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货币银行教学模式改革3篇范文

货币银行教学模式改革3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货币银行教学模式改革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货币银行教学模式改革3篇

第一篇

一、货币银行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深化发展,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存在以下矛盾亟待解决:第一,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货币银行学是一门研究金融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课程,现代信用经济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要求该课程教学保持一定先进性和动态性,这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存在内在冲突。第二,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单一性和各层次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有40%比重是自主性教学,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特性确定教学侧重点、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内容以体现差异性。这与传统集中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匹配的。第三,基础理论教学与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传承,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科本位导向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也难以适应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部分脱节。第四,传统集中式授课模式与互动式教学要求的矛盾。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学生想学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建立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上的,这一点在传统课堂式集中教学环境中是很难实现的。

针对上述矛盾,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它可以顺应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融合化趋势,满足培养多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这是由于:第一,实验教学可以满足课程内容动态变化的要求。随着金融活动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课程微观化、学科交叉化趋势,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也需动态更新。金融实验教学通过专业资讯平台24小时不间断更新旧理论、知识、市场行情和资讯,并结合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设计,满足课程动态化的教学需求。第二,实验教学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教学需求。针对金融专业和非金融专业、本科和硕博学生的不同培养要求,实验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灵活运用(如Black-board系统),对不同专业学生“因材施教”,定制教学方案和课程侧重,采用多样考核方式,以培养“术有专攻,博采众长”的多层次高级人才。第三,实验教学可以提高资源效率,实现实验室优化利用。高校金融实验室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架构,因此需要增大实验室使用率来提高资源共享化,实现效率优化。课程实验教学可以试行和推广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第四,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70年代以来,现代金融学科表现出了微观化、交叉融合化趋势,本科金融教育也开始强调“宽口径,重实践”培养要求,货币银行学课程也不例外。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加强微方向课程内容建设,如补充一些金融市场、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家庭理财、公司理财的前沿性理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软件和系统运用和实践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如引进教学软件,开展模拟银行、投资理财等实验教学活动;引进金融信息资讯交互系统,培养具备经济分析、财务会计、法律管理、数据处理、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应用型人才。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体系设计

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分类人才培养要求,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分为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和数据资讯三个层次,设计了相关对接课程,补充了原有教学大纲的动态教学内容,侧重训练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职业和专业技能以及挖掘分析数据能力,满足不同类型、专业、学历的多层次教学需要。实践中,实验教学既应体现融合性,也应体现渐进性。

(一)通过实验教学手段完善本科生通才教育,匹配融合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大金融发展趋势。

本科生培养宜“全”不宜“专”,对于货币银行学这类理论基础课更是如此,应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基础教育,这就对应了实验教学的第一层次基础原理的运用,以及第三层次金融市场即时数据和资讯的获得能力培养。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要在“面”的基础上体现“专”。

在第一、三层次基础上,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操作技能,并为相关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如银行信贷、风控、会计、结算、综合柜台业务等软件使用,货币、外汇、期货市场等金融市场交易技术和趋势分析训练,融资咨询和产品设计、营销方案配置和理财规划等。

(三)区分本科和硕博教学,课程实验内容应体现鲜明层次,实现阶梯式渐进深入,切忌“一刀切”。

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比,硕博教学更注重理论的探索和自主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也需为此服务。通过第二层次专业技能实验学习、运用先进的量化分析方法和工具,分析并解决货币银行学涉及的前沿问题。另外,第三层次实验教学中,应通过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实验侧重培训分析实时数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的能力。发掘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联动机制,并最终将实验教学带出课堂,成为硕、博士常规研究手段。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实施路径

现阶段,我国金融实验教学和建设存在硬件配置陈旧、软件配置不足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杨林,2006),相比金融实验室教学开展相对成熟的国家来说,还有明显差距。北美1722所高校商学院有246所已建设了金融实验室,平均面积110平方米,30个实验机位,拥有证券自动报价屏、投资资讯和交易方案软件等软硬件设施,设置有金融风险、金融行为、金融分析等不同类别实验室。因此,参照国外经验,为推动货币银行学课程实验辅助教学改革,需推进如下实验室建设实施路径予以配合。

(一)完善软硬件设施。

硬件方面,我国现有的金融实验室是依照传统讲授式的思路建设的,而国外实验室是按照依托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完成金融学科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思路建设,因此,需要将服务器客户机的系统架构调整为交互式客户机系统架构。软件方面,我国金融实验室软件建设非常匮乏,应大力加强软件平台建设。首先应鼓励高校购买国内外知名的如Bloomberg、CEIC、Wind等实时资讯系统,其次应配置涵盖证券、银行、保险、外汇、期货期权等实时行情分析和模拟交易系统软件,如世华财讯各行业分析系统,再次应依托金融机构,购置简易版的如银行信贷、综合柜台业务、保险业务等操作训练软件。由于大型企业管理软件费用较高(如用友、金智的企业管理软件、统一应用平台),可由属地高校联合购置,共同使用。

(二)完善并创新实验方案设计。

建立层次递进的、内容完整的实验方案模块,如操作型实验教学模块、综合应用型实验教学模块和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块。通过开展金融业务流程、投资分析交易和分析工具应用实训来分别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现实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对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创新。内容上,可以以教师研究课题为载体,采取学生自主实验和教师指导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货币银行学课程理论实践的前沿研究。形式上,将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合作设立实训基地,聘请相关人士担任实验导师,对接培养学生日后工作技能。也可参考西方国家商学院操作手法,成立企业赞助的投资管理实验基金,训练培养学生的现实投资和实战能力。

(三)建立完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新增实验教学体系后,原有的单一化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核模式显然已不合适,需要采用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方式。首先是基于学习的过程进行考核,除了对笔试、作业、发言等常规课堂内容外,还须对实验在线时间、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然后是考核内容多元化,除了对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考核外,还需对应用能力和综合思辨能力进行考核。如实验小组成果、实验导师评价、研究成果发表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外延性和创造性。

作者:徐滢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第二篇

一、现有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语言数学化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数理逻辑逐步融入经济分析中,经济学不断数学化。对学生而言,当鲜活生动的经济现实被描述为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符号时,例如货币供求函数,尤其对于那些文科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便变成了一门冰冷的课程,学习愈发枯燥乏味。且教师总在教学中板书许多公式,进一步削弱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理论化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货币流通和金融体系运行一般规律,以及两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该领域的实践经验,教学内容主要基于自身对理论的理解和研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简单照本宣科,或者照搬发达国家市场的经典案例,与我国实际市场情况脱节,从而无法达到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的目的,当然也就难以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机械化

现在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比较偏重教材内容的教学,平铺直叙地讲解理论知识。就算进行案例分析,也是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忽略案例中问题的实际性和复杂性。这一方面会使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价值产生困惑,从而导致部分同学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培养其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四)考核方式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货币银行学》的考核方式主要为期末考试。然而,其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课程,金融经济现象的情况负责多变,答案也千变万化。因此,该课程需要通过考核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不是如数学等学科那样通过单纯的计算题的唯一标准答案直观获得学习成绩,从而评判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由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特征,因此在现代教学设计中,应该以坚持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的,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实践教学,使教学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力求教学中充满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应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各类实训模拟课程,并将实训成果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点评。第二,通过互动性和双向性的教学活动,力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除案例教学外,增加视频教学、实地教学和项目教学,以丰富的形式吸引学生。第三,本课程在考核过程中避免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现象,坚持学期初到学期末的过程化考核体系。通过“复合式、全程型、多元化”考核方式,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和真实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首先,在选择合适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征有侧重地教学。目前,国内各高校货币银行学选用的教材大多在重点内容和理论体系上如出一辙。然而,不同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定位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如果简单地采用引进版或者名校版,然后单一地照本宣科,就忽视了专业的特殊性。例如国际贸易专业,其货币银行教材应该在基本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外汇,国际货币体系,以及国际资本等方面的内容;而财务管理专业则可忽略这块内容,重视利率、贴现等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几个板块,不断强调课程体系,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知识体系完整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关键概念和核心理论等,需要就知识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问题,引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理解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原有的基本的教学内容中,结合专业特征,开设一系列实训模拟课程,包括书面训练和实地训练。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进行以《货币银行学》为理论基础,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的实训模拟。又或者由教师提供材料和问题,要求学生到银行实地学习,促使其通过实地学习和分析,读懂汇率牌价表,了解外汇汇兑业务,达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最后,将实训模拟课程的分析报告在专题讨论课上进行分析和讨论。专题讨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金融问题的能力、思辨金融政策合理性能力及金融决策能力。这种课程在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1.案例教学

第一,设专门的案例分析课。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将案例分析穿插在某些理论之后,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实证。然而,这样的案例分析都是简单地生强硬套理论,草草地将案例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分析,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无法使学生达到理论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专门的案例分析课是将案例通过前面课堂上的一系列理论综合分析,引导学生主动、全面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第二,选择本土化的案例。首先,案例教学一定要选择与现实贴近、学生能直观认识的真实案例,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发达国家的案例与我国情况相差甚远。最后,要在本国的案例中尽可能选择典型的案例,即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案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第三,坚持案例分析的应用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的主题,全方位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借助多元表征加深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首先应阅读案例并归纳出案例的要点,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进行质疑、讨论,形成不同观点、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从这些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或最佳方案。

2.视频教学

视频教学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形象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将理论形象化、生动化。第一,视频所包含的信息远比教师在同样时间内传递的信息多,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容量。第二,视频所展示的画面、文字和声音等视听信息,比教师单纯用语言表达更易使学生记忆、掌握,有利于让学生接受地理知识。第三,视频可以穿越时空,向学生展现更加真实和直观的信息,从而更容易阐述概念。视频的教学效果有时要好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在新知识的引入这一环节使用视频教学,通过感性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完成良好的感知任务。以《中央银行》章节为例,在新课一开始,播放CCTV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货币”,从1825年英国的经济危机开始讲述中央银行的起源,从视频中一一找出中央银行产生的四个客观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导演”的角色,学生通过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从而自然地进入到新的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因此,视频教学的关键是悬念导入。“疑”是学习的起点,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寻找答案时,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使学生积极地揭开“谜底”。这不但能吸引学生积极投入课堂,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3.实地教学

实地教学法是一种现场教学法和自主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吸引学生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要求学生去某家银行,借以换汇的机会理解外汇牌价表上现汇买入价和现钞买入价的差异。

4.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一种综合模拟训练,即将课堂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于一个虚拟课题,要求学生组队完成。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重新回顾一遍,并简单介绍其中将会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在课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从设计到实验,再调整,最后得出结论并撰写课题报告。本文提到的实训模拟中所举的“以Excel为操作平台,以外贸业务为主线进行实训模拟”,即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寻找答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式多元性

多元化的考核就是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笔试得到综合的、合理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多元化的考核中,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三者合而为一,即在理论教学中通过课堂笔记、课后习题及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在实训教学和专题讨论中,通过报告和课堂发言来考查学生是否理解。这些方式不仅体现学生参与结果,而且充分反映学生整个参与的过程。在学期结束时,可以采取小组成员互相打分的形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结语

尽管货币银行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由于其理论的晦涩难懂、教学方式方法的机械化,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法打破传统思维,从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开放性和考核方式的多元性三方面构建货币银行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货币银行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者:宋丹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第三篇

一、非经济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设置情况

“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并结合实际了解当前国内外货币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发展。在非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一般只是专业选修课,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关系也比较间接,对专业核心知识起到辅助性铺垫的作用,对部分专业课程及具体研究方向有一定的解释作用。由于课程性质所限,“货币银行学”这类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在非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往往是最少一档的课时和学分,在部分专业还可以用其他专业选修课的学分来替代,即学生可以选择最终是否需要学习这门课程。例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其开设的“货币银行学”即为专业选修课性质,计划课时36个,2学分,是该专业所有课程中课时数和学分数最少的一类。实际上,“货币银行学”研究的内容对于从宏观和微观上理解经济环境,对于在非经济类专业的实际工作中正确判断经济形势,恰当选择和运用学科知识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非经济类专业而言,同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专业特色不够明显

首先,在教学实践中,非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通常是一样的,很少能够针对各种专业的学科特点制定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与经济类专业特别是金融学专业相比,教学内容也只是适当降低了部分比较复杂的理论内容的推演解析,而基本继承了传统内容,如货币制度和信用关系等。例如在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多个非经济类专业中,“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均很相似,仅个别专业对这门课程设置的课时数和学分数有所不同,如市场营销专业该课程设置45课时,2.5学分,比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略多一些。其次,对于与各非经济类专业本身相关的金融学原理的介绍,“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更新和与非经济类专业的直接关联。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等)存在交叉。这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基层教学单位对这类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定位不够清晰,内容与专业课联系不够明确。

(二)教学方式创新困难

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概括和推演,比较强调逻辑性思维。授课教师面对相关知识尚不扎实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只能通过解说来完成教学进度,难以经常安排引导性思考和启发式问答等师生互动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教学方式的矛盾比较突出。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和程度均较有限,难以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氛围。学生为了通过考试往往只习惯于机械地记忆,而缺乏自主学习,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考核评价方式难以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专业选修课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除闭卷考试之外的其他考查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受课程评价标准客观性、系统性原则的制约,其他考查形式往往难以兼顾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容易带来评价标准不够客观等问题。而一般的闭卷考试对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状况缺少有效的关联性评价,传统的考查形式和有限的考查内容很难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最终使得学生形成以应付考试为主的学习模式,偏离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

(四)非经济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利于教学内容的深入推进

由于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学习的内容和课时数都较少,经济学类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且与管理学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较少,造成主观和客观上都不利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开展,加上专业选修课的性质可能不能得到较多的重视,这给上好这门课的又多增加了一层难度。

(五)缺乏应用特色的实用性教材

独立学院办学时间普遍不长,缺乏应用特色的实用性教材是时常遇到的问题。为了保证教材的质量,很多独立学院偏向于选择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出版社和作者编写的课程教材,但目前这些教材主要是面向一本、二本等高校的教学,比较切合独立学院应用型教学理念的成熟的教材很少,而像非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这类专业选修课的教材,因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和非专业核心课程的双重属性,显得更加稀缺。因此授课教师只能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进行部分删减调整,但受自身能力所限,通常无法对较大篇幅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改造,还存在师资素质参差不齐、对教学内容调整不够规范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对非经济类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笔者自2010年至今连续4年对本校非经济类专业约20个班级主讲“货币银行学”,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由于专业选修课的性质,使得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不能完全适用于这门课程。基于课程性质和实际教学中的客观条件,结合独立学院办学理念的要求,探索适用于非专业核心课程的、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征的教学改革措施很有必要,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明确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

进一步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的认识,逐步将专业选修课纳入整个教学改革的进程并不断加以完善。改革目标应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本导向,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非专业核心课程而言,要像专业核心课程那样通过大量投入课时,开设专门的实训教学内容是不可行的。因此,加强非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堂内外教学的联系,建立“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模块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联动评价”的评价方式,是最重要的改革环节。对于“货币银行学”而言,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大胆创新,紧紧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这一主线,突出现代经济发展对金融发展的新要求以及金融理论与方法的不断创新,要注意从理论的高度分析与阐述现实的金融现象与金融问题。

(二)以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为核心建立学生课堂内外的知识运用能力评价体系

对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货币银行学”对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辅助性和间接性的铺垫,理论术语较多,授课内容比较抽象,这既是该课程的教学难点,也突出了加强课堂调控、做好教学实践环节设计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非专业核心课程由于难以获得学生重视并投入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就更应该强调课堂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分配课外内容,以适当方式考查学生课外学习的效果,并反映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动性的发挥是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应当以教师对课程和课堂教学的领导地位为基础,以案例教学法为核心,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围绕案例教学实现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控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课前讨论,并在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检验其问题分析的效果,同时还必须增加现场问答环节,扩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最终使学生的成绩与课程平时成绩挂钩,进入总评体系,使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活动实现联动,并在其总评成绩中反映出来。笔者在2010-2013年为本校大学二年级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课程时,将上述知识运用评价体系构建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试验。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的章节进度,以分组的形式,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依据,将现实经济金融活动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思考知识点与现实的结合点,并在课堂上以小组讲评的方式进行主题发言,由教师根据小组发言的内容和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入平时成绩。在笔者的试验过程中,发现这种评价体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分组讨论的主题选择要恰当,既要与知识点直接相关,又要反映现实热点问题;二是教师对小组发言的效果要有较强的控制力,其要点是教师必须在小组发言结束后,对该小组发言的内容进行追问和评价,追问环节主要用于考察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评价环节主要用于总结经验,为后续小组提高教学实践效果积累经验,使整个班级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效果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领导程度,特别是要提高现场提问环节的针对性和深刻性,以起到明确重点、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适当修订教学大纲,形成不同专业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大纲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突出抓好反映本专业知识结构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考察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特征脱节的现象,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专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不同的非经济类专业教学重点的选择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实践中,基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精简了部分金融学深层理论的推导,以原理应用为主要目标。例如,市场营销专业的重要专业特征之一是营销技能实践,“货币银行学”的教学重点可以选择与微观和宏观金融市场运行原理相关的章节,安排较多的课时和习题,如收益率的计算、金融市场的结构、金融机构的类型与特征、货币政策效应,这些知识点对于该专业学生在营销实践,特别是金融产品的营销设计中有直接的帮助,这部分知识的熟练运用,对于学生将营销原理应用于具体的营销场景,并掌握相关领域的就业技能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再如,财务管理专业主要研究企业的财务活动规律,对该专业可以适当增加对金融市场运行原理、金融产品类型演进和金融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基础理论的介绍,以增强该专业的学生从微观层面理解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的活动规律。突出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对自身专业培养更有作用的内容,将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还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因此,各专业的教学特色是“货币银行学”教学重点选择的基本方向,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较准确的认识才能把握好课程教学重点选择的尺度。在教学重点的选择上,还要尽量避免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叠,应根据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和计划课时的多少,合理安排授课的先后顺序,进一步突出课程教学的重点。例如,“西方经济学”中的对于货币市场的分析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推导,对尚处于打基础的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而言,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放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货币银行学”中设计一个教学重点来讨论,可以与其他课程知识形成合力,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四)在坚持考核标准客观性的同时,完善课程评价过程

非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过程控制十分重要,而如何更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是引导学生规范学习行为的重要指针。考核评价方式应以客观性为基本原则,以平时成绩管理为重点强化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客观的、标准化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并控制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程度。考核角度的选择应当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如平时成绩的评价方式、考查的难度和形式等),使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相统一,引导学生主动满足学习规则的要求,主动参与课外自主学习,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最终使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收益相统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在课程教学伊始就向学生完整介绍以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为核心的考查规则,使学生积极地适应考核方式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要求,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五)组织编写应用特色的实用性教材

为缓解独立学院包括非经济类专业“货币银行学”在内的非专业核心课程专用教材的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自身,应积极推动专用教材的立项和资助,调动专任教师的积极性,使这类教材能够不断更新和改进。笔者认为教材应用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检验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应用性内容应来自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的真实案例,以直观地联系金融活动现实,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组织课堂讨论、设计案例教学环节提供支撑和基本素材,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应结合金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拓展金融职业,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罗力强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