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财务分析案例教学的考核机制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财务分析》课程作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拔高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现有的教学方法主要教授财务分析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但该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课程考核机制的束缚,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为了改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必须改革《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机制,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务分析;案例教学;考核机制;改革
《财务分析》课程是我国财经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拔高课程,该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完《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之后,综合运用财务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进行相应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分析应用能力。但是受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无法真正达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很多高校教师进行了教学改革,提出了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有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等。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法被普遍认为是最可行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也被很多教师所采用,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下面本文就《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一、《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现状
案例教学法是围绕既定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1]。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师生在讨论过程中常能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而且师生间的互动形成了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的学习气氛,使得教学相长,相互促进[2]。在《财务分析》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来说,《财务分析》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导课案例。在每一章的课程内容开始之前,任课教师通过一个案例导入本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对本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如在讲述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时,可通过选取某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让学生了解盈利能力的概念,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目的等,在此基础上再展开讲解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二)节案例。又称为小案例,即在讲解某些重要的知识点时,通过典型案例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并掌握重要项目或指标的分析方法。如在讲授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项目的分析时,可搜集当年上市公司中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发生变更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该公司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变更的原因,对企业的影响,如何展开分析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视野。
(三)综合案例。即将学生按照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择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论攥写为一篇完整的财务分析报告,课堂时间允许的话还需要学生做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演示,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分析应用能力。以上是《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的几种主要形式,也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二、《财务分析》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进行《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案例资源匮乏。现有的《财务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时效性不强,和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不相符[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自己查找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改编,使之适用于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工作量太大。
(二)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不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进行导课案例的讲解时,学生普遍都比较有兴趣,也能积极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但是在讲到后面的节案例时,仅有部分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还有大部分学生碰到问题不知如何思考,总是想在书本上去找答案。在进行综合案例的分析时,往往存在一个小组的所有案例分析都是由小组中一到两名同学完成的,其他同学对小组的贡献度几乎是零;在某一小组进行分组演示的时候,其他小组的成员很少能主动去听取演示小组的分析过程和结论,分组演示变成了教师一人当观众,演示同学一人唱的独角戏,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非常低。
三、《财务分析》案例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造成当前《财务分析》课程案例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当前课程考核机制的束缚,导致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都不高。纵观国内各高校,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以期末考试为主,大部分院校的考核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构成。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等构成,期末考试由学期末的试卷考试构成。而很多院校对于期末考试的试卷题型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计算题等。这种考核方式和考试题型的限制使得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没有动力花费太多时间用于案例资源的搜集与案例库的建设;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高,学生就不会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教师讲到案例分析的时候,因为学生知道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不会出现,所以也没有动脑思考的动力和兴趣,在课堂上也不会和老师产生互动。对于期末考试,很多学生只需要突击复习背诵一下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他们不重视平时的课堂学习,久而久之,老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都会下降,最终还是回归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来。
四、《财务分析》案例教学的改革——改革考核机制
从上文可知,课程考核机制是造成《财务分析》案例教学难以开展下去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做到真正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必须从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入手,通过考核改革促进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提高《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强化过程性考核,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传统的结业考试通常是以试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测验,以检测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对《财务分析》课程而言,本门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不是以认知理解为目标,而是到了应用、分析、综合的层次。这种层次的考核光靠期末的结业考试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强化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比重,同时也可把学生期末集中备考的压力分散到平时[4]。按照此种思路,对于《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可按照平时成绩20%+案例分析40%+期末考试40%的比例来进行。每一项考核项目又可具体细分为不同的考核指标,并被赋以不同的权重。
(二)开展小组互评,组内互评,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中,大都是以教师评价为主,由于教师在评价中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的结果可能会有失偏颇;而且仅靠教师评价会使得案例分析小组的同学对其他小组的案例展示不重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案例分析的评价阶段,可采用教师评价50%+组内评价25%+组间评价25%的方式来进行。教师评价和组间评价仍然从财务分析报告内容方面、PPT展示方面、回答问题方面,参照表1的评分标准来进行;组内评价由小组成员相互进行评价,主要从组内成员对小组的贡献度和与小组成员的配合度两方面来进行,两者各占50%。在课堂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对评价结果的搜集和整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可在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由组长来统计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结果,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汇总。采用这种交互式的评价方式,小组成员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积极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课堂气氛也会更加活跃。
五、结束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财务分析》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引进案例教学法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流趋势。本文从考核机制的改革出发,探讨提高《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法教学效果的途径,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财务分析应用型人才。当然,考核方式的改革要真正实施还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的支持,在课程考核方面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增强教师参与改革的动力与决心!
参考文献:
[1]蒋亚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全案例教学模式改革及其效果[J].商业经济,2017,(5):184-185,188.
[2]柳燕奇.案例教学法在《财务报表分析》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师,2016,21(1):72-75.
[3]尹蘅.应用型财务分析课程中贯穿式案例教学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6,(12):127-128.
[4]纪玲珑.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和实践——以财务分析课程为例[J].商业会计,2017,5(10):126-127.
作者:田秋娟1;舒杼2 单位:1武汉学院金融系,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化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