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于本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显著,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南京财经大学“2+2”人才培养模式,就在学生入学前2年暂时不分专业,按照学科大类统一招生,统一开设课程,共同培养,以达到夯实学科基础的目的。大学三年级开始的后两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职业规划、社会需求等方面,重新选择专业,分流培养;主要有:“本科学历教育+国际执业资格教育”培养模式;“国内学历教育+国际学历教育”培养模式;另外,为提升学生的发展空间,学院与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合作“3+1+1”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境外交流学习”培养模式等;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南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西方国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经验以及职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协议,利用校企资源,探索校企订单式培养人才;江苏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金融学五个专业,分别属于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在招生时先按成绩分专业招生,但在前2年所有专业统一开设通识课和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大三开始再根据规定综合考核成绩在专业前10名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就业需求自由选择其他专业学习。并且提供“双学历”培训,即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可以互选课程,考核合格的学生发放第二学历证书。
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由于经管类课程内容和原理基本相通,专业基础课程相近,因此能够做到各专业统一开课。在拓宽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面方面。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专业,这也是对我国的传统教育“规章制度”的一个突破。“国内学历+国际学历教育”模式实质上与“本科学历+职业资格教育”模式类似,为学生就业提供了除学历教育外另一块敲门金砖,也为将来就业增加一层保障。“境外交流”模式为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在经济交叉、融合的大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订单式”培养模式,直接促进高校的本科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增加毕业生就业率,降低用人单位的培养成本。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培养模式在解决就业与社会需求矛盾的同时也为高校带来了经济效益。有不少高校把除本科学历教育之外开拓其他教育培养模式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三、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劣势和威胁分析
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中小企业大量发展,对于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紧迫。因此,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会计专业,原有的财会专业不断扩招,但相关教学基础设施没有相应配套,一个教室近百人听课,使得各种教学方法难以实施,教学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由此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大。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知识面窄、就业渠道单一
根据调查发现,无论是按大类招生的“2+2”模式,还是合作办学模式等,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显著不同的是增加了学生手中的证书数量。实际上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沿袭了改革前的“基础会计(或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思路。成绩合格后毕业取得学士学位证书。各类新的培养模式无非是在原证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的证书。虽然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把考研和考证作为学习的目标。对专业课的学习以应付期末考试为目的,选择大量考试题反复练习,不求甚解,实质上完全是应试教育的翻版。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本学历外,选择其他的教育方式完全是为了能够拿到那张证书,也为将来就业增加一块敲门砖。从专业知识的再现能力上,高校毕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仅仅能够达到用于解决一般性学习问题或完成一般性记账、算账的工作任务,成了记账先生,缺乏创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会计知识的能力。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形成的招聘习惯,使得学生在进入第7学期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投简历、参加各类招聘会等;也有学生开始为考研而把精力放在攻读数学、政治、英语等课程方面。而诸多培养模式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多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却无法按照高质量的目标完成。并且在“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与职业资格考试存在时间上的冲突。众所周知,目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一般是在当年的5月份左右报名,当年11月份考试。即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安排在大三、大四学习,学生在大二报名必须大三才考试,若报考必须自学或者交钱上辅导班;若等到大三学完会计专业课后再报名,要等到大四考试。大部分学生准备拿职业资格证应聘找工作,只有通过辅导班提前学习专业课。另外,会计专业学生所修课程的成绩只在本校得到认可,要参加诸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考试,不能免考任何课程。无形中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学生精力、财力的浪费。
(二)财经、法律意识淡薄
在高校的职业教育中,对于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准则等课程相对很少或不重视。甚至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不能够应用企业失败的实际案例中或者案例太过教条化,学生不感兴趣,导致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在面对诱惑或者各方压力时不能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加大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扰乱正常经济秩序。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范围狭窄,课程内容重复,更新滞后
现代化的经济要求会计工作必须实施信息化,仅仅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各高校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部分体现信息化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但都作为选修课程或者实质上是一种附加课程,使得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技术没能够很好的融合。另外,新经济也增加很多新的行业和新的经济事项,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必须能够迅速地掌握并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目前在不同培养模式下,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模式。并且,随着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也在朝着国际会计准则方向不断变化,而教材内容更新相对比较迟滞。目前教材市场几乎所有会计类教材都是以《企业会计准则》为标准,课程设置主要倾向于仿照研究型高校课程设置,从上市公司业务运行的角度进行教学。但实际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供职于中小企业。而在适应中小企业需求方面,毕业生对于中小企业的成本核算、债务能力分析、税务计算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欠缺。另外,专业课程设置范围过于狭窄,内容不断重复。比如: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中《税法》与选修课《税务会计》大部分内容重复;《中级财务会计学》与《高级财务会计学》部分内容重复。如果任课教师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很容易造成重复教学。
(四)实践效果不理想
企业的老板经常抱怨说中国不缺一般的人才,但是中高端的人才极缺。所谓的中高端人才应理解为不仅仅是把在高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机械地再现,而是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所学知识能力的人才。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具体在实践环节主要有两类方式: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但是在施行过程中存在着缺陷。首先,校内实践分为课内模拟实践和校企合作共建两种方式。课内模拟实践一方面仿真程度低,内容单一,过于简单,并且不能体现经济的交叉性、融合性。比如很难在课内实习中把财务会计、审计、税务、债务、投资、财经法规、电算化等综合在一起,而这些在企业经济业务中往往是同时发生需要统一处理的;另一方面实习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经验,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些院校花费巨资打造“省内”或“国内”一流实验室,但是实验内容大多数采用的是电脑加软件的模式,只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机械地再现一遍,即巩固课堂所学理论。校企共建模式虽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但一方面因为企业财务涉及很多商业机密等,学生不能随意接触企业账簿和其他资料,仍然不能达到实践目的。另一方面,校企两方利益不对等,企业对于接受学生实习热情不高;其次,目前高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是采取校外分散实习方式,实习时间大约8周。显然,作为反映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仅仅实践两个多月时间是不够的。并且主要安排在第8学期,由于就业压力,学生忙于准备考研、应聘找工作等,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达到学校的实践要求。
(五)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受传统的研究型高校师资建设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引进教师制度上倾向于高学历制度。没有博士以上学历很难进高校,已经在高校的教师被迫必须读博士,获取博士学位等。这使得高校更多教师既使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够应用到实践中,没有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经验,更不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符合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另有高校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但由于缺乏动力和考核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使得高校教师的挂职锻炼成为镀金、走过场的一种形式,效果甚微。
四、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机会分析
我国的经济已经融入到全球化之中。作为经济管理手段的会计必然越来越重要。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着企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务院提出“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目标要求,教育部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文件。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构建并不断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
五、综合措施
(一)调整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具有弹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根据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专业按大类招生的基础上,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需要,在坚持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的原则上,精简甚至砍掉一些学生不感兴趣,实际也没有效果的课程或者内容;课程设置上灵活安排,坚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以岗位需求为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实践技能的应用能力。专业主干课程尽量安排在第5、6学期,大四时期是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阶段,开始分散实习进入到社会,在实践岗位上应用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将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形成毕业论文。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即解决了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证的矛盾,同时也解决了专业课学习与应聘找工作之间的时间冲突。
(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确保学生掌握岗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实用技能
学校每年可以参与到招聘会现场,具体了解社会需求,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创新实践模式,尽量缩短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学校也可以聘请会计师、税务师定期到学校为学生、教师作讲座、报告,亲自指导学生会计实训,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接近企业实务,了解企业特定业务类型及解决方法,以弥补教师实践技能不足;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等,了解企业所需,面向校内外进行岗位培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取向学生收费向企业付费的方式由实习教师带队到国内各大企业、公司实践,甚至可以到国外企业实践,让学生拓展视野,感受国际最先进的理念,激发创新能力。
(三)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师引进制度,提高教师队伍实践能力
1.在引进教师制度方面适当放宽,让企事业单位有意愿成为高校教师的高级人才可以跳槽进入校园,不受学历限制,成为高校正式教师。
2.完善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要求必须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实践至少6月时间,同时取得与财会专业相关的电算化等级证书、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产评估师等“双师”资格和执业能力。
3.改进软件加电脑的实验室模式,加大投资力度,与社会合作开发构建仿真模拟实验室;与校内其他专业的实验室整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模拟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增强学生综合思考,运用实践技能的能力。总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逐步完善培养模式,为适应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何春艳单位: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