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后金融危机时代船舶产业竞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分析模型回顾产业竞争力分析理论,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行业结构五力模型逐渐成为主流,但此模型主要基于国家或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不能简单适用于本文论点。综合考虑船舶产业主要公认评价指标,以及相关数据来源的权威性。
(二)分析方法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将上述模型中的9个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再选取方差大于1且累积贡献大于80%的变量为主成分,加权计算综合得分。
(三)分析过程及结果1.分析过程。以各主要造船省份为比较分析对象,选取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和2013年为研究年份,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取自《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10、2014版》,以SPSS软件为分析工具。因篇幅有限,仅列出因子得分,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的主成分得分、综合得分和排名。2.需说明的问题。(1)在采用原始数据时,本文采用“修正总吨”计量,不仅相对于载重吨、总吨更能正确反映造船工作量大小,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船价高低和产值大小,因而在产品结构差异很大的企业之间能比较准确地表示造船产量、造船工作量和造船能力。(2)在对2009年数据进行分析时,方差大于1的因子1和因子2累计贡献达到了93.075%;在对2013年数据进行分析时,方差大于1的因子只有1个,且累计贡献达到了84.54%;均能代表主要变量相关情况。3.分析结果。通过实证分析,得出2009年和2013年产业竞争力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为江苏、浙江、上海;福建2009年排名第9位,2013年上升一位至第8位。
二、产业竞争比较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船舶产业投资偏少,规模和实力相对偏弱;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2015)》中明确要重点建设环渤海湾地区、长江口地区和珠江口地区三大大型造船基地,2014年,三大造船基地造船完工总量已占全国90%以上。福建船舶产业未能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但与上述造船大省(市)相比较,福建船舶产业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历史优势福建船舶产业历史悠久,马尾造船公司发端于1866年因洋务运动而生的福建船政,是当时远东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规模最完整的造船基地,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兵商舰船、第一艘远东最大巡洋舰等,船政41年来生产的舰船总吨位占当时全国的82.26%,创办初期产业工人占全国的30%;厦门船舶重工的前身系1858年英商投资厦门船坞公司,距今已有近160年历史。深厚的造船历史文化积淀和精神传承,是福建船舶产业独特的人文优势,在精神层面有利于激励产业发展。
(二)区位优势福建发展船舶产业区位优势显著:一是福建作为海洋大省,海岸线长度和深水良港资源均位居全国之冠,发展船舶产业自然优势显著。二是福建北临浙江、上海、江苏,南接广东,均是经济发达地区,亦是造船大省(市),可从其带动效应中获得红利,特别是周边省份船舶配套业对造船业务的支持。三是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在军事上处于第一岛链关键位置,发展船舶修造重型工业具有战略上的独特优势,亦可填补区域发展短板。
(三)政策优势近年来,国家赋予福建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将带动国际国内资本加速投资福建船舶产业:一是福建对台政策优势,体现在国家设立的4个台商投资区、闽台“小三通”和“两岸直航试点”、闽台海上小额贸易试点等优惠政策;二是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势必加大与东盟、欧洲、非洲等海丝沿线国家的贸易对接力度,有助于带动福建航运业和船舶业发展。三是国家批准在福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为船舶产业发展带来新一轮政策红利。
(四)国际市场优势1980年代,福建的造船企业已将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现对英国、西班牙、德国、荷兰、瑞典、丹麦、挪威、希腊、美国、澳大利亚、秘鲁、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卡塔尔和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及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均有出口经验。金融危机以来,福建主要船企坚持差异化竞争战略,若干核心优势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且在东南亚、欧洲等形成一批稳定的船东客户群,2013年,全省船舶产品出口金额10.65亿美元,位列全国第8位,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三、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福建船舶产业总体规模与江苏、浙江、上海、辽宁等造船大省(市)差距明显,主要原因是长期投入不足;同时,通过分析发现,福建船舶产业自身发展速度较快,并依靠独特的产品定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依然保持了较快发展态势,其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升至2013年的第8位。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福建船舶产业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优势、区位自然优势、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产业竞争的后发优势明显。
(二)对策建议2014年,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过程中,全年贸易量增速仅比GDP增速快0.8个百分点,与国际金融危机前5年贸易量快于GDP增速1倍形成强烈反差。2015年,主要国际组织预测世界经济形势好于2014年,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但仍存在金融和地缘政治风险等制约和不确定因素。1.提高产业集中度。船舶产业是重型工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福建船舶产业集中度不高,其龙头企业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4年产值100亿元,仅占全省产值的36%。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出台《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船舶行业规范条件》、《海洋工程装备(平台类)行业规范条件》等,限制新增产能,规范现有船企造船生产。在此背景下,福建船舶产业应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优势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兼并,扩大高端产能,发挥规模优势,进而带动全省产业竞争力提升。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他们的智力资本——知识、经验、技术、研发、人才等“软”资产的不断创新,而不是依靠厂房、设备等“硬”资产。福建船舶优势产品较单一,与先进船企相比,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水平均不高,企业开展R&D活动力度不足,全省仅有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1家企业被评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下一步,应加大产学研用结合、科技研发投入和高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依靠创新驱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3.深化差异化竞争战略。福建最大的造船坞仅10万吨,而全国30万吨及以上的造船坞有37座,无疑福建在建造大型船舶方面与其他省份竞争毫无优势。福建船企应发扬传统优势,深化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在中小船型、高附加值船型、特种船型市场上找准定位,如大力发展汽车滚装船、海洋工程辅助船、中小型海洋工程平台、客滚船、风电安装船、远洋渔船、军辅船、公务船、豪华邮轮等,并适度保持传统商船如支线集装箱船、10万吨级以下的散货船和成品油船的建造优势。4.用好差别化优惠政策。加强产业内部管理,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船舶行业协会、造船工程学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引导船舶企业用好用足差别化优惠政策。一是国家对福建省的优惠政策安排,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近期主要是充分对接自贸区制度创新和政策红利;二是福建省的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如福建省政府2013年的《关于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十一条措施的通知》,2015年的《关于促进工业创新转型稳定增长十条措施的通知》等。三是自主创新政策,2014年初,福建省科技厅公布了33条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包括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财税优惠减免、企业与产业技术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等6大方面政策,船舶企业应主动对接,用好用足政策。
作者:徐海亮 单位:福建省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