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会计专业发展前景(6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伴随单独招生制度的实行,高职院校单招比例逐年上升,学生生源结构的调整对于整个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均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传统学科的会计专业也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为单独招生学生制定出符合他们实际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独招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适应性
单独招生,一般指对于中职及高中学生,在不参加高考的情况下、各学校自主招考之后择优录取。自单独招生制度施行以来,各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学生生源调整引起的专业适应性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1]。会计专业,作为各大院校的热门专业,无论从就业率还是就业的稳定性来说,都是家长和考生们报考的热门专业,但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实践要求较高等特点,成为学校生源结构调整之下首当其冲,面临问题较多的专业。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如何做好源结构调整背景下的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自2012年开始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单独招生,招生计划向全省75个贫困县倾斜,招生专业覆盖面逐年上升。截至2017年,学院单独招生专业已扩充至28个,招生人数上升至1160人,可以说,单招学生已经占据了学院近两年生源的半壁江山。而面对这样的生源结构调整,各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就以会计专业为例来研究如何在生源结构调整下探索高职会计专业的适应性并进行实践。
1生源结构调整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1.1结构调整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1.1.1电子商务的兴起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随后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会计专业也因此以制造业为标的进行设置[2]。但是,伴随着互联网覆盖面的扩大,尤其是电子商务的逐渐兴起,“互联网+商务/制造”逐步成为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原有的会计专业设置已经很难满足现阶段电子商务背景下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对会计专业设置做出适当调整,逐步引入商务处理、金融服务等内容。
1.1.2会计处理工具的变化
会计专业以记录、核算为中心,随着经济发展、计算机的普遍运用给会计处理工具带来新的变革: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设备代替了手工记录;计算机显示屏和电子影像代替了纸质凭证;计算机文档代替了纸质日记帐和分类账;网络通信和电子邮件代替了公司间的邮寄等。这也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会计教学、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计算机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1.1.3管理需求的变化
传统的会计仅仅是对企业业务进行核算,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管理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能够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而且要将管理需求固化到会计核算和分析当中,在会计核算的同时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3]。这些变化要求会计人员更多的涉足投资和融资领域,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和各部门形成信息共享,从“足不出户”向“走南闯北”的模式转型。
1.2生源质量对会计专业的影响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自2015年开始对会计专业学生开展单独招生,2015级共计招收100人,2016级招收50人,通过两年的教学,我们发现会计专业单招学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理论基础薄弱
受限于单招生的学生来源,大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对于会计业务核算、会计处理、会计科目设置无法理解,掌握周期较长,教学进度较慢,教学过程比较吃力。
1.2.2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部分单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期间自律性较差,据各授课教师反映,学生睡觉、玩手机、说话、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愈发严重,对于专业性设置较强的会计专业,这无疑是致命的。会计专业本身理论性强,需要学生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相关练习,反复理解记忆才能够熟练运用会计学和进行会计处理。会计专业知识相比其他文科专业也较为深奥和枯燥,难以用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求学生沉下心来学习才能真正掌握会计知识。
1.2.3计算机基础薄弱
会计电算化的引入,需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数据,但是单招生生源大多来自贫困县,受限于家庭经济条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仅靠实训课上对会计软件的使用,远远不足以达到会计考试和就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
1.2.4学生竞赛积极性不高
为了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拔会计人才,各省市政府和大型软件公司每年都在举办会计竞赛,通过参加会计竞赛,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都会得到快速提升。在2015级之前,学生参与会计竞赛的积极性非常高,竞赛选拔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但从2015级开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明显下降,常常出现选拔出选手,选手以各种理由推脱的现象,怕苦怕累不愿意付出,促使他们逃避参与专业竞赛,也让近两年来会计竞赛选拔日渐艰难。
1.2.5学生不自信
单招学生大多来源于中职院校,曾经的考试失利让他们产生了自我否定,经常把“我不会”、“我做不好”、“我学不会”挂在嘴边,导致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临阵退缩,这对学习难度较高的会计专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2应对措施及实践
2.1引入“互联网+”结构教学
国际商务学院为了促进会计专业发展并与社会接轨,从2016年起逐步引入VBSE教学系统,在传统制造业会计的处理上引入服务业、商业会计教学系统,利用假期时间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将新型会计处理带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各行业会计核算及处理。
2.2引入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
针对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带来的各种变化,国际商务学院建立“电算化实训室”,逐年引入会计教学软件,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完成了出纳实务处理模块、经营会计业务处理模块、成本会计业务处理模块、纳税申报业务处理模块、总账模块的安装和使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接触电算化会计,掌握各会计流程的操作方式,学会使用EXCEL和会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2.3建立“会计+金融”实训室针对社会要求会计人员逐步参与企业管理的现状,响应国家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号召,国际商务学院创造性地引入“会计+金融”相关课程并着手建立金融实训基地,通过增加投资、融资等金融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融资—生产—投资—分配”过程形成全局意识,培养管理大局观,启发学生思路,鼓励学生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
2.4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学生生源结构调整后出现的问题,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程设置简单化
对于统招生而言,会计专业课程以中级会计、纳税申报、财务管理和审计业务为主,这些课程理论性较强且难度系数较高,单招学生很难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里也无法做到让大部分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因此,面对这个问题,会计教研组专门为单招生制定了较为适宜的会计教学模式:将中级会计的内容降低为初级会计;将申报纳税的内容变通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企业及个人所得税等大税种的讲解而抛弃小税种的讲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及生活中去学习偶然才能遇到的小税种;财务管理可以减少为理财管理,将整个投资、筹资和运营管理减少为财务比率的记忆和运算上,抛却审计业务的讲授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增加学习的信心;审计课程取消,因为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能够进入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即使能够进去,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干的都不会是审计业务而是审计相关的辅助业务。所以审计课程的设置对于单招生而言应用性不是很强,而对于如天书一般的审计理论,与其浪费时间在学校进行讲授,不如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去总结来的更为实际。
(2)教学方式实践化
单独招生渠道进入学院的学生虽然对学习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动手能力很强。在对会计专业授课时,我们教师通过增加实训课比重,引入界面更加友好、更加具有吸引力的财务软件,吸引学生参与到会计教学中。通过一年的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以与其让学生在理论课上睡觉,不如在实训课上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操作让他们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以实训促理论,以实践推动专业水平的提高。
(3)能力提升多样化
通过两年对单招生的教学,各学科授课教师普遍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并不差,尤其在各类竞赛中能够另辟蹊径,拓展思维,反而促进了成绩的提高。因此,对于单招生,会计教研组通过积极组织并督促学生参加各类会计竞赛,教师全程陪同和讲解的模式,鼓励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互帮互助,磨炼他们的意志,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2016年,2015级会计专业四名会计专业单招学生通过两个月的训练拿下了“科云杯”全国会计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会计专业的积极性。
(4)就业方式灵活化
高职类院校学生就业受限于他们学历、学制的影响,往往工资较低、社会等级较差、生活环境不宜乐观[4]。而对于单招学生,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单招学生,由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提升较慢等原因,使得他们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严重。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以下方式来缓解单招生的就业压力:首先,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入培训机构,以较低的价格和专业师资对学生进行培训,督促他们考取相关证书,为他们在未来步入社会时增加竞争砝码;其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优秀学生输送到企业中去,为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为企业招聘降低成本,实现双赢[5,6]。最后,鼓励学生在就业时先选择非会计专业,然后利用几年的时间考取会计证书,有了资本之后再逐步转入会计领域。通过近两年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就业观已经有所转变,逐步接受了我们给出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产业及生源结构的调整对高职会计专业带来的问题较多,需要我们一步步进行调整来适应这一变化,而这条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相信我们在探索中能够找到最合理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为社会培养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有竞争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小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结构变化影响因素分析[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
[2]黄亮雄,王贤彬,刘淑琳.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区域互动[J].中国工业经济,2015(8):82-97.
[3]李田华,金磊.基于学生评价的高职《企业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4):59-62.
[4]杨静.高职营销与策划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2):65-67.
[5]李田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4):62-64.
[6]李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生命课堂的本质、特征及其建构[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45-47.
作者:葛幸元 单位: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多维一体式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构建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已经逐渐成为了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实现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会计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起点,也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就业的接口,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和严谨作风以及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评价
一、构建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对于高职学校来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一定要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作为实用性、应用型较强的专业,会计基本技能在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尤为注重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基本技能,所以实践教学和基本技能是一致的。并且现如今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岗位能力素质的需求,让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逻辑性和积极地动手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现状
1、学生实践训练不到位,难以满足当前需求。当前根据课程要求和课改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设置了社会实践课程,尤其是会计专业。但是根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理论课时占到总课时的60%以上,实践课时占到总课时的30%左右。课时少,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就不到位,学生难以真正做到活学活用,高校毕业够,会计专业人才还需要从基础抓起,这与在校期间实践课程应用较少有较大的关系。根据会计事务所新人调查,新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要在学习三年左右才能真正独立工作,而在第一年中,会计甚至要进行规范学习,以上情况都是实践课程较少,学生训练不到位,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表现。职责和工作内容是什么,也就导致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性差,无法满足岗位能力需求。
2、实训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工作时的职业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类型比较多,所以经营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虽然不同类型的企业从事的业务不同,也都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差异性同时也肯定存在。可是我们在学校使用的会计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理论为主、实务为辅,在业务核算方面也基本上是以文字表达,没有太多的经济业务方面的主观体验。另一方面就是过于强调会计的核算职能,忽视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很少提及验票、审核等业务,对当前社会财政岗位的适应能力严重不足。总而言之,训练的内容和企业实际需要的业务相差太大,不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发展。
3、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从事高职会计教育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非常丰富的会计实践能力,包括会计软件运用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和网络操作能力。但就目前来看,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教师都是从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依然缺乏实践经验,对企业的实际业务流程并不熟悉,由此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灵活运用、列举实例的能力。而且,由于现在的学科分化太详细,有的教师常年只教一两门课,那么形成一个定性思维,也不去学习新的知识,就会造成专业知识面过窄,不能形成系统的专业知识,从而也会影响会计实践的教学质量。
4、校内实训设施差,实训环境差真实度。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阶段性分岗模拟实训和综合模拟训练两个层面,但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只会带领学生练习综合模拟训练。模拟实训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很多学校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大多数会计试验模拟室的配置不仅与实际的工作坏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还有更落后于网络时代的情况;另外也有一些学校把实验室拿来放东西或者办公,在业务练习这块也只是简单的会计核算业务,与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相差甚远,仿真度不够,也就起不到相应的实训效果。
5、校外实习过于形式,落实不到位。基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外实习时很难落实到位。首先,会计部门是单位的核心部分,它里面涉及的资料均多与企业成本、工资、费用等内容息息相关,那么企业处于对公司的保密问题,一般是不会让实习的学生进入会计部门的。其次,财务部门的职位有限,能接纳的实习人数也有限,那么根本就解决不了大批量的学生实习的问题。所以,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时基本上都是做着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的工作,这样的实习也就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效果。
三、多维一体式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与构建
1、进一步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同时又具备创新精神和经济、管理、法律、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具备应用研究能力的人才,并且能够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开发优秀的实训教材,以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目前,高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所组成,然而这种课程的模式任然没有摆脱过去的羁绊,并不能反映出会计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运用实训课程可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审核、验票、纳税、监督等业务都必须要有所涉猎。
3、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易于操作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则需建立有效的实训考核方案。第一,过程考核评价﹙6分﹚。主要根据学生考勤和上课态度以及小组讨论、分组实践中的表现来评准:1.学习态度和能力:总共为4分。主要包括不早退、不迟到、不旷课、认真完成实训任务等。优秀、良好、合格、差,分数依次为4分、3分、2分、1分。2.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共2分。主要包括实习态度、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看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由指导教师来评定。
4、做好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两个层面的工作
(1)高职院校内完成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体现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校内实训主要指通过模拟会计业务进行教学和反馈,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系统指导,提升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当前校内实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填报业务、审核业务、编制业务、记账业务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实践,规范学生操作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缩小与社会的距离感,同时也是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为将来顺利完成校外实践及社会需求奠定一定的基础。
(2)高职院校的校外实践。根据教学进度可以安排学生第六学期到校外实践,通过校外会计岗位实习,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并掌握真实的会计业务和各种会计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并自然地结合在任务的活动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讲究的是它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完善实践教学的方式,要将实践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融合,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而这种会计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兴趣、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龚曼君,《管理会计学》.
[2]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
[3]韩硕、博宇、刘铮.德国工业4.0视角下我国云会计发展路径初探[J].中国商贸,2015(09):186-188.
[4]谢文.大数据经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5-56.
[5]段云峰.大数据和大分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95-105.
[6]黄刘生、田苗苗、黄河.大数据隐私保护密码技术研究综述[J].软件学报,2015(04):74—76.
作者:孔娟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金融会计学院
第三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的实践分析
摘要:基于我国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无纸化方案的实施,着手研究如何实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文中简称“我校”)会计专业为例,阐述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教学模式
常言道“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然而,高职会计学生毕业后如何顺利找到专业对口就业岗位,与其是否具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本文泛指初级,即助理会计师资格)息息相关。因此,研究“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的教学模式,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现状
1.社会总体通过率
在调查中了解到,2015年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全国共有128万人报名,约有32万名考生通过考试,考试通过率仅为25%。2016年的全国通过率也在25%左右。
2.高职院校在校学生通过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比全国略高[1]。我校2012级会计专业学生2014年、2015年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2015年6月前)情况如表1所示,总通过率只有34.30%,为了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有的经过两次考试才通过,显然收获和投入并不成正比。
二、高职会计学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分析
1.学校对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欠缺,教学软硬件条件配备不足
会计专业招生好,大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该专业。然而专业规模大了,人才培养质量却不达标。学校没有积极有序的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更没有配套的专业技术资格教考系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针对性的模拟训练,晋级初级的学生很少。由于没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一些学生在实习和求职时,未能被公司安排到较对口的专业岗位。
2.教学注重实操,对专业基础知识巩固提高抓的不够
高职教学,最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记忆不准确也没有得到及时提高,对一些重点知识模凌两可,在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时丢分严重[2]。
3.教学评价环节宽松,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留隐患
高职教学,许多课程实行“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评分模式[3],平时成绩占30%-40%,从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分。期末考试占60%-70%,以试卷、技能测试等形式评分,有的课程还实行一科多考形式,即给多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为最终分数。这种评分体系让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平时不勤奋学习、基础知识不牢固、期末临阵磨枪靠幸运通关[4]。而能否获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要看考生是否能在一次考试过程中,通过全部两门课程的考试,全部是机考形式,不存在主观评分。因此宽松的教学评价体系,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留下了隐患。
4.学生约束力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现在的高职学生,普遍不爱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差,自控力不强。即使自己发现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或者老师告诉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把握,也无动于衷[5]。没有一个好的学习劲头,想一次通过初级考试,谈何容易。
三、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的实践
针对学生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的现状,我院研发了会计专业教学考试软件系统,《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经济法基础》、《税费计算与申报》等课程均使用该系统考核学生的成绩。使用该系统考试具有以下几点好处:(1)组建大量题库,随机组卷,可练可考,方便快捷。(2)系统自动判分,考试结束即可导出成绩,利于及时做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学生提交试卷后,即出成绩,并可查看做题结果和班级排名,利于分析错误、改进提高。(4)系统可储存学生每次考试的记录,利于对学生的成绩做出综合评价。(5)模拟财政部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形式,为学生参加相关考试提供了模拟仿真环境,利于学生在考试时发挥更好的水平。四、我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成效当前,我校会计专业对“专业教学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和针对性实施,改善落后的实训条件、购买配套教考系统,重组课程体系、改革考试方案,总体成效显著。
1.提高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证的通过率
我校对2013级会计专业的《财务会计》等课程进行考试改革,采取平时占20%、汇成工作室占30%,题库占50%的综合考核方式。这种综合考核评价的方式,实现了教考分离的目标,发挥了考试的督导激励功能,达到了“以考促证、以考促教”的目的,促进了会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了课证岗的深度融合。我校2013级较2012级学生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通过率提高10%。
2.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校会计专业自实行“专业教学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的教学模式以来,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社会岗位需求实现了“零距离”,学生在校期间即取得了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我校会计毕业生所具备的实操能力、业务素质、奉献精神、道德风尚获得了社会认同。2016年,辉山集团、大北农集团、珍奥集团、沈阳昊明集团等公司在招聘毕业生时,优先录用了我校会计学生。会计专业毕业生2016年末专业岗位对口就业率超过81%,不但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增强了会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在“会计专业教学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对接”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所增强。2014~2016年,我校会计专业学生在辽宁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中蝉联三届一等奖。身处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能够与众多财经院校比拼并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证明了我校会计专业建设做得好、有内涵。当下,社会各界对我校会计专业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认可,报考我校会计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张红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29):409.
[2]朱静.职业资格考试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如何对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185-186.
[3]焦锋.浅谈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6,(24):437.
[4]张红梅.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29):409.
[5]曹晓君.新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标准下高职高专《基础会计》课程改革初探[J].经贸实践,2015,(10):301-302.
作者:赵峰松 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工作过程系统化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传统的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已不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会计专业亦是如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在对当前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来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课程设置;工作过程;课程改革
1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上几乎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学生数量更是占了将近高职学生的十分之一,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此专业。总体而言,现如今的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多借鉴和模仿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其课程设置模式大致分为一个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四门课程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另一个以会计证、初级会计师考试为中心的会计专业课程。其中我国职业学院会计课程设置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多为学科类教学模式,其教学的理念和思路多为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实践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分化、会计课程设置与中高职衔接不顺、教学设置理念缺乏创新、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等。
2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1课程设置与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
高职人才培养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实用性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内容要与企业岗位和用人需求保持一致,要体现企业生产管理需要。我国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一套完善的企业参与高职课程设置制度,虽然有个别企业人员参加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会议,但由于参与时间短,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使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要脱节,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无法胜任企业岗位工作,就业竞争力无法有效提高〔1〕。
2.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化
会计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专业,我国也加强了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但是实践课开设比例不能达到预期要求,而且理论课与实践环节相脱节,且并不是每门理论课都有相应的实践环节,也就是没有真正实现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统一的状态,未能更好地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2.3会计课程设置与中高职衔接不顺
目前中高职衔接主要有:五年制中、高职一体化;“3+2”或者“3+3”的中高职相衔〔1〕;中职毕业报考高职和普通本科院校等,高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对课程设置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是3+2模式,即三年中专,然后两年大专,但学生所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从高职升学而来的学生使用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样的,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中职教育存在明显脱节问题,这就使高职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毕业生竞争力相对较弱。
2.4教学设置理念未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2〕,随着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创业教育也越来越被受重视,国家明确提出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但我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不太合理,未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把创业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融入到会计专业课程当中。
2.5课程设置结构上没有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老师上课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理论为主,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机统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大打折扣。会计专业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属于技能型人才、操作型人才的培养范畴,课程设置应该在目前的基础学习之上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实践,使学习与就业岗位匹配,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毕业以后的岗位要求,紧密配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改革,按照学校制定的教学内容,认真学习理论,踏实进行实践,逐步完善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使毕业生能有效地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就业。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1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根据不同岗位确定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以会计核算岗位为例进行说明,其工作岗位形式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依据各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进行会计处理、明细账的登记的能力〔4〕。而对于审计稽核岗位的人员则要求其具备会计稽核,内部审计,审计承接、审计计划、审计测试、审计报告的能力。因此构建系统完善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工作岗位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3.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而且还要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比如:对于会计核算岗位而言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依据各项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进行会计处理、明细账的登记。这就需要依据其工作性质与任务对其职业能力进行明确,包括审核企业已经取得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核算合理合法有效的经济业务以及编制企业财务报告成本核算等。
3.3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还需要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3〕。如根据资金管理或日常账等级工作任务可以确定其行动领域为资金收付结算与管理;而对于经济业务核算工作任务确定的行动领域则为填制审核凭证、登、结、对账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等。
3.4完善和丰富会计专业课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完善和丰富会计专业课程。根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每门课程的定位不同,来构建若干个教学项目,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行动为导向,以实践为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传统的知识牵引型教学向技能引导性教学转型,实现学生学习兴趣、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汤飚.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中高职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6,(4):133-135.
[2]邹勇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大学,2010:35
[3]吴泳成,蔡冬丹.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创业教育融合〔J〕.文学教育,2016,(9):161.
[4]李姮.对会计专业职业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考〔J〕.专业建设,2014,(1):81-82.
作者:杨琛;武屹;董金凤 单位:合肥财经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引入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将翻转课堂运用于会计专业实训课教学改革中有重要意义,并从组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4个方面探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存在的问题
高职会计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会计从业人员,即要求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也比较强。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会计实践性教学,大多在校内建设会计实训中心,在校外实行校企合作,并建设有实训基地。但在实践中存在一系列问题:①校内会计实训内容设置比较单一,会计大类涉及业务不够全面,有些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与之紧密相关的税收管理、财务管理涉及不多。数据仿真性也不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校内会计实训中心主要是课程实训,一般为每门课每周2节或4节,教学环节一般为教师讲实习内容、学生理解消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讲评,在一堂课中教师占据了大量时间,学生实际操作时间有限。③校外实训基地接纳人数有限,有些企业没有安排指导教师带教,即使有也只能起到咨询作用。企业都有商业机密,不会让实习学生深入了解、学习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通过教育技术制作教学视频、微课等教学材料,使学生在课前完成对知识点的了解、熟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提供师生互动、协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比较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角色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角色担任上,教师是传统课堂的主宰者,而在翻转课堂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在教学形式上,传统课堂是课上讲解、课下作业,而翻转课堂主要是课前学习和课中探究;在课堂时间分配上,传统课堂的时间大部分是教师的知识讲解。而翻转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师生、生生的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传统课堂以考试考核纸质测验为主,翻转课堂则从多维度、多角度对学生各方面予以综合性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会计专业实用型人才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知识掌握程度,而翻转课堂主要是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
2.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课程多、内容庞大、课程较难,实训课课时紧,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时间较多,学生难以立即理解并动手操作,只能按照教师的讲授步骤进行实训,教学效果不好。翻转课堂将实训课操作方法步骤制作成微课或视频等教学材料,学生课前理解,上实训课时主要是与教师、同学讨论交流,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3.信息技术发展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有利平台
近几年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互联网、计算机、智能手机已经普及,教师能较方便地录制微课和其他视频,在班级微信、QQ群,学生课前也能方便学习,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了提供平台。
四、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1.组织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教师应准确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及重点。
(1)翻转课堂课前。教师对实训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全面梳理,根据知识点确定准备教学材料,制作微课或其他视频,将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实训教学资源库,并通过微信发起问题思考。学生通过实训教学资源库了解、熟悉实训课内容,并在微信群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同学讨论,逐步掌握实训课程的基本内容、操作方法。
(2)翻转课堂课中。对课前这一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检测,以实训小组为单位对微课或视频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也可由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课前学习动态,认真做好课堂教学,如根据课前学生在微信群中集中讨论的问题和课堂检测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利用好课堂教学这环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课堂翻转,实现翻转课堂教学目标。
(3)翻转课堂课后。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及时了解翻转课堂学生的实训操作情况和教学情况,对每组实训操作情况进行点评,对课堂中参与不积极的学生加以引导,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反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在课后延伸环节,教师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对教学模式、教学环节及时进行修正,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知识内化能力。
2.整合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内容
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是充分利用微课设计并开展的教学过程。微课的视频一般5~10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视频容量小,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可以打破传统教材章节安排,按照知识点衔接和学以致用的需要重新整合,每门课程可按照模块教学实施,每一模块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分解为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制作为一个微课,在每个微课结尾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或布置几道习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隙时间,自由选择想学习的知识点,又能够利用习题有针对性地巩固刚学到的知识,同时还能给学生带来一些启发,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3.拓展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课内教学,教师为主控,多为“满堂灌”。而翻转课堂分为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教学方法以自主式、合作式、实践式、探究式等为主,课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讨论新知识,课中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教学,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根据实训内容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组织学生练习、实践、合作、探究、讨论,加强师生间交流,促进生生间的协作学习,使课堂成为质疑问难、内化知识的场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探索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翻转课堂考核方式
传统课堂的学生考核方式主要是一张试卷的单一考核,或是根据学生实习报告评分给予一学期的学习评价,这种评价是单一、静态的方式。翻转课堂考核既要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从4个方面考核,一是课前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在微信平台的讨论情况、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测试情况等。二是课中考核,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中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表现,并对课堂实训操作能力等进行评价。三是课后考核,主要是对学生课后微信测试情况进行考核。四是综合考核,主要是实务操作考察,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4方面考核的有机结合,形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使评价考核更全面、更准确。
高职会计专业实训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制作、课前指导、课堂组织、课下活动等都不同于传统教学,实训教师要针对翻转课堂,通过更新知识储备、拓展教学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措施提高教学效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积累课堂实践经验,推动会计专业教育不断创新,更好地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宋迎春.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微课程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120-122.
[3]杨九民,邵明杰,等.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0):39-41.
[4]黄燕青.翻转课堂中微课堂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3,(6):157-159.
[5]吴中华.基于翻转课堂创新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259-260.
[6]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5):60-62.
作者:朱燕群
第六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
摘要:习得隐性知识对高职会计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工作、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给予隐性知识习得足够的重视。会计专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处于临近社会的环节。因此,隐性知识应成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构建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从未来职业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恰当的教育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第二课堂等措施,才能推动改革取得成效。
关键词: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隐性知识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该建立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隐性知识习得训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给予隐性知识习得足够的重视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是基于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经济技术准则和工作要求来开设相应的课程。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和会计工作准则的相关学习材料已经非常庞大,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占据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在财政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我国会计专业形成了完整的职业资格体系,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与评价成为用人单位评价会计职业人员技术技能的尺度。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把学生考取职业资格当作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指标。高职院校认为提高了学生从事会计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也就提高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国一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采取3年学制,总的教学时间约3000学时,其中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和职业拓展课所占学时约2200学时,英语、体育等公共课程所占学时约800学时。在实践工作中,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经费、场地等都十分有限,将总课时压缩为2400学时左右、使一位教师同时承担多年级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也许是过于重视职业技术技能,一些高职院校把考取会计职业资格放大为整个职业教育过程,而忽视了其他因素,尤其是会计职业发展所需的隐性知识。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隐性知识决定着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兴衰[1]。在教学时间和师资等诸多因素限制之下,高职院校更需要研制和构建有效的隐性知识习得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将没有纳入课程体系而未来工作和生活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授予学生。因此,研究和探索高职会计专业隐性知识习得体系,建立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作为社会人,得到更好职业发展和人生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应成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会计专业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就处于步入社会的临界环节。学生们不仅需要学习未来工作所需要的会计专业技术及技能,而且也需要学习如何在社会中与其他人打交道、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生活。人不仅作为“经济人”而存在,其作为“社会人”的一面日益突出[2]。可是,现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关注的仅仅是现在的专业技术技能,而不是未来的专业技术技能,而且没有形成系统地面向未来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角色经过职业教育达到未来社会就业和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来看,没有考虑隐性知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给予学生的知识远远没有到达其作为未来的职业人与社会人所需要的知识。3年学习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主要分布理论课堂课程学习、校内实践课程学习、校外实践课程学习、第二课堂、校园社团活动、日常生活等等。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主要是理论课堂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专门的教师采取专门的教学方法、使用专门的教学材料来进行授课,相应教学过程和结果都有专门的督导和质量监控措施。可见,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主要资源和关注点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理论课堂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校外实践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是以现在的专业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部分高职院校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参加社团和第二课堂等等也给出了较宽泛的选择范围,考核也比较宽松。有些高职院校根据学生需要开设了就业指导课、技能竞赛课等教育教学活动。
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要求,却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活动中,或多或少把学生纳入了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之中,并通过学生会、班级及宿舍管理活动形成了覆盖学生在学习期间全部过程的教育行为。但是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管理学生在学习场所的行为,使之在学习期间保持身心健康。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许多隐性知识就是在这些社团活动、第二课堂和宿舍班级管理活动中逐渐习得的。隐性知识存在于隐性知识所有者的潜在素质当中[3]。可见,不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把隐性知识作为最基本的要素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也不论高职院校是否投入足够资源关注会计专业学生隐性知识,学生们都会在经历社团等活动中不自觉地习得一些隐性知识。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缺乏系统引导的条件下习得的隐性知识,要远远逊色于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系统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隐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应该成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由于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隐性知识习得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教学团队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以隐性知识习得为基本要素之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经过3年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在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以下简称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通过广东省外贸会计学会、广州电子机械会计行业协会、广州市商业会计学会等行业组织面向60余家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寻找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和社会人应该具有的知识,分析未来510年社会中会计人工作和生活的状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会计教学团队认为从未来社会会计人工作生活所需知识的角度来看,除当前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程传授的知识之外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改革应该明确提出对隐性知识的教学要求。通过调查和研究,会计职业而言的显性知识主要是当前的会计专业技术与技能。
从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角度来看,会计专业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必须具有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也必须具有在未来社会生活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大学生隐性知识素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信息认知能力[4]。隐性知识包含作为职业人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持续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能力、作为社会人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持续健康生活的能力。为此,将会计专业隐性知识分为2个层次:职业人层次、社会人层次。其中职业人层次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未来510年会计职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社会人层次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在未来510年社会中发展、生活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对于职业人层次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改革明确要求每门专业技术技能课程必须有26学时专门介绍该课程相应专业技术领域未来510年发展趋势,根据会计职业发展趋势开设了战略与管理、管理会计、ERP原理等3门课程,并在每门课程的成绩评价中要有体现未来专业技术技能的考试考核。对于社会人层次的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文化素质讲座、学生会组织等等,建立起校内学生的会计学会、ERP协会、文书协会等社团,对学生参加社团活动进行详细记录,为每位学生建立文化积分档案,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可以充当选修课学分;此外,还开设创新思维、茶艺、世界贸易规则、中西文化交流等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这样在人才培养改革中建立了职业人和社会人两个层次隐性知识体系,其关系如下:“会计专业隐性知识=未来职业技术知识+社会文化知识”。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研究中,会计教学团队通过加强与广东省外贸会计、建设银行荔湾区支行、中华会计网校等数十家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专家、企业行业背景资料、实践工作状况等资源,对学生开展专家讲座、专题体验项目等教育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的过程中逐步接受行业企业对未来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相关知识。为了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会计教学团队借助学校开展示范校和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机会,建设了会计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训练室、商务行政服务中心、模拟公司总部等特色教学环境,结合学校“八个一”“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学生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待人接物、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副关系等等文化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在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下,会计教学团队从着眼于当前的职业技术教学,扩大到放眼未来职业人所需专业技术知识和社会人文化知识;从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到专业课程教学和人文素质教学。通过改革探索,会计专业学生毕业时获得会计职称比例提高了15%,就业起薪提高了20%。这说明基于隐性知识习得体系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由于人才培养改革及其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因此有必要继续开展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2]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14-23.
[3]李长玲.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及其对策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02):129-131.
[4]王重阳.隐性知识对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16-25.
作者:邹德军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