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金融学教学的挑战与改革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金融业“脱媒”趋势对传统教学产生重大影响
一直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占据着货币信用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结构。伴随着全球金融业的“脱媒”趋势,我国金融“脱媒”这几年发展较快,银行作为金融活动核心的地位已大大动摇,以直接融资为特征的证券市场融资行为比例迅速上升,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迅速,并不断向传统银行业务渗透。未来我国会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在外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银行将更多的开展表外业务,传统银行色彩逐渐淡化。这不仅给银行业带来了深远影响,也对金融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对资产评估、风险管理、公司融资有较好的掌握。未来如何加强对银行学、信托学、基金学、投资银行学等内容的介绍,从金融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来传授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等方面相关知识,是金融教学面临的大的难题。
(二)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对金融学科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金融业不再局限于单纯为社会提供货币和信用,而是为社会提供全方面的金融产品,业务涵盖了货币、信用、票据、证券、保险、信息咨询、家庭理财等多个领域,金融业务逐渐多样化,金融机构逐渐多元化。金融实践的丰富对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更加扩大,涉及的社会经济关系更为复杂。在实践中,众多的金融关系和业务活动都存在密切联系,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方面有许多交叉和重叠。此外,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对“微观金融”的全面介绍势在必行:如涉及公司投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优化的公司金融;研究如何将有限的财务分配到各种金融资产上以最大化自己收益的投资学;研究跨期资源配置效率的金融经济学等。目前,关于宏观金融类课程安排已基本规范,但微观金融课程教学中的主干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系统等面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三)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全球金融创新的步伐不会停止,而中国的金融创新还刚刚开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手段、交易策略层出不穷,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创新工具交易与定价、资产组合和营销活动等已突破了传统以信贷、融资、货币为主要特征的金融活动范畴。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期货等衍生产品的发展、债券的发行,这些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对金融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怎样加强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使学生能掌握数理化、模型化的金融工具;怎样提高人员业务操作能力,能利用创新金融工具降低个体所面临的经济风险等,都是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四)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对金融学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战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金融活动也日趋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国外的金融机构与经营业务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金融机构业务也在不断的融入到世界市场中。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进程的深化,我国的金融机构在不断走出去,汇率的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金融业的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特征要求教育也要注重国际间的交流。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不能仅停留在与国际接轨的层面,更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适应未来全球金融业竞争需要的人才必须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围绕着这样的培养目标,传统的金融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
二、我国金融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都与学科前沿和实践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培养的金融专业人才无法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一)学科专业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专业定位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国外金融学科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特别关注金融理论和宏观问题的“经济学院模式”,另一种是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的“商学院模式”。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但总体说来,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在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从专业定位来说,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有差异的,但目前各类型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定位都趋于雷同,专业定位不清晰,影响了后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改实践等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各学校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金融人才”,没有体现出层次区别。事实上,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和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既需要从事金融管理和研究的高级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各类型学校需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来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市场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计偏向宏观,内容重叠
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为主,这固然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宏观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但微观金融理论的不足使得学生对一些金融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和具体。此外,在课程设计上也主要是与银行业相关的一些课程,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且很多的传统专业课程的内容尽管有更新,但与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重叠较多,一些课程如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期货理论与期权等内容交叉和重复过多,部分前沿领域如金融工程、行为金融等内容介绍过少。因此,真正从理论体系上全面更新金融学教学内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一直比较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严重依赖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信息量通常很有限。目前国外金融学教学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法、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等在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即使一些学校采用了,也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的独立创造性,很多案例讨论课遭遇冷场,最后不了了之;二是扩招背景下教育经费的不足,使得很多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落后,导致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高质量的教学方案以及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设置背后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障。金融学是一门和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对教师素质要求尤其高: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但目前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或金融部门从业经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不足。这主要原于:一方面,高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用人机制较为机械,很难吸引到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到学校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考核机制重科研而不重教学,教师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很难有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
三、金融学教学改革设想
金融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教学要能适应实践创新发展的需要。因此需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水平,以适应我国金融现代化的需要。
(一)明确学科专业定位,调整培养目标
在我国经济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类型学校应根据金融领域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的学校定位,明确学科专业定位。重点大学以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为目标,地方院校则应根据地方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在专业建设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同时要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金融学本科教育是传授和学习金融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从事金融理论和金融实务工作的金融人才的全过程。对于本科生,在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研究生,应扩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应强化科研能力,要求深入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把握前沿动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在课程设计上,为适应金融发展的微观化趋势,在兼顾宏观金融和微观基础上,特别需要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增加包括公司金融、资产定价、金融组织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需对微观金融类课程进行整合,可将其整合为投资、银行、保险三类,明确各门课程的定位与目标,通过修编教学大纲、课程简介等途径,明确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实现课程之间的衔接,强化微观类课程的整合。此外,还应在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有关“国际化”方面的课程,内容涵盖包括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在具体课程上,需区别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集中性的专业必修课,应涵盖必要的知识点,保证每一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各校根据客观实践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科研以及教学上的特长,开设有特色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应充分体现出灵活、丰富的特点,既可紧密联系实际,也可紧扣前沿理论,还可体现国际化色彩,为学生发展自己兴趣爱好提供空间。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紧跟学科前沿和实践动态,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金融领域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可以将热点问题以“实际问题分析”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并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写论文的形式予以督促检查。在课堂教学上,应采用讲授、讨论、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鼓励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应根据金融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保证教学时间。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可通过软件模拟真实的金融交易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
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促进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鼓励教师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有条件的学校要鼓励教师加强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系,鼓励到这些单位去挂职锻炼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支持老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去进修或交流、参与各种国际型和全国型的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及时更新知识。通过改革高校人事制度及用人机制,吸引更多的实践型人才走入校园。同时可聘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多引进海外杰出人才,使我国的金融学教学真的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
作者:何颖媛单位:长沙大学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