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范文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对金融脱媒的现象及本质进行了分析,紧接着探讨了金融脱媒在我国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商业银行影响,进而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优化转型与金融脱媒现象有机结合,讨论在金融脱媒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融资渠道

一、金融脱媒的含义

金融脱媒是指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直接进行金融交易。从本质上看,“金融脱媒”是脱离银行这个传统金融介质的资金融通现象与形式,同时也是资金脱离银行信用中介进行的间接融资直接化现象。这一概念可追溯于Hester(1969),资金在银行体系之外直接进行流通,投融资交易从依靠中介进行转化为直接进行。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金融脱媒的现象。秦国楼(2002)认为,没有涉及金融中介的资金融通便是金融脱媒。唐旭(2006)则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金融脱媒的定义进行阐释,狭义是指当存贷款机构的存款利率比货币市场利率低时,大量存款资金以及储蓄会从商业银行流出,流向其他金融工具的现象;从广义的角度,金融脱媒还包括企业绕开金融中介机构而在货币市场上直接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筹集资金的行为。章洪亮和封思贤(2015)对各种金融脱媒的度量方法以及界定进行了比较,认为“媒”指金融中介机构,狭义上指商业银行,广义上则包括所有的金融部门。从前人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对金融脱媒的研究停留在对其起源及影响进行简单介绍的层面,缺乏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互动分析。本文将金融脱媒现象与商业银行现有模式转型优化进行结合分析,讨论在金融脱媒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应对之策。

二、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出现并加剧的主要原因

(一)金融法规制度因素我国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管制还非常严格,金融市场的活力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贷款条件、风险准备等等的限制条件为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优良土壤。金融制度扭曲,企业融资受到限制,再加上国有企业市场地位的不断上升,开始出现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矛盾,新的股份制银行开始脱颖而出,多种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金融机构逐渐出现。

(二)技术发展和金融创新因素在现如今的信息时代,互联网电子金融的兴起与飞速发展,成为金融脱媒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提升交易速度的同时,也迅速提高了直接融资渠道的运营效率,金融交易的时间成本大幅下降。信息电子技术不断进步,数字化交易迅速普及,使得人们的交易成本降低,效率提高,且加速了金融产品信息共享,使得消费者对传统的金融中介依赖越来越弱。

(三)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因素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相关制度法规在不断完善,金融创新日益活跃,企业投资途径和渠道被迅速拓展。具体来说,首先,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不断地被创新出来,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其次,金融管控的不断放松和自由化的进一步推进,使企业在投融资方式和经营方式等方面拥有更加自主的选择性;另外,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为企业的闲置资金提供了更加合理的投资渠道,企业之间的相互直接融资也进一步催化了金融脱媒。

(四)居民偏好因素我国居民风险偏好程度整体有所增强。以往我国居民持有闲置资金的方式主要是存款,而现在则更希望对资金进行保值增值。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也迎合了居民多样化投资的需求,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商业银行存款转移的现象明显,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因此,基于以上四个角度的分析,在我国的特殊国情背景下,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有其必然性。

三、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脱媒实际上是监管机构、银行业、企业实体等各主体之间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商业银行受到的影响最为深远。金融脱媒在很多方面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如在传统业务量、传统业务结构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但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表外业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经营环境的历史性机遇。可以说,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来说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一)金融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金融脱媒背景下,虽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其中间业务却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的强大优势,相同的业务,商业银行可能不需要动用自有资金,仅仅凭借着其在市场上积累的信誉水平、技术系统、专业人才、数据资源,以中间人的身份开展业务。

(二)金融脱媒促进商业银行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如今,随着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和理财观念的强化,居民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储蓄和投资形式,投资需求开始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就需要开发创新性金融产品来满足其保值、避险以及投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否则很难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生存下去。

(三)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高质量客户流失商业银行的高质量客户有资金实力,其在资本市场或者货币市场上的融资能力比较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并没有那么强烈。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些高质量的客户能够更方便地在金融市场上迅速融资,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所以选择商业银行贷款这种间接融资方式的动力不足。商业银行面临着高质量客户流失的风险。

(四)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带来冲击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无论是从资产端还是负债端来看都受到金融脱媒的强烈影响。从资产端来看,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等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组织灵活、监管限制较少的优势,业务迅速扩张,挤占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从负债端看,各种创新型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这些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灵活性以及方便性优势对居民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形成威胁。

四、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的对策

为应对金融脱媒现象,商业银行应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向风险管理功能倾斜,而不是局限于借贷中介这个角色。要积极拓展综合化经营服务,顺应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发展壮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努力的方向是,将金融功能结构中的核心功能向风险管理功能和降低参与成本功能的方向转移;从以分业经营为主向积极开展综合化经营转型,由资产中介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机构,同时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进一步实现间接融资直接化的转换,避免被直接融资边缘化。反映到银行开展具体业务中,可分为客户创新、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三个方面。

(一)客户创新客户是市场的主体,也是银行业务的基础,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银行应该加快实施客户导向战略。1.加强营销宣传,吸引客户。利用网络营销吸引客户。银行要拓宽电子营销渠道。现今人们的思维方式、消费观念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银行应该把握契机,调整自身营销策略,加强新媒体宣传,拓展活跃客户,并通过价格差异和专属产品培养客户使用电子银行的习惯。2.提高服务,满足客户潜在需求。银行可利用数据挖掘潜在的客户需求,打造私人业务服务品牌,以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把握市场细分带来的机会,开发多样化产品,适应买方市场金融市场格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网络金融,提升服务体验,加强推进微信、短信、网络自助等新型服务渠道的应用,建立与顾客沟通的新模式,积极推进分层服务,努力实现普通客户标准化和中高端客户专属化服务,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线上、线下业务模式的融合途径。3.调整客户结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集中,因为一旦这些大企业的信贷质量下降,商业银行的整个贷款结构都将发生剧烈变化。借鉴国际成熟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最终会向个人零售客户、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集中,而不是现在的这些大企业。因此,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信贷业务逐步向零售客户靠近,进入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在小微、个人金融服务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把握客户储蓄动机,培养忠诚的客户群。另外,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潜力,这就很容易发展成商业银行黏性度比较高的优质客户,商业银行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以与企业实现双赢。

(二)业务创新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优质可贷客户短缺、存款增速放缓的困境,盈利压力大增。银行应该积极进行信贷业务转型,积极主动实现资产负债多元化和盈利来源的丰富化。1.努力实现资产的多元化。第一,信贷业务精细化,改善结构、甄选客户;第二,在收益与风险均衡的条件下,增加资产管理、有价证券、信托、银行理财等方面的投资,从而丰富投资产品种类和渠道,使投资业务更“强”;第三,努力推进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随着金融脱媒的趋势加强,更多资金会从存款转入资本市场,并以同业存款第三方存管的形式进入银行内部;相比之下,大中型银行系统完备,与资本市场联系广泛,网点分布合理,在吸引资金方面有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推动同业业务创新有助于拓宽银行的投资渠道,如同业代付等业务。2.努力实现负债的多元化,从主动负债转向主动与被动负债相结合的配置。第一,丰富资金来源渠道的产品线,如存款、私人银行、理财等,通过提供融资顾问、资金管理、委放托管等业务,积累更多的客户资源。第二,妥善使用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积极推进主动型的资产负债配置。第三,通过发行债券、向央行申请定向借款等方式开拓主动负债业务,保证负债的增长性、流动性以及稳定性,在确保风险与收益合理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负债的总量与期限的匹配程度,提升银行整体价值。借助资产负债的多元化,最终实现盈利来源的多元化,从而使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促进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管理创新商业银行管理创新指的是通过新方式、新思想、新方法对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等进行创新。1.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管理水平提高。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银行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操作系统、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可以及时锁定系统漏洞,增加体系的安全性,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从而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2.创新管理方式,升级管理架构。创新管理方式意味着要适当对原有的管理层级进行压缩,减少管理的层次,推行扁平化管理这一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在管理架构层面,银行可以对业务进行拆分,对理财和信用卡这种会面临激烈竞争的部门拆分,有利于隔离风险和灵活经营,在机制和薪酬方面更加适应市场化体系。3.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高素质人才。银行应推动全面全员的绩效管理模式,向关键岗位、优秀员工倾斜工资福利,提高工资中岗位、绩效、贡献的比重。同时,以定量考核为核心,针对员工建立绩效平滑系统,明确相应岗位的主要业绩量化指标、工作职责,不断完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封思贤,章洪量.金融脱媒的界定、机理与测度[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6):81~89.

[2]秦国楼.现代金融中介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唐旭.金融脱媒与多层次金融[J].新金融,2006(11):1~4.

[4]章洪量,封思贤.金融脱媒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5,37(1):78~86.

作者:牛立腾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