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从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供需现状的角度,剖析了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对应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金融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2014年3月22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明确表示,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其中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对于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来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协调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就业间的积极互动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和能力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人才,为我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改善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的供需及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经济金融一体化趋势加强,金融作为经济的核心,整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总量迅速增大,特别是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明显。由于信息化的广泛应用,金融行业出现了新的挑战,使得竞争加剧,金融业混业趋势明显增强,保险、银行、证券通过混业经营,共享部门的金融经济资源,提高竞争力。这一趋势使得复合型高技能金融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扩大市场,争夺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专门的个性化服务。由此可见,培养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金融人才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已经被各个国家高度重视,所以对金融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由于我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加之不同层次的学校不管有无教学条件都争相开设金融学专业,导致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超出了需求。于是一些此类专业的毕业生通过笔试、面试等各个环节顺利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可是当这些头顶光环的毕业生真正融入工作岗位时,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学校所学习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专业知识远远达不到现有工作岗位的需求,比如银行信贷人员不能如期完成存贷款业务、保险人员跳槽现象比较严重等等。因此,培养高技能金融人才是解决我国金融学专业人才结构性问题的关键因素,而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肩负的责任重大。
二、高职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乏特色目前,现有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依赖模仿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全面考虑就业岗位的需求,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分是否达到教育部门的规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之间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明显差异,培养规格没有体现专业优势、学校特色和地区差异,没有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原则,缺乏特色。众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重理论轻实践,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率,在教学过程中设定过高的规格,结果导致学生为了不挂科而学习、为了考证而学习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即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背道而驰。
(二)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单一、落后纵观各职业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不难发现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还是以传统金融为主,所开设的课程大多和银行有关,例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等,很少涉及到保险、证券、期货等其他的金融领域。虽然有些院校也设置了很多新课,但从教学内容上看存在重复交叉现象,各课程之间的定位及逻辑关系不清晰。这样的课程体系过于单一、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满足岗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能够胜任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方面工作的综合型技术型金融人才。
(三)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院校在设置此专业之前只是一味追求生源,而缺乏建造全真模拟实训中心的条件,使得学生在入学之后实践性教学只是停留在教师的讲授之中,收效甚微。即便是一些院校有实力建设实训中心,但也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模糊,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实训中心形同虚设,造成资源浪费,实践性教学环节流于形式。
三、构建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任何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都不能偏离这个理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的依据依旧是高职教育的理念和市场的需求。由此可见,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其出发点在于技能、专业和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科学分析岗位需求,准确评估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定位,制定突出特色及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现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银行、保险、证券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处理证券、保险和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具有较强金融业务操作的实践能力,能从事金融机构相关工作的管理和企业资本营运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二)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12月)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各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原则上要达到总学时的60%。”从此文件的内容不难看出,教育部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基础。因此,各级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优化课程体系。针对金融学而言,可以设置不同模块的课程体系。一般应包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基础课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认识此专业的性质,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和变动提供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专业技能课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点,主要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选修课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愿选定的课程,主要为学生提供不同金融方向的拓展知识。以此四个模块为基础,构建丰富与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的首先任务。各院校可以通过加大建设经费的投入,建立金融学专业对口的全真模拟现代证券、现代银行柜员实训中心,提高利用率,使学生在实际模拟操作中,真正认识并体验商业银行柜员储蓄、现金出纳、贷款业务、信贷业务、支付结算、信用卡、理财等业务。同时根据商业银行业务的规范流程,实现全真化教学,对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金融职业素养、金融业务流程、金融职业礼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建立“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期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一方面,金融学专业实训内容与设计应充分考虑合作企业,例如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的意见,将金融机构实际业务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以金融机构岗位需求构建实训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学校可与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有条件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或进行顶岗实习。
(五)“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了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深刻领悟高职教育理念、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应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师培养计划。一方面,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组织教师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定期学习或者挂职锻炼,增加教师的一线企业实践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到教学之中。教师也可在寒暑假自行联系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来巩固理论知识并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积极引入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到校任教或开展讲座,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3).
[2]刘艳梅.我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J].考试,2011(30).
[3]陈宁江,李翠玲.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编制程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4]李华.论高职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J].职业教育,2015(4).
[5]傅程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2015(2).
[6]刘桂梅,马洪勋,王品正.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作者:张冬冬 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