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欠发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实现形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紧迫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种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过程模式和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治理”模式。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两难”。欠发达地区是我国资源集中度较高的地区,但传统的分散粗放的发展模式加重了对资源、能源、生态和环境的掠夺性利用,这不仅导致了本地区国土资源危机、能源危机、水资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而且严重制约着东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战略的统一协调实施。因此,我们在探索走中国式循环经济之路的过程中,必须深化研究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在我国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既必要又紧迫。
一、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支撑。欠发达地区“五小”企业在我国污染密集型和资源型行业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特点在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实践表明,只有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2.尚未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循环经济主要在企业层次,以示范企业的清洁生产为核心,以污染治理和典型企业内部循环利用资源的方式展开。已经形成的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网络,主要由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废弃物回收利用,有直接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收集、分类回收、再生化处理加工体系组成。这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以分散的垃圾收集者和集散者组成不完善的网络,存在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隐患。没有直接利用价值,需要进行深加工处理并且直接经济效益不高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还没有形成循环利用网络,主要由清洁企业收集清运,以直接集中填埋处理或直接向大自然排放的方式处理。中西部一些城市建立了垃圾再生处理设施,但由于缺乏运转费用而不能运转。
3.经济调控措施与循环经济发展之间缺乏一致性。
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调控措施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
4.尚未形成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度、消费者责任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将无法实现,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5.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企业开始,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区和国家物质流量表,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全社会的物质流动网络极其复杂,这需要政府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以便能够对物质流进行监控和管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政策。
6.对于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明确的优先领域和产品目录。我国推进循环经济主要还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泉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因此,目前欠发达地区涉及循环利用资源的政策和法规主要体现在环保法律和法规之中,在其他更重要的经济调控措施中,还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内容。这也是各项政策缺乏协调的原因之一。
二、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1.“动脉”与“静脉”产业并举的原则。
“动脉”产业涉及生产领域,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要求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不仅包括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而且包括绿色服务业体系。“静脉”产业涉及消费领域,消费领域是循环经济的“助推器”,根据日本等国发展循环经济较为成功的经验发达的“静脉”产业以及国民良好的绿色消费理念和习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环节。
2.模式选取与操作上的差异化原则。
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一个速度、一个模子,以湖南省为例,长、株、潭可率先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应抓紧制订配套的地方政策和法规,在体制、机制上安排调整到位,其他地区应抓紧开展“点”上和“区”上的试点。由于这些欠发达地区生态资源丰富,在消化工业污染、维护生态稳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国家和省政府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和产业扶持制度。
3.政府指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循环经济以解决外部性为目标,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引导,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体制转轨时期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更显重要。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才具有生命力,政府、企业与市场相结合,才能使循环经济健康成长。
二、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循环经济既是现实经济发展模式,又是理论上经济形态。在欠发达地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推动。
1.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的经济模式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带动和提升农业。欠发达地区一般是农业大区,但并不是农业强区,发展涉农产业,既有雄厚基础,又有巨大潜力。因此,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和政策支持措施,从抓食品工业入手,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集团,依靠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同时,要加快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的创立、检测、认证、保护和宣传体系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环保标志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效提高收入。
2.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经济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较多的廉价劳动力,减少使用昂贵的资本,其产品成本就相对较低,从而具有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欠发达地区普通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金、技术较为缺乏,因此,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人力资本附着较多的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行业,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提高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必须符合市场需要和产业发展方向,尽量选择产业链延伸能力强,并有望培育成为后续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来发展。要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吸纳职工就业的巨大潜力,结合沿海地区结构升级调整,积极引进资金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有针对性地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皮革加工、造纸和林木加工业等。
3.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循环经济模式
工业循环经济的实现一般有2种模式:一是清洁生产,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二是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是指在一个园区范围内,各企业进行合作,以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利用,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一个企业的废料当作另一个企业的原料)。清洁生产在单个企业之内将环境保护延伸到该企业有关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要求,不适合在豫东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大范围推广。相比之下,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克服了在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更适合豫东地区的实际。因此,豫东地区要在开展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地方政府应设立相应的机构或组织,加强对当地生态工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重点做好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注重发展共生型企业,从产品—企业—园区这3个层次上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
4.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的循环经济模式
城市地区以清洁生产、节约资源和资源再生利用为重点;开发区以构建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网络为重点;农村地区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产品、有机产品为重点。整个欠发达地区应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出发点,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为重点,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技术工程,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业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同时,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究新技术、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技术集成,逐步提高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回收利用的技术装备水平。要在依靠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实现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的前提下,依托市场,实现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问题,已成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问题。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特色开发对象,通过直接开发、项目引资、租赁开发或合作开发等不同模式,并辅之“差异性战略”的具体实施,打造出区域特色资源产品或优势产业的品牌,并以品牌的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来实现区域经济的群体性“区域内循环”新突破。
摘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着资源与发展的二难抉择,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使这种抉择成为发展的突破口。为此,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建立劳动密集型工业、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等。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欠发达地区;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卫平.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路[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刘莉萍.新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分析与思考[J].新疆社会科学,2006(4):38-42.
[3]王云.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杨天伦.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M].香港.中国经济文化出版社,2004.
[5]邓莉莉.循环经济与工业发展问题综述[J].四川社科界,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