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银行开展企业贷款的难点与策略范文

银行开展企业贷款的难点与策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银行开展企业贷款的难点与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银行开展企业贷款的难点与策略

【摘要】中小企业由于受其自身存在的规模小、产权不清晰、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差等先天不足影响,贷款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商业银行如何从自身建设出发破解这一难题,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贷款对策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中小企业作为一类特殊企业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6.6%的工业新增产值、57%的销售收入、60%的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作为一支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生力军,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在其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融资难。为此,笔者从银行经营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中小企业贷款工作中的难点,探讨制定相应措施,推进中小企业贷款持续、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贷款存在的问题

目前,由于受银行业经营管理和风险防范实际的影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在观念、体制和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障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自身不符合贷款条件。目前银行贷款方式主要是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几乎没有。贷款抵押物必须是土地、房产、设备或其它不动产,同时还必须有健全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而目前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普遍不实。据调查,现有中小企业真正完全符合贷款条件的不足五分之一。

二是中小企业产权不明晰。一部分企业采取的是承包或租赁经营,没有独立自主的产权可办理抵押;而且土地、房产、设备等手续不完备,特别是只有土地使用权证没有房产证的情况和土地集体性质的较多,不符合贷款条件或难以办理抵押手续;再次企业抵押物价值小,主要是土地面积少、土地评估价值低、抵押能力不足。

三是企业普遍对信用等级评定不热心,导致企业综合授信额度低,新增贷款难度大。个别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还款意识差,导致信用低下。目前各地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缺少担保公司、典当行等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服务的平台,企业担保能力不足。

二、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的难点

一是产权问题。目前抵押贷款的抵押率,土地、房地产抵押一般为70%,机器设备为50%,动产为25%~30%,专用设备为10%。据调查了解,中小民营、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没有完善土地、房产等登记手续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土地、房产及公证等部门收取的评估费用、公证费用等较高,使企业望而却步。企业资产评估登记要涉及土地等众多管理部门,而且各个部门都要收费,如果再加上正常贷款利息,所需费用几乎与民间借贷成本相近,普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加上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评估登记的有效期限短,与贷款期限不匹配,企业为此在一个贷款期限内要重复进行资产评估登记,重复交费。其次是大多中小企业的法人代表只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目标,自己不愿意完善土地、房产等手续。且各地产权关系没有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使中小企业产权普遍不完整不明晰,影响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二是信用问题。中小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决定了其信贷偿还能力较差。信誉不佳,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银企关系紧张,缺乏支持中小企业贷款的基础,这又是影响拓展中小企业信贷的重要原因。

三是风险问题。中小企业的市场风险较大,提供担保困难,缺乏防范风险的基本保障。中小企业由于其特殊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二重特性。一方面,中小企业转产快、发展快、机制灵活。另一方面,普遍存在技术老化、产品老化。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单位。目前在防范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措施中,最主要的是以抵押担保贷款为主。

四是贷款手续相对繁琐,环节过多,时间较长。目前,各家银行对于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大多实行集中管理的办法。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经过授信额度和支用贷款先后两个审批流程,少则十天半月,多则一月,不符合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急、快的特点。由于信贷审批决策链条拉长,难免使企业错过许多商机,与当前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存在着矛盾。

五是信贷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中小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灵活,计划性较差,且绝大部分都是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需求要得急、频率高,形成了“急、频、少、高”的明显特点。而与之相对应的银行风险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存在误区,工作人员存有恐贷、惧贷心理,也影响了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六是维护金融债权难度较大,金融环境有待改善。通过企业改制、申请破产、转产、注销法人甚或一逃了之等方式悬空或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比较普遍。不少基层银行反映,司法部门对维护银行的债权不够积极,对逃废债务的行为打击不力。银行与这类企业对簿公堂,常常是“赢了官司,赢不了钱”。

七是贷款担保难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企业既不愿意给别人作担保,也不愿意请人为自己作担保,免得“礼尚往来”后,碍于情面又不得不为别人作担保,给自己添麻烦;效益一般的企业,银行又不允许作担保人。而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往往是一家企业出了问题会连累一批企业,这通常又被认为是社会稳定所难以承受的,使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因此,各家银行担保贷款比重在下降,抵押贷款比重呈上升趋势。

三、拓展中小企业贷款的对策与措施

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并适应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的融资需求,着力培养和拓展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结合中小企业现行的一些情况,提出了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1、贴近客户,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商业银行要设立专门部门和机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究,制订发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实施方案,加强管理,抓好落实,建立起一套拓展中小企业业务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对目标客户营销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工作台账,对客户营销过程中的客户拜访、开户、评级、授信及贷款等及时归档记录;此外,还要制定计划和目标。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进度地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对年度中小企业业务发展进行预先计划,重点考核客户新增和贷款新增两个指标,推动当前这一业务领域的发展。

2、扩大业务办理区域

由于在中心城市办厂开店经营成本极高,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极少。相反,郊区、乡镇的经营成本低,企业容易扎根,其生长过程对金融服务依赖性很高,中小企业业务金融资源丰富。因此,对中小企业业务定位上应该是哪里有资源,哪里就可以发展,改变人为因素造成地区之间中小企业业务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扩大各区域内的优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3、进一步优化业务产品

金融产品要因客户而异,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来决定相对应的产品构造,以适应不同的客户群体。因此,中小企业贷款业务要突出满足企业业务需求的“短、平、快、急”特点。商业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推出功能多样、担保方式灵活的信贷品种,使中小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

4、制定科学合理、具体可行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改变过去注重对大项目、大客户的奖励,忽视对中小企业的营销奖励的做法,加大对中小企业业务发展的激励力度,提高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一是要针对小企业贷款的经营和管理特点,构建区别于大银行大客户的激励约束机制,摒弃传统的对单笔、单户贷款追究责任的做法,综合考核小企业信贷人员所管理客户的整体回报情况。二是要制定公开、透明、量化的信贷人员薪酬激励办法,将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与业务量、效益和贷款质量等综合绩效指标挂钩,在保底工资的基础上,辅以奖金、车补、培训、旅游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三是要完善小企业贷款的问责制度,在整体综合质量及回报考核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制定贷款管理中相应的免责条款,保护小企业信贷人员的积极性。

5、建立高效的审批机制

改革信贷管理模式,提高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效率。在综合分析贷款抵押方式、额度、风险及自身贷款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灵活多样和区别对待的贷款审批程序和管理模式。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短、平、快”的融资需求,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再转授权,将审批权限全额再转授至经营机构,实行贷款审批人“双签”或“单签”审批的特殊审批机制,提高会签的审批频率;同时,实行审批服务期限承诺制,限时审批,严格规定受理信贷审批业务时间。

6、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抽调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能兵强将”充配到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加强对信贷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建立竞聘上岗的激励机制,并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培训,综合提高信贷人员整体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

7、加强产品宣传,提高知名度

各银行要积极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营销、宣传活动。如在新闻媒体刊登介绍本行特色信贷产品信贷业务。派出人员进社区,宣传中小企业业务品种,通过向经营业主、企业高管人员、财务主管等进行产品宣传,提高中小企业业务产品知名度等。

8、实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

商业银行要认清同业竞争形势以及客户资源现状,明确区域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确立重点行业和重点客户在市场拓展中的核心地位,整合集中行内各项资源,确保既定核心目标客户群在质和量上有所突破。同时建立客户价值分类标准和分析制度,区分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优质客户和普通客户、核心客户和边缘客户,相应配套运用各种内部资源,对不同的客户开展个性化营销。要进一步强化市场细分,细分贷款对象,使不同的贷款对象享受不同的贷款条件,如利率浮动幅度、贷款期限、保证方式、偿还方式,通过多元化的信贷营销来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争取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自己独具特色的营销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