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问题与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内部控制的概述
按照西方COSO内部控制框架概念,我国的《内控规范》指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四个要素:内部环境。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之一是其所在环境,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控制环境一般涵盖分配职权、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策略、发展的战略、文化氛围及社会职责等。风险评估。事业单位的风险评估是对未发生的风险进行辨识与评估,对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对风险进行衡量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活动指的是事业单位依照之前的风险评估报告,进一步采用有关的控制措施,把风险在能接受的范围之中控制。高效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指的是事业单位可以精准、及时地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相关信息进行传递,保证其内部控制信息能在部门之间无阻碍的沟通,防范风险。
(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必要条件:一是预定的标准的存在;二是能够测量结果;三是纠正偏差。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对内部控制进行科学的评价,你必须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是指内部控制评价的各个方面,促进内部控制的发展,实现事业单位标准的目标。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法律法规,为一般标准和特殊标准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一般的标准是根据特定的标准,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
目前的《审计准则》只需要注册会计师业务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但只有通过周期性的外部评价,在会计师事务所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已无法满足管理机构财务会计内部和战略目标要求的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化,和评估的内化是由内部审计主要进行。也就是说,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最终将由内部审计委员会董事会进行,这是理想的方式。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有些属于总经理、有的属于金融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实现。所以,财务机构必须重视其内部控制的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们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评价的实践中,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指财政部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内容主要是基于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同时控制是与会计有关的。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是指《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的。虽然审计委员会、财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的颁布,应该说这些规范的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促进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其理解的核心不足,内部控制评价的基本问题认识不够,如“如何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等,缺乏明确的认识;对如何实施内部控制监管评估,如评价准则、评价内容、方式不明确;在企业,如何有效性和完整性的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能相互比较。由于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均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缺乏。除了这些问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评价也存在评价模式存在的是存在单一的、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评价、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建立内部控制规定很多,根据有关规定,但只注重写作过程系统,将成立中信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为了应付检查,有关部门审核,无论怎样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实现,重点对灵活性的一些具体问题,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由于刚性和严重的损失,严重忽视了如何进行判断和报告系统的条件及纠偏系统的实现,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系统的实现也很少执行,结果是系统的存在而不履行。此外,由于审计、会计是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的单元操作,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元操作控制与决策,审计、会计人员不能行使监督职权,如果他们坚持原则,抵制违规单位,通常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挠,甚至报复报复,因为该技术通常是隐藏的,其中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政府部门很难有保障会计人员的权利和利益有效措施。为了保护自己,审计、会计人员不积极控制内容,无法体现其控制功能。
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实现途径
(一)明确内部评价的主体
会计内部控制评价机构必须首先明确责任主体内部控制的评价,实施之前明确是谁负责对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由谁负责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实施的问题,还关系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第一,要明确内部控制主体评价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许多因素影响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占主导地位的是其权威性与独立性,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往常情形下,内部评价指标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比外部评级指标要弱一些,职位越高、权力越大的评价主体的权威性与独立性愈强;第二,明确主要的专业能力的内部控制评价主体。专业胜任能力指的是评价主体的能力与经验,它决定着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是不是存在着不足与弱点。外部评估主体具有自己的专业能力来实现内部控制,然而关于专业行业胜任能力不强,内部评估主体拥有文化和从事国家企业的管理经验,所以,在专业胜任能力方面,事业单位的内部评价主体更胜一筹。第三,要对内部评价主体获取信息的功能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是一个全方位的获取信息的过程,要充分理解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产生的缘由,以便准确评价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和内部评价主体处在同一个环境之中,有很强的信息上全面性与时间上充分性,与外部评价主体相比优势明显。同时,越高层次的事业单位评价主体,其获取信息的能力越强,也越充分、越全面。
(二)规范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建立统一的评价方法体系
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不仅要关心其控制效果的好坏,还要关注衡量和控制的方法,以及选择指数型措施存在的问题。衡量指标是评价指标及各种控制方式、对应的位置,如分离指数和回报率是对内部控制发展的实施效果评价指标。这两种类型的指标各有优点和缺点。衡量指标更为直观,它直接以“合理的控制手段实施或不实施”,没有失去内部控制必须存在的特征,但缺乏一个全面的特别是通过索引键控制点产生的特点,它忽略了评价的主要控制手段,一旦控制辅助手段,它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结果相反的指标,综合评价的结果是好的,非常强大。无论控制手段来控制,至少要达到的目标,但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其结果往往不是一一和相应的收入内部控制质量,如较低的回报率取决于不仅对内部控制过程的控制水平的高低,影响因素也受经济形势及客户管理现状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结果是好的,也只能证明没有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彻底保证将来不会发生。因此,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确定适当的评价标准非常重要。
(三)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加强内部控制评价监督和考核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薄弱或者失效造成的影响很大。但是,目前内部控制规范中专门针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很少。所以,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具体实践问题,成立一套与之匹配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便于作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同时,为了对事业单位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处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中的财务会计控制应当是广泛的,不但涵盖管理方面的控制,还应当涵盖会计方面的控制。两者息息相关,管理控制过程中有着会计财务信息,同时财务会计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常常是非财务的。两者应当紧密结合进行分析,所以,对事业单位风险的评估,不但要重视财务信息,还要重视非财务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防范风险。
作者:王琳单位:青海省大通县北川河源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