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学研合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范文

产学研合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学研合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产学研合教育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了。文章认为,问题存在的核心在于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方式与企业实践出现了较大的脱节。因此,文章通过结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试图为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产学研合作教育

目前,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入,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金融创新也开始活跃起来,伴随着的是业界对于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并对金融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最近十多年,高校的金融专业是热门专业,每年为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预备人才,并且,伴随着行业发展创新,很多新兴的金融细分专业也应运而生,如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等。然而,一方面是高校积极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并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开设更多新的细分专业,另一方面,却是企业时常抱怨金融专业毕业生对金融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甚至对理论或概念的理解实际是一知半解的,专业实践能力太弱。并且,在金融行业实践过程中被大量需要的财务、法律知识,金融专业毕业生存在明显的短板。而金融专业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以上的困惑。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存在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而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融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视角,为我国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相应的建议。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内涵

1.1产学研合作的含义

产学研结合,即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具体地来说,“产”指的是,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出,从而不仅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结构升级,从来带来企业收入的增加,还能促进高校研究成果的应用;“学”指的是,为了促使高校学生能适应未来企业实践的需要,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完成行业内转型,适应企业的需要,同时高校通过引进企业人才,对高校人才库进行充实;“研”指的是,高校或科研机构根据企业或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并借助企业的资源和平台,研究出先进的成果以求推动企业或行业的发展。

1.2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含义及相关研究

从上述可以看出,产学研结合,既强调“研”,也强调“学”,两者缺一不可。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2014年教育部提出“应用型本科转型”的要求,转型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更应该重视产学研相结合,尤其要在“学”上下功夫,即需要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所谓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即高校通过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将人才培养和真实的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即产学研合作中“学”的体现。张炼(2002)认为,当前学术界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流定义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UNISPAR(University-Industry-Science-Partnership)计划(1993)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即鼓励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和产业界合作,从而提高高校人才教育的质量。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意义方面,王书华等(2011)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2]王小虎(2010)、李东霄(2011)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助于高校把握行业走向与企业信息,“掌握不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从而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3][4]

2当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学者王书华(2011)等指出,与实际部门缺乏联系和交流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经院式的、“象牙塔”式的专业教育并不为大多数用人单位所接受,对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不满意度高达31.5%。[2]冯文芳(2015)指出,“许多高校在金融学课程体系建构上,都非常重视学科的完整性,但是却不重视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并且,许多课程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缺少课外培养环节,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践的机会较少,不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并重发展。”[5][6]梁隆斌(2013)认为,国内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几乎没有金融实验和实践课程。[7]的确,除了翻阅文献外,笔者还实地走访了多家企业及金融机构。它们普遍认为,国内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基本上是基础的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会计等等,对于实践类课程,尤其是财务分析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少,而关于法务的课程则开设得更少,远远不能满足于金融机构日常的业务的需要。以国内某知名大学的本科金融专业培养方案为例,本科四学年里,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有三种,分别为大类平台课程的必修课程、全院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分别为19、13、18学分。其中,大类平台课程的必修课程分别为高等数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全院必修课分别为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经济学原理(Ⅰ/Ⅱ);专业必修课分别为金融经济学导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从上述的课程可以看到,在该大学的本科生课程设置中,必修课程没有一门是财务或法务的课程,绝大部分均是经济学、数理统计、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公司金融等课程。其中大类平台课程中还有一类被称为任选课,一共8学分,其中与财务相关的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占了3学分,但培养方案中指出“该类课程可根据所在专业学分要求自行选择”。另外,专业选修课程分为25个学分,分为四大类,分别为数理工具类、理论金融学、应用金融类、重要关联类。可供选择的课程学分分别为11、19、23、23学分,而对学生选修课程的学分要求分别至少为4、9、9、5。在这些选修课程中,与财务相关的课程被归纳进重要关联类,但是在23学分中仅占了8学分,并且其它类别基本上与财务关联甚少。所以,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该大学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非常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学科设置很细,但是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必修课程无一与财务和法务相关,基本上均是经济学、高数、数理统计、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等理论性强的课程;二是即便在专业选修课程中,76个总学分中仅有8学分与财务相关。并且所在的大类中,所要求学生修的最低学分的数值也是很低;三是无论是专业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均无一门与法务课程相关。上述例子并非个例,在笔者翻阅其它高校的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以及网络舆论和调查中,均发现上述问题较为普遍。笔者无心否认普遍开设的经济学、高数及数理统计、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金融等课程的重要性,但是金融专业它同样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相当多的领域里,如银行、投行、量化交易、期货经纪人、信托、资管、基金、PE等金融机构都对财务、法律技能、交易所相关政策的熟练掌握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写作能力和各个实体行业的理工科知识。这导致很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发现,大学四年所学的知识很少能运用在实际的工作上,而金融领域的用人单位也对财会专业、法律专业,甚至是理工科背景的学生更青睐,这让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尤其是非985、211高校的学生。

3建议

从上述可看出,当前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脱节较为严重,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为了促进当前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即在课程设置上开展深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校关于金融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本文认为,不仅仅要听取教育界专家的建议,高校应充分适当地考虑企业或产业界对金融人才专业上的要求,因此在这方面,高校与企业关于课程设置方面可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二,为了配合课程设置改革、提高其改革效果,在课堂教育上,应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需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因此,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校外实践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同时,引进企业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人才走进高校课堂,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增强学习的动力。课程学分设置上,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考虑加入实践课时,要求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短期的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拓展。同时,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和企业共建金融实验室,如期货模拟交易实验室等。在课堂教学方面,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教师能够及时把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专业敏感度和兴趣度,从而避免以前教师一味“讲书本”或分析案例陈旧的问题,另外通过高校的参与,也能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第三,产学研合作教育固然能够促进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化,然而在这过程中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经费筹集机制,并明确与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问题以及在我国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2(34):21-25.

[2]王书华,杨有镇,卫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4):1-8.

[3]王小虎,王乐乐,李晓辉.产学研合作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0(9):173-175.

[4]李东霄,常景玲.“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1(3):96-99.

[5]冯文芳.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J].中国市场,2015(37):208-209.

[6]范玲.高校金融学课程设置刍议[J].商业经济,2011(20).

[7]梁隆斌.高校金融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3(1):50-53.

作者:区俏婷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