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务会计中信誉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信誉、信任、信用
信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学者已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各个角度进行解释。Luhmann(1979)指出,信任是在一项既定的人际活动中个体面临的潜在危害与潜在利益的比率。信任是对未知的推测。McAlliste(r1995)认为人际信任包含两个下属成分:基于认知的信任和基于情感的信任。本文所讨论的信任是基于认知的信任。从客体角度讲,影响信任的个人因素有个体的名誉声望、表现、能力。声誉可以填补信息不足,促进合作的愿望,减少交易成本(H.Lorenz,1988)。从信号传递角度讲,声誉或信誉是一种信号,“信誉———信任”的机制既是从众的心理机制,也是一种通过信号传递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机制。所以我们讲甲信任乙,是指乙通过某种信号,使甲相信乙有能力有意愿完成某种行为。这种基于信任的行为就是信用。信任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其最终指向一种行为,信任主体和信任客体发生某种形式的合作———信用。此外,影响信任的还有环境因素:制度、惩罚等。
二、财务会计的信任功能
(一)委托关系是财务会计信任功能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委托关系的形成可以说是财务会计信任功能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前提。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当委托关系双方出现委托人不信任人,而人不诚信的博弈结果,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财务会计信任功能的实现
基于前面的信号传递理论以及对信任概念的分析,信誉(信号)———信任(心理倾向)———信用(行为)的作用机理,财务会计信息要实现信任功能,首先应充分披露信息的生产过程、生产的内部环境,以及第三方的审计结果,这可以作为取得信任的信号,根据影响信任的因素,客体除了需具有声誉外,还要有能力。这则是通过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来实现信任。最终促成信任主体(信息使用者)、信任客体(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信用行为,如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相关决策。这个过程离不开外部环境:准则制度的完善、会计学术理论的创新、监管机构的惩罚或行业的自律。
1.信息生产过程的披露
作为信息的生产过程,复式记账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复式记账的经济内容是会计账户,企业应披露会计账户的经济含义,否则复式记账也只能是虚假的完美技术,价值在虚假的账户中流转。随着业务模式的创新,会计信息体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对企业巨额的奢侈浪费、贪污腐败、利益交换进行控制。
2.信息生产内部环境的披露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信息生产内部环境的信号显示机制,指企业管理当局依据一定的标准向外界披露本单位内部控制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评价的信息以及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的信息(杨有红、汪薇,2008)。
3.外部审计报告披露
外部审计除了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报告也要进行审计,这些审计报告的披露作为来自第三方的验证具有很强的信号效应。
4.信任客体的能力因素: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可比性等多种特证,从信任角度讲,信任是以过去推测未来,会计信息质量应是可靠推测信息提供方的信托责任履行的能力。财务会计信息所反映的是企业过去一段经营时间内的经营状况及资金状况,了解历史是预测未来的基础。财务会计信息是对企业过去历史的记录,是企业重要的发展轨迹,能够帮助委托人了解企业,做出分析和预测,财务会计信息的预测作用能够减轻信息提供者行为的不可预测性,从而减轻信息使用者不信任的程度。
5.信任功能实现的外部环境
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多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从而尽可能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信度与真实度,增进财务会计信息的信任功能。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统一的标准,委托人在选择人时,便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对各方人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提高了会计信息使用的可信度和可比性。会计理论的不断创新能增强会计信息解释和预测信任客体的行为。行业自律或监管机构的管制都会增强会计信息的信任功能。
三、结论及研究展望
本文就财务会计的社会信任功能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在信息经济学和信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信誉(信号)———信任(心理倾向)———信用(行为)的信任机制,将委托、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审计报告、会计准则、会计理论研究等众多因素统一在会计信任框架内,是对会计理论新视角的构建。将原有会计信任理论解决委托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拓宽到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任。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财务会计信息的信用行为。
作者:徐慧晔单位: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