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国际货币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起源苏姗•斯特兰奇(SusanStrange,1971)是研究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的先驱,她认为国际货币的形成除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国家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根据政治与经济因素如何影响国际货币的使用,Strange将国际货币分成四类[4]:“宗主国货币”(Mastermoney)、“顶级货币”(Topcurrency)、“协商货币”(Negotiatedcur鄄rency)以及“中性货币”(Neutralcurrency)。下面文中对四种货币的内涵进行进一步阐述。宗主国货币指霸权国或帝国主义国家迫使其他国家使用本国货币,即货币的发行国通过政治统治对附属国家或者殖民地使用该国货币施加影响。20世纪30年代英镑区的英镑以及二战后法郎区的法郎是宗主国货币的典型代表。顶级货币指的国际货币地位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货币发行国在世界经济中拥有绝对领先的经济优势,以20世纪50年代的美元为代表。协商货币指主权国家不是因为武力而是因自愿的原因支持外国货币的国际地位,其中“自愿的原因”指的是除了相关货币信誉、流动性和交易网络经济因素之外,同时还受到货币发行国提供的援助(aidpackages)、市场准入承诺或者军事保护的影响。正是由于外国对货币发行国存在经济和军事上的依赖,使这些国家倾向于通过提升对该货币的使用产生自愿激励(voluntaryincentives)以增强这一关系。20世纪初期,由于与法国或德国存在紧密的经贸往来和金融联系,使得法国法郎或德国马克在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中性货币指货币的国际使用根本上源自强大的但不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实力,并且中性货币发行国缺乏促进该国货币国际化使用的偏好。例如,瑞士法郎和战后时期的德国马克就属于中性货币。同时,四种国际货币分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Strange,1971)。比如,英镑在成为顶级货币的同时,也是英镑区的宗主国货币;纵观英镑国际货币地位的兴衰,英镑经历了从顶级货币、宗主国货币到协商货币的历史变迁。CatherineSchenk''''s(2010)以二战后日渐衰落的英镑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强化了Strange的整体分析。Schenk的分析表明英镑衰落这一进程的时机以及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过程所决定,这推翻了Schenk先前认为英镑衰落是由经济惯性相联系的网络外部性或“看不见的手”所决定的认识。英国通过展开双边外交协商,与英镑外汇储备国达成一致———英国为后者提供安全保障,并且英国官方明确保证后者所持有的英镑外汇储备的价值稳定,而相应地,后者获准进入英国国内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支持英镑的交换条件。
(二)政治因素④影响国际货币地位兴衰的两种方式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对国际货币的四种分类为剖析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国际货币地位提供了分析框架。Helleiner(2008)[5]以Strange(1971)国际货币概念为基础阐明政治因素影响国际货币地位的方式。(1)直接影响方式。直接影响指政治因素直接影响货币国际化使用,不考虑经济决定因素。Helleiner(2008)认为政治对宗主国货币和协商货币发挥作用,而顶级货币和中性货币获得国际地位主要源自其内在经济吸引力,政治的作用相对有限。以宗主国货币为例,货币发行国对其附属国发挥强制权力是宗主国货币使用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协商货币而言,发行国与支持发行国货币的外国以及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协商货币的国际使用。20世纪早期,美国政府当局通过美元化外交(dollarizationdiplomacy)在拉丁美洲积极推动美元的使用,使美元充当汇率的货币锚以及外汇储备,甚至于呼吁整个美洲国家建立以美元为基础的货币区,作为提高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经济利益。(2)间接影响方式。间接影响指政府通过对市场为基础的三个核心经济决定因素:信心、流动性和规模实施作用来鼓励或者阻止关键货币地位的形成。Walter(2006)认为国内政策与制度安排通过影响货币信誉和流动性从而影响货币国际化使用。货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包括致力于维护币值稳定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有限政府等。美联储在20世纪初建立以美元计价的贸易信贷(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为提升美元信誉和纽约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由于欧洲政府当局未能建立统一欧元公债市场,又同时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使得欧元在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上难以与美元债券市场相匹敌。
二、国际货币地位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美元为例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制度上正式确立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迄今为止,美元在全球贸易、投资和金融市场的国际交易中拥有支配性地位,下面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形成与发展。
(一)美元依赖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顶级货币学者ToruIwami(1996)[6]测算显示美国的经济规模在1870年就超过了英国,尽管如此,当时国际外汇储备货币主要是英镑、法郎和马克,美元在国际外汇储备中占比还可忽略不计。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牢牢占据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的地位。数据显示,1913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为38%,英国的比重下降到14%[7],美国的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超过英国的两倍。20世纪20年代,在其他货币与黄金自由兑换受到限制的背景下,美元是唯一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并可兑换的货币。随后,美国经济受益于战争所带来的外部市场的扩大以及外部需求的增加,推动美国二战后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这也可以从二战后相关数据中得到佐证———美国工业生产占世界的53.9%,出口贸易占到全世界的1/3,黄金储备占75%⑤。纽约也成为与伦敦相提并论的金融中心,为欧洲各国政府发行公债筹措资金。美国凭借在世界经济中的超级大国地位,确立了以“美元-黄金”本位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成为国际清算支付手段和各国的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元成为顶级货币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美元地位呈现协商货币特征美元地位除受经济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政治因素影响,美元地位呈现协商货币特征。美元依靠超强的经济实力为成为顶级货币后,美国政府通过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和巩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美国在“欧洲复兴援助计划”中提供“美元信贷”,欧洲各国则扩大美元在欧洲市场贸易、投融资计价结算使用。战后欧洲各国美元储备紧缺,而欧洲重建需进口美国产品并支付大量美元,形成“美元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欧洲国家提供短期美元贸易信贷⑥,同时美国政府通过金融、技术和设备各种形式向欧洲提供援助。二是美国通过为外国政府提供军事保护扩大美元的国际化使用。在第二次美元危机中,德国(当时是西德)没有加入法国批评或者挑战美元超级特权的阵营。出于安全考虑,西德在经济上做出必要调整以适应美国赤字,以继续持有美元储备为条件作为美国安全保护交换(zimmermann,2002)。美国和大多数欧洲人将维护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视为为各国联合防御(安全)而提供融资。不仅如此,美国的盟友如日本,阿拉伯国家以及海湾国家均依赖美国军事安全网。三是美国通过外交谈判进一步巩固美元石油计价货币地位。石油美元计价机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为了维系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与沙特阿拉伯达成的秘密协议⑦。石油美元体系确保全球各国对美元及美国国债的强烈需求,引致市场对美元的额外需求。作为全球最大宗的贸易,每年全球的石油贸易超过6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0%。四是美国为东亚国家提供市场,形成东亚美元本位。东亚美元本位制下东亚国家将本国货币钉住美元,并且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固定的汇率制度为东亚经济的稳步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东亚国家积累高额美元储备流回美国金融市场,为美国储蓄缺口和经常账户赤字融资。东亚国家与美国形成密切双赢依存关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中国政府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使人民币地位与中国综合实力相匹配,实现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选择之一。政府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创造条件,使人民币在国际交易中不断扩大其使用范围,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⑧。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国际货币的分类以及政治因素对货币国际化使用影响的两种方式,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分析重点根据协商货币的定义中涉及的外交协商、自愿激励以及区域影响力三个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展开研究。
(一)外交协商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通过外交协商(diplomaticnegotia鄄tion),即通过签订一系列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及双边协议来努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鼓励签约政府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1)货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指两个交易主体在一段时间内交换两种不同等值货币的行为,以此约定为基础签订的协定称为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最早的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是19世纪60年代美联储与14个央行及国际清算银行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目的是为了维持美元-黄金比价以及美元兑其他货币的汇率稳定[8]。人民币与美元相比是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那么央行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央行的目的在于在人民币尚不可自由兑换的前提下,为境外主体人民币使用提供流动性支持。中国通过外交协商用政治因素来影响经济因素从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是政治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间接影响方式。自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已经陆续与包括英国和澳大利亚在内的24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签署了总规模高达2.6万亿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境外人民币流动性支持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调节境外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二是满足双边贸易、投融资活动中人民币结算支付和交易需求。三是搭建人民币清算交易网络平台。在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之前,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广泛覆盖,为搭建离岸人民币交易网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如多层次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建立。四是为人民币与境外货币直接兑换创造条件。本币货币互换为进一步活跃离岸人民币交易提供空间,同时也为人民币与境外货币开展直接交易创造了条件,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2)双边协议。双边协议一般指两个国家之间签订的一系列特别协议和条款,双方据此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考虑与人民币国际化紧密相关程度,文中主要以双边本币结算协议为分析对象。双边本币结算协定允许两国本币(或只是人民币)用于两国跨境贸易的结算。自2009年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双边本币结算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定。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有着广泛的可接受程度,人民币使用由最初的边境贸易扩展到一般贸易的本币结算。二是中国在金砖国家金融合作机制中推进双边本币结算。金砖国家银行通过签署金融合作协议⑨,稳步推进金砖国家间本币结算与贷款业务,为各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服务。如中国与俄罗斯双边本币结算份额2013年达到6.8%[9],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贸易和能源项目上的合作将进一步推进本币结算份额的上升。三是中国与经贸密切往来的亚洲国家签订双边本币结算协定。两国贸易量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为双边货币直接兑换提供支撑。在双边货币实现直接兑换条件下,进一步带动双边本币结算。比如,中国是韩国和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民币与韩元、澳元的直接兑换有助于双边本币结算。
(二)自愿激励与人民币国际化根据协商货币的定义,自愿激励指由于外国对该国存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依赖,使这些国家倾向于通过提升对该货币的使用产生自愿激励以增强这一关系。文章从外国政府和外国私人部门自愿支持两方面展开分析。(1)外国政府的自愿支持。外国政府的自愿支持主要体现在能够提高本国经济金融的相对稳定性,包括多元化央行外汇储备、推进本国货币国际经济往来中的使用以及巩固本国金融市场的地位。①外国央行通过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组合,以减小美元汇率波动产生的潜在风险。从外汇储备余额来看,截至2013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合计12.1万亿美元,其中新兴经济体代表金砖五国外汇储备占全球比重高达75%[10]。新兴市场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资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储备美元资产而带来的负财富效应和货币错配等种种困境。目前,东南亚、东欧、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至少已有40个国家的央行投资了人民币。②外国政府在人民币双边本币结算进程中可扩大本国货币在国际交易中的使用。人民币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也给外国政府试图推进本国货币国际化使用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创造了条件。以金砖国家双边本币结算为例,卢布国际化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符合双边共同利益;中巴双边贸易本币结算也与巴西在拉美南方共同体中推进双边贸易本币结算机制,试图降低美元为交易中介货币的结算方式相一致。当然要实现本币结算最为关键之处在于双边货币汇率是否稳定,即两国金融市场是否健全,经济基本面是否稳定,这为完善本国金融市场提出了要求。③外国政府出于巩固本国金融市场地位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将使现有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从失衡状态发展到相对稳定状态,这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机遇。英国政府为了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领先地位,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人民币清算和结算谅解备忘录,为人民币在欧洲的离岸业务提供交易平台,并且在其中占据中心地位。正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伦敦欧洲美元市场发展,助推伦敦成为世界金融的中心。显然,伦敦会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2)外国私人部门的自愿支持。外国私人部门的自愿支持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在经营人民币业务中获益,使得人民币国际化使用不断扩大。中国政府渐进地允许部分外国金融机构参与人民币业务经营,为金融机构提供先期经营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的政策和机会,使其获得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利益,从而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人民币在海外的使用。事实上,自人民币跨境结算以来,许多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银行,包括汇丰、渣打和花旗等在内,通过全球网络和丰富的跨境业务经验向其合作客户推荐人民币业务。国际银行为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的企业提供交易费用折扣。而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和金融机构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促进外汇与债券发行市场的快速增长,从而对伦敦政府施加压力希望伦敦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更好的参与人民币交易。
(三)区域政治经济影响力与人民币国际化毫无疑问,亚洲是中国政治经济影响力最具有优势的地理区位。中国致力于推进亚洲区域合作一体化,这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亚洲范围内的使用。(1)中国以自身发展为根基,积极参与本地区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安全和经济发展。首先,中国是亚洲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致力于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架构。通过推动中国与亚洲周边国家之间互信,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与认同感。其次,中国政府致力于在东盟自贸区框架下实现中国与自贸区内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亚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改变,亚洲国家更多依赖中国这一出口市场。自2002年以来,亚洲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市场的依赖超过了日本,且超出的幅度有扩大的趋势⑩。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即亚洲区域经济正越来越依赖中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内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其中,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成为中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通过政府层面展开区域合作论坛,进一步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之间在产业价值链融合、双边货币结算以及货币直接兑换合作。(2)中国利用自身充足资金开始在亚洲地区输出(官方)资本,加大资本与金融在外交战略中地位。由中国发起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一个政府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通过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亚洲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弥补亚洲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中的巨大资金缺口,加大亚洲区内投资和贷款,减少亚洲区内资金外流,推动亚洲国家的发展。中国通过动员亚洲国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不仅提升亚洲各国充裕资金的利用效率,还将提升中国在亚洲对外投资和贷款影响力以及中国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的影响力,进而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好道路。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攀升,人民币国际化势不可挡。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国际化除了受经济影响因素之外,还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货币政治经济学理论全面的分析了国际货币的四种类型和政治影响国际货币使用的两种方式,为探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分析框架。围绕协商货币定义中涉及到的外交协商、自愿激励和区域政治经济影响力三方面对人民币国际化展开分析。中国政府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时,通过外交协商与合作、获得外国政府和外国私人部门自愿支持以及发挥区域政治经济影响力为人民币在境外使用搭建平台。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一次重大机遇。通过政治经济学理论剖析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国家有序引导人民币国际化,实现人民币不仅在区域内使用并且在国际范围内的使用提供思路。第一,政府要继续稳妥地利用外交协商和合作,鼓励外国政府在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第二,政府需要依托境外主体包括政府与市场自愿支持,并且使其获得人民币使用的收益,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基础性交易平台和提供创新性金融产品。提高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的可获得性、降低交易成本。第三,继续提升区域内政治影响力和推动区域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深化。中国政府需要在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中,积极而主动的为自身发展以及人民币在经济和金融中的扩大使用提出建设性建议和主张,推动人民币的使用。
作者:李艳丰单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