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排斥下的金融区域差异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从金融排斥的内涵出发,以金融排斥为研究视角,分析当下中国金融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为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经济平稳发展,应提升区域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通过辐射效应改善我国区域金融服务质量、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均衡区域发展,缓释我国金融排斥区域差异问题。
关键词:信息支持金融排斥;金融区域差异;普惠金融
为推动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普及,改善低收入群体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的现状,世界银行集团(WBG)与私营和公共部门合作伙伴制定了“至2020年实现普遍金融准入(UFA)”的目标,这是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进一步加大的前提下推动社会经济公平发展所进行的必要举措。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金融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发展往往同步进行,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体制性的问题也逐渐凸显,金融服务成本和效率问题、金融服务准入问题以及金融风险等,都是金融排斥的具体表现,给区域经济金融平衡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一、金融排斥的内涵
金融排斥就是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被排除在外不能享受金融体系中相关服务的一种状态。近年来学者们从其他分类方式和维度出发的进一步内涵解析逐渐成为研究区域金融差异的重要方法。金融排斥理论中的主要排斥因素分为:自我因素、营销因素、地理因素、评估因素、价格因素、条件因素等6个维度[1]。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将金融主体对金融的了解程度作为金融排斥的重要影响因素,强调由于资金缺乏带来金融服务不变的核心排斥、强调无法涵盖金融体系所有服务的可及性排斥等。总的来讲,无论学者们从哪一种角度出发对金融排斥进行分类,都是对金融排斥内涵的进一步解读,使我们对金融排斥以及相关的评价及研究都有更深入的认识。金融服务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秩序是通过对地区原始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排斥的化解与缓释完成的。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间文化和经济等均存在较大差异,金融排斥水平相差较大,当务之急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在降低整体金融排斥水平的同时减小区域间金融排斥水平差异[2]。这与我国经济整体协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尤其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旧以农业为主,产业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处于较低水平,且较低的受教育水平无法对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正向的动力,需要整体统筹,实现金融排斥的缓释和平衡。
二、金融排斥的影响效应
(一)获取金融服务方面的马太效应从受影响程度来看,金融排斥主要影响低收入人群,在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衡的前提下,低收入人群金融排斥程度会进一步增加,更进一步加剧其低收入的程度,在金融活动中出现“弱者愈弱,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一方面,在金融排斥影响下,以现金交易为主体的金融群体享受现代化金融服务的机会减少,交易风险与资金管理成本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低收入群体由于资金和生产能力有限,在购买资金量很大的商品或者进行投资时难以得到金融体系的支持,民间借贷成为这些群体的主要资金来源,民间借贷不但融资成本高,同时也缺乏法律保障。高成本、高风险且缺乏法律保障的金融服务将对这类人群参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积极性和信任程度带来极大打击,让原本金融服务匮乏、金融意识低下的区域群体更加难以主动信任并参与正规金融服务过程。反之,金融排斥背景下的高收入群体则更加容易享受到金融服务,这给其资金流通、生产能力提升带来很大便利,进一步增强这些高收入群体改善自己生活和生产状况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排斥背景下,社会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二)影响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自身作为强有力的推动源,在促进区域资源配置、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源配置、经济规模以及金融体系运行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当地企业及个人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相比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影响,金融体系以及金融服务尚不完善,这无疑会对当地融资活动造成一定阻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服务体系缺乏经济发展带来的自我革新能力,金融体系与经济结构无法形成合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金融排斥背景下,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凸显,造成区域金融和经济发展朝着二元化方向发展,对区域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3]。
三、金融排斥视角下中国金融区域差异分析
(一)金融排斥视角下中国金融区域差异现状分析从金融排斥程度来看,我国金融区域差异总体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递增的整体趋势。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排斥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区域内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如图1所示,在各省金融排斥指数统计图中,东部地区整体金融排斥程度较低,北京、上海这些金融中心的金融排斥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这有赖于城市的金融中心职能,使其具有大量的金融机构以及更加系统的金融服务,且城市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大大提高了地区整体金融需求程度,使上述城市形成了较低的金融排斥水平[4]。而广东、江苏等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较低则主要依赖于丰富的民间金融形式,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激发了金融需求,使金融服务能够借此进入经济活动中,因此金融排斥程度也相对较低。此外,江苏、天津等地金融排斥水平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中心辐射影响,周围较为完备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其金融需求,从而使得其金融排斥程度相对较低。而纵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金融排斥程度,受自然地理条件与文化传统等相关因素限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均受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加之农村金融排斥程度相对较高,最终造成其整体区域金融排斥程度也相对较高。山东等地虽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但是由于区域内金融服务机构更集中,数量更少,加之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因此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
(二)金融排斥视角下中国金融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规模以及整体水平等都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联系。通常,区域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当地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前提下,此区域中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以及相关金融资源的需求就会进一步提升,带动区域中的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增加,并在大量需求的带动下逐步丰富这些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与服务方法,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在整个区域中的普及,最终会降低该地区金融排斥水平,地区经济发展也更具活力[5]。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其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减少,进而导致该地区中金融服务普及的程度较低,最终加剧此地区的金融排斥程度。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在生产资料的积累过程中假如不受外部宏观调控限制,亦将形成商业发展“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大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社会环境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地区就业水平、商业发展环境等都将对区域金融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就业水平对区域金融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稳定性和经济水平两个方面,就业率高的地区往往会有更高的居民收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社会结构稳定性相对较高,金融排斥程度会相对较低。商业发展环境主要受到政策和地区环境影响,一方面,良好的政策条件会为民间金融以及外来金融元素的进入和发展创造政策优势,充分提高地区经济和金融活力;另一方面,农村地区长期受交通等条件的限制,使得第一产业在农村地区的投资成本以及风险相应增加,导致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地区提供相应服务时,会不同程度地增加相应的服务价格,同时在进行信贷评估的时候,评估的过程、难度及要求等都会进一步上升,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排斥程度[6]。除此之外,区域中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对于降低区域金融服务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也将降低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2.人文地理因素。人文地理因素也是影响区域金融排斥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民族构成、区域年龄层次构成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出发,就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金融排斥的影响进行分析。地区的人文特征与历史传统是本地区人民生活观念与消费观念最深层的底色,以小农经济为传统产业支撑的农耕地区大多保守,而商业文化发达的沿海港口地区则比较开放,这不仅构成了地区精神特征,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生活于偏远地区的农村居民在金融服务体系中的参与度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地理位置阻碍了居民获得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也进一步提高了偏远地区的金融排斥水平,高劳动力成本、低回报价值的农业活动收入大大降低了居民金融参与积极性,沿海商业港口城市则情况相反。同一区域中,年龄比例构成的不同也将导致金融排斥程度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老人和儿童对于消费的需求相对较低,因此这些群体相对较多的地区中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降低,因此一个区域中老人和儿童的比例会间接影响到此区域中金融排斥的程度[7]。当然,在一个区域中,居民受教育的程度也会影响金融排斥的水平,通常来讲,一个地区中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该地区的金融排斥水平越低。
四、缓解金融排斥和缩小金融区域差异的对策
(一)提升区域信息技术水平,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区域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对于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促进区域金融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高的区域信息技术水平将进一步降低区域金融排斥的程度。基于此,针对我国区域金融排斥的差异,各个地方政府应该注重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应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不断提升当地网络服务质量,让互联网成为人们了解和接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接口[8]。具体来说,可以加强互联网金融建设,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所开发的互联网服务客户端来实现自助式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普及,通过社区活动、线上交流、远程辅导等方式,让人们了解相关金融知识,在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普及率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区域金融排斥程度,缩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
(二)建立区域金融中心,通过辐射效应改善我国区域金融服务质量金融中心具有相对完善的产业结构与金融服务体系,对周边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服务改善具有良好的借鉴和辐射作用,在当前金融排斥背景下,可以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区域性金融中心,通过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缓解金融排斥现象,这在东部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地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发展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中西部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维持现有的发展速度,也要具有前瞻意识,通过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动中西部经济腾飞和金融完善[9]。在一定区域内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不断提升金融中心周边省市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尤其是不断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降低其金融排斥程度,降低我国区域金融排斥的区域性差异,进一步实现区域金融均衡化发展。
(三)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政府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和政策,使得低收入群体都能够享受到必要的金融服务,可以提高其生产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其生活,减少区域金融排斥。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发展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应当着重推进农村地区金融发展,通过金融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完成金融服务的拓展。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农业的发展特性,如农业发展易受到自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进一步降低金融排斥对于农民收入的影响。在拓展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有效减缓金融排斥的程度。在增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的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普惠金融宣传工作,通过干部下乡、基层走访、村民大会等形式将普惠金融宣传工作细化,一方面通过对金融知识的宣传和再教育,让农民进一步了解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对农民的信用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防范化解农村金融服务风险。
(四)均衡区域发展,缓释区域差异我国长期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现象,要有效缓解我国金融排斥的区域差异,首先需要缓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在金融排斥较严重的欠发达地区,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结构问题是造成其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调整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调整农村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村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投入及建设,通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有效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进一步均衡城乡经济发展,有效缓解我国金融排斥区域差异问题。第二在于乡村产业振兴与人才强化产业政策的实施,乡村地区人才外流严重,外因性的人口老龄化与沙漏型人口结构严重束缚了乡村发展的人才动力,因此需要从政策角度出发,将优惠政策进一步向乡村地区倾斜,保障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同时,也解决了金融排斥问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何德旭,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J].财贸经济,2015(3):5-16.
[2]田霖.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排斥研究[J].调研世界,2010(2):195-206.[3]王志军.金融排斥:英国的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7(2):64-68.
[4]李春霄,贾金荣.我国金融排斥程度研究:基于金融排斥指数的构建与测算[J].当代经济科学,2012(2):9-15+124.
[5]何德旭,饶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金融排斥性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108-114.
[6]王修华.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排斥与破解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9(7):42-48.
[7]雷汉云.基于排斥理论的边疆地区金融包容发展创新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J].江淮论坛,2015(1):109-113.
[8]张贺,白钦先.数字普惠金融减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面板门槛回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8(10):126-133.
作者:李伟 单位: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资金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