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村金融支持问题探讨(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农村物流金融支持运作模式研究
摘要: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商品化,给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农村物流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农村物流市场培育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是一个复杂的形成系统,其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培育中金融支持运作模式的内部环节循环不畅、链结点衔接不力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造成我国的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机制陷入了发展困境,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对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存在不良金融支持运作模式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出良性的金融支持运作模式,为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关键词:
农村物流;市场培育;金融支持;运作模式;选择与建构
农村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分支,是连接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的重要纽带,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国家“十二五”规划就明确指出应将发展农村物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但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才缺乏、发育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现代农村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物流建设缺少强有力的金融支持。为此,应通过多方位强化对农村物流市场培育的金融支持、健全农村物流金融制度、完善现代农村物流金融组织构架等方式,来优化农村物流的金融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农村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1当前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面临的金融运作模式困境
现代农村物流是物流业的重要分支,它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物流的全球化、网络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物流金融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并不能满足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需求,并成为制约农村物流市场培育的重要因素。因而,应积极推进农村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农村物流市场培育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1.1农村物流市场培育面临的诸多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的农业基础并不牢固,农业生产中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产品的季节性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劳动力外流等,这些都影响了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并为其带来诸多风险,如农产品价格风险、农资质量风险、供应延误风险、仓储与运输风险等。虽然我国已取消了农业税,但农药、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增值税并没有扣除,农户还承担着间接的税负;虽然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工业化阶段,但地方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有限。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物流企业的固定资产抵押率低,很难从银行筹集到贷款,这使许多农村物流企业在资金上捉襟见肘。从农产品运输方面来看,我国的交通网络体系已趋于完善,形成了包括公路、高速公路、民航、铁路在内的立体式运输网络,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落后,道路硬化率较低,土地、劳动力、金融等要素市场不健全,这无疑会影响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1.2农村物流建设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农村市场逐步开放,但我国农业的经营方式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质量差、物流成本高,使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冲击与挑战[1]。为此,应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建立科学的农业服务体系,有效解决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等诸多问题。随着农村物流业的不断成熟,对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就需要通过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需求。
1.3农村物流与农村金融的关联性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与金融处于隔离状态,农村物流企业有着大规模的资金需求,仅靠自己很难筹集足够的资金,而农村物流与金融的协同发展正好可以顺应这一需求。农村金融市场能够为农村物流业提供巨额的资金支持与方便快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大量的金融工具能为农村物流提供方便的结算服务,方便快捷的农村金融网络可以将农村物流的产、供、销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推进农村物流业向纵深发展。农村物流与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是农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物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金融业提供广阔的业务空间,带来丰厚的利润。如今,农村物流与农村金融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现实中两者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如农村物流业发育还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产业链与价值链,不能使农产品在流动中实现增值;农村金融机构实行“谨慎性原则”,对农村物流企业支持力度不够。为此,应推进农村物流与金融之间的深度合作。
1.4农村金融在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的重要性
农村金融对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有着明显的保障、支持、监督作用。农村金融资金的高效配置,可以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渠道的畅通无阻,有助于推进农村物流建设中产、供、销的有效衔接;农村金融网络体系的完善,可以使网上订货、结算等现代化金融工具广泛应用于农村物流之中。此外,现代农村金融可以为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提供结算、资金、贷款抵押等金融支持,使农产品交易行为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当前,我国农村物流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发展阶段,存在着市场秩序混乱、运行效率低下、资金运用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而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农村物流业的资金风险[2]。如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农村物流企业的流程确定其各环节的资金成本,通过对其盈利前景、还贷资金来源等进行分析,把好资金投放的审查关,降低资金投放风险。现代农村金融创新可以推进农村物流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拓宽农村物流的业务范围,增加农村物流业的利润来源,在存款、结算、理财等方面的创新有利于农村物流企业更加灵活地调度资金,使农村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盘活库存资金,实现“零”资本运营。
2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金融运作模式有效性差的原因分析
2.1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有效性差
目前的农村金融机构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但这些金融机构向农村提供的金融服务十分有限。随着银行商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网点被撤销、合并,资金被投向高回报的产业与地区,农村网点变成了没有放贷权“储蓄所”,普通农民以及农村商贸组织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唯一扎根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存在着融资渠道单一、运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很难为农村物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出于防范与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的需要,各地对引导民间借贷进行了严格管制,无疑堵塞了农村物流建设的其他融资渠道。
2.2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产品流通不匹配
农产品市场与农村金融市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迅速发展,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等发育日趋完善,还有遍及乡村的农产品零售市场与专业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农产品流通逐步打破了行业与区域的界限,呈现出跨区域、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就需要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另外,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长期停滞不前,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初级形态;大部分农村融资渠道单一、效率底下、直接融资落后;农村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仍以提供农业贷款服务为主,不能对农产品仓储、加工、运输等提供金融服务;农民的投资渠道较少,许多农民只能将手中的剩余货币存入银行。这种不平衡导致农村物流融资发展滞后,并制约了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2.3农村物流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矛盾突出
农村物流涉及农产品生产、储藏、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在农村物流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村物流规模小、数量大、从业人员素质低,农产品收购的时限跨度大,资金需求量大,如小麦、玉米、稻谷等农作物的收购时间较为集中,储备时间长,在收购旺季如果企业资金缺乏,收购质量就难以保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方位的资金支持,而这正是农村物流建设所短缺的。自从国有商业银行的农村网点收缩以后,农村金融资源开始向农村信用社与邮政储蓄集中,但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农村信用社效率低下,对农村建设投入有限,这就使农村物流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矛盾日益突出。
3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金融支持运作模式的路径选择
3.1强化现代农村物流金融服务
当前,我国物流业金融支持运作模式不畅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因此,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农村物流金融的生存环境[3]。具体而言,应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建立以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等银行为主体,民间金融机构为依托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应创新金融服务的内容、形式,不断推出仓单质押、替代采购、电话支付、银行担保等多种农村物流金融产品,满足农村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同时,金融机构应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等方面为农村物流业提供帮助与支持,帮助农村物流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还应建立农村物流金融业保险制度,组建农村物流金融保险公司,全力解决农村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物流金融业务时,应采取风险识别与评估措施,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农村物流市场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开始晚、起点低、资金投入不足。为此,政府应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设立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化建设;金融机构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内容,强化对农村物流企业的支持,解决好物流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3.2创建良好的农村物流金融环境
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应减轻农民负担,减免农业税,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中央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部门应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这些为现代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为此,地方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村物流业的财收支持,维护农村物流市场秩序。同时,应强化农村物流金融诚信体系建设。社会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对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社会经济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应从舆论环境、法律保障等方面入手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联合征信平台与失信处罚机制,形成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信用环境。在诚信体系建设中,应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与失信惩处机制。此外,应加强农村物流金融业的税费管理,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将征税权划归某一政府部门,避免重复征收的现象,为农村物流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贴息、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农村物流金融业健康发展。
3.3推进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建设
当前,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向选择,自愿参与的原则建设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在构建中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依托、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现代物流金融中心,有效开展融资、结算、分散风险等农村物流金融服务。在农村物流金融支持运作模式中应解决好产权问题,即产权关系要明晰、产权结构要合理、产权要有可交易性。具体而言,产权要有较为完整的法律地位,在经济运行中产权主体对产权要有极强的约束力,能够实现责、权、利的内在统一,实现产权的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形成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物流金融中心。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的产权安排要求产权主体均投入异质性要素,如政府应创造良好的产业宏观环境,金融机构要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物流企业应把握好市场发展方向,等等[5]。同时,应根据投入、贡献等合理安排利益分配。根据集体生产力最大原则可知,构建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应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地方政府、银行、保险机构等为股东,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解决企业融资障碍与管理风险。
4结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物流建设的有力保障,实现农村物流与现金流的高效融合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由于缺乏良性的金融支持运作模式,如资金支持不够、结算技术落后、保险产品开发滞后等,导致我国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因此,应整合现代农村物流金融支持运作模式,解决农村物流市场培育中的金融困境,实现现代农村物流与资金流的高效融合,推进现代农村物流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美蓉.从“家电下乡”看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问题[J].商业时代,2013(13):16-17.
[2]胡愈,许红莲,岳意定,等.基于我国现代农村物流建设的金融供求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67-70.
[3]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99-102.
[4]沈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1):61-63.
[5]胡愈,柳思维.现代农村物流金融中心组织形式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33-37.
作者:林云飞 单位:许昌学院法政学院
第二篇:农村经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
在梳理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强化农村金融支农功能、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及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改善农村金融现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0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省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于“三农”问题,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被纳入国家粮食战略工程,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近年来,省正在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大省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在此背景下,探寻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效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期借助金融工具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推进经济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1整体状况不断改观
金融机构中开展涉农业务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随着农村金融改革范围的不断拓展、改革层次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整体状况得到了很大改观。截至2014年底,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12423家,涉农法人机构(总部)总数220个。其中农村信用社111个,农村商业银行31个,村镇银行63个,农村资金互助社3个。2014年,全省银行业各项贷款金额27583.38亿元,比年初增加3971.30亿元,同比多增827.08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1683.2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的42.36%,比年初增加1744.70亿元[1]。
1.2体系初步形成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主要包括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大部分。正规金融主要有政策性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和合作性的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及金融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农业银行商业化后大量业务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导者,最终形成了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为辅、非正式金融为补充,用以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1.3改革稳步推进
在政府各项激励政策的推动下,为适应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各级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域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它们从两方面不断探索灵活便利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通过提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灾害损失、政策性住房保险等方式,为全省“三农”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信贷新模式,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市场化农业发展进程。
2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并在继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信贷管理体制滞后、涉农金融产品单一、农业保险缺位等一系列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2.1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它为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资金支持,具有补偿、支持和开发等功能,在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农村金融中发挥了骨干作用。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营业网点较少,主要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很难全面开展涉农业务,不能较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从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稳健快速发展;业务范围较窄,尚未涉及农作物的种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贷款业务仅限于农业流通领域中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收购和储备,与农村经济相关的科技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不足;农业贷款对象条件限制较为严格,对象一般为农业龙头企业,中、小规模的农业企业难以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2]。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总体而言,农业发展银行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功能,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2支农功能弱化,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农业生产的周期较长,风险性较高。涉农银行从资产安全性、资金运营效率、盈利能力等多方面考虑,将资金主要投入到盈利性较高的城市经济活动中,不断缩减在农村地区的信贷业务。农业贷款比重降低,导致大量农村储蓄资金外流,农村地区资金稀缺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激化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矛盾。如:中国农业银行虽然在县级城市设有网点,但其信贷业务重心却转移到更具盈利性的大中城市的工业和经济活动中,农村地区的贷款业务范围仅侧重于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大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贷款服务处于弱化状态,削弱了其支农的力度,一般农户和乡镇小型企业很难从它那里获得生产发展和生活消费所需的资金;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农村普遍存在,但运作机制不合理,使其不仅没有发挥为农村融资的“造血”功能,反而成了农村资金的“抽血机”[3];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创的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所供资金则十分有限,不能填补涉农资金的巨大缺口。
2.3农村信贷管理体制滞后,涉农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各涉农金融机构出于强化风险控制的考虑,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还存在着机制滞后的问题。一方面,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作用仍为单一的银行信贷,无法和证券、保险等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申请程序复杂、耗时长、成本高,与涉农资金需求的点面广、灵活机动等特点不相吻合。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实施,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大多数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依旧单一,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仅限于储蓄、小额借贷、结算、借贷,城市普遍应用的汇兑、租赁、投资理财、网上银行等方便快捷的中间业务尚未完全在农村开通,不能按照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等金融需求的特点调整、拓展其金融服务,对农业贷款期限要求长的情况完全不相适应,很难为需要中长期投资的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
2.4农业保险缺位
商业银行对涉农贷款“惧贷”、“惜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业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是自然环境风险,这是一种不可预知、不可规避,且极易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目前,省除少数政策性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外,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不愿涉及这个领域,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农业保险的业务范围和保险品种都很有限,不能实现全省农业发展的全覆盖。农业保险的滞后现状,已经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3完善金融支农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3.1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
承担政策性支农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但由于其职能定位不清,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农业发展银行分行应积极拓展涉农业务范围,将业务从农业流通领域扩展到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除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外,还要积极开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农业技术改造贷款以及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等业务。在拓展涉农业务时,应根据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和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调整涉农贷款的结构和比例,加大对特色农业、优势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贷款比重[4];在贷款对象选择方面,应重点支持资金需求大的中、小、微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全方位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分支机构或者营业场所应延伸至乡镇地区,这样一方面便于及时了解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因地制宜地配置不同的贷款期限和额度,快速办理涉农业务,另一方面便于及时获取农村的剩余资金,促进农村剩余资金的合理配置。
3.2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
为促进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的开展,充分发挥其支农功能,省政府应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如降低或豁免所得税等);对其他涉农金融机构,实行与农村信用社相同的存款准备和利率政策,满足其融资需求,允许其面向城市企业和居民发行金融债券,将城市闲散资金引入农村地区;放宽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的限制,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参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购重组,支持开设新的业务品种、扩大业务范围[5];增强涉农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对发放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的金融机构通过财政补贴、保费补贴等方式给予合理补偿,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性资金补贴力度,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领域资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业成为金融机构资金持续投入的领域。农村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应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导向,主动承担起支持农业发展的重任;应积极加大涉农贷款的投入总量,多方筹集资金,保证对涉农资金有效需求的充足供应,确保新增农业贷款的比例,不断扩大农业贷款的覆盖面;支农资金应做到灵活、便民,尽量满足农村地区不同经济主体的贷款需求。
3.3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各地农作物种植、生产、销售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信用环境水平、资金需求频率、额度大小、周转速度等因素,建立灵活度大、流动性强、放贷自如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有效解决对农村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发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在金融服务方式上加大推陈出新的力度,推行存款、贷款、结算、投资融资等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从而满足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6]。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一是根据信贷业务对象条件的不同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户大额信用贷款”、“农村产业信用共同体贷款”等,以满足农业发展的生产性需求,针对农业基本建设,应拓展农业开发贷款、农田水利建设中长期贷款等;二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汇款、支付、信用卡、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业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多层次需求。
3.4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目前,农业属于弱势产业,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周期长、季节性波动较强,导致金融机构在农业方面投放信贷资金风险较高。应对农业风险、优化农村金融“安全性”环境,关键在于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地区的保险服务,完善农村保险制度,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对农村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具体而言,一是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加大对开办农业相关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实施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业务,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二是扩大农业保险的辐射范围,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建立县级或乡镇级的分支机构,扩大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地域覆盖范围,方便农户和农业企业办理保险业务;三是建立巨灾风险分散制度,建立以农业再保险为主,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共保体为辅的农业巨灾风险损失分摊机制;四是实行差别费率制度。
4结语
省是农业大省,农村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很大比重。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完善农村金融支持体系,而完善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省应从积极拓展政策性银行涉农业务、强化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健全农业保险制度等方面着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监管局.2014年四季度省银行业运行数据[DB/OL].[2016-01-15].
[2]陶浪平.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4.
[3]解猛,王向坤.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困境及完善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09(8):68-69.
[4]郭少东,周萍.新常态下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现代交际,2015(12):29-30.
[5]李海波.安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撑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1.
[6]王林峰.山东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作者:王国英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获得了飞速发展,全国粮食问题、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逐步走向小康社会;农业、小型工商业以及工商个体户等同步发展。但是,进入新时期后,也有些新矛盾、新问题出现,要想促使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目标得到顺利实现,需要将金融支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农村经济;金融支持
农村金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推动着三农工作的稳步开展。因此,为了促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得到逐步实施,发展农村经济,避免有资金短缺问题出现,需要采取科学的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1.农村地区普遍半农半工、农工商结合现象
进入新时期后,逐步提升了农村生产力水平,缩短了粮食生产劳动时间,农民在非农业方面花费大量的劳动时间,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农民种粮收入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小。改革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农作物播种、管理、收获等环节内广泛运用农业机械,显著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短农业生产劳动时间,在种地之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出现了诸多的小商店、小作坊、小商户等,甚至还有一些规模企业出现,如农民运输队、农民工厂等;还有一些农民则会进程务工。
2.农村农民呈现出明显的非农化趋势
农村地区农工商发展迅速,我国各个城市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各个角落都可以随处看到农民工,从事各个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对城市建设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也有一系列的新问题出现,如农民工子女教育、养老、医疗社保等。同时,承包土地处置、留守子女、孤寡老人等也成了问题。其中,承包土地流转问题为现阶段最为突出的问题,因为国家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无法顺畅流转承包土地,导致土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3.加剧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发展的矛盾
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从土地耕种中解放了大量的农民,只有一小部分专业户农民耕种着大量土地资源,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与水平。在这种状况之下,就有较大的矛盾出现于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农村生产力现代化发展中。要积极补充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度与承包土地权益流转制度,对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大力发展。
二、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金融服务新情况
要充分结合现阶段农村经济实际情况,考虑半农半工、半农半商等特点,对小额信贷机制、办法等大力创新和完善,结合短、简、快等原则有效支持和帮助农户务工经商小额资金需求。要结合农村农场、种植养殖大户的资金需求,制定相应的优惠信贷政策,将信贷审批评估流程科学构建起来,适当增加融资额度,促使农业现代化进程得到加快。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村土地流转金融融资支持模式有机探索和构建,将金融杠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合理流转土地资源,从金融角度促使土地规模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三、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
1.对村镇银行大力发展,促使县域农村金融组织架构得到完善
作为基层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联系,服务于农村农民。要积极创新思想观念,大胆开拓,对村镇银行大力发展,促使县域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到完善,对大银行统治农村的格局有机改变。且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架构构建起来,从更多的方面和领域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了缩短农户贷款时间,向农村发展中投放资金,需要对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等构建完善起来,增强竞争,合理定位。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则需要对县域资金组织力度适当加大,适当倾斜于基层网店,促使支农主力军作用得到巩固与扩大。
2.创新完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要对涉农金融服务新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促使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将更加实惠与便捷的服务提供给农民,促使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首先,要结合农村种植养殖规模,创新开发相应的信贷产品,促使种粮、养殖龙头大户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对农户承包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产品积极开发,促使土地流转及产业化经营步伐得到加快。结合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对信贷产品创新开发,以便从金融角度给予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以积极的扶持。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对产业链条有机延长,实现产品附加值提高的目的。要对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支持,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开展下去。
3.完善三农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三农贷款具有较高的成本和较大的风险,这些特点的决定因素为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现阶段,我国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增加了三农贷款风险,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三农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有机构建与完善。首先,将政策性三农融资担保公司设立出来,其具有较大的公益性质,资本来源为中央财政、省财政以及县财政,三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着担保风险损失。其次,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进来,组建商业性质的三农三包机构,通过股权融资,对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有效吸引。此外,要对三农经济中抵押担保范围逐步扩大,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创新服务产品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时期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革新理念,创新金融支持产品与服务内容,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峰,李铭.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金融支持研究[J].农村经济,2014,5(10):123-124.
[2]梁长远,申拥军,杨爱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金融,2014,6(19):66-68.
[3]余许友.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7(12):244-245.
作者:李红媛 单位:陆良县小百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