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7篇)范文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7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向(7篇)

第一篇: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重点探讨了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高校必须要提高师资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改变教学模式和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复合人才

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会计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性对高校开设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提出新挑战,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知本国会计准则,还需进一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所以培养会计专业复合人才是高校会计教学中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

会计英语是一门要求较高的课程,特别是对教师来说,它要求授课教师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但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会计专业教师来担任此课程的教学,虽然他们的专业知识过硬,但语言基础薄弱,不能熟练采用双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如果让非会计专业英语教师来担任此课程的教学工作,虽然他们精通语言教学,但往往由于缺乏会计专业知识而在授课过程中侧重语法和文章的翻译,对会计专业术语把握不准确。并且,非会计专业的英语教师由于会计专业知识的欠缺,不能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会计实训环节。

(二)国内教材落后

现阶段,高校一般采用的会计英语教材有两类:一类是国外财会专业教材,一类是国内自编的翻译类教材。英文原版教材知识较新,符合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内容较多,有一定难度,与我国会计处理程序上略有不同,因此并不适合国内高校学生的学习。而国内自编的翻译教材大多是对会计学原理课本的翻译,导致会计英语变成用简单的英语重复会计理论知识的课堂,并且自编教材不能充分体现现阶段的社会需求,缺乏实践环节。

(三)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兴趣

当前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只是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大多专业英语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设为大四毕业班课程,学生心思不在课堂上,加之学分少,所以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不受重视,课程本身的实用性和应用性的重要意义学生不理解,导致学生学习专业英语非常被动。

二、高校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顶岗

实习会计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专业知识扎实或者会计经验丰富,但是专业英语最好选择有涉外会计或者外资企业会计工作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能把握课堂的全程。对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英语教学。高校应为教师们提供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提高师资水平,从而有效提高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率。

(二)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

高校会计专业英语教材应该符合现阶段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改变原有教材,不再使用直译教材或者国外原版教材,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会计英语的实用性,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在英语环境下的账务处理的操作,提高读懂并编制英文财务报表的能力和对英文财务报表的分析能力。所以,教材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培养的要求,教材语言应简单易懂。同时,随着国家会计准则的不断修订,高校还应联系实际企业背景,引入企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三)改变教学模式和目标,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思路,翻转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进行会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将学生变成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还应改变会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看懂英文的凭证、账簿和报表,能够用英文登记分类账和总账,编制财务报表,用简单的英文来交流。在教学中可以细化教学任务,分阶段进行:第一,课前预习,熟悉词汇和专业术语,再讲解专业词汇,适当地补充一些常用专业词汇,积累词汇量。第二,使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账务处理,编制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会计专业术语,并学会做一些基础的会计业务核算。第三,能够准确地翻译英语会计文献,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每次课前,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课程结束后学生才能够基本掌握所学内容。

三、结语

会计专业英语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会计专业技能,高校必须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改变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实现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何华.关于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思考[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27):65-67.

[2]喻骅.关于开展《会计英语》双语课堂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165-166.

[3]唐凯.高职院校《会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工作研究,2015(20):62-63.

作者:候晓红 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第二篇: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分析

摘要:关于分层次教学的利弊,一直存在争议。对于高职会计教育,如何分层次能解决教育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文章从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及层次的划分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配套的解决方案,以期为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提升贡献力量,为该专业学生就业提高竞争力。

关键词: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高职

1分层次教学缘起

分层次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层次来开展教学、管理,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早在18世纪末,英国就出现了分层次教学的雏形:老师只教授年龄较大的学生,再由其中成绩较好的学生去教年龄较小的学生。被称为“导生制”。按照年龄和学业成绩分层是分层次教学最早期的探索。19世纪末期,美、德两国也陆续开始推广分层次教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比如活动分团制,永久分组制,促进班,速进班等等,分层标准进一步多样化,可按智商、兴趣、发展方向来划分,并且出现了校际分层,校内分层以及班内分层等多种形式。20世纪中后期,分层次教学迎来了最繁荣的阶段,美国有超过八成以上的被调查学校不同程度地采用了分层次教学的组织形式。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也开始了分层次教学的实验和大范围推广。中国从20世纪80年身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实验,以上海为出发点,迅速蔓延,到90年代则有大量中小学已经实施了这种教学形式,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行分层次教学的院校并不太多。

2分层次教学悖论

在分层次教学形式应用发展的100个年头里,始终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声音:赞同和反对。赞同者认为,分层教学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着眼于差异,有针对性地为低能力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小步速的学习计划,同时为高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大步速机会,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提高了教育的效率;反对者则认为,分层次教学对于那些低能力的学生则有失公平,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分层会对低能力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在比较之下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同样落后的孩子们中间,缺少优秀同伴的榜样和熏陶,他们与高能力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近年来一些研究结论表明:按能力分组不是促进学习的最好途径。也有专家指出取消分层不能保证教学成功,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环境的营造才是关键性因素。至此,分层与否,众说不一。

3高职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3.1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特殊要求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致使作为高等教育末端层次的高职教育吸纳了多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学习能力突出、学习志向远大,但高考发挥失常的“本科边缘生”,也有聪明好学,但家境困难,为了及早就业而来的“穷学生”,更有基础薄弱、懒惰散漫、不学无术,只为混文凭的“后进生”。良莠不齐的学生构成直接造成了高职课堂教学及考核的难以开展,讲得太深太多,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讲得太少太浅,学习好的吃不饱。一刀切的教学形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2会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高职院校的使命是面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对于会计专业来说,输出可以直接上岗就业的会计人才是追求的目标。然而,虽然每个经济组织都需要会计人员,但各组织需要的数量很少,并且不同岗位和行业对会计知识与技能各有侧重。因此,单纯的一个培养标准必然造成大量会计毕业生无法直接就业或者不能专业对口就业,造成供需不匹配。采用分层次教学,将大量会计学生在具备通用会计技能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划分为不同的专攻方向,改善人才供给结构,从而化整为零,一方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服务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4层次划分的设计

尽管对分层教学的言论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应用,扬长避短,达到教育公平和效率兼顾。

4.1层次的划分

只关乎需求和意愿,无关等级和地位有关层次的划分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第一,高职教育处于高等学历教育的最底层,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职教育吸纳学生的跨度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又以培养动手应用能力为重心,这就使学生在面向未来的思考上必然分成两大阵营:升本或就业。第二,从会计岗位的“宽需求,窄容纳”上来看,各行各业都需要会计,但每个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数量较少,且需求面不均。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将会计教学按岗位需求进行划分,扩大校企合作的接触面与粘合力。第三,额外精英教育训练营。无论哪种形式的分层次教学,都以学生的自愿报名为前提开展,层次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符合不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差异。将层次教学作为会计专业的亮点和特色进行招生前期的宣传,家长可参与其中,从本质上认识到分层次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高效性以及精英训练营的激励作用和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推动,从而有效解除心中的顾虑,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4.2双向选择,资源匹配

首先,按照需求和意愿进行教学层次的划分,每个层次内部都存在着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存在着学习劲头不足,根据某种其他想法选择而来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层次与层次之间就不存在明显的优劣差异,教师也可根据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层次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跟传统的分班授课没有什么差别。其次,如果学校开展精英教育训练营,势必是小范围的“特殊教育”,那么受到受教育群体比较狭窄的影响,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群体也必然与学生对等,只有少数教师才能担此“大任”,需要通过个人努力与公平竞争来实现。此时会存在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综合学生的意见,教师的意愿、热情、能力,择优而用。大家机会均等,不存在有失公平的问题。而且,教师被授予精英训练讲师的荣誉,同时也要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与之匹配,从而保证教学效率最高,效率与公平兼顾。第三,在精英教育的师资选择上,也可以考虑共同分工合作。一门课程可按章节内容或课程形式分别由多个老师来教授,教师们组成助学团队,学生们分成钻研小组,师生共同努力,充分扬长避短,保证课程精深适度,效果显著。

4.3开放式教学模式

分层次教学实施以后,需要逐渐开放各层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各取所需,自由、充分吸收全部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成长变化与需求,在转换期内调整个人方向,或者以某一方向为主兼顾多个层次的学习与训练。学校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课堂的开放性。首先,教学时间、地点和课程的要求开放。学生在保证个人主修层次的学习之外,可以根据自身空余时间来合理安排到哪些班级去进行附加学习,需要做好哪些知识准备和用具准备。学生可制定额外的学习计划。其次,教学内容和参考书籍公开。建立课程公共平台,每个层次下每个学科的教学课件和参考书目都可以在公共平台下载,或可在校园图书馆查阅,方便学生获取。第三,授课过程视频化、碎片化、公开化。学生可获得全部课程的教学活动视频,按照授课活动进程在课外自学并且反复演练。碎片化的教学视频方便学生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第四,开放式的考核内容和考评方式,学生可获取教师的办公地址、手机号、微信号等通讯信息,也可加入层次内部学习交流群、学习互助组织,实现校内资源的完全共享。经过开放式教学形式的设计,表面上虽然分层教学,但实际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任何想学的内容,参与全部的学习活动,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5分层次教学的配套实施方案

5.1做好组织、制度、管理上的保障

分层次教学是一次超越传统的较大程度上的变革,学校需要从组织、制度、管理上做好规划安排,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以及检验标准。分层前做好宣传和动员,打消学生、家长、教师等的顾虑,科学分配教学资源,制定分层、走班管理条例,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划分,建立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及日常事务管理等制度,确保教学顺利开展。

5.2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师队伍的培养

分层次教学实施以后,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授课内容短时间内要有大幅度的调整,向纵深发展,因此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除了鼓励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充电、进修之外,学校可以聘请资深专家来校集中培训,教师再向下传授,即在学校内部师生之间分层教学,多请院校名家和企业精英一起举办研讨会,创造较多的与名师、专家学习交流的机会,开拓眼界。同时,为了快速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可以大量聘请校外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财务主管、会计主管作为校内师资的补充,构建多元化教师团队。

5.3分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有了教学层次以后,人才培养目标就会更加明晰。一个层次就是一个小的方向,按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详细定位不同层次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应形成的职业素养等,明确其就业方向;建设课程体系,保证通识教育、基础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同时增加某一专业方向的深度和精度,避免知识重复;制定教学大纲,形成教学计划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突出各层次的需求差异和兴趣差异。基础差的层次放慢速度,边查缺补漏,边循序渐进;能力强的层次布置更多的拔高内容,引领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采用适用的方法来塑造学生、激发学生,用较短的时间实现对专业能力的深度培养与挖掘,从而在会计专业内部实现“差异化”教育,有效提高人才的适用性,疏通拥堵的就业渠道,减轻学生就业时的内部竞争。

5.4分层次形成诊断性激励机制

以疏代堵,无论对于教师的考评还是对学生的评价,恰到好处的疏导都会胜过层层施加压力。引导教师和学生心甘情愿去做,而不是强迫其必须做。因此,应该将激励机制贯穿在各层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对教师激励,教师对学生激励。于学生而言,可在层次间设立不同奖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努力钻研的精神,在通识教育方面尤为可用;也可在各层次内部,有针对性地提出激励办法,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延展专业深度与广度,在专业教育方面更为实用。另外,科学公正的考评体制也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多指标综合,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评价的权威性,让人心服口服。师生共同努力,专业建设自然过硬。

参考文献

[1]王爱军.分层次教学发展与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11(8):65-66.

作者:赵萍 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思考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在高职教育已初具规模后,内涵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出发,通过“四段式”的设计,实现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五个对接;“四段式”体系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提出:“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同时,进一步指出:“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即“五个对接”。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再次提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已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五个对接”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同时,实践教学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结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阐述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五个对接”的深层含义

(一)深刻理解高职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

“五个对接”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旨在明确职业教育要以对接产业(行业)为目标,推动职业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再次提到“五个对接”,在表述上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都是一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根据以上两个文件,高职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又是什么?文件中提到专业与产业对接,其实质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与市场对接,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并不面向特定产业,而是面向会计行业。此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对于会计专业来说,生产过程改为业务流程更为贴切。因此,理解高职会计专业“五个对接”时,应做些微调整,其本质内涵并不变。高职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可以用图1来表示。

(二)基于“五个对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落实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制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以“五个对接”为指导,体现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会计专业毕业生面向的岗位设置相应课程,课程内容的选取以职业标准为依据,教学过程以会计业务流程为参照。此外,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必须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校向来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给学生,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的对接,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能继续保持学习,跟得上时代和科技的进步。

二、构建“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五个对接”的“四段式”体系。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个递进式、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基础阶段打牢基础后,在最后实习阶段才能与市场对接,实现顶岗、上岗的目的。基于此,学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四段式”模式进行构建,如图2所示。

(一)岗位认知实训

岗位认知实训,是“四段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起点,是学生认识会计职业的起点。学校在新生入学时通常采用专业教师讲解、视频观赏和毕业学生讲座等形式开展入学专业教育,让学生认识会计职业,了解会计职业的就业前景、会计的职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的岗位职责和会计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等。通过入学专业教育,使学生对会计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这还远不够。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寒假,就要求学生到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机构设置及岗位设置,特别是了解财务部门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内容,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这样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职业和会计岗位就有了基本的认知。

(二)专业课程实训

会计是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专业,要具备会计职业能力,就先要学习会计理论知识。专业课程的实训是专业课程理论学习的延伸,也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实训的技能是会计职业综合技能的分解,一名合格的会计职业人需要综合各门课程专项技能,比方说,报税技能、会计核算技能和成本核算技能等。我校会计专业课程实训是“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多的,只有具备各个专项技能,学生才能将其汇聚成会计综合技能,实现由学生向会计职业人的身份转变。会计专业课程实训的开设,是根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会计职业人应具备的各项技能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训的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完全对接。会计行业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会计行业有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即会计从业资格标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标准(会计职称)。会计职业的标准根据岗位层次设置的高低分别对应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从业资格。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市场为中小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岗位层次相对较低。在专业实训课程内容的对接标准上主要对接会计从业资格标准和助理会计师标准,同时,也考虑学生未来岗位提升的可能,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也考虑会计师的职业标准。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同时,也实现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具体来说,根据会计职业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实训的科目,如出纳实务实训、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申报实训、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等实训课程。由于会计工作涉到国家各类财经法规政策的调整,就需要会计职业人员不断学习新的法规来适应工作。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也要根据法律法规的调整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继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三)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是“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最重要一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会计职业人素质。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开设的最后一门实训课程即为会计综合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训课程,对学生会计综合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所体现的会计技能是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技能的综合,但不是简单累加。要实现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转变,需要经过会计综合实训的洗礼。会计综合实训一直在改革中不断前行,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并与企业实际工作尽可能保持一致。会计综合实训,学校从原先的会计岗位的简单综合(相当于每个会计岗位重新训练一下),到会计岗位的分岗轮岗实训,再到现在基于“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综合实训。会计岗位的分岗轮岗实训,是基于会计技能大赛设置的四个会计岗位(会计主管、总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通过模拟企业一个月经济业务,来实现岗位的交叉轮岗实训,学校采用“网中网高职会计技能竞赛平台”完成实训,此项改革初步解决了会计专项技能的融合。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实训的环境仅局限在财务部门,真实的会计工作,经济业务的起源更多的是来自外来部门,如采购部、销售部和生产部等部门,会计的分岗轮岗实训不能解决财务业务一体化的问题。教学改革是无止境的,学校在2016年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借助厦门网中网有限公司“财会商圈”软件,将经济业务的流程与财务流程合在一起,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实训。以企业销售业务为例,业务的起点是销售部门、终点是财务部门,实训时,由业务的起点销售开始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实训操作,最后,相关凭证传入财务部门由会计工作人员完成相应财务操作,以往的实训,我们仅仅只做财务工作的这一部分,学生对原始凭证的来源并不清楚,也就不清楚业务的起点和来龙去脉。学校会计综合实训依托“财会商圈”软件平台,借助3D动画模拟,实现各类凭证在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流转,高度仿真的模拟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了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的对接,这种实训模式与实际工作更为贴近,通过实训,学生的会计综合技能有了显著提升。

(四)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环,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十分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已经通过会计综合实训的洗礼,已经初步具备会计职业能力。学生顶岗期间,学校给学生指定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予以指导,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在校外也有一名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即“双导师”制。学生实习期结束后,学校要求每名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撰写一篇调查报告,每天都要求学生坚持写实习日记,然后回校答辩,答辩通过后,学生可获得学校毕业证书。

三、构建实训体系的评价指标

学校基于“五个对接”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的量化指标并不多,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应该是比较理想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了三个和学生相关的指标来评价学校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成效。

(一)学生反馈信息

学生反馈信息是很好地评价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实现质量的一个指标,实践教学体系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在会计综合实训环节,即实现学生由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变的重要平台,要求学生每天实训结束后,撰写实习日志,学生普遍反映,实训比较累,能学到东西。此外,教师在顶岗实习环节与学生交流,学生多数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比较合理,与企业实际工作基本相同,学生专业对口率也比较高。从学生反馈信息来看,学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还是见成效的。

(二)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率学校学生毕业条件之一就是取得本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也是“五个对接”中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者用友ERP信息工程师证书,近几年,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均能100%取得毕业证书,意味着学生都能在毕业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业务流程的对接及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明显提高,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

(三)技能大赛

在2008年首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式上,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评判一个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要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赛,必须先参加省赛的选拔。因此,省技能大赛是衡量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技能大赛的成绩也纳入了学校绩效考核的内容。学校基于“五个对接”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提供诸多优秀苗子。学校在江苏省高职会计技能大赛中,2014年获二等奖、2015年获三等奖。此外,在2015“网中网杯”财务决策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特等奖。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学校会计专业在内涵建设上尤其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通过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段式”设计,很好地实现了会计专业的“五个对接”,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育部文件,教职成[2011]9号.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务院文件,国发[2014]19号.

作者:王礼红

第四篇: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

摘要:从培养未来社会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隐性知识分为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和人文领域的隐性知识两大类型。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又可以分为会计实务操作、会计账务控制技术、财务团队管理3种类型。设计和组织包含隐性知识培养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隐性知识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实操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实践训练才能掌握从事实际会计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3~5年从事的实际工作经常与资金活动相关,也能够通过自身会计工作形成的信息影响其他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以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要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操守。实践操作技术技能与职业道德操守都需要内化为人的自觉意识,进而成为隐性知识与行为习惯。因此,研究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隐性知识形成规律,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隐性知识类型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存在多种类型的隐性知识。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未来社会人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隐性知识分为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和人文领域的隐性知识两大类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术技能领域隐性知识主要由实践课程教学来培养;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文领域隐性知识培养大多数通过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锻炼以及一部分素质选修课程来完成,实践课程教学只是辅助其他培养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文领域隐性知识。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隐性知识培养内容主要是技术技能领域内的隐性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技能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后5年内能够胜任初级到中级的会计相关工作,包括企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核算、税务核算、审计助理、会计主管等岗位,部分学生能够在毕业后5年成长为财务经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能够为学生毕业后5年提供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支持。高职院校会计学生毕业后最初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出纳、纳税申报、车间成本核算、账务资料整理、审计资料整理、收银等工作,这个阶段工作所要求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对基础会计实务技术技能的潜在意识;经过几年发展后将会从事总账、报表编制、财务预算、内部控制审核、税务筹划等工作,这个阶段工作所要求的隐性知识主要是对具体会计业务核算、控制和信息反映的潜在意识;部分学生能够带领团队完成整个中小企业的账务处理、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他们还需要管理团队内人际关系、协调部门间关系、判断内外部业务环境、做出财务决策和经营管理决策建议的潜在意识。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技术技能领域隐性知识应该分为3种类型:(1)会计实务操作相关隐性知识;(2)会计账务控制技术相关隐性知识;(3)财务团队管理相关隐性知识。这3种类型隐性知识构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能够达到毕业后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领域的隐性知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根据3种不同类型的技术技能领域隐性知识特点构建不同的教学环境、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构建包含隐性知识

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是人才培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设计和组织包含隐性知识培养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是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需要兼顾考虑辅助人文领域隐性知识培养要求,重点根据不同类型技术技能领域隐性知识特点来进行实践方案设计和实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单独开设的会计账务手工实训、会计软件实训、纳税申报与审计实训、毕业综合实践等课程,以及基础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在课程内的实训环节。此外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学生组织会计协会、ERP协会等学生社团方式开展技能竞赛训练实践。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来看,应该可以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构建基于隐性知识的教学体系。隐性知识不仅是显性知识的源泉、出发点,而且还是显性知识最终运用于实践的落脚点。隐性知识元素的教学往往伴随显性知识的教学实施而同步完成,同样在实施隐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显性知识教学活动,两者具有共生性。但是如果在显性知识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其中包含的养成学生隐性知识的教学内容,而忽视一个具体教学活动可以培养隐性知识的情况,任由学生个体自主发现和习得隐性知识,那么将会大幅度降低教学活动可以产生的隐性知识培养效果。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构建包含隐性知识的教学体系应将隐性知识元素纳入教学内容,把隐性知识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之一。促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构建包含隐性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手段是建立对教学的隐性知识培养质量评价。

3湖南汽车职院会计专业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3.1建立了适合隐性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体系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隐性知识培养质量评价重点是考核实践教学过程学生获得隐性知识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在湖南汽车职院开展了会计专业隐性知识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建立了适合隐性知识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体系。

3.2制定了科学的隐性知识培养质量测评方案

在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的隐性知识培养质量评价应该采取项目评价制来进行考核,具体考核程序与内容有:(1)事先由专家对会计专业教学团队拟定的包含隐性知识的会计教学方案是否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考核,给出方案实施可能产生的隐性知识培养各种程度效果。(2)事中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拟定的会计教学方案对会计专业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实施过程符合拟定的方案,对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纠正,对实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原定方案的情况邀请专家审定新的方案。(3)事后由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组织行业专家与教育专家拟定会计专业教学隐性知识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测评学生通过教学获取隐性知识的效果,以判断隐性知识培养质量,同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建议。会计专业教学团队在拟定下一轮包含隐性知识的专业教学方案时应该考虑上一轮专家事后测评和师生反馈建议。通过有意识地拟定包含隐性知识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案,采取科学的隐性知识培养质量测评方案,能够有效地引导师生在实施教学过程关注隐性知识的培养,促使教学面向未来社会职业工作和社会生活需要的隐性知识。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课堂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毕业生满意程度提高15个百分点,参加湖南省会计技能大赛连续两年位居理工科高职院校第一,95%以上的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相比之前提高5个百分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德军,董英娟.产业升级视域下美国职业教育的变迁及启示[J].中国商论,2015(17).

[2]刘华初,王东旭,由锋.“做中学”与科教协同培养:隐性知识管理视角[J].学术交流,2014(10).

[3]王重阳.隐性知识对大学生信息认知的影响[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4).

作者:谌小红 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职业技能大赛广泛开展和多角度宣传,人们对技能大赛的关注度日益增强,技能大赛逐渐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方向。本文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开设的会计专业为例,探讨与职业技能大赛相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实践,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专业技能人才。

关键词:技能大赛;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

0引言

国务院总理曾强调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唐志敏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技能人才大有可为的时期。可见社会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个过程。技能人才的选拔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随着职业技能大赛的广泛开展,技能大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日益突出,成为选拔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与高职会计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分国赛、省赛两个档次的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另一个是税友集团举办的全国税务技能大赛,前者规模和档次更高。会计专业是众多高职院校的一个常设专业,易招生,但相对来说,难就业。而会计这项技能,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且知识更新快。虽然通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可促使学生更新知识内容,提升知识水平。但从一定程度上讲,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考证更重要。由于会计工作的专属性和保密性,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不大,所以全部学生在单位中完成实践是不可能的。社会需要全盘型的会计,即会做内账和外账。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具备做内账和外账的能力。

1会计技能分类

会计技能有多种分类,从操作层面上来看,主要分为:会计业务手工处理技能、ERP软件操作技能和税务技能。

2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

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谈谈与职业技能大赛融合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2.1优化教学内容,对接行业标准,增强实务操作

为了提高学生在双选会中的专业对口率和应聘成功率,学校把技能培养贯穿在主要课程中。教学内容不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还要对照行业标准,进行优化和细化,加强与实务操作的联系。具体来讲,对财务会计课程,以制造业为主,商品流通业为辅,分项目讲授业务处理,并说明相应的岗位。结合网中网会计技能大赛平台熟悉各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内容。对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分别以制造业和商品流通业为例各做一套完整的账,掌握建账、初始化、日常业务、期末业务和编制报表的处理。以用友新道版U8V10.1平台分角色操作账套,熟悉资金流和物流的流转。对纳税实务课程,分税目讲授纳税对象、纳税范围、税额的计算、税务报表的申报和税款缴纳等。在税友平台上练习增值税发票的填开、打印及网上抄报税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

2.2学生采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下实操相结合的模式

课前预习借助微课程、精品课程网站,课堂学习中穿插听讲和练习,课下实操即操作网中网、用友、税友的平台软件。学校校园网上有会计系的两门省级精品课程“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实务”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纳税实务”,供学生随时学习。各集体备课小组都在云盘上保存了下载后的微课程,公开云盘链接和密码,供学生选择学习。以团队模式在网中网平台和税友平台进行实操练习,以个人模式分角色在用友平台上操作。学期内集中安排各课程的实训。

2.3教师采用翻转课堂、案例法、任务法等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赛促教

教师把碎片化的微课程放在百度云盘上,供学生下载学习。提前布置预习的任务,让学生主动通过微课程、精品课程预习教材知识。当然,不能保证全部学生预习,但只要有一部分,就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预习的行列中。由于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兴趣程度不尽相同,完全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一部分学生就会跟不上,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在课堂上,选择有趣的故事穿插在知识讲授中,利用案例法、任务法等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融入技能大赛的赛题,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教得好不好,主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课下利用平台进行技能训练。单纯的品德素养教育容易惹学生烦,但在课堂的讲解和课下的技能训练中不经意地提起,反而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大赛赛题的研究,关注会计准则、税收法律制度等的最新变化,主动学习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新增加的知识、技能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4创建会计社团,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

本着学生自愿、兴趣优先、互帮互助的原则,组建会计社团。受场地的限制,会计社团人数以100为上限,目前人数为80。采用年级传帮带的方式,由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组成。选举一个社长、一个副社长,配有两名指导老师。社团主题活动在每学期开始前制定,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会计社团通常每周有两个晚上集中活动。活动以技能训练为主。社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召开社团活动。指导老师在多数情况下,参与社团活动的指导。

2.5多层次、多方面选拔大赛选手,强化大赛成果

采用班级学生自愿报名和任课教师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多次组织各种校级技能大赛,优中选优,挑选最优秀的技能人才。选拔方式可以从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两方面进行。因为不同大赛,有不同的侧重点。比赛档次越高,各方面的要求就会越高。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项是心理素质。相对来讲,心理素质越好的学生,越能抗压,在赛场上技能发挥越稳定。从2012年到2016年,学校共参加5届山东省职业院校高职组会计技能大赛,共获得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参加2届税友衡信杯全国税务技能大赛,均获得三等奖。

3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总结

3.1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

结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会计系制定了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标准(试行),具体见表2。在今后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细化和完善标准。学生总分在95分以上,会计系会授予“星级学生”称号,并颁发证书。参加校外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奖的学生,教务处会根据获奖等次和大赛级别给予一定的课程加分和物质奖励。

3.2主要影响因素

高职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①领导支持程度。虽然领导支持程度对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起间接作用,但是它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行动和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好的领导不仅要在言语上关心、支持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而且要在课程安排、活动安排、技能大赛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同时,对技能大赛成果不但重结果,还要重过程。②教师用心程度。教师在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起统率作用,负责指挥和指导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用心设计和努力付出的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③学生用功程度。学生在会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决定性作用,自己用功与否,起关键作用。④平台软件维护情况。网中网、用友、税友这三种平台软件,需要日常维护。教师维护得好,才能为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践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慧.高职会计专业“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15(31):63-65.

作者:郑翠菊;邹婷 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第六篇:浅谈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摘要]高等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关注。现实需要有本事、有能力、肯干、会办事、有培养前途的会计人才,但部分高校距离这一要求甚远,在一些会计专业学生中出现“眼高”、“手低”、“傲慢”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要从“敬业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学活动”之中,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职业素养

一、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自1993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翻了三番,高等学校“精英”教育已转向“大众化”教育。一些名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好,高校领导重视抓教学,教育质量没有退化。他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有本事、有能力、肯干、会办事、有培养前途。但是,许多生源不好或不太好的高等学校,不重视教学质量,他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工作态度浮躁,不愿意干实事。这一问题在就业态度上表现得最突出:不愿意干“苦”和“累”的活儿;不愿意干“非专业”的活儿;不愿意干“份外”的活儿;不愿意干“基层人员”的活儿;不愿意干“无电脑”的活儿等。部分学生找工作的标准是:坐在办公室玩手机、看报纸,拿较高的工资,过着轻松愉快的日子。他们不愿意去艰苦的行业、落后的地区工作,也不愿意去繁忙的单位、普通的基层工作。一句话,“眼高”。2.业务能力不强,干不了实事。会计专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扎扎实实学好会计专业知识。专业书中许多知识他们都没有学、没有看、没有碰,存在很多“盲区”。当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露了“马脚”:会计业务工作不会干,也经不起询问和检查。一句话,“手低”。3.处理事务不力,语言缺乏修养。有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处理事务不到位,不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合适的话、办合适的事。一句话,“傲慢”。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责观、成就观。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从“敬业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敬业。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好。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体现人的“职业素养”。开展“敬业教育”有四种方式:一是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作用,在平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敬业教育;二是聘请现场会计人员、高校优秀人员讲述兢兢业业工作的事实;三是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电台、师生微信群传播敬业思想、敬业精神、敬业事迹,营造良好的敬业环境;四是以“敬业”为主题开展班务活动、团支部活动、学生会活动等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当演讲主体。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学活动之中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已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活动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敬业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爱岗敬业”的内容。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指的是会计人员忠于职守、热爱会计事业的精神。会计人员爱岗,就是热爱自己从事的会计本职工作,安心会计本职工作岗位,稳定地、持久地、恪尽职守地做好会计本职工作。会计人员敬业,就是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意义,明白会计本职工作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道德价值,明白会计人员的言行会影响与财会部门打交道的各种人员,会传递会计道德风尚。因此,会计人员要在从事会计工作中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发挥自己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2.让学生掌握“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始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学生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做假账;要保守单位商业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要谨慎执业,维护职业信誉。4.教育学生廉洁自律。要求学生做到遵纪守法,廉洁清正;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两袖清风,一身正气”。5.要求学生办事客观公正。办事客观公正就是依法办事,守住底线;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实反映,保持会计履行职责的独立性。6.让学生始终坚持准则。这里所说的准则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坚持准则是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熟悉准则;遵循准则;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7.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执业本领。要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终身学习、积极奋进的恒心。8.教学生如何参与管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就是参加企业、单位的管理活动,当好管理者的参谋,为企业、单位的管理活动服务,使会计的思想、行为能够影响管理者的决策。9.强化会计人员的服务职能。教育学生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在实践环节增设思想品德提升训练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敬业品行训练。1.进行会计职业情操的训练。其具体包括:热爱会计本职工作、安心会计本职工作和乐于会计本职工作等。2.进行会计职业态度的训练。其具体包括认真、仔细、诚实、守信、公正(道)、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3.进行会计职业责任的训练。其具体包括:对待会计工作的责任心(感),会计职责的履行(尤其是讲原则,讲方法),奉献社会的精神,正确的荣誉观等。4.进行会计职业作风的训练。其具体包括:循规蹈矩、实事求是、当“家”节俭、服务耐心等。5.进行会计职业纪律的训练。其具体包括遵纪守法、保守机密、清正廉洁、自警自律等。

(三)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提升大学职业素养

2007年1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提出,“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其中,专业性求职技能和社会性通用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对求职技能通知进一步指出:要“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笔者认为,在这些技能中,“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就业,即“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从业素养”为根基。[3]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岗位实务训练课程,对会计工作每个岗位的训练都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概括起来是“八大”敬业基点:一是把住“出纳报销关”,保证货币资金安全完整;二是掌控“物资价值流”,保证存货岗、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有效营运、不减损;三是维护“职工权益”,保证职工取得合理薪酬;四是维护“债主业主权益”,保证按期还本付息和支付红利;五是维护“客户权益”,保证提供合格产品,及时结算货款;六是维护“国家利益”,遵守税法规定,如实纳税;七是讲究“成本效益”,控制好成本费用;八是“诚信做账”,保证如实编制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35-39.

[2]朱学义,黄国良,杨玉凤.会计人才的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7):33-34.[3]朱亮峰,朱学义.论高校会计职业型技能培训[J].会计师,2011(1):87-88.

[4]朱亮峰.论会计专业学生实训中“现金会计”综合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5(6):161-164.

[5]朱学义,李兴尧,朱亮峰,仲旦彦.会计岗位实务训练(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6]沈皓.新公共管理模式与高校财务管理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2(8):124.

作者:朱亮峰;王一舒;李兴尧 单位:常州大学商学院

第七篇: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分析

摘要: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对中高职教育的衔接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是做好中高职会计教育一体化的重点。现今在中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会计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设置重复,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在中高职教育中衔接不上,导致后续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加大等问题,提出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三方对接,实现职教集团化,来共同设置统一的课程体系,以分层教学,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多方沟通与交流,资源共享等方法来做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随着职业教育受到了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更多的中职生走向了高职院校接受更高、更深层次的专业提升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我国的中高职教育在此被密切地联系在了一切,因而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体现在中职与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受各自的在教学层次要求的不同,中高职的课程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对中职院校升上来的学生的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既有的基础上,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实现对其的终身教育。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是以培养初级会计人员,能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基础核算(基本的资金核算、往来结算、财产物资、税务计算、成本计算等)、会计电算化、统计、审计(审计、财务审计)、金融、保险等基础性会计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以简单基础知识为主,技能要求也是较为基础的核算性工作,能熟练使用会计软件进行经济业务操作,做一些简单的经济文书处理工作。

2.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是以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能适应在大型企业从事一定的会计核算与分析、管理工作。掌握企业会计综合业务处理与分析、成本核算分析、财务管理、电算化、纳税筹划、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分析、金融保险等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有归纳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具备中高级会计人员的岗位工作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自学能力,能够在执业生涯中终身学习,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自我的会计终身教育。中职与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拥有各自的特点,它们虽然同属于会计职业教育,但两者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层次上存在区别,在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区别。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问题

1.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重复度高

中高职会计专业在衔接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重复度过高,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对于会计基础课程及会计实训课程均有开设,比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基础实训等课程的开设。基础会计课程的开设的内容中高职学校重复度高达70%以上,如再按原有高职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对于中职考入的学生而言,课程内容重复问题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公共基础课程难度大

在高职阶段以文化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将是中职考入学生的一大难关,中职考入的学生相对于高中考入的学生,在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难度,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等课程,而在财务管理、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分析等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公共基础课程又起着很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文化基础课程薄弱最终将会影响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1.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三方对接,实现职教集团化

针对会计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重复度高的问题,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让中职与高职学校将课程体系进行对接,加强中职学校与高职学校之间的交流,充分调查了解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设置。同时,加强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企业与中高职学校三方的一个统一,充分根据三方的需求,重置课程体系,共同制定出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衔接课程内容,在合作院校与企业间实施。这需要政府的协助,实现集团化办学,在集团内形成一整套统一的课程体系模式。

2.分层教学,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

针对中高职衔接中公共基础课程难度较大的问题,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实施分层教学。根据生源的不同,对于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高职一年级侧重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补充与加强,对于普高毕业生,在高职一年级侧重会计基础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导入学习,并配合开发中高职衔接配套教材,做好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

3.多方沟通与交流,资源共享

在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中,还应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定期到校组织研究与讨论,根据当前社会情况及时修改课程体系。中高职学校的教师也应组织定期沟通交流,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和专业建设等方面问题,进行协调与合作。在会计专业教学与技能训练中,中高职院校互通,做到资源共享,共建模拟实训室,软硬件共享,技能考核阶梯化建设。

四、结束语

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主要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研究与改善,从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而推进会计的终身教育,使会计人才长期有效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田家富.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87-89.

[2]高蓉.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J].会计教育,2015(12).

作者:王艳荣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