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经济制度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失衡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美贸易失衡由来已久,贸易失衡已经引起两国激烈的贸易摩擦并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传统贸易理论,比较优势对进出口具有决定性作用,但中国与美国各具比较优势,从某种角度看,美国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都强于中国,在这种国际竞争力比较现实中,为什么会出现中国对美国有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贸易长期失衡,如何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冲突,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要素禀赋差异使一国在贸易中形成比较优势。据此后发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益。这一理论一直以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理论。但杨小凯(2000)认为,如果后发国家不重视制度改革,会形成“后发劣势”。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理论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内需不足和美国过度消费引起的。中国美国经济学会等(2007)就是持这种观点。但对又是什么引起这种需求与消费失衡,目前理论界多从一些现象进行解释。
近年来理论界关注人民币汇率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观点。克鲁格曼(2008)认为人民币估值过低,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扩大,所以人民币必须升值。而蒙代尔(2009)认为人民币汇率应保持稳定,应继续与美元挂钩,否则对中国和美国的经济都将是一种损害。张五常(2009)认为人民币汇率不是导致中美长期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但人民币应该以一揽子商品的价格作为标准采取浮动汇率制。而陈志武(2008)认为,人民币汇率浮动有助于解决中美贸易争端。总之,国外关注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学者,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也有很大的分歧。
我们认为以上一些观点对中美贸易失衡原因的分析具有片面性,如果比较优势理论是有效的,美国国际竞争力强于中国的现实,不应该出现对中国贸易的大量逆差。如果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是有效的,引入汇率机制后,中美贸易的差额很容易就消失。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探讨中美贸易长期失衡的原因。
二、中美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
(一)中美劳动力成本差距缩小
一直以来,中国是以劳动力成本的绝对优势与美国进行贸易的。但这种优势目前正在逐渐弱化。体现为中美两国的劳动成本在“要素价格均等化”规律作用下,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如果把两国各自的国内市场价格水平考虑进去,这种缩小的幅度就更为明显。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依靠压低劳动报酬降低成本,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较优势,这条路子现在越来越难走了。本世纪初10年时间里,中国已经发生三次“民工荒”现象,导致目前企业的工资水平大幅上升。2010年初,中国各省、市纷纷公布最低工资标准,基本上提升的幅度都超过20%。因为此前付给非熟练劳动者的工资确实偏低,并不完全包含他们付出的一些有形和无形的成本。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转移成本、非城镇户口借读增加的费用、离乡别井与受歧视的精神成本、留守儿童难以健康成长的代价、经济波动导致就业不稳定成本、社保基金异地转移的成本、不能享受惠农政策成本等。
美国虽然一直以来劳动力成本大大高于中国,但近年来工资水平和物价水平上升都相对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大量廉价的制成品的进口,既使美国的消费者每年节省数千亿美元的消费支出,也使美国物价水平上升缓慢。据《南风窗》公布的数据,美国2009年的年平均工资42270美元,①扣除税收后约30000美元。以教授为例,美国的大学教授平均工资为7-10万美元。而中国的大学教授的年平均工资约为7-10万人民币。从任职资格的取得、劳动强度与工作质量上看,两国差距很大,但是从本国货币的本国商品购买力上看,中国教授的生活水平不会与美国教授有多大的差距。
(二)美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十分明显
美国对中国的比较优势,从要素禀赋方面看,体现在科技、人才、文化、管理水平等方面;从行业上看,美国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生产服务业、生活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以及对外投资等方面。特别是美国的金融业优势更为明显,金融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同时美元在国际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地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美国在科技与研发领域,一直处在世界的制高点上。妮科尔.涅索托和吉奥瓦尼.格雷维认为,有四大基本因素,将影响于未来的科技发展,即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用于研发的投资。美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居世界第一。在全世界50所最好的大学中,美国大学占了37所(包括所有学科),它也因此吸引了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流往美国。②
中国对美国目前在要素拥有方面主要是劳动力优势与资金优势,主要优势产业是制造业;美国拥有的主要是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主要优势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但由于美国对向中国提供的技术加以限制,向中国出口金融、文化产品、商业服务在《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也受到一定限制,美国的比较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但无论如何,美国所拥有的优势明显强于中国。
(三)中美全球竞争力排名的差异
通过全球竞争力排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美两国的比较优势差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公布的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美国在57个经济体中依然位居首位,得分为100分;中国大陆则排名20,较2008年排名17位有所回落。③再以世界经济论坛《2009-2010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竞争力排名的结果,瑞士排名第一,美国由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性均有所削弱下降至第二位。中国的排名比上一年靠前一位,但也仅处于第二十九位。《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的规模也为它带来了许多竞争优势。鉴于中国在全球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巨大市场规模,可为在华企业获得规模收益与丰厚利润提供广阔空间。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显示出良好的竞争力。但此《报告》表示,中国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其金融市场成熟性、技术准备和高等教育方面。④
目前这两个组织对世界各国在全球竞争力的排名是具有权威性的。如果这种评价是有可信度的,那么从比较优势方面进行分析,我们找不到中美贸易失衡、并且越演越烈的根本原因。
三、中美经济制度的主要差异
(一)基本经济制度差异
1.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其最终目标是建成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但其过渡时期国家仍然掌握较大的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在这种基本经济制度下,中国的改革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掌握在国家手里,名义上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而由发改委等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具体分配。各级地方政府为本地的利益和增长的需要,在资源和项目掌握在中央的手里的条件下,向中央要投资、要项目、要政策(如各种经济改革试验区、开发区、保税区等),从而争得自己的一定份额。由于地方GDP增长的冲动导致产业结构雷同,重复投资严重,产能过剩,使中国的许多产业和产品形成对国际市场的极大的依赖。在应对本次金融危机中,由于国有经济得到中央政府的更多支持,掌握和垄断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经济进一步扩张,产生了理论界广为争议的“国进民退”现象。
2.美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美国是典型的实行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联邦政府对经济很少直接干预,企业对投资与经营享有较完全的决策权。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在危机中对经济的干预更多的是在反垄断和社会收入分配领域。可以体现在当时在任政府的行为上,体现了美国政府坚持奉行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态度。
(二)收入分配制度差异
1.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的收入分配一直向国家和企业倾斜。据估计,在中国GDP的分配中,国家税费占35%-40%,税收增长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非常困难的2009年,中国的GDP增长8.7%,财政收入增长却达到11.7%。中国的企业投资者在GDP分配中所得约30%,国企盈利能力迅速上升,企业存款余额增长快于居民。最后,中国的城乡居民获得GDP的30-35%左右,而其中储蓄率又达到20%以上。近几年,即使中国居民把收入大量作为储蓄,但居民储蓄增长也大大慢于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增长了36.5%,而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仅增长19.5%。⑤根据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研究,以1995年为起点,截至2007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6倍,而国家财政收入则增长了6倍左右。⑥
2.美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美国的GDP中,有70%用于劳动要求的收入分配。美国民众享有世界最高的收入水平,人均能耗5倍于人类平均值,还孜孜以求物质享受。近年来储蓄率更降到了负值。美国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只能增进不可缩减,否则罪责就在政府(或别国)。
3.中美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的差异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中美的财政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采取的是“增收增支”政策,通过财政增收增支,可以推动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对刺激经济增长有较明显的效果。而美国采取的是“增收减支”政策。从经济理论上来说,积极的财政政策特点应该是增加财政支出,同时减少财政收入,还富于民———这是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下的普遍做法。截至2009年9月30日的财政年度里,美国联邦政府收入同比下降达17%,财政赤字达到1.42万亿,创50年来的新高。⑦
(三)中美贸易政策差异
1.中国的贸易政策制度取向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在加入WTO后,这种趋势更为明显,2001年以来中国的出口每年以20%-30%的幅度增长。甚至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为应对出口锐减的问题,中国提出所谓的“扩大外需”的对策。不说这种政策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能进一步激化国际贸易摩擦,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外需”即国外的需求,它是由国外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中国的主观愿望决定的。为扩大“外需”,在具体操作上,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取消出口税促进出口,为此增加了财政支出1600亿元。
2.美国的贸易政策制度取向
应该说美国多年来采取的一些国内政策,客观上鼓励国外的产品大量向美国出口,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化。在本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意识到这种政策难以持续。所以奥巴马在竞选总统时即提出其“购买美国产品”治国主张。在金融危机激化的过程中,奥巴马又向美国选民作出承诺:美国2015年外贸出口要增长一倍。可以看出,美国的贸易政策,正在逐步向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
可以预见,在今后若干年,贸易争端将是中美两国矛盾的根源,而其核心问题毫无悬念的是汇率问题。在美国从经济学界到国会,认为中国是操纵汇率的国家的观点甚为流行,是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管理实践给这种指责留下口实。2009年末中国外汇储备2399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531亿美元。增幅23.3%,而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282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0.1%。⑧如果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那么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不会是这种状态。
四、中美制度差异是导致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背后,有更深刻的制度原因:
(一)制度导致美国的过度消费
美国的过度消费,除了其国内所采取的刺激经济增长,控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外,也与其产权制度、金融制度有直接的关系。一种有效的产权制度,可以使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明确,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而美国的金融最具创新性,金融制度的创新也对美国的消费起到很大的扩张作用。如住房按揭和汽车按揭,使人们得以消费未来的收入,消除人的一生的收入与消费不均衡现象,避免形成效用值上的极大浪费。所以金融制度是美国人提高消费能力的重要制度。
(二)制度导致中国的消费不足
中国由于缺乏鼓励消费的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大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国家统计局最近做的一项调查表明,导致居民高储蓄率的最重要的原因依次是:教育、退休和就业保障。目前虽然部分购房和买车可以通过按揭来解决,教育的助学贷款也可以经过严格审批获得,但医疗、养老目前都主要由家庭承担。所以完善国家的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失业保险与退休养老制度,可以大大促进内需的扩大。
中国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是由于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抵消了制度的劣势。以上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内需不足的原因,是现行产权制度与分配制度造成的。中国本身具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具优势的资源要素,也是许多国外投资都看中的中国的最大的区位优势。但现行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贸易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利用中国这一比较优势。中国现行的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导致中国大量的商品生产和输出,既压低了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又引起国外的贸易保护。
当然,美国的现行制度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美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冲突、劳动成本高、社会保障制度不足、政治上党派相互倾轧的制度消极效应等,也导致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也一样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从制度差异上,我们找到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其核心问题是民生问题,中国现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贸易制度,是导致和加剧中国民生问题的制度根源。
五、通过制度变革实现中美贸易的再平衡
中美关系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主要的关系之一,世界各国对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都予以很大的关注。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与美国的正常关系的维护,分析两国冲突的原因,积极寻求消除和缓解冲突的途径,这是中美关系再平衡的基点。这其中,民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最近,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提出“中美关系再平衡”的观点。⑨
改革开放以来较长的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也给人们的收入带来普遍的提高,民生问题对当局在以往较长一段时期里没有形成太大的压力。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教育、医保、住房、待业与养老越来越成为老百姓家庭的负担,民生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民间储蓄率不断提高导致内需不振,而保障就业又必须持续扩大出口,导致中国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量逐年增大。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压力就明显加大了。
中国政府在近来也非常清楚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对改善民生的问题采取相当积极的态度。在应对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中央提出“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的基本方针。今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抓紧制定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⑩在2010年3月14日记者招待会上,温总理更是深情地提出:一个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我们的社会中还占大多数。
对于中国来说,实现“保民生”存在两种现实选择的途径,一是通过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保民生,另一是通过收入分配政策的倾斜保民生。但通过经济增长来保民生必须与结构调整结合在一起,必须在结构优化的前提下,经济增长才可能既促进就业,又增加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扩大内需。同时必须克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摆脱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最终解决与国外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失衡的问题。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已经做了多年的尝试,但到目前为止收效并不明显。而走另一条道路,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制度保民生,在制度上却是可行而直接的。2009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11.7%,中央政府投向社会保障的财政资金为2906亿元,增长16.6%,这是首次投向社会保障的资金大幅度超过财政收入增长,它的实现也表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六、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解释中美贸易失衡的原因,中美的经济制度差异导致两国的民生政策取向差异,而不同的民生政策取向是导致美国有过度消费,中国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这是导致中美贸易失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为实现保民生的目标,中国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大财政、税收在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中美关系再平衡的最直接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