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自由贸易区效应及现状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自由贸易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达成某种协定或条约逐步取消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业和投资市场,实现贸易、投资的全面自由化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大幅度增加区域内贸易总量,增进各成员国的贸易效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已于2010年1月如期建成,这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根据2002年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除少数敏感产品外,中国与相对发达的东盟六个老成员国和四个新成员国将分别在2010年和2015年实现关税降为零的目标,涉及产品7000余种,双方在贸易、投资和服务领域将更加自由和便利。广西地处中国和东盟国家结合部,是自贸区建设的桥头堡和前沿阵地,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广西如何借助自贸区这个平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促进广西与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实现双边贸易持续高速发展,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自由贸易区给广西带来的贸易效应
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均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关税同盟理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美国经济学家维纳(1950)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对关税同盟所带来的贸易效应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核心概念。贸易创造是指当关税同盟中一个国家的一些国内产品被来自同盟中另一国家的较低生产成本的进口产品所替代时,就产生了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是指当一国的进口从一个非关税同盟的低成本国家被另一关税同盟国的高成本国家所替代时,就发生了贸易转移。如果一国的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移,经济一体化就会增加该国的贸易利益;反之,就会减少该国的贸易利益。这主要取决于本国与伙伴国的供需弹性和关税结构。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家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完全竞争模型扩展到不完全竞争模型,分析了规模经济等动态效应,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盖斯理克(1992)等人运用收益递增模型考察了欧共体的建立对制造业的影响,发现一体化对欧共体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约为每年GDP的1%。[1]克鲁格曼(1993)运用贸易集团模型分析了共同关税、世界福利与贸易集团数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所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就会大大超过贸易转移效应,共同关税大幅降低,有利于世界福利增加。
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两大市场连为一体,经贸关系更加密切,对经贸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事实上,自贸区自启动建设以来,双方签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协议,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经贸合作纵深发展。2007年,双方已互为第4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2311亿美元,同比增长14%。虽然广西在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要在2015年后才实行零关税,但广西依然会从中得到较多的贸易效益。可以说,自贸区的建成,有利于广西产品进入东盟各国市场,扩大双边贸易额;有利于增加双向投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有利于广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竞争、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有利于广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通讯、物流等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带动经济不断发展。根据盖斯里克等人的研究结论推断,自贸区的建成,将极大地促进广西与东盟经贸高速增长,拉动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拉动幅度应该在全区每年GDP的1%以上。
二、广西与东盟经贸发展的成就和特点
(一)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随着自贸区建设逐步深入,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与日俱增,进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从表1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额从2002年的6.27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9.88亿美元,增长了5.36倍,年均增速达38.5%,超过同期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速10.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额从4.42亿美元增加到27.18亿美元,增长了5.15倍,年均增速为41.6%;进口额从1.85亿美元增加到12.69亿美元,增长了5.86倍,年均增幅为38%。此外,广西每年都保持与东盟贸易顺差,这在我国与东盟贸易每年为逆差的情况下,广西能有如此贸易成效,实属不易。
(二)东盟是广西最大对外贸易伙伴和最大商品出口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积极开拓欧美和日韩等传统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对促进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广西对外贸易的主要市场依然是东盟。2002年,广西对东盟贸易额为6.27亿美元,占当年全区外贸总额的25.8%,其中出口额为4.42亿美元,占当年全区出口总额的29.3%。2008年,广西与东盟贸易额增加到39.88亿美元,占全区外贸总额的30%,其中出口额为27.2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37%。统计资料表明,自1999年起,东盟已连续10年成为广西最大对外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商品出口市场。
(三)越南是广西在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越南与广西海陆相邻,交通便利;文化和信仰相似,交流方便。这给广西与越南开展经贸往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表2看出,2004—2008年广西与越南双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占全区与东盟贸易总额的比重年平均为79.26%。2008年广西与越南进出口贸易额达31.24亿美元,占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78.34%,与其它9个同盟国家贸易总额仅占21.64%。其中广西对越南出口22.7亿美元,占当年全区出口总值的30.8%;广西从越南进口8.6亿美元,是广西当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比第一位进口来源国巴西仅少0.6亿美元。可见,越南是广西在东盟乃至国际市场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广西与越南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变化,甚至也体现广西对外经贸关系的整体发展变化。
(四)民营企业成为广西与东盟贸易的最大主体
国有企业曾长期是广西发展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民营企业在数量、规模、竞争力等方面进步很快,逐渐成为广西一支举足轻重的对外经济贸易力量。据统计资料表明,从2005年开始,民营企业已跃升为广西第一大对外贸易主体。2006年广西民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贸易额达13.2亿美元,占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72.1%。2007年民营企业以21.1亿美元的贸易额继续高居榜首。2008年民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额29.1亿美元,占当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的72.9%。2009年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值18.5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与东盟进出口额达15亿美元,占同期广西与东盟贸易总额的88.9%。从以上数字可知,民营企业当之无愧已成为广西对东盟贸易的最大主体。
(五)贸易方式多样,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
广西与东盟贸易方式多样,其中一般贸易唱主角,边境小额贸易发展迅速。广西与东盟陆地相邻,开展边境小额贸易具有得天独厚条件。2006年,经国家批准,广西设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国家二类口岸、25个边民贸易互市点和4个边贸沿海码头。目前,这些边贸口岸(点)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往来的便利场所。据南宁海关统计,2006年广西一般贸易进出口额46.68亿美元,约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0%,同比增长30.3%;加工贸易进出口额8.4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12.9%,同比增长10.9%;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10.5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15.7%,同比增长49.5%。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92.6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69.7%,同比增长98.4%;加工贸易进出口12.2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9.2%,同比增长4.4%;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20.1亿美元,占全区进出口总值的15.1%,同比增长91.4%,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三、广西与东盟经贸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一)贸易规模偏小,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未完全彰显
自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提前实现贸易额超2000亿美元的目标,年均增速为28.02%。表3显示,广西与东盟贸易额虽以年均38.49%的速度增长,超出全国年均增速10.5%,但贸易规模偏小,2008年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也仅有39.88亿美元,占全国与东盟贸易额的比重只有1.73%。这与广西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不太相称。
(二)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不利于分散风险
广西在东盟市场主要是与越南做贸易,对其他东盟国家市场开发不足。2004—2008年,广西与越南贸易额年均占全区与东盟贸易额的79.26%,与东盟其他九个国家贸易额仅占20.74%。2008年,广西对越南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额比重为30.8%,对美国、欧盟、日本三大市场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约29.4%。上述四大市场合计已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0%,说明广西出口市场显得比较集中,对分散国际贸易风险不利,容易受上述四大市场波动的影响。比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遭受严重冲击,越南受自身经济不稳定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双重影响,市场萎缩,广西对越南出口增幅持续大幅回落,全年增幅较1至6月回落99.2%,从而进一步对全年外贸高速增长造成了影响。
(三)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竞争力有待提高
近些年来,广西产业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出口产业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出口商品以中、低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钢材、铁合金和有色金属三大类产品占据出口总额近25%,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较低,使广西商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较弱,出口规模不易扩大。由于受技术、人才、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广西制造业能力相对较弱,品牌建设重视不够,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较少,而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制糖、生物制药、有色金属加工、汽车机械制造、电力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较强的出口竞争优势和稳定的目标市场。
(四)东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制约广西外贸快速发展
广西在东盟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和挑战。美、日、欧、澳、新等发达国家依靠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或者给予经济援助,或者进行直接投资,千方百计扩大东盟市场,发展经贸关系。有些发达国家已经与东盟部分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有的正在谈判,争取尽早实现贸易自由化。印度也非常重视东盟市场的开发,积极推行东进战略,试图挤占东盟市场。随着自贸区的临近,国内周边省市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密切与东盟经贸关系,扩大双边贸易量。广东省与东盟隔海相望,有很多华侨散居在东南亚,制造业发达,一直是我国与东盟贸易的第一大省。2008年广东省与东盟贸易额达626.1亿美元,占全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27.1%,[2]是广西与东盟贸易额的15.7倍。可见,广西省与广东省的差距很大。云南省与东盟陆地相邻,地缘优势也很优越。几年来,云南省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参与“两廊一圈”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战略的实施,强化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平台作用,积极推进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大力加强与东盟经贸关系,似有超越广西之雄心。[3]海南、四川、重庆、湖南等周边省市紧随其后,纷纷加大与东盟经贸力度,拓展东盟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势必影响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迅速拓展。
四、进一步加快广西与东盟经贸发展的对策建议
广西与东盟经贸往来,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广西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无与伦比的政策支持,以及与东盟关系密切的人文渊源,在扩大与东盟经贸规模和层次上具有较大的潜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广西加快发展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大好机会。鉴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广西实现与东盟经贸关系跨越式发展,应主要从下列四个方面着力: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根据广西现有工业基础和各种资源要素的分布情况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使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使产业结构进一步提升,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桂北地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生物医药、轻化工业和现代农业。桂中地区应大力振兴老工业,实施技术改造和创新战略,重点建设汽车、机械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业。桂西地区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产业、中医药开发和特色农业。桂东地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日用化学等轻工业。桂南地区以南宁市为中心,重点发展会展经济、知识创意、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强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强化服务功能;以防城港市、北海市、钦州市为基地,发挥港口优势,重点发展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业和现代物流业。[4]此外,应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建设若干个大型跨国企业和名优特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培育若干世界知名产品品牌;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开展技术创新,进行新品研发;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升级步伐。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大幅度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快建设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作用
在边境地区建立中越跨境经贸合作区,在合作区内集聚大批外向型加工贸易企业和物流企业,可充分利用中越两国生产要素禀赋,发挥广西区位优势作用,及时抓住世界和我国东部省市产业转移机遇。广西凭祥-越南凉山跨境经济贸易合作区已得到两国政府的批准,现在要积极主动与越方相关部门合作,争取国家政策和财政大力支持,加快合作区建设步伐,尽速建设好合作区内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完善合作区内的各种服务功能,制定税收、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大力提升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三)扩大广西与东盟双向投资,促进经济贸易快速发展
贸易能够拉动投资,投资可以促进贸易。扩大广西与东盟国家双向投资,可帮助广西拓展东盟各国市场,分散贸易风险,促进资源性产品进口,带动全区产品出口。广西企业在东盟国家除继续加大水电、矿产和工程承包投资外,还应在交通运输、零售业、餐饮业、生物制药和食品加工等行业加大投资力度,独资和合资并用,自建与并购同举。通过建立生产企业、连锁店、广西工业园区、广西商品集散中心等促进广西产品出口。与此同时,广西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东盟企业来桂投资,采取切实措施为东盟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宽松环境,并努力提高外资利用率,实现互利双赢。
(四)加快构建综合贸易服务体系,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
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海陆空在内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物流体系,为外贸发展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保险等部门应加强职工业务培训,更新观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中外贸易商和投资商提供高效规范的服务。积极推进中国友谊关-越南友谊口岸“一站式”通关试点,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加大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法制教育,营造一个优美和谐的贸易环境。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断扩大展会内涵,尽力提高展会质量和层次,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品牌,在联接中外政府、机构和企业方面起到更加有效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