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试谈大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城市化大学内在要求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城市化对大学所提出的内在要求,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大学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是落后的农业国向发达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大学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的支撑,并且能够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城市化发展对大学的内在要求
城市是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大学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城市与大学走到一起,相互促进,合作共荣,既可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更能反映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
城市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如前所述,城市化的核心是人的城市化,但是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的增加,也不仅仅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劳动力适龄人口素质的提高,而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承担着为实现城市化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责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化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不足、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才队伍偏小、整体素质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方面。为保证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论在人才的数量方面,还是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大学都肩负着重大责任。
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合理的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在城市化以农业就业人口为主逐步转向非农业就业人口为主的过程中,其转移速度越快,转移比例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引起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包括人口因素、资金状况、科技水平、产业政策等多种因素,其中以高素质人才为基础的科技发展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
城市化对城市精神文明的需求。城市精神文明是支配市民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很大程度凸现出“城市水平、城市风格、城市效率、城市精神”。弘扬和实践城市精神文明必须进一步提高市民的素质,提升城市的品位与魅力,而大学可以说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源头活水”。随着一批批大学生走向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也被带进千万个工作单位,他们是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是保证城市文化向着先进方向发展的生力军。大学不但在知识技术方面,而且在树立标准、展示理想等方面都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引领文化成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它在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
大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
大学的根本使命就是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高素质劳动力需要大学培养,科技知识需要大学孕育,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大学创造,城市文明需要大学辐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将担当起提供人力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大责任。
(一)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学担负着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大学要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好地为城市化提供大量的和高质量的人才。
第一,要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观。大学要转变传统观念,把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对人才基本素质的内在要求,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第二,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要善于从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探索的意识。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布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社会适应性。
(二)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提供科技创新成果
城市化的发展有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是以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为基础的。大学既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也是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为社会发展解决重大问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要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努力成为科技创新的不竭源泉,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
首先,大学作为开展基础研究的主要机构,应该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着力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其次,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体制机制。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要争取和完成大项目仅靠单兵作战是不行的,科学研究重大问题的解决必须要靠大兵团协同作战,大学要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收集各类科技信息,协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有组织地争取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第三,加强学术梯队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品牌效应,吸引大批优秀专家和学者团结在他们周围,选准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作用和聚集作用,积极探索“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创新团队”的模式,组建一批由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骨干中青年教师组成的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群体。
第四,要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紧密的、深层次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使大学真正成为企业的战略后方和技术支撑。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目标,确定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每一发展阶段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出合作项目,由大学参与合作攻关,使大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大学要更好地为城市化进程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学要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发挥对社会的文化引领作用。
首先,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培育。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办学理念、大学传统等方面,是维系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要创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传承学校传统,培育学校精神;要围绕学校精神开展丰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学生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和传播学校的传统和精神,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学校精神传承者。
其次,重视大学物质文化的创新。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与物质基础,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物质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重视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的建设,美化学校形象,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发挥校报、广播站、电视台、新闻网等校内各种新闻媒介的传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