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在民族地方院校,基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下同)课程本身固有的复杂性、教材编写的固化,以及生源状况与师资结构的特殊性等,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致使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真谛理解不够、领悟不深,以致更多地把其当作政治性、意识形态类的批判性课程,而对其与时俱进的品质,如承认市场竞争、股份制、资本运作等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重视不够,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极不利于学生对社会转型期某些重大改革问题的认知,不利于其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进而影响民族地区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阻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因而对该课程的改革必要而迫切。
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本身:内容抽象、逻辑性强、有争议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是马克思撰写于19世纪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内容主要是从商品这个最基本的细胞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涉及到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理论等。该课程内容比较抽象,语言较为生涩,需要学习者具备高度抽象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对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农产品按社会生产价值出售等内容的描述就属此类。其次,知识点前后关联度大,逻辑性强,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若没有一个宏观的体系框架做指引,前面的知识又不理解、没记牢,就会严重影响对后续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再次,一些论点在学术界存有争议,需要学习者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去伪存真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比如非物质生产部门是否创造价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公有制企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是否灭亡、何时灭亡、社会主义国家的两极分化贫富差距等问题,所有这些对生源基础相对薄弱的民族地方院校文科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
(二)教材编写:假设性案例过多、真实性案例过少
前已提及,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是《资本论》,写于19世纪,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当代,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时代与环境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而且,相对于被大家深切感知和受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来讲,政治经济学中的理论,似乎离大家很远,无法受用,这固然与它们研究对象的不同有关———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运行,是比较浅层次的问题;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关系,是比较深层次的问题,但也与教材中案例的多少以及案例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贴近程度相关。西方经济学教材特别是一些国外教材中的案例生活气息浓厚,现实性强、通俗易懂;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案例则大多是假设性的,真实性差、晦涩难懂。正如不少学生所反映的,西方经济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好学且富有趣味,而政治经济学缺少具体实例的证明,感觉难以理解、深奥、枯燥无味。可见,深奥的理论如果没有真实性案例的佐证,就会导致理论陷于抽象、枯燥,缺乏吸引力,容易使理论偏离社会经济生活,变成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三)生源状况:生源尤其是少数民族生源底子薄、汉语水平不高、学习积极性较低
伊犁师范学院地处新疆伊犁,是一所民族地方院校,录取分数线较低,生源主要为疆内生源(93.51%),其中少数民族生源占三成(30.57%),且其类别大多为“民考民”(70.76%),少数为“民考汉”(29.24%),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2012年计划招生66人,其中“民考民”35人,占到了总招生数的一半以上(53.03%)。而且由于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民语环境(指在少数民族家庭内部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用民语交流,在民族学校由少数民族教师用民语教材、民语授课、民语问答)中,他们对汉语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较弱;进入大学后,突然转入陌生的汉语教学环境(指不懂或不熟悉民语的教师用汉语教材、汉语授课、汉语问答),语言上的障碍非常大,影响了其对知识的接收、理解与表达,以及记忆效果。调查发现,不少少数民族学生将“汉语水平不高”归为他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民汉一体化教学”的超前与不切实际,又使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障碍被人为地放大。所谓“民汉一体化教学”,是将民、汉班学生按照学号单双混合编班,由同一位教师进行授课。但由于民汉学生知识基础不同、汉语水平不一,也因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与高度抽象性,使得教师讲解时在内容多少、理论深浅与语速快慢上不好掌握,最终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理解。此外,由于历史发展的惯性、经济的落后、竞争意识的淡薄及非法宗教活动的影响,人们对文化科学的追求在整体上相对内地是落后的。
(四)师资情况:双语教师短缺,部分教师教改积极性较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有无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所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基于民族院校生源状况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较为适宜。所谓双语教学,即在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及文字教学,教师用民族语言翻译、诠释所教授的内容,民族语言起辅助和铺垫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但目前的境遇是双语教师严重短缺:汉族教师汉语水平与理论水平较高,但不懂或不熟悉民语;少数民族教师熟悉民语,但在汉语水平和理论知识方面稍逊一筹,这使得双语教学无法实施。此外,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需要从事者具有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因为这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教师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但不容乐观的是,部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降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下降,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顾教,而对学生学不学不太关心,且多不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钻研教学、探究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三、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材双语化、体系框架化、争论多元化、授课分层化
基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的深刻性与高度抽象性,以及民族院校生源状况与师资结构的特殊性,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可以考虑:一、教材双语化。可以由有关专家联合编写一部适合民族地区学生实际,内容上更简单易懂的、较少涉及数学的本土化双语教材(主体部分用汉语表述,页脚或章节之后将一些抽象生涩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语句用民语翻译和注解)作为必要的过渡;或者由从事教学的民汉教师合作出一本关于专业术语民汉对照的辅导小册子,作为少数民族学生课前预习或课下复习的辅助。二、体系框架化。由教材编写者或任课教师将整个课程的体系框架图放在导论部分,或将部分框架图置于篇前或篇后,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串联和对整个内容的宏观把握。三、争论多元化。针对当前热点、难点,特别是有争议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查寻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于唇枪舌剑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四、授课分层化。途径可以是由同一位教师授课,针对基础不同的民、汉班学生,在内容多少、理论深浅、语速快慢以及考查层次上有所区别;或者可考虑打破行政班级的自然划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和知识水平分班,因材施教。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中民汉交流的增多,特别是教育领域“民汉合园”“民汉合校”的稳步推行,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逐步提高,因而“民汉一体化教学”也是可以预见的。
(二)增加与理论相契合的案例,与时俱进关注时事
理论只有在案例的佐证下,才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信服力。虽然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用自选案例对理论进行讲解,但因水平有限易致所选案例与理论的契合度不高。因此,建议所用案例最好还是由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审慎选择后再加入到教材中,以达致与理论的契合。具体来说,除增加教材中历史性的案例以对理论进行历史的考察之外,应更多地增加教材中现实性的案例以对理论进行现实性的论证。因为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解释现实,指导现实,才能更好地凸显其有用性和鲜活的生命力。而所谓契合性,是指能够真正阐释理论的,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的。比如,可以用圈地运动阐释资本原始积累,但却不能用来阐释资本积累。因为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强调的是“暴力剥夺”,而资本积累出现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突出的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此外,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要求任课教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固有内容,而应更多地关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将有关理论创新或典型案例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必要时与学生展开互动讨论。
(三)教学过程辅助情境展示,鼓励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为增加理论的可感知性和可受用性,需要学生“身临其境”,即进入理论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增加切身的体验感。具体做法:一是,在课堂上教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模拟经济生活中的场景,最后根据场景展示的内容与学生共同总结回应所学理论知识;或者以作业形式课后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后排成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经济小品。这种方法生动有趣,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避免空讲理论知识的单调与枯燥。二是,借助一些社团组织,如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协会,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跟大家面对面、近距离地讲述企业创建、资本运作以及市场竞争等;或者鼓励学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进入工厂、企业打工实习,获得第一认知,以突破意识形态的局限,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创新,更深刻地领悟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更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助推大学生的多渠道就业,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建构贡献力量。
(四)探究部分教师教改积极性低的成因,多管齐下予以解决
部分教师教改积极性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科研重压使得教师无暇更多地顾及教学。在现有考核体制下,达不到科研标准,无法晋升职称,完不成科研任务,就有被高职低聘的风险。在利益的权衡下,没有多少人愿意更多地去关注教学。二是,陈旧呆板的教学管理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师上课要带齐教材、教案、大纲、进度计划等教学常规,要严格按照进度计划授课,否则就有被通报罚款的风险,这种呆板模式化教学的规制和惩罚性的约束使得一些教师倾向于中规中矩授课,规避创新。三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使然。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及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部分教师产生负面情绪,导致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四是,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受社会、学校、家庭中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根本就不愿学,如此,也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鉴于此,要激发教师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高校,应该有一个明确而科学的目标和定位。既然定位于教学型大学,就应把教学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而不能“唯科研是从”。为此,制度上,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改革现有考核体制,将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分开考核,同时建立并完善教学改革的相关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管理上,要切实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环境,并通过设立专职班主任等方式,将专职教师从琐碎的学生工作中解放出来;服务上,要为教师教学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经费划拨、进修访学机会的提供、软硬环境的改善等。第二,作为任课教师,应常态化地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程评议等方式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合理诉求,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加以满足,因为教学过程不是“教”与“学”彼此分离、毫无关联的“单口相声”,而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彼此交流的“双口相声”。如果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或匹配度不高,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第三,相关各方应协同努力化解民族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厌学情绪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多方配合形成融贯性的合力,才可能化解。
四、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指导思想,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宣教与奠基的双重重任。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以及“三股势力”对民族地区的威胁,使得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显得异常重要和迫切。因而,面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根据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现实,寻求契合性的解决对策。在一个宽松有利的场域下,政治经济学的教学改革需要上至国家,下至地方之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推动,既需要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与献计献策,也需要学校及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学的重视、鼓励与支持;既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与探究,也需要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及对教学的积极反馈。总之,唯有多方合力,民族地方院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才能顺利完成,民汉学生才能更好地接收、理解、领悟政治经济学中的真谛,政治经济学也才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增益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更好地推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作者:王丽单位: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