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金融业经营模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进入20世纪,各国金融业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并逐步再次转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过程。为顺应全球金融业发展趋势、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更应分析借鉴国际金融发展方式,推进金融业改革步伐。文章主要研究我国现存的金融业经营模式,利用PEST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法表明,中国金融业向混业方向做出的一系列转变,是顺应当前金融体制改革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提高自身金融实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金融业;混业经营;PEST;成本-效益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金融业同业竞争加剧,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创新进步以及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以美国为首发达国家均通过各项改革逐步实现由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过渡。在国际金融业浪潮的影响与我国金融业实施改革的双重作用下,混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开放金融体系,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但在经营模式转变的后续协调上,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现状还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对我国金融业经营的选择模式探讨,是一个很有必要的研究工作。我国关于金融业经营模式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客观需求与金融改革的整体完善,对于金融业经营模式的选择探讨渐趋丰富。多数学者以实证分析为依据,可将目前研究内容按金融业主要业务划分为三类:以姚凯①为代表对商业银行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通过效率值的回归分析检验银行混业经营协同效应从而选择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最佳模式。姜顺安以中国再保险集团为研究对象,剖析保险业单一模式经营弊端,通过组织结构与销售平台建设、风险控制进行分析,致力于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核心竞争力。谢俊平②以当前全球市场化信息化为大环境,考察当下银行证券混业经营困境,提出创新混业合作模式,力求完控市场、规避风险,提升整体效率。以上专家学者均在不同业务领域阐明现有金融业经营方式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对我国金融业选择模式探讨与未来金融体制全面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外混业经营模式的对比,结合我国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状况,以PEST分析法对其外部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并按成本—效益分析法,得出混业经营更为符合现状且更具优势的结论。通过分析混业经营趋势的必然原因,结合国内外金融业现状提出发展建议,为金融改革发展与政策规划提供可行性思路。
二、金融业经营模式演化发展
(一)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是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施某种程度上的分别管制。目前,分业经营主要有以下三个层次:金融业与非金融业间的分离;金融业中银行、保险、证券等子行业之间的分离;金融业子行业内部业务之间的分离。混业经营则是金融行业间存在交叉多元化的经营关系,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都可以进入金融或非金融领域参与经营。由表1,西方金融业均经历了由分业到混业的演化过程,但其所采用的混业经营模式并不相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前处于天然混业经营模式,经济危机后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隔绝银行、证券等金融业务联系,但银行控股公司不在此限制范围内。《银行控股公司法》进一步促进单一银行控股公司的活跃发展。直至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合法化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交叉,为美国混业经营模式做出最终选择。与美国相比,德国工业化进程起步晚致使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导致财阀控制下银行扮演的特殊角色在企业融资中至关重要,并由此形成全能银行的雏形。而英国的专业化银行制度历史悠久,金融工具层次多样。1971年实行的“竞争与信用控制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始打破金融业务界限。此举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得以提倡,金融业务之间相互融合与金融集团间收购兼并,促使英国银行母公司模式日趋完善。由此,各国确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混业经营模式。
(二)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与选择。我国金融业经历了由开始的银行独揽到混业经营,再到分业经营,最后形成目前所处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混业趋势的复杂过程。其中,首次出现的自然混业是由于当期金融机构出于垄断意志,规避金融管制所作出的模式选择。而当今在分业经营形式下形成的混业模式,则是市场供求与政策引导的双重结果。随着金融业日趋发展成熟,监管体制日益完善,分业经营在市场竞争中较难占据有利地位,因此,我国出现了一些具有混业尝试意义的金融控股公司。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可将目前存在金融控股公司划分为三大类:即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类金融控股公司,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或在国内与外资合资设立投资银行,第实业公司控股金融机构。如今我国多家金融控股公司在多个金融领域共同开展业务(见表2)。根据现有的混业尝试,以中信、光大、平安为先驱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为先行试点,以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为范本为我国金融业混业发展构建整体框架。以平安集团为例(见表3),平安集团2015年全年净利润651.78亿元,同比增长36.0%。其寿险、产险、银行业务净利润增长率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业务规模的稳健增长,资产质量保持稳定。资产管理业务再创新高,平安信托实现29.12亿元净利润与31.6%的同比增长率,平安证券本年度净利润达24.78亿元,同比增长168.2%,第三方业务取得快速发展。相比保险而言银行、证券与信托业务实现总利润在目前占比不占绝对金额优势,但具有良好增长势头和发展潜力。银行业务受降息影响导致利差幅缩小,投入增加致使盈利状况并不理想。与此同时证券与投资业务受运行周期影响业绩向好。混业经营的此种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能规避分散经济运行动态风险,降低波动进而维护集团整体稳定性。
三、我国目前混业经营原因及趋势分析
(一)外原因分析—PEST分析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的分析,不同行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对其分析内容稍有差异,但主要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四大类对行业和企业的外部环境的影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
1.政治
200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进行修订,为商业银行综合化以及未来可能的混业经营预留空间。国内政治环境稳定,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机遇。此外国内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助推金融改革。目前保险、基金、信托、金融租赁等牌照都已向银行放开。15年3月,证监会方面证实正在研究向银行发证券牌照。银行业牌照“拼图”日益完善,全牌照金融运营资质成为金融业新趋势,混业经营的发展方向日益明朗。
2.经济
15年6月交通银行深化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以此为首的国家国有制银行纷纷加紧混改步伐。对于国有制银行架构的深入改革为混业经营做好了充分铺垫。同时,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进入后期,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的市场化改革完成,必然挑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放贷业务的盈利模式;加之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化下全面介入竞争,共同造成商业银行内外部重大挑战。当前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持续减弱,商业银行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利率市场化进程倒逼金融业提升竞争力,引导金融业与国际市场接轨转向混业经营。此举也符合商业银行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实现稳健经营,有力抵御周期性风险。近年全球经济增速趋缓,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截至目前以五大银行为首的多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盈利有所下降,但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呈总体增长趋势(见图1)。与此同时16家上市银行非息收入持续增长。2016上半年招商银行的业绩公告显示其非利息净收入占比达40.49%同比增长4.25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表现更为突出: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非息收入同比增速分别高达140%、118%、104%。尽管目前利息收入仍为银行主要盈利增长来源,但在目前央行不断降息的前提下,银行除稳定利息收入增长外,必须充分重视风险防控,促进非息业务结构合理优化,深度挖掘投资业务潜力,加强与外部金融机构的密切合作,才能在市场化竞争中稳中求进。除此之外,客户为趋利选择的理财产品多元化也起到使银行向混业经营过渡的促进作用。全方位金融产品的提供使客户具有更强“粘性”,进而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稳定的盈利能力。
3.社会
自我国加入世以来,金融业分业经营在实际操作中略有放宽,五大银行创建认股基金资产管理公司。以2009年6月平安收购深发展为代表,国内银行首次在中国金融史上完成了最大规模的混业经营尝试。非国有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陆续进行一系列混业经营试水。此外,企业融资需求日益扩大,居民投资需求呈现多元化;公众对金融机构“一站式、综合化”的服务需求呈持续增长态势。实现混业经营也是公共政策效率提高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改善的需要。
4.技术
其一,金融产品间的同质性有利于金融业务的交叉开展。我国目前银保混业基本实现。尽管银证混业暂未放行,但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率已达60%左右,接近美国20世纪90年代逐步开放混业经营同期水平,具备逐步过渡至混业经营的条件。其二,金融行业人才的通用性使混业经营具有稳定的人才储备优势。同时,国家对金融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海外人才流动性的增强间接促使金融业人员素质稳步提升。其三,金融创新使混业经营带来新的机遇与可能。以目前P2P、众筹模式等互联网金融应用的持续发展态势推测,互联网与金融深度结合很可能将成混业下的新趋势甚至未来金融经济新增长点。
(二)我国混业经营趋势发展分析
1.前景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于1940年,由美国两位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德和约翰•希克斯共同提炼而成。此分析以卡尔德—希克斯准则为理论依据,通过比较项目的全部成本与效益用以评估项目价值,以实现在决策上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最终目的。
2.成本分析
(1)制度成本。制度成本主要包括市场交易中所需实际支付的成本与制度受限所要放弃的市场交易带来的机会成本。混业经营产生的机会成本,即为在一定时期内打破目前业内较为稳定的分业经营金融格局,转向混业经营的成本。对于政府而言,混业经营作为新制度的确立需要经过一定的实验调整甚至动荡期;制度变迁与其设计、维护、运行的成本,相关利益的博弈也应在决策考虑范围之内。其中以监管成本作为制度成本中的核心内容,其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具有同等重要性。直接成本主要为执行金融监管的自身成本,以各级行政机构机关设置与相应人员配备为主要支出。间接成本主要要为设计、管理、维护制度运行的所设的其他新增机构。对于企业而言,还应负担由于遵循新制度所应负担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各项税款及融资成本等。
(2)风险成本。实现混业经营产生的风险可能,主要来自于信用、市场、利率与流动性风险、道德与制度风险。而这些风险之间又具有紧密联系:混业经营下,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交易量显著扩大了现存信用风险边界,其中道德风险又间接控制了信用风险变化状况;由于利率与市场联系紧密,影响金融资产的要素(如利率)一经变动,则会使金融资产价值具有跌落可能性。相比于分业经营下的金融监管,目前现行的法律规制并不完善,制度与操作风险交织并存,混业经营在现行法规不足的条件下更需谨慎行之。而随着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拓展也大大提高金融资产流动性,使流动性风险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3)行业退出成本。混业经营模式下,金融业各业务范围交织紧密,对某种业务的战略放弃很可能影响整体经营布局甚至行业信誉。由于混业使各行业的业务区分度减弱,加之多元化业务经营存在风险,如德隆在鼎盛时期收购的金融机构约20家,以控股的金融机构作为自身的融资平台,借助银行信贷理财筹资,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一旦资金链断裂将会影响整个集团资本,行业退出成本也不可小觑。如果行业内部接连破产则会使全行业乃至金融业整体遭受巨大成本损失。
3.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混业经营有利于发挥范围经济优势,整合资源开展业务,降低管理维护成本。以银保混业为例,保费通过与银行信贷支持达到资金盘活,达到高效融资与规避风险的双重作用。金融产品同质性与人才的通用性,降低单位成本。同时混业经营也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合理分摊客户成本,利用内部网络打造金融产品一站式服务。由于项目种类丰富,企业自身可以吸引银保资金混入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对改善社会资本结构具有意义。此外,混业经营将有效降低融资成本。目前银行业资产回报率低、不良贷款与限制资本数额大、证券市场资金相对匮乏,传统分业模式融资难度大。以银证混业为例,银行与券商形成子母公司模式,将有利于竞争转化为协同,灵活融资渠道,满足各方融资需求,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2)社会效益。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新常态下公众对金融理财产品的多项需求。以银行为例,全能银行所提供的多种金融产品业务有利于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适应当前银行买方市场环境。混业经营所引发的行业竞争与兼并,为各界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鼓励全方位金融创新,为传统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4.小结
从金融业结构设计角度而言,只有当实行混业经营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具有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必要,以期获取更大利润空间。为此,在较全面地考虑混业经营所面临的制度、风险与行业退出成本时,与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比较权衡,通过制度建设,风险防控与谨慎选择,缩小模式变更成本;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对现有金融资源整合创新,致力于谋求混业经营的效益最大化。
四、混业经营的建议措施
混业经营虽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受制于分业经营传统下的金融环境。在宏观层面,市场机制尚未全面完善,金融监管风险控制能力不强,手段方式单一化,金融法律体制尚未健全;在微观层面,传统金融业务面临新挑战,经营行为有待规范,金融产品具有局限性。针对制约混业经营的多项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全面均衡发展。目前我国金融业机构仍处于银行一家独大的局面,2015年年末,银行总资产达199.3万亿元,而证券、保险业总资产仅分别为6.4,12.4万亿元,尽管总资产与净资产同比增长率高于银行同期,但在绝对数字上差异巨大。以目前行业格局来看,银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将占据金融业界的绝对优势,不利于其他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在混业道路上的健康发展。在金融改革中有针对性地降低银行在金融中所占比重,改变企业、金融控股公司等资本集团对银行的依赖现状,提高其他金融资本所占比重,促进金融业全面均衡发展,为金融业混业经营奠定良好基础。
(二)完善法律监管。根据全球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经验,以试点性的银行混业经营为先例观察分析、再修订完善法律是被广泛采取的选择。建立新的法律防范体系,及时应变疏导风险;制定完善行业信息披露准则,着力维护好投资人正当利益,以此维护金融业发展安全稳定,为混业经营奠定制度基础与体制保障。“一行三会”应有效完善监管协作,以电子化、信息化为媒介畅通信息渠道,尽快形成一体化监管。
(三)谨慎选择模式。在混业经营牌照逐步开放的前提下,股份制中小银行较之大型国有银行,在人才储备与系统建设上优势欠缺。自“十一五”以来提出的“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改革经营试点”在五大银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以目前已形成金融控股公司的企业为例参考学习,采取合理选择的方式进行行业试点,逐步推广从而带动全局。以商业银行为例,在国内可积极拓展商业银行法允许的部分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海外成立全能银行或参股海外投资银行,在寻求新利润点的有序探索中为混业经营积累实践经验。在此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整合以期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兼顾传统业务能力提升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与混业大势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四)多角度创新。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凭其发展经验与雄厚资金支持在重要业务领域市场占据有利地位。而随着传统业务盈利空间缩小,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更多挑战。以中小券商为例,在稳定固收业务同时,势必要发展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收入、扩大资管规模。增加金融专业化人才投入以借力资本市场获取低成本资金,进而满足融资需求,顺利完成差异化经营转型。遵循市场化竞争的客观要求,以客户为中心点开展金融业务以适应混业时代的来临。在金融自由化浪潮中抓住机遇,实现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2015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我国金融领域开展“混业经营”,已从银行业延伸到证券业甚至整个金融体系。“十三五”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混期”。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实为大势所趋,并呈逐渐加速趋势。实行混业经营已成为提高我国金融竞争力,顺应开放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分业与混业经营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多角度对比两种经营模式,根据我国金融业发展基础与国际环境现状,利用PEST分析法与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内外因综合分析,得出混业经营模式对我国当前金融业发展更为有利的结论,并针对市场导向,行业体系监管,创新机制构建等方向进行合理化建议,把握机遇,助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姚凯,周启明,李骋.关于银行混业经营协同效应的实证研究[J],企业导报,2012(19)
②谢俊平.困境与出路:银行证券混业经营的现代透析[J],知识经济.2012(13)
③表自互联网整理
④平安集团2015年年报
⑤整理自五大银行年报
参考文献:
[1].李大雁,彭永贵.现代金融实务与案例(2007年08月第1版)[M],经济科学出版社:292
[2].苏惠琳.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选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
[3].张威.银行有望获得券商牌照混业大势渐成[J],每日经济新闻,2015年.
[4].蔡浩.中国金融混业经营是福是[Z],凤凰财经综合,2015年6月
[5].鲁政委.从政治弹性看何种金融混业模式适合中国[Z],2016年2月.
作者:孙晓佳 唐小丰 单位:中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