、教学视频质量、作业量与作业难度、小组成员搭配、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视频长短等的调查;第三部分为教学效果调查,涉及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氛围、小组活跃度等;第四部分为总体调查,包括对翻转课堂的喜爱程度、对翻转课堂的认可度以及一些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的问题。以期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当前翻转课堂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中的现状。1.年龄结构:对178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调查显示,参与翻转课堂实践的教师主要集中在30到39岁之间。62%的教师从教时间9年以上。按照伯顿对教师职业生涯的划分,教学超过五年的教师就进入了教学成熟期。教师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大多表明,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开始不满足于教学现状,愿意并有能力进行教学改革。2.学历结构: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学历为博士的1人,硕士的50人,其余为本科及本科以下,被调查学校高学历专业课教师普遍缺乏。
二、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调查的主要结果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高职会计专业部分教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整体评价良好,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认可这种学习方式。同时,部分教师还愿意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会计专业所代的课程上,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但从调查数据的分析来看,尽管教师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湖北省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采用这种模式的教学也只是零星的,没有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整门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不用说全部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甚至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翻而不转”的状况。
1.教学设备情况。这里的教学设备主要包括:网络学习平台、讨论场所、网络以及教学资源等。这些客观事物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和基础,尤其对于翻转课堂而言,网络学习平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场所,因而确保教学设备能够正常运行与使用对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是非常有利的。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制约,网络学习平台仅限于当前几个免费的学习平台,这些平台所提供的教学支持较少。同时,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工作量较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在网上搜集教学资源,更谈不上自行录制教学视频等资源。
2.教学过程情况。这里所说的教学过程是指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了教师的工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视频质量等。如果说教学设备主要依靠学校来完善的话,那么,教学过程的好坏就更多地取决于任课教师。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他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协调好教学内容、上课环境以及学生学习情绪等因素的关系。当然,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起到重要作用外,一个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视频也格外重要,因为教学视频往往是翻转课堂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它的优劣会直接关系着教学过程的进行。此外,学生感知到的教学效果也往往来源于教学过程。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部分高校提供的教学设备有限,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只是选择性的在所代课程中选取部分章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在接受调查的老师中,还有部分老师习惯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受教学观念、技术的限制,比较排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3.教学效果情况。教学效果的好坏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它与每个参与主体都息息相关。如果学校管理好教学设备,教师控制好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那么教学效果必然会得到提高,从而翻转课堂的总体满意度就会有所提升。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只是零星的,没有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整门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以致于大部分教师认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效果不是很明显。
三、高职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了翻转课堂教学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应用情况不甚良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育观念问题。社会依旧脱离不了应试教育,翻转课堂显得像是“旁门左道”,很难被持传统教育观念的领导、教师所认可。教育观念不改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实施便无从下手。第二,教学设备问题。翻转课堂对于教学设备要求较高,高职院校由于经费较为紧张对网络学习平台、讨论场所、网络以及教学资源等投入不多,以致于影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第三,教师的能力问题。翻转课堂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学习和准备教材,部分过程的技术要求很高,包括搜索教学资源、录制视频和上传视频等技术,把能够增强主题的活动引入课堂中以及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等,很大一部分教师无法胜任。第四,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不仅是翻转课堂,还有传统课堂,现存评价体系也只能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去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价。对经验缺乏的年轻教师来说,如何把握好一节课,如何高效地引导学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池忆.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6).
[2]范淑凤.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5Z).
作者:吴静;黄玉锋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第二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
摘要:在高职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做好教学体系的衔接有助于提升课程的整体效率。本文从阐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存的问题入手,在探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原因后,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应对措施
高职会计教师应当在理解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后,采取针对性的教学优化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存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存诸多问题,以下从衔接有效性有待提升、课程重复率过高、技能训练定位重复等方面出发,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衔接有效性有待提升
会计作为一种典型的专业金融服务,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专业院校,一直受到很多职业学校的青睐,有着广泛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内涵和体系整合的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只有在课程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打破原有的会计学科体系模式,最终确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课程重复率过高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难以准确确定专业课程的内容。而且,由于许多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沟通,高职院校一些专业课程的重复率较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回锅饭的教学情况日益严重化。这一方面造成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育资源出现了大量程度的浪费,并且也促使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多学习机会失之交臂,最终极大程度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技能训练定位重复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技能训练定位低和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项目项目不合理的情况,其结果就是大量重复训练现象的出现,最终使得许多升入高职的中职学生实际上失去了进行进一步拓展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诸如资金、往来结算、财产物资、税务、成本等核算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创新性,在课程教育上如果缺乏规范性则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原因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原因有很多,以下从单一教学体系束缚、办学定位衔接不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等方面出发,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单一教学体系束缚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衔接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因为高职会计教育多根据专业的学科体系建立课程体系,而没有选择以社会需求来进行就业,这使得其设置的目标岗位群缺乏足够的合理性。其次,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中过于单一的课程体系必然导致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重复。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课程的难度也较低,导致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从名称到内容的大量重复现象。
(二)办学定位衔接不明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还面临着办学定位衔接不明的问题。办学定位衔接的错位首先集中体现在了我国许多高职学校会计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轻文化,注重办学理念的办学。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轻视和忽视,最终承认高职学生难以适应较高层次的专业课程。最终的结果是,许多高职会计专业的高中毕业生,从文化基础课的基础,高中生的专业课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高职就业尴尬的高职会计专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深刻反思是不协调,并且最终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了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
(三)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
建立会计专业岗位群主要是基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然后根据需要进行更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讨论,确定会计专业岗位明确。但是因为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没有根据各岗位必备的核心技能来转化为专业知识,因此难以精确的确定会计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的会计核算专业知识。
三、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对策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对策应当具有灵活性,以下从做好认证课程工作、明确专业课程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模式、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出发,对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做好认证课程工作
高职院校在做好认证课程工作的过程中首先应当以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并根据会计的需要及相关专业和职业技能,如需要标准的统计会计凭证、证书生成、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等。专业课程。其次,高职院校在做好认证课程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学生成功就业迈上正确的道路之门,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且确保这些课程的知识应低于高职和专业的难度,应根据业务的共同基础。最后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明确专业课程方向
高职院校在明确专业课程方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合理的开设诸如保险营销方向等就是较为常见且就业形势较为光明的专业,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其规划职业生涯与持续发展搭建优秀的平台。其次,高职院校在明确专业课程方向的过程中还应当合理的为计划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课程通道,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具体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可以期待获得更加良好的培养效果。
(三)优化课程设置模式
高职会计教师在优化在建立课程模式的过程中,首先要实施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体系课程的系统设置。其次,高职会计教师在优化课程设置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还应当确保以公共基础课程不缺主要是文化素质,但应该能够占到全国专业课程体系的一半,最终可以发挥出其自身作为必修课程的效果,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其打牢文化知识基础。与此同时,高职会计教师在优化课程设置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还应当确保学生能够在满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需求的同时让学生在出纳基础、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等专业知识上有所精进。
(四)强化专业课程教学高职会计教师
在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刻的理解到专业课程的设置本身是为了能够根据岗位群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不同职业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基于载波工作的最终形式的教学模式,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基于各种要素的整合,高职商务活动更好的教学过程的形成,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其次,高职会计教师在强化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诸如出纳实务、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在内的专业课程教育,并且将其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经济法、计算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进行同步的提升,最终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应当从课程本身出手,故在这一前提下高职会计教师应当考虑到体系衔接中可能予以优化的点与环节,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活得更加良好的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德静.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02(7):42-44
[2]李传双.对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3(12):55-57
作者:陈君 单位: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探讨
【摘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是基于编码化机制的知识转移机制:先通过组织层次知识转移将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从企业转移到学校,然后再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组合化和内在化,以及在企业中的内在化最终实现知识转移。
【关键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知识转移机制
一、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
在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与学生等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是跨越组织或个体边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要将会计工作一线所需要的知识通过学校转移给学生,需要先通过组织层次知识转移从企业转移给学校。组织层次的知识转移主要由社会化(S)、外在化(E)和组合化(C)三种方式组成。其中,社会化(S)是通过分享经验获得隐性知识,外在化(E)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组合化(C)将各种显性知识综合为知识体系。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中学习知识,则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其中,学生主要在学校中以学生的身份通过组合化(C)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则以企业员工的身份通过社会化(S)获得等会计经验和技能等隐性知识。内在化(I)则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与“做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
本文选取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研究对象,探析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即知识转移各种方式的有机组合。
(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采取的“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它以盯住岗位,瞄准证书,订单培养等三个方面为主。其中,盯住岗位就是从职业角度盯住企业的会计、财务岗位群等安排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瞄准证书就是从行业角度瞄准财会的相关技能、职业证书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教学过程。订单培养则是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关系,并完善订单培养形式,与企业共同开展育人工作。
(二)“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组织层次知识转移。在“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组织层次的知识转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长期的专业建设,构建了开放的校企合作格局。在校企合作中两类不同的组织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且形成一定程度的重叠知识。这种重叠知识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真隐性知识不能够编码,只能通过社会化(S)方式从企业转移到学校中。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这一知识转移方式中主要采用“专业+公司”等合作模式,由专业教师担任公司的高管和业务骨干,公司业务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通过在一起工作中分享会计工作经验形成共有的心智模式和技能。伪隐性知识则是能通过外在化(E)方式进行编码,从而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隐性知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这一知识转移方式中,主要通过标准化建设进行知识转化:首先深入行业企业开展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然后建立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最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在组合化(C)这种知识转移方式中,创建基础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并在基础上建设教学资源。其中,其中“瞄准证书”是组合化的第一种方式C1,它实现了在显性知识层面从校企合作外部构建“岗证互通”的课程教学框架。“盯住岗位、订单培养”是第二种组合化的方式C2,它实现了在显性知识层面从校企合作内部构建岗位课程教学框架。需要注意的是,会计专业组织层次成功转移的知识往往局限于校企之间的重叠知识。重叠知识以外的企业知识很难纳入学校知识体系中,最终限制了知识转移的范围。
(三)“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个体层次知识转移。1、学校中的个体层次知识转移。在“岗证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式。因此在学校中,学生的“学”即组合化(C)与“做”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会计专业还强化了内在化(I1)这种知识转移方式: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两要素设置了20多个生产性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做中学”提高了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2、企业中的个体层次知识转移。会计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保障学生顺利进入企业参加不同形式的顶岗实习,促进了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内在化(I2)与社会化(S)的衔接。在二年级则是全年都参加内在化(I2)与社会化(S)兼顾的排队式顶岗实习:学生轮流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接触合作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在三年级的下学期则开展以社会化(S)为主的轮岗式顶岗实习: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到合作企业的营业机构顶岗实习,未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到其他中小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三、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
(一)影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机制的因素。
1、知识特性。会计是一个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行业:会计理论与实践尽管存在差异,但是不管高职会计专业学习还是企业会计实际操作都必须遵守会计法、会计准则和相关财税制度的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即会计人员执业需要的知识基础,这对于成为成功的职业会计人员十分重要。
2、知识发送方(企业)的意愿。会计工作是涉及企业秘密的敏感工作,因此在财会岗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大多只能在会计身边通过观察来学习。尽管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实行“教师跟着学生走”的顶岗实习管理方式,但是大多数顶岗实习生由于身份的限制只能从事难度和风险较低的会计核算工作(如登记账簿等),很难从事出纳、报表编制和财务管理等关键财会业务;在银行实习的学生更加接触不到核心业务。此外,我国中低端的会计人才供大于求,企业往少主动到学校订单培养会计人员。以上两个原因造成实习单位难以真正授予实习生企业员工的身份。而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份难以真正转变为企业的员工,直接影响了会计专业顶岗实习中社会化(S)的效果。
(二)基于编码化机制的知识转移机制。由于知识特性和知识发送方(企业)意愿等因素的影响,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见图3)主要通过对知识进行编码与抽象改变知识特性,使企业中有用的会计知识纳入学校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为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来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移。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在组织层次的知识转移中,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盯住岗位”、“订单培养”,为在个体层次的知识转移中通过岗位实训和顶岗实习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距离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则通过“瞄准证书”为学生进入会计行业、开始职业生涯奠定基础。这种知识转移机制是基于编码化机制的知识转移机制。它将重点放在知识客体的有效转移上:校企之间先通过组织层次知识转移,将会计工作一线所需要的知识从企业转移给学校,使这些有用的知识变得清晰、明确和具体,便于学校整理、存储和扩散;然后通过学生在学校中的组合化和内在化,以及在企业中的内在化最终实现知识转移。
【参考文献】
[1]谭宏,唐朝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过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4)
[2]谭宏,陈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2)
作者:谭宏 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第四篇: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新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人优势进行分析,同时也要重视目前企业的用人要求。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设计,需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付诸实践。
关键词:会计;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
1引言
为了更加系统的培养会计专业的人才,需要意识到当前中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以及企业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等进行研究,要注意中职教学过程中的基础教学以及高职院校中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人才的培养。
2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关键问题。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时,要做好专业定位,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而且要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有足够的了解。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对会计专业各个岗位进行调查分析,让学生了解企业中每个会计岗位需要负责的任务以及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区分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分别要完成的任务,并且设计一个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为培养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课程体系设计中需要体现就业的意图,重视岗位需求,明确会计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中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要重视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则要在此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更贴近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此外,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和优势,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中高职衔接的过程,要求课程体系设计避免内容的重复,同时也要确保可以分层次的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3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3.1中高职毕业生岗位
在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一些中职毕业的学生以及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然后结合对应的岗位进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中职会计毕业生多数进入中小企业就业,而且从事的工作和会计关系较小。此外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大部分会进入中小企业做会计工作,还有一些学生会进入会计师事务所。
3.2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由易到难,衔接的过程主要是中职到高职难度的过度,避免有太大的跨度。注意分析职业岗位的需求,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设置。中职院校强调的是学生的会计基本操作能力,在高职院校中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财务处理能力等,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和高职院校都要进行会计软件使用能力以及核算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区分侧重点。比如中职院校强调涉税业务的处理,但是高职院校则强调纳税筹划等内容。中高职衔接实践课程体系设计,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都需要结合学生当前具备的能力进行安排,促进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和中职院校的基础学习实现无缝连接。
3.3实践课程教学分析
(1)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强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有助于中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会计实践、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考。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从课堂模拟实践到企业顶岗实践的过程,能够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可以不断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2)实践内容改革。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还要分析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改革,为了保证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的连接,可以增加实训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参与一些任务,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并且学会解决问题,能够在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端技能的会计人才。
(3)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除了实践以外,也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中职院校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可以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解答学生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技术为学生呈现一些实际案例,包括一些动画情景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对一些会计专业的重难点有更充分的理解。
4结语
中高职衔接的过程中,本身就要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还要要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比如让学生参与企业的实习,需要从多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庄胡蝶.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一体化设计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徐艳清,孟利军,周焕启,崔阳,刘洋.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
[3]贺胜军.中高职衔接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商业会计,2015(6)
作者:王丽平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不断深入的过程当中,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现阶段的高职会计实践教育的发展方向定位了在加大实践性教学与注重能力培养上面。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中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的,要想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这些不足,就必须要找到最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解决策略。本文将就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引言
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针对当前社会职业岗位的真实需求来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策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来重新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课程的体系,更好地进行健全与优化。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就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与完善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广大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比重不合理
会计本身就是一门实用型学科,专业技术性很强。学生们选择会计专业,学习会计知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借助会计理论知识来完成实际的操作,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会计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认识到会计实训的重要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建立起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有会计模拟实验室,但是,其实验室的环境和条件还比较落后,很多的实验设备并不健全,甚至有的设备只是在充当着摆设的作用,基本上不能够投入到正常的使用当中来。其次,关于会计实训课程的安排也不是很合理,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时间安排非常少,比如,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只上20个课时左右的《财务会计模拟实训》,20个课时,对于一个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来继续进行培养和教育,那么学生们也只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其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必然会非常差。
2.实践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
在高职学校当中,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等,这些课程是会计专业的的专业核心课程,如果教师们在课堂上每天都在按照课本内容向学生们灌输各种各样的、抽象的理论知识,那么必然会让学生们难以消化,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分析
根据我国当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需要重新构建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结合会计职业的岗位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适时适当地增加实践课时,使实践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当中,实现时间的全程化、形式的多元化、结构的层次化。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的会计实践课程板块,比如,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应用模块等等,下面是我就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的三点具体思路和建议。
首先,基本技能实践。基本技能实践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分别是会计基础、出纳技能以及财会手工账模拟。其中,会计基础的内容是让学生们掌握填制会计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以及登记会计账簿等这些最基本的技能;出纳技能的内容是让学生们能够熟练地掌握点钞、珠算、收银、小键盘录入、票据填开、计算器应用、鉴别真假币等等技巧和方式;财会手工账模拟的内容是让学生们能够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判断出各种经济业务的类型,根据业务类型编制记账凭证进行恰当的会计处理以及登记账簿和报表等工作内容,并且能够简单正确地对财务进行分析。
其次,专业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是比较复杂的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EPR沙盘以及税务会计等等专项实践。其中,会计电算化实践主要通过财务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成本会计实践主要包括成本核算的基本流程、计算产品成本和核算成本的能力;EPR沙盘实践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制造业基本运营情况,是理实一体化的实现,强化学生的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税务会计实践让学生掌握税务业务会计处理,明白各个税种的业务特点,能够进行纳税调整和税收筹划。
最后,综合技能实践。当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当中,关于综合技能的应用主要包括的是会计综合模式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两个方面。其中,会计综合模式实训基本上就是手工会计岗位实训和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的内容相对多一些,其岗位主要有成本会计岗、出纳岗、会计核算岗等岗位的实习,高职学校可以和与之保持合作关系的企业联系,安排本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进入到企业的会计部门,诸如财务岗、仓库或者其他车间班组进行相应的岗位实习,主要是以助理的角色来参与工作,完成实习的过程。结束语综上所述,社会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好的标准与更严的要求,我们必须要紧密跟随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接受社会实际需求的引导,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俊华,黄嬿.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6(17):67-70.
[2]吴向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6(1):00261-00261.
[3]李秋.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神州旬刊,2016(4):84-84.
作者:刘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