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国服务贸易战略分析范文

中国服务贸易战略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国服务贸易战略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服务贸易战略分析

一、准确把握服务贸易的基本内涵

“服务贸易”(tradeinservices)这一概念国内并不陌生,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过程中谈的最多和谈的最艰苦的就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问题,中国加入WTO承诺最多的就是服务贸易减让表。但实际经济生活中,许多人并非真正把握服务贸易概念的准确内涵,在谈论服务贸易时往往将服务贸易与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概念混起来。

国际上服务贸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72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报告》中。1974年美国在其《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中首次使用了“世界服务贸易”的概念。各国统计和各种经济贸易文献并无统一的、公认的、确切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的定义、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定义、WTO的定义、《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的定义。

概括起来服务贸易的概念应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和通过外国附属机构实现的服务贸易两种。贸易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服务并获得收入的过程称为服务出口或服务输出,购买他人服务的一方称为服务进口或服务输入。国内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概念都是在境内的角度来看待的,都是境内发生的服务,其范围和领域与服务贸易大体相同,但前者是境内服务,后者指的是跨境服务。服务贸易的领域与国内的服务业和第三产业并不完全一致,按WTO的分类有12个大部门(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教育,环境,金融,与健康相关的服务,旅游和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其他)160多个分部门。

二、中国发展服务贸易在全球的定位

(一)服务贸易起步晚,增速快

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项下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158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8%。其中,服务贸易出口744亿美元,增长19%;服务贸易进口838亿美元,增长16%。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外,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一直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和全球服务贸易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增速。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变化情况与全球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所不同的是中国增速变化幅度更明显一些。1982—2005年,出口额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2倍。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8%和20·9%,服务贸易出口增速分别为11·1%和18%。21世纪前五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速为19·8%,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为10·1%,约为中国的一半。1982—2005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8·6%。其中,主要服务贸易出口国(地区)大多低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美国增长8·8%,英国8·4%,德国7·7%,法国5·3%,日本7·5%,中国香港10·2%。

(二)服务贸易占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2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为43·4亿美元,其中出口24·8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0·7%。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1%。23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近29倍,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7%提高到3·1%,提高了2·4个百分点。据WTO2006年4月11日的报告,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由1982年的第28位上升到2005的第8位,进口世界排名由第40位上升到第7位。1982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3646亿美元;2005年为2·4万亿美元。23年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增长了5·6倍。1980年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一直居服务贸易进出口前5名,2005年,这五个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合计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7·2%,其中美国占14·6%,英国占7·6%,分别是中国(3·1%)的4·7倍、2·5倍。

(三)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

1982—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0%左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服务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比重1982年为9·4%,2005年为8·9%,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占本国总出口的比重全球为18·9%,其中美国为28·1%,英国为32·7%,印度为42·9%。

(四)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的比重低

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水平,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1∶4·2的水平(美国这一比例为1∶2·6)。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没有同比例享受到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从全球贸易发展态势来看,全球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稳中有升,从1982年的不足20%提高到2005年的近25%。英国、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分别从1982年的29·7%、23·5%增长到2005年的48·5%、39%。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的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波动幅度很大,前期大幅下降,至1996年以后大幅上升。

(五)服务贸易增速仍滞后于货物贸易发展

中国服务贸易明显落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1989年以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总体上低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989—1994年间服务贸易出口增长速度持续快于货物贸易出口增速;1995年以后,尽管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较快,但同期的货物贸易出口增长更快。近几年来世界服务贸易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20世纪70年代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且大体持平,年均增长17·8%。进入80年代,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平均增速开始高于货物贸易,80年代后期年均增幅更是高于10%。到了90年代,服务贸易平均增速呈波动下降趋势,约为6%,恢复到与货物贸易基本持平的状态。跨入21世纪后,世界服务贸易出口进入稳定增长期,增幅开始逐渐回升,这一期间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略低于货物贸易。尽管2005年服务贸易出口增速与2004年的19%相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但总的趋势还是保持增长的。

(六)传统服务贸易为主体

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上。近年来,中国运输服务出口占比呈逐步上升势头,旅游服务出口比重略有下降。2005年,运输服务、旅游出口154亿美元、293亿美元,分别是1997年的5·2倍、2·4倍。运输服务占比上升到20·7%,比1997年增加了8·3个百分点;旅游服务出口占比为39·4%,比1997年下降了9·7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占出口的60·3%。而在全球服务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近年来,世界服务贸易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倾斜,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比重有所下降。1990—2005年,世界服务贸易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其他服务类型占比从37·5%逐步增长到47·8%。运输服务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28·6%下降到23·3%,旅游服务占比从33·9%下降到28·9%。

(七)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中国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1982—199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一直保持小额顺差。自1992年中国服务贸易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后,除个别年度(1994年)外,中国服务贸易一直是逆差。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逐步扩大趋势。2004年逆差达到108亿美元。虽然2005年逆差比2004年略有减少,但仍高达94亿美元,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的12·1%,是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十位国家中3个出现逆差的国家之一。2005年,中国旅游、其他商业服务顺差额分别为75·4亿美元、75·0亿美元,是最大的顺差来源。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是最大逆差来源。2005年,运输服务逆差额130·2亿美元,大大超过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约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1·4倍。各国的服务贸易不平衡问题却差别很大,英美等国长期保持大额顺差,而德日等国的逆差一直居高不下。服务贸易逆差前五名国家依次是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爱尔兰,这五国逆差额分别为557亿美元、293亿美元、145亿美元、133亿美元和128亿美元。

(八)出口市场多元化分布,进口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

香港是内地第一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美国是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欧盟是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市场并不集中在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但美欧却是中国逆差的主要来源地。据美国商务部经济调查局报告,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顺差不断增大。在跨境交易部分,自2000年以来顺差一直在20亿美元左右。据欧洲统计局报告,尽管2004年中国与欧盟的服务贸易额仅占欧盟的2·5%,但是增长非常明显。从1994到2004年,原欧盟15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增长了一倍。而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增长了6倍,自中国进口增长了5倍。2004年欧盟对中国顺差15·2亿欧元。

(九)服务贸易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滞后

由于服务贸易的特殊性,中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各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天津列全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前列,沿海发达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较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在运输、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和广告宣传等领域较内陆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服务贸易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相关的宏观管理机构、部门协调机制、政策环境、法律体系、统计制度等均亟待建立、健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服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完全一致,使得统计数据尚有一定差距。在服务贸易统计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缺少全面准确的数据的情况下,政府很难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对外谈判方案。

(十)发展服务贸易成为内外关注的焦点

中国在WTO新一轮谈判,建立FTA的谈判以及CEPA当中服务贸易始终是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比如CEPA中内地自2004年1月1日起,在物流、分销、视听、旅游、电信、银行、保险等27个服务贸易领域扩大对港澳的开放。全国许多地方也把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贸易出口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服务贸易发展整体趋于活跃。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利用其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领先的优势,通过各种多双边的谈判要求世界各国开放服务贸易市场,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新一轮谈判以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世界服务贸易领域的利益格局将在各方博弈中重新形成。在内在需求和外来推动的双重因素下,如何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必将成为各国长期关注的焦点。结论: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已不处在领先的地位,应当像当年把握制造业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那样来把握当前服务贸易转移的机会;应当像抓货物贸易一样来抓服务贸易的发展,发展货物贸易时成功采取的鼓励政策同样应适用于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业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服务业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业平均增长率为15·4%,虽然高于世界服务贸易同期的增长水平,但发展水平却相当落后,所占GDP的比重相当低。据世界银行统计,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美国近80%,香港地区达到了90%,发展中国家平均达到50%左右,而中国2005年为41%(见图1)。目前,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将发展服务业作为解决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服务贸易进口还有余地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在分销、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法律、旅游、交通等众多服务贸易领域的承诺得到落实。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尽管如此,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口还有很大空间,服务贸易领域还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外资占有的市场份额一般仅为百分之几。根据WTO关于服务贸易领域的部门分类,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约有50个行业可归于WTO的分类的160多个类别中。中国吸收外商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约占外资存量的2/3,房地产约占21%,其他服务业为8%。至2005年年底,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共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万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约484·8亿美元。2005年服务业领域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445家,同比增长8·7%;合同利用外资金额390·3亿美元,增长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8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19·4%。

国际上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的流入了服务行业。例如,从外国直接投资存量看,1997年,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为50·3%,2001年为63·3%,2004年上升到大约70%。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缓慢下降态势,这与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流动的格局差异显著。中国加入WTO后,外资政策调整最集中的领域是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范围,放宽准入限制,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需要来看服务贸易领域吸引的外商投资还应当有较大的增长,特别是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物流行业以及会计、法律、计算机、工程管理和其他咨询服务业,将成为外商流入的重要部门。今后应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拓展吸收外商投资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通过服务贸易领域有序开放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契机,建立独立的行业开放度评估体系,着重引进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理念和经验,促进中国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各类企业积极承接服务外包,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推动中国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三)服务贸易的出口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

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尽管增长很快,但服务贸易出口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多集中于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不仅出口总量少,占世界市场份额小,而且这些现代服务业进口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较大。即便是在传统服务业,由于中国在世界服务业的分工格局中基本处于产业的中下游,中国出口服务的附加值低,也影响了中国在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现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国公司也随之进入中国,分销有沃尔玛、家乐福、麦得龙、宜家、百安居,银行有花旗、汇丰、三菱,会计有毕马威、得勤,咨询公司有麦肯锡,等等,而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则很少有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的少林寺、杂技等文化产品和服务完全有条件进入国际市场。此外,中国在对外劳务输出、对外建筑承包工程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356·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46·6万人次,中国已成为国际建筑、纺织劳务和海员的重要来源地。

目前进入世界服务贸易出口前10位的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中国不仅服务贸易规模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而且已经形成一些优势产业,具备一定基础。中国旅游业、建筑业、其他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排名都比较靠前。特别是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已经排名世界第三,持续高速的货物贸易增长对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根据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和国际经验判断,中国在部分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具备进入快速发展的转折性阶段。

(四)面临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机会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目前全球的经济总量中服务业已占60%以上,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是产业国际转移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部门,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其兴旺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根据欧洲学者佩尔西·巴纳维克预言,到2010年,美国经济构成中只有10%是制造业,其余全部是服务业。国际投资倾向于服务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流向了服务业。到2010年,服务业将代替制造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与服务业的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世界贸易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贸易的竞争上。世界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1980至2005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5·7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5。商业存在成为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外国直接投资产生的,通过外国商业存在所实现的国际服务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超过了跨境方式的服务贸易。

可以预见,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会像当年承接制造业转移那样,成为全球的焦点。中国应把握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有利机会,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这将会极大地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从而提高整体出口竞争力。

四、中国发展服务贸易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服务贸易统计

及时掌握全面的统计信息,是对国际服务贸易有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伴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服务贸易的大发展,伴随《服务贸易总协定》签定,服务贸易统计范围从服从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服务贸易统计,向包括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等多种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演化;统计分类数据更加详细,包括项目分类,也包括贸易伙伴国国别分类。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等六大国际组织共同确定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包括居民与非居民服务贸易统计(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统计Bal-anceofPayments,简称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统计(ForeignAffiliatesTrade,简称FATS)。向国际组织报告服务贸易BOP数据的国家和地区有140多个,25个发达国家开展了服务贸易的FATS统计。按照世贸组织的建议,各成员的服务贸易统计都将过渡到这一体系。

随着中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对服务贸易管理的需要,在多双边谈判、分析中国在国际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国内服务贸易的发展,为国内企业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信息支持,都对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有了更多的要求。而中国目前只是国际收支报告中有一部分服务贸易的数据,还没有开展服务贸易的FATS统计。而且,BOP中的服务贸易数据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方面,比如不详细,没有按照国别、地区进行区分,不适应对外贸易工作的需要。没有全面的统计数据就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无法全面反映中国对世界服务贸易的参与状况,无法为中国政府在国际事务管理中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无法为国内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采取有利行动、提高竞争力提供信息支持。因此,中国需要尽快建立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以适应管理的要求。

建立中国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要本着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实际这样的基本原则,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为基本指导,要与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相衔接,以支持中国有效参与国际贸易与投资协议的谈判、协商与监测。借鉴美国等先进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开发方面所积累的经验,结合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实和中国国民经济统计基础,构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明确中国服务贸易的统计标准、指标体系、统计方式和方式。主要内容包括:统计范围和主要内容,统计资料的报送、管理,统计数据的与调整。该制度包括中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服务贸易(BOP)和外国附属机构服务贸易(FATS),覆盖《服务贸易总协定》建议的四种供应模式。

在方法上,要以《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为依据,建立起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统计体系。在具体指标及其资料来源设计上,要以中国国际收支统计、中国FDI统计,以及中国官方其他统计体系为基础,力争与这些统计体系相互间的衔接。初步形成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初步的、主要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对中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发展现状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分析和定位,使之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数据的权威平台,成为中国向世界介绍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趋势、政策的窗口。今后将密切跟踪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时效性和可比性。

(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行业考虑

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包括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近期内将各部门分为“深度挖掘”、“重点培育”和“特别关注”三类,有针对性地开展出口促进工作。

“深度挖掘”包括旅游服务和建筑服务。旅游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第一大部门,尽管近年来增长缓慢,但是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的39·64%(见表1),促进其每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量规模就会扩大0·5个百分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继续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大出口。建筑服务更是我们传统优势部门。“重点培育”包括计算机和信息、运输、文化、金融保险和特许专利等。对这些行业要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重点推动。这些领域增长潜力很大,尤其是运输行业逆差达104亿美元,特许专利技术出口仅为1·5亿美元,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特别关注”包括咨询、音像、体育、教育、分销服务等。这些部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金额不大,实力不强,增长不快,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需要支持和发展。

1·运输业

运输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纽带,涵盖海运、空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全球贸易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国际间客运主要依靠空运。中国海运服务市场需求量大,中国航运服务市场延续了持续增长的态势,出现了量增、价升、运力总体供不应求的市场特征。2005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货物海运量为10亿吨。中国拥有运输船舶20多万艘,8700万载重吨,位居世界前列,中国还是排名世界第三的造船大国和拥有海员人数最多的劳动力大国,这些都为中国海运服务的出口增添了重要的支撑。但是由于没有实现国货国运,外国船公司挤占了中国运输市场约80%的份额,致使中国运输服务的世界排名仅列第16位,恰恰说明中国海运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海运服务的逆差规模最大,如果海运服务得到促进和发展,至少可以发挥替代进口、减少逆差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

应大力促进以海洋货物运输为主的运输出口服务。加快中国航运立法步伐,加大航运市场监管力度,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航运市场。参照国际惯例,对国家骨干船队实行合理的货载保留。对进口的二手船应给予减税、免税政策,对于企业在海外投资(含跨国并购)战略性码头和港口设施以及设立营销网络,提供贷款贴息和信贷担保。适当调整有关的税收政策,加大船舶折旧的速度与力度,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财务状况,自由选择有利于船舶更新换代的折旧法,允许企业在税前利润中提留一定比例的留成,以专项用于造船与买船等。对国家主力船队实行适度的航运补贴政策。在WTO等谈判中,争取其他国家(地区)更多地开放国际海洋运输及其服务,取消港口设施的进入额和使用限制,并开放多式联运。

2·服务外包

由业务流程外包(BPO)和信息技术外包(ITO)组成的服务外包正逐渐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形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中国发展服务外包有着很好的基础,中国软件产业规模由1999年的440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900亿元,年均增速40%以上。一批创新型软件企业迅速成长,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相继取得了突破,网络游戏软件逐渐丰富。截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237家软件企业通过CMM3级以上评估。到2005年年底累计认证软件企业12000家,登记软件产品30000多件。近几年中国软件行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软件出口和软件外包取得了快速增长。出口额在1999年为2·5亿美元,到2005年达到35·9亿美元,增长15倍。中国的服务外包刚刚起步,2005年中美外包规模为2·38亿美元,仅占美国发包市场总额的1·30%。中日外包规模达5·68亿美元,仅占日本发包市场总额的5·36%,中欧外包规模为0·15亿美元,约占欧盟发包市场总额的0·25%。中国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前景看好。根据赛迪顾问最新的研究报告,2005年中国承接软件外包规模已经达到了9·2亿美元,到2010年将达到70·28亿美元的规模,日本离岸外包增速达50%,估计50%以上将转向中国。目前对日软件出口占中国软件出口总额的59%,市场潜力贡献巨大。而且对承接日本软件外包市场上,中国的地缘、文化相通性等优势是印度、菲律宾等竞争对手难以追赶的。

应引导企业参与国际项目外包市场,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带动中国服务外包迅速发展。今后国家应出台促进软件出口和外包的政策措施。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将软件出口和外包纳入对软件产业的扶持政策体系,要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和各类软件园区,发挥基地政策试点和示范作用。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基础电信设施建设、软件人才培训等方面扩大投入,培育和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要打造软件出口整体品牌,树立中国软件业统一的对外形象,发挥整体规模优势。

3·金融和保险服务

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的加快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对金融和保险服务出口的需求将显著增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金融服务出口发展迅速,1997—2005年间年均增长23·5%,2005年出口规模达到1·45亿美元。继中国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达到600个并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后,目前,国内的几家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都申请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中国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率,2006年1月中国居民储蓄率达到51%,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已经突破了14·8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储蓄超过1万元人民币。同时,中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榜首,突破9000亿美元。2005年年末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拥有金融资产43568亿元人民币。这些巨大的金融资产为中国金融服务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与国际跨国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保险业务海外的收益极低。

在对中国金融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同时,继续鼓励外资参股或境外上市等方式,进一步优化中国各类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制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化中国金融机构业务结构和创新,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人员到境外开拓市场,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尤其是为中国在外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华人提供金融服务。在促进保险服务出口方面,鼓励中国出口货物用中国公司提供保险。

4·特许和专利权使用

2005年全球申请的专利数量已经破记录的达到134073项,专利出现了空前的增长,增长率为6·7%。发达国家是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的主体,占据了出口的主要市场。美国是专利和特许权使用费最大出口国,2004年出口收入54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部服务出口的15·78%。中国在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出口方面有很好的增长潜力,中国在特许和专利权使用费方面的国际化程度比较低,2004年进口45亿美元,出口仅为2亿美元。但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自2003年以来,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2005年,中国受理的三种专利申请量达到47·6万件,与2004年同比增长34·6%,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7·3万件,位居世界第三。在特许经营方面,到2005年年底,中国拥有的特许经营体系已经达到2300多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拥有特许经营体系数量最多的国家。

随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无疑会进一步提升,这必将为特许和专利使用权的出口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特许和专利使用出口,大有作为。而且,特许和专利使用贸易,代表着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向,可以继计算机信息服务之后,成为中国实施后发出口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应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发展技术出口。落实《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的若干意见》。推动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优惠贷款业务。同有关部门加强在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等各环节的协作。建立技术引进信息服务系统。积极引导各方科技力量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利用产业的海外转移,把成熟和适用的技术推向国际市场。利用各种资金资源,重点扶持专利和专有技术对外许可、技术咨询和服务,并对这种服务出口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在“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中,建立技术出口项目库,并公开国外对中国的技术需求,加大对中国成熟工业化技术的对外宣传力度,大力开拓技术出口市场。

总之,选择重点服务行业部门进行出口促进,是中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格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期、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处理好服务贸易开放与服务贸易出口的关系

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以往的开放经验表明,哪些领域较早地对外开放,哪些领域的发展就比较快。只有加快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才能提升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水平,从而最终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应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对金融、保险、电信等服务业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部门,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中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把服务贸易作为涉外谈判的重中之重,就职业资格和学历的相互承认、在境外开办旅行社进行谈判,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承接国际服务产业的转移,是一个难以逆转的趋势。对此采取积极主动,就可以抓住机会,为中国的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机遇。如消极被动就会失去历史机遇,反而会让国际资本对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造成冲击。在新一轮的WTO谈判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中,根据中国国内市场的承受能力和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实力,积极发挥中国拥有的比较优势,在具有较强国内市场承受能力的服务贸易领域,协商推动互相放开市场准入限制。

(四)针对服务贸易的特点有效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各发达国家在立法、政府管理方面都高度重视。要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加强对发展服务贸易的宣传和协调促进工作。充分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的优势,积极对驻在国(地区、国际组织)服务贸易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商业机会的调研工作,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应充分发挥中国涉外机构如驻外使、领馆的作用,积极搜集国际服务市场服务进出口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积极为服务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避免经营的盲目性;定期举办各种研讨会、报告会、向企业介绍国外服务市场情况;组织服务企业商务考察团,帮助企业寻找商业信息;建设“服务贸易指南网”,定期公布相关信息和资料,支持企业服务贸易的出口。

应加大发展服务贸易的资金投入。进出口银行在出口信贷条件和额度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国家出口信用保险政策范围内,积极为服务贸易出口项目提供保险支持。放松服务企业境外投资的用汇限制,简化其境外投资外汇审核程序,适当提高用汇额度。根据不同服务贸易部门的具体情况,对服务贸易出口业务和企业予以税收优惠。例如,对服务型企业的人员工资在税前列支,避免两次纳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服务出口所得减免营业税。设立服务贸易发展资金。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作用越来越大,需要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划出部分资金专门用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资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国参加展览、研讨会、境内外推介活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国际/重点国家资质认证、重大出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等),支持建设服务贸易示范区和服务业外包基地。

加强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组织协调高校、服务贸易示范区、服务贸易发达地区开展服务贸易人才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服务贸易的国际国内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又包括软件、技术等中国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

(五)加强服务贸易的整体协调管理

服务贸易涉及金融、保险、电信等诸多服务业部门。按《外贸法》的规定,商务部负责全国的服务贸易的管理工作,中国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整体管理工作,负责服务贸易的战略和政策制定,负责服务贸易的统计工作,负责服务贸易的促进工作,负责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具体的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长期以来,服务贸易各职能部门多头、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中央和地方在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贸易统计工作也滞后于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这种局面既不利于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对内开放,也不利于我国服务贸易的对外谈判和对外开放。所以,服务贸易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整体协调,需要借鉴美国对于服务贸易管理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管理,建立以服务贸易主管部门为核心、各部门密切配合综合发挥合力、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要统筹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对外谈判和市场促进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管理更加有力、更加高效。

(六)加强服务贸易的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建设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为示范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培育服务贸易出口主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作用,美国在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就主要是由各州政府来操作的,各州都制定了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中国的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服务贸易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在一些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在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确定一批重点企业或企业集团,予以重点支持。根据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比较优势与增长潜力,对重点企业(集团)实行动态调整。

(七)按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开展促进活动

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不能依靠实物样品开拓市场,主要依靠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服务贸易企业很难向市场证明自己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服务贸易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小,又不像货物贸易企业那样有长期的品牌和实力。尤其是中国服务贸易水平还很低,与货物贸易企业相比,中国的服务贸易企业规模更小、竞争力更弱。因此,要促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探索适合服务贸易发展所需要的促进手段和措施。

一是可以借鉴美国和印度等服务贸易发展快的国家的成功经验,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企业声誉,培育企业信誉;二是建立服务贸易监管体制,创造有利于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大力扶持国内服务业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服务贸易监管体系,统筹负责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和对外谈判,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立服务贸易监测分析体系;三是形成服务贸易促进机制,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重要机遇,立足中国国情,创造良好环境,完善管理机制,制定促进政策,全面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建立全国服务贸易公共信息网站,介绍世界服务贸易总体情况,以及中国和其他主要国家服务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关主管部门、中介机构、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情况,方便企业获取国内外信息;四是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出口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外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放宽对服务贸易企业人员的出入境管理。根据服务贸易出口领域人员出入境频繁的特点和需要,对重点服务贸易出口企业的部分人员在出入境管理方面予以放宽;五是形成扩大服务贸易出口的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已有的广交会、深交会、厦洽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举办国际服务贸易论坛,支持在国内外举办若干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论坛、培训和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六是培育和建立一批服务贸易的重点品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八)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根据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经验,在发展本国服务业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方面,都主要依靠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来进行,比如美国的服务业联盟。这些行业协会,统一协调价格、制定行业标准、分享市场信息。中国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整合企业力量,树立统一形象,加强对外宣传,提高企业声誉,培育企业信誉。服务贸易协会要避免以往那种带有官方色彩的所谓“二政府”,服务贸易协会的领导要由企业家来担任,要通过选举产生。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与国内外服务贸易相关部门、商会协会保持密切联系,积极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市场行为,充当中国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企业参与国际合作的纽带。

(九)完善服务贸易的立法

中国加入WTO以来,相继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律师法》、《外贸法》等40多部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法规和规章,涵盖了金融、分销、会计、法律、物流、旅游、医疗、建筑等几十个领域,基本完成了服务贸易全国对外开放的法规格局。这些法规从政策上拓展了外国服务提供者进入中国内地的领域和地域范围,降低了有关行业的准入门槛。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些法规更多地是体现在规范市场准入方面,而对服务贸易走出去的规定则很少。目前中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现有立法未成体系,相当一部分领域法律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中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

应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可以先从具体的服务贸易的单个领域的立法做起,比如先服务贸易统计的法规、文化等行业走出去的法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