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育探微范文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育探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育探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育探微

一、实施“工学结合”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辅相成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以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为基础,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学生掌握行业企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具体可体现为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理论知识可以在课堂上传授,而实践操作能力则需要在企业一线的实际工作当中培养和提高。工学结合使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进行操作训练,恰恰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目标相吻合。通过工学结合的开展,学生掌握了最前沿的操作技能,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加精准。依据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当前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工学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顺应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专业目标定位金融类企业业务创新和操作技能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而部分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对企业的这一变化反应较慢,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缺乏规范的专业建设,专业定位不明确,毕业生的实际技能掌握情况与企业岗位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不利于毕业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化。

2.缺乏完善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金融专业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一些新兴知识和理论层出不穷。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金融经济又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急需一些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一些高职院校在金融课程的设置上还相对落后,重点课程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教材的选取也比较陈旧,制约了学生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难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3.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产学研一体化难以落到实处金融企业缺乏与学校合作的动力。目前已开展的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动力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针对金融专业而言,呈现为各类金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态度和积极性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完备的实习实践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保险证券类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意愿强烈,但合作的岗位多为营销、理财产品推广等外勤岗位,较为辛苦,且短时间内难以见到成效,因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学校合作意识普遍不高,即使合作也仅限于产品宣传,大堂引导等初级工作,学生接触不到实质性的银行操作技能,因此只能依靠校内实训室的银行业务模拟教学软件来完成实践技能的训练,与真实的职场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这样一来,学校也难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金融企业实际工作中,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无法真正形成“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4.缺乏具有工学结合教学能力的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是就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的,即使是师范类院校毕业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理论,针对职业教育只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教学方法,或是模仿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二是一部分来自金融企业一线的教师基本上已经离开实践岗位三年以上了,而金融机构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操作方法更新很快,使得这些教师的实践经验相对落后和陈旧,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全真业务模拟操作。三是从金融企业一线引进的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的只是进行一两次讲座或者几次宣传活动,对具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无法形成专业、全面、综合的指导。体现在师资队伍上的这些问题使得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日常教学中不能针对职业变化进行教学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情景的设计方面难以精准。由此可见,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实现工学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途径

1.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金融专业建设从本质上看,专业建设包括设置专业与调整专业的过程,也是调整学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金融专业应当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坚持进行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专业设置与调整提供现实依据和实证资料,理清人才培养的具体思路。根据金融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优化专业内涵。近年来,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金融专业根据行业需求,先后与中国银行天津分行、东兴证券、金元证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在了解其岗位设置和技能要求的基础上,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以适应金融机构岗位需求。近年来,以上各家金融机构均在我院国际金融专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学生就业签约率显著提高。

2.建立金融专业“四环相扣,双向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四环相扣”是指依托行业企业开发能力标准,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的结合;面向职业岗位设置模块课程,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结合;立足真实任务实施工学交替,实现教学方法与岗位实践的结合;基于工作过程开展职场“四结合”的综合评价,实现教学评价与能力鉴定的结合。模式中,“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任务、工作过程”都直接与“工作”衔接,“能力标准、模块课程、工学交替、职场鉴定”都直接与“学习”贯通,四个环节完整统一,环环相扣。“双向发展”是指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贯穿金融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现岗位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双向提升和发展。(见图1)这一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综合考核的形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接受职业训练,提高岗位技能,锻炼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意识,从而为金融企业输送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3.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根据金融企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个人的就业意向与特长,高职院校应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全新的设计改革。按照不同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五大专门化教学模块,使学生接受有所侧重的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包括理财模块、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块、信用卡模块、外汇业务模块、房地产金融模块(见图2)。对每一模块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分别依照金融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并且在每一模块的教学中贯穿与岗位需求相配套的能力训练项目,如理财业务模拟实训、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实训、信用卡业务模拟实训、外汇业务模拟实训、房地产投融资业务模拟实训。模块教学中融合了做账、点钞、验钞、票据书写、重要单证核验、市场调研方法与技巧、客户投资心理分析等实践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技之长。

4.完善产学研结合之路建立金融专业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教育机制,与各级各类金融机构签订银校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金融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领域,金融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设立金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既有学校的专业教师,又有金融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根据金融企业专家提出的建议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使之符合金融企业工作岗位的图实际需要

。5.加强对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素质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针对国际金融专业的职业特点,具体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将综合素质培养贯穿于“工学结合”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修养,具备诚信的品质,合作创新的精神,具有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的科学态度,严谨、细心的职业习惯,较强的亲和力和持久的工作热情。一是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言传身教,同时可邀请金融企业优秀员工走进课堂开展系列讲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二是有针对性的开设一系列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课程,如书法、绘画、演讲、摄影、舞蹈等;三是与金融社团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技能大赛、艺术节、演讲比赛等。

6.打造一支“能教”、“会产”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就国际金融专业而言,可以按照“专兼结合、双向培养、优化结构”的方式进行师资队伍的建设。专兼结合是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应该有数量相对稳定的专职教师和固定的兼职教师;双向培养是指对专职教师的培养是在学校与企业两个环境中进行,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可以在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教学相长;优化结构是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应该保证年龄、职称、学历、双师素质结构的合理配置。“工学结合”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四环相扣、双向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紧跟经济金融发展步伐,顺应金融企业人才需求变化,有利于实现职业院校金融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敬单位:天津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