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有关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是从20世纪才开始出现的,而是始于人类社会形成之时,环境破坏与人类文明相伴始终。恩格斯说:“文明是一个对抗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地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回溯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农耕社会,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小、生产力低下、对环境破坏程度很小,环境能自我恢复平衡,人们对环境利益的获取并不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严重的环境破坏始于近代。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应用到生产领域,给人类带来了强大的建设与创造能力的同时也赋予了人类同样强大的破坏与毁灭力量,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人类带来了各种环境灾难: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锐减、生态失衡等等。由于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一部分人获取大量环境利益的同时,将成本转嫁给社会与他人,使他人蒙受环境利益损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碳排放与温室效应导致国家之间利益失衡,一国因为碳排放获取环境利益的同时,他国遭受了巨大环境或者经济利益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温室效应引起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给太平洋与印度洋里的一些岛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典型的例子是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平均海拔只有1.5米,如果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持续不变,马尔代夫将面临灭顶之灾。而马尔代夫的“碳足迹”几乎为零,但是随着人类无节制的破坏环境,灾难却向无辜的马尔代夫袭来,其遭受灭顶之灾的原因是别的国家恣意获取碳排放的利益而给他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如今人类已经品尝了自然对人类活动强烈反作用力的恶果。面对愈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协调与平衡环境问题中利益关系,将决定人类是否顺利走出环境危机。
二、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含义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人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环境问题的根源,只有科学的揭示它的根源,才能探讨有效的解决途径。在这里,笔者主要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探讨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人类对经济利益的无限追求导致环境不能承受其重
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是紧密相关的。生产过程中获取的环境利益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环境利益包括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环境容纳转化污染物的能力,环境提供人类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作为自维持系统提高生存环境与生命支持系统,这些环境利益中的绝大部分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
1.资本逻辑是导致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资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资本的本性是不断增殖的,资本逻辑在于利润。资本寻求在不断运动中增殖,为了增加利润,利用各种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向环境中大量的无休止的排放污染物。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来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他们将“成本外在化”,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转嫁给不发达国家,甚至转嫁给后代,让社会与他人承担环境污染的负的外部性后果。资本生产首先考虑的是对人的剥削和对自然环境的全面掠夺,从不考虑社会的对立与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为了增殖,资本敢于采取任何手段,而环境责任与公共利益不在资本逻辑之中。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资本和环境是对立的,资本与他人的利益是不相容的。
2.消费异化是环境问题的重要推动力量
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又是生产的动力。没有消费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就不需要人类生产,从这一意义上看,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阶段,生产的商品有限,人类消费一般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和基本的生理需要。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以商品匮乏为特征的社会转变为商品大量过剩的社会,如果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社会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投入的资本不能实现补偿,经济将会处于停滞状态,资本无法实现价值增殖。这种情况是资本所有者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各种时尚系统、广告系统、商品包装与设计等手段都被运用起来,以强烈刺激消费观感、吸引消费者注意,达到刺激消费扩大生产的目的。此时,消费者接受的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消费品,消费和需求背离起来。人们的消费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人们把购买和使用货物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并从中寻找精神满足与自我满足。这就是消费的异化,消费的异化促进了消费主义的生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用过即扔”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在西方国家盛行,他们消费者世界上大多数的资源,享受世界上大部分环境利益。并且消费主义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所效仿,在西方已被普遍接受的“不消费就衰退”的神话也正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增长与发展观念,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依同样方式享受本国大部分的环境利益。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在全球扩散,使其一方面成为实现资本增殖的手段,另一方面加速了全球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问题恶化。“生物学家认为濒危物种名单上超过1/3的脊椎动物主要是由于贸易而被捕杀的,富裕消费者的需要刺激了这种猎杀。”消费主义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强化了世界性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正是消费主义突破了人的需要的有限性而向无限扩张,从而造成大量的有害的无意义消费,其结果一方面导致资源浪费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给他人带来环境上的与经济上的利益损失。
(二)环境殖民主义加重了发展中国家与全球的环境危机
环境殖民主义和环境问题紧密联系。在旧殖民主义时期,殖民主义者通过军事镇压在经济上掠夺与控制被殖民国家,他们在殖民地国家发展单一的经济作物,开发矿产,对自然资源进行大量的掠夺而无视当地的资源保护与环境破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纪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想干呢。”这充分反映了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环境利益的残酷掠夺与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二战以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取得了民族上的独立,这些国家虽然形式上摆脱了旧殖民主义统治,但实质上仍然受发达国家的控制与盘剥,并衍生出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环境殖民主义。发达国家通过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出口高附加值的工业品进行资源掠夺;通过环境污染物的越境转移与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境污染;通过环境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通过貌似“善举”的国际援助来剥夺发展中国家,并且援助是附有苛刻的经济政治条件的,少得可怜的援助难以改善欠发达国家的环境状况。
(三)发达国家获取巨额环境利益的同时却拒绝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如今,发达国家是全球资源最大的消耗者与环境的最大破坏者,却拒绝承担相应的责任。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却拥有世界财富和收入的85%,消耗全球自然资源的约85%,制造的污染和废弃物占全球总量的75%。发达国家是地球上最大的污染者,尤其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方面,因此,理应承担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但是,发达国家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拼命夸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经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此为由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进行各种阻挠。与此同时,他们又寻找借口来推脱自身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相应责任,拖延治理环境的进程。比如,2001年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主要理由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和增量都很大,但这些国家未列入承担减排责任的名单。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是经济欠发达、科技水平落后、贫困、人口众多、生活环境状况差,这些国情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必须把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因此,如今要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履行同样的减排义务并不现实。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完全是为了本国的利益,以上述理由退出《京都议定书》毫无道理。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奥巴马政府虽然宣布了减排目标,但其减排的目标与应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对等,仍然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个没有诚意的目标。至今,美国仍然是游离于《京都议定书》之外的唯一的发达国家。
(四)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了环境危机
世界人口增长的大部分集中在南半球,而地球上大部分财富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的国家曾经是较发达国家的殖民地,如今,原殖民地国家虽然已经获得政治上的独立,但是他们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来的殖民地当局决定的———被证明要想改变非常困难”。埃里克.S.赖纳特指出:“财富一般都只在不存在农业或农业作用不那么重要的地带出现,”经济结构决定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贫穷的位置,并且,在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主导下,财富总是流向富国,而贫困总是困扰穷国,“对殖民主义和贫困两者间关系缺乏了解,对我们理解贫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旧的殖民体系造就了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经济结构,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与环境殖民主义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依然处于经济贫困与环境贫困状态。巴里•康芒纳对此提出了严正的批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不但被富裕的发达国家剥夺了应该属于他们的财富,而且忍受着发达国家生产财富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所害,受全球气候变暖与臭氧层消耗所害、受北半球国家有毒出口物所害。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贫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贫穷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人口无法稳定原因,贫穷是造成这些国家挨饿的原因,贫穷还是他们在取得有利于生态的经济发展时遇到重重困难的原因。”在康芒纳眼里,贫困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是人口过多的根源,是环境问题的根源。贫困迫使人们滥用自然资源,为了解决食物、燃料、住房等生活问题,人们往往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贫困也迫使发展中国家为了增长不惜进口发达国家有害废弃物、有毒产品,引进污染项目,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问题。贫困使发展国家缺乏资金,为了经济增长而顾不上环境保护。我们不能据此指责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是为了未来,很难想象一个为眼前衣食发愁的人会顾及到未来,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在面包与环境保护之间,首先选择的是面包。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责任者是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大肆消耗全球的资源,污染全球的环境,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把工业生产中的额外的社会成本与生态成本转嫁给别的国家,发达国家将财富留在自己国家,而将污染留给了全世界。
三、思考
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对环境利益的攫取而忽视环境保护与他人利益的恶果。要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与责任问题。第一,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资源最大消耗者与环境最大破坏者的责任。发达国家从环境中获取了最大份额的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如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对环境破坏所致,根据利益与责任对等的原则,发达国家应该承担全球环境责任的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其环境殖民主义行为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环境灾难应该予以补偿,发达国家应该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与技术援助,帮助发展中国解决环境问题。第二,发展中国家也要根据本国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解决本国的人口、环境与贫困问题,并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上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同时,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南南合作,争取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尽早摆脱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经济殖民地与环境殖民地的地位,力争改变自己被剥夺的地位。第三,全球应该反思资本逻辑下的生产方式与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对环境的影响。在资本逻辑下,资本将利润视为唯一目标而将环境责任置之不顾。这一行为给他国与他人带来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巨大损失。因此,资本逻辑引导下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应该改变,在获得一定利润目标的情况下兼顾环境责任与社会责任,达到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双赢。消费主义消费方式导致资源大量消耗与浪费、环境容量严重超过阈值。如果按照消费主义消费方式消费下去,《增长的极限》的研究结果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如今人们的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消费与实际需要相背离。正是不适当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的存在,造成资源浪费,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倡导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适度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
四、结语
总之,无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利益主体在获取一定的环境利益同时就应当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只有利益与责任均衡、权利与义务对等,环境问题才有望解决。
作者:袁红辉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