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1.教学方法缺乏活力且单一
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并没有依据其专业课特点与双语教学要求进行探索、制定与会计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相符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的趣味性和灵活性严重缺乏,从而阻碍了教学灵活性的发挥及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在实际教学中,双语教学早就变为了英语课堂,学生的精力主要都放在了英语的学习上,或是直接将英文教材当成一种摆设,老师干脆采用汉语来授课,使教学方式得不到创新。
2.缺少专业的会计双语教师
由于国内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起步比较晚,使双语教学师资资源严重匮乏。国内大多高校在开展外语教学的时侯,过分注重其词汇教学与应试教育,导致非英语专业的老师虽有较强的外语阅读技能,但听、说能力却比较差,无法运用外语来进行进行交流;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虽然具有很强的英语说、听、写、读能力,但却又缺少对会计专业知识的了解。
3.学生英语水平不同对双语教学效果造成了影响
影响国内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是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英语运用的能力也比较差,且学生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相对较欠缺,尤其是说、听能力更是不尽人意。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开设双语教学就会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扎实、英语水平较高同学无法学到有用的东西,还会使专业与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二、当前高校会计专业双语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对双语教材的建设
在对双语教学进行编写时,需以核心课程、技能课程、知识课结构顺序作为主要的导向,并遵循注重素质、突出技能、强化基础、循序渐进的原则,目标是对通才型的高级会计专业双语人才进行培养。从而让学生可以用英语来进行思想交流、信息传递、情感表达、解决问题。双语教材的课程内容体系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主要导向,可以在内容中适当增加国内外比较经典的案例,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将英语作为工作的语言来完成会计工作。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不断增强,最终提升学生对会计专业双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对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
新的教育形式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讲授法和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联系起来使用,让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互相配合。老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以营造宽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低不同且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因此老师在开展双语教学时一定要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可以依据学生英语水平与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用汉语、英语同时进行教学,必要的时候要用汉语对英文理论或概念进行相应的解释,达到教和学双赢。
3.增强对会计专业双语老师队伍的建设
因为受双语教学特殊性的影响,要求双语老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扎实的外语基础,较强的读、说、听、写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从而让双语老师在对外对内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此外,老师可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这样才能让双语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保证。
4.对高校的会计双语科目考试体系进行改革
要对高校的会计双语科目考试体系进行改革,就必须对其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评分体系等进行全面的完善、改进。考试内容的改革要求对其进行优化,考试内容虽来源于教材知识但却不拘泥于教材,且考试的内容还应该有一定的研讨性,可以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观点、自由进行发挥。学校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试,如案例研讨、论文撰写、开卷考试等其他方式来进行考试。当然,学校也可以注重平时的考核,让学生成绩结构具有多样化,回答题新意、言之有理的可以对其进行加分,从而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独到见解与创新。
三、结束语
高校培养会计专业双语人才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双语教学,这样可以让学生外语的水平得到提升,特别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培养大量的会计专业双语人才,使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得以加快。
作者:师维宁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二篇
一、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做好教学目标的调整
有关资料表明,尽管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但是由于财会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巨大,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50万人,因此,财会人员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数以几十万计的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建立合乎其人才结构的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管理与生产,以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高职高专财会专业毕业生就成为了这类企业的首选。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在确定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及时进行微调,将为中小企业培养“请得进,用得上,拿得下,靠得住”的能够胜任企业财务会计全面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作为自己今后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学不必博,要之有用;仕不必达,要之无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高专会计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毕业生今后走上就业岗位能否胜任工作的需求,以及能否尽快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精密联系起来,即“接好地气”,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这是不二的法则。因此,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设计必须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时调整与重构体系。教育主管部门与教学科研人员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及时掌握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诉求,切实了解他们对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特别是应具备的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职业能力整体内容;之后再根据这些诉求确定教学目标、行动领域、学习内容,重新围绕社会需求构建以工作岗位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笔者认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必须学习和掌握《初等会计核算》、《中等会计核算》、《高等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成本核算》、《会计电算化》、《会计报表分析》、《审计实务》、《税法》等课程外,还要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学习例如《现阶段中小型企业代账会计普遍性及弊端》、《中小型企业财务会计在日常经营过程中监督职能的缺失》等内容的新课程和新知识,避免走上岗位后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而无法开展工作。总之,对课程体系及时进行调整与设计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必须手段。只有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对《教学设计》进行教学环节与考核方式的调整,对《学习指南》在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上作出指导,才能达到适应市场需要,突破实践难题,重构教学体系的目的。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模式
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如何?是否已经具备了会计人员应该具有的素养?许多调查资料表明,“如果一个人只懂会计,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名合格的会计。”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否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高职高专院校每一个教学阶段考核的重点。要坚持对学生学习和实习过程中的业务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过程考核”,重点对其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价,以“请得进,拿得起,信得过”为考核与检验的标准,打造思想水平高、学习态度好、实践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同时,要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使枯燥的会计专业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直观生动。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让更多的教师与学生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利用网络信息交流空间,对所教所学内容展开深入的探讨,解决学生在课上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学校要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建立网络化、仿真化、多功能、全方位的实验室,提供专业的教学软件使学生们能够在仿真的实践环境中进行操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四、精心打造师资队伍改善人才结构满足教学需求
要想将自己院校培养的毕业生都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和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前提是必须拥有一支“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使自己的“木桶”发挥最大的效应,盛下“更多的水”。因此,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要为引进与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下功夫。一方面要对现有教师队伍开展积极有效的进修培训,想方设法将他们“送出去”接受再教育,强化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与知识水平,鼓励更多的教师参加各种门类的学术交流活动,在评定职称、提高待遇以及奖金、科研经费等方面为他们“大开方便之门”;另一方面还要“请进来”,积极引进具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实务操作水平能力的企事业单位高级财会人员,改善教师知识结构,从而适应教学改革的多种需求。
五、积极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材以适应形势的需要
教材是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立足之本”,如果没有一套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精密相连、经过实践证明是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大显身手的好教材,一切无从谈起。但是现行的高职高专会计教材虽然在理论上涵盖了会计的基本知识内容与知识体系,但是对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等关键的问题涉猎很少,有的只是“稍逊即逝”。因此,要加大教材研究与教材建设,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全新教材的设计与研究,选择能够真正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学到知识,在实践中能够灵活应用的优质教材形成全新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要开发建设出一套仿真实训教材提供给高职高专学生学习与利用。
六、结语
毋庸置疑,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要想与研究生、本科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以“寸”之“长”,克“尺”之“短”,就必须具备用人单位所青睐的“人无我有”的职业技能。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的教师,就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点”,将“能力本位”作为教育教学中的亮点,打造深受社会、企事业单位欢迎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全新的财务管理会计人才。
作者:张子学单位:泰山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像传统教育一样开展,应该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更应该注重学生情商教育、创新思维的教育,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化的特长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等,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思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
任何专业都应该思考,我们准备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回答的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怎样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回答的就是培养规格问题,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问题。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系统设计”。
要实现培养目标和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我们必须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目标规格体系(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内容方法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与保障、教学运行与管理、实习实训环境建设与实施、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估等)。
4.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是“培养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的人才培养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做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这样的培养方式应该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加以思考。
二、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一)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1.“CBET”人才培养模式。
CBET模式的主要代表是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与培训,首先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定能力标准;然后,由国家各方制定全国通用的资格证书,学生参与考试,学校进行学习成果的认可。
2.“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德国的高职院校采用,该模式的根本标志是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教育。
3.“CBE”人才培养模式。
CBE模式的主要代表是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模块式”教学,由行业专家委员会和学校专业委员会根据教学目标和岗位能力确定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并组织实施。以上是国外高职院校具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其共同之处,比如: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主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手段多样;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校企合作”,开展课程改革、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质量评估等。
(二)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很多,侧重点都不相同,以我国首批28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基于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学校主要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他们的各专业构建了“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培养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学校主要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职业大学等,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怎么进行表述,都是注重对学生的培养途径,通过有效的培养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培养期限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学校主要是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他们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分布到大学三年的时间内,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与培训;基于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学校主要是山西财税专科学校等,他们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很多个领域和模块,进行有机组合,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基于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代表学校主要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四川工程职业学院等,他们根据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把关键因素融合进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表述。
三、“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评价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在离开学校后继续学习国家的经济类法律法规和不断变化的会计技术、会计制度等,活到老学到老;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会计实际工作、解决会计工作的突发事件,并且能够不断进行经验积累和知识积累、从工作中获得协调工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职业职位上和待遇上不断提高,最终获得职业发展。这种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沟通与协作、学会创新,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缘由
1.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基于某一个角度来进行创建,存在一定的缺陷。
同时,很多方案中没有明显的体现出关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会计专业作为经济类高职院校的主打专业,其人才培养方案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现在的高等院校都有这样的思想,即“学生毕业,任务完成”。
现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上都是基于大学时间,大学几年把学生送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没有去更多地关注学生毕业过后的发展。而很多大学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有一个茫然期,工作忙忙碌碌、认认真真,工作之余,就是娱乐,只知道自己在从事该工作,不知道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只知道工作,不知道为自己在这条路上能走更远而做准备。同时,学生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校时,有教师进行培养,带领着进行学习。但是走出校门后,由于目前高校存在“学生毕业,任务完成”的思想,学生在工作中失去了教师的引导,没有了教师这支“拐杖”,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怎么进行学习,也不想去学习,以为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都已掌握,没必要进行学习了。
3.高职教育有一种“够用”的思想。
什么是“够用”?是毕业的时候满足就业“够用”?还是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够用”?是满足最基本的工作需要“够用”,还是满足更高层次职业也“够用”?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如果学校在进行课程内容设置时,仅仅就是满足学生基本的职业要求,那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很有问题的。正是基于以上的现实,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地思考学生的培养问题,应该着眼于学生毕业后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设计。
(二)“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基于以上缘由,本文提出了把学生的培养分为“校内培养”和“校外跟进”两个阶段,建立学校“培养”和校外“送”一程相结合的“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
1.将人才培养时段分为“两段”。
将人才培养时段进行延伸,分为校内和校外。校内的人才培养主要就是大学三年时间,主要为学生的就业做准备;校外时段长短不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发展而确定,主要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带着学生在人生的旅途上和职业发展生涯中走一程。当然,校外时段,可以不作为高职院校的法定义务,但是,应该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尽的社会责任。
2.将人才培养路径分为“两线”。
第一线,主要是: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送入社会参加工作→职位晋升待遇提高→职业发展,这主要通过学校的培养和学生工作后的自身努力而完成;第二线,主要是:在校期间为就业做准备(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等)→为职业发展做准备(如取得初级资格证书,以及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等知识)→工作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学习→提升知识、积累经验(目的是获得职位晋升的资本)→职业发展。两线同步进行,相互渗透。
3.将人才培养目标分为“两项”。
在校期间主要是“培养适应会计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两线共同作用、两段分步实施,终极目标是在学生职业生涯中实现不断的职业发展。
4.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重新描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会计及相关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将培养时段延伸至校外,课程体系中应增加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相关课程,比如:分行业的会计课程、今后资格考试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知识。
5.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应转变“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教学技巧上,尽量少谈“是什么”,尽量多谈“为什么”,让学生养成用会计的思维来思考会计问题,当学生脱离教师这支“拐杖”时,还是能够独立行走;教学方法上尽量采取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示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
(三)“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该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实现三个延伸:1.打破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思维,突破“学生毕业,任务完成”的思想,对学校的培养任务、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校与教师的社会责任进行了“延伸”;2.打破了传统的三年制高职教育理念,突破三年的培养界限,对学生毕业后还要进行跟踪引导和培训,将人才培养期限进行了“延伸”;3.打破了“学校”的一元培养空间,将人才培养设计为学校的“培养”和校外的“送”一程相结合,实现“二元”结构的空间构架,将培养空间进行了“延伸”。如果能很好地实施这三个“延伸”,我们一定能培养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四)“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难点
当然,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实施,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把学生送出了校门,任务就完成了,应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其次,教师增加了工作量,学校也就会付出更多的教育成本,这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三,财经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一个大专业,如果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问题;第四,即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了毕业后的联系,学校层面也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但是,不能保证每位教师都能非常尽心地与学生进行引导、沟通,对他们的人生疑惑进行解答,辅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顺利地走一程。
四、“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我校是成立于1956年的财政干部培训学校,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在重庆市财贸系统的学历教育中确立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07年升格改制为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年年为重庆市所有高职院校中招生人数最多、就业满意度第一的专业,在重庆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引领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开始关注学生在社会的中职业发展问题,建立了教师与毕业学生的联络机制,开始对部分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建立校外的知识辅导和职业指导制度。样本选择:为了进行比较,选择的学生起点一样,都是在学校期间已经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的学生;选择学生在毕业时教师与学生建立联系和未建立联系两组数据各100名,未建立联系组按照毕业学生辅导员的档案信息进行随机选择;考察学生毕业后直至现在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情况等。研究思路:将两组数据的学生,按照相同毕业时间、相同起点进行比较,主要是比较他们在会计及相关工作中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情况,从而得出研究结论。研究缺陷:在样本选择时,很可能会存在选择教师熟悉的学生、也可能会偏重于发展较好的学生,不自觉地规避所做工作与专业完全不相关的学生,所以,研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统计教师与学生建立毕业后继续联系,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督促其继续学习,辅助其不断成长的情况。表2统计教师与学生未建立毕业后联系,由学生进行“散养式”成长的情况。
1.学生毕业时的起点都是一样的。
都是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其中50名学生还取得了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我校是2007年升格为高职院校的,第一届学生是2010年毕业,2009年的学生取得的是中专学历,2010-2013年为大专毕业生。2009年是中专学生、2010年是第一届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初级资格的不多。
2.分析毕业后0.5年到4年的工作情况(为了便于比较,按照5年的统计数合计分析)。
建立联系的学生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比例分别为88.80%(其中2013年统计的100名学生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是92%,他们毕业时的专业对口率为97%,说明到12月时,有部分学生离开会计及相关岗位。全校会计专业在毕业时的专业对口率为85.12%),比未建立联系的学生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比例77.00%,高出11.80%;通过1到4年(2009-2013)的不断成长和教师的辅助,学生成长为会计主管或经理的比例为5.50%(2013年的毕业生只有半年时间,扣除这一届不算),比未建立联系的比例1.75%,高出3.75%。以上分析,说明建立联系比未建立联系,学生在会计及相关岗位上更加稳定,并且职业更有发展前景。
3.分析学生目前的状态及为未来所做打算。
对于毕业时未取得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的50名(或者90名、80名)学生来说,建立联系的学生通过努力取得初级资格的比例为33.37%,比未建立联系的比例9.52%,高出23.85%;对于取得初级资格后参加或正准备参加中级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按财政部规定,高职学生属于大专毕业,应从事会计工作满五年,但是部分地方要求不是很严,通过一定途径是可以参加考试的),建立联系的学生参加中级资格考试(或者已取得)的比例为13.00%(甚至有3名学生已取得资格),比未建立联系学生的比例2.80%高出10.20%,甚至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大比例的学生正在为参加考试做准备(或者正在参加,只是还一科也没合格而已)。同时,建立联系的学生有7.75%参加了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执业资格的考试(扣除2013年的毕业生,他们还基本没这样的打算。部分学生通过了部分学科的考试,有1名学生已经取得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还有14.75%正准备参加考试,比未建立联系学生的1.50%、2.75%分别高出6.20%、12.00%。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有教师引导下,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加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考试,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储备资本,职业方向更明确,职业规划更清晰。
4.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分析。
建立联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学习的比例为94.80%(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找到会计及相关工作,从事一线生产工作,基本上就不再拿书本了,状态就是上班挣钱,下班看电视、逛街、打牌等),学习专业知识的比例为87.00%,比未建立联系学生的比例84.60%、58.60%高出10.20%、28.40%。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继续保持比较好的学习热情,并且对自己的专业很是热爱,并不断地学习进步。
五、研究结论
财经类高职院校在建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将培养期限延伸至毕业后,将对毕业学生的引导和辅助作为学校和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会保持其应有的学习热情和对会计专业的热爱,会用在学校养成的学习方法继续进行学习。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为他们在工作过程中遇见的疑难问题出谋划策,促进他们为了职业发展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样既有利于保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又有利于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平安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