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新经济和外国经济危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在我们来着重讨论关于新经济即所谓的“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方面的情况。用电脑代替人的大脑,在这里也像在工业革命中用蒸汽机代替人的肌肉一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如果说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代替人的双手,因而使生产力提高几十倍、几百倍;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则是以电脑代替人的头脑,这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上是比产业革命还要伟大的革命。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
现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社会财富积累加快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新经济的起点是电脑和网络等高科技劳动资料的革命。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脑业、网络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等。
只要高科技诸如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靠排挤掉旧有的传统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象用机器装备的大工业在对付小生产时一定取得成功一样,高科技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的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就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2]。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到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
突飞猛进的初创时期的这种特殊利润,不断地在各个高科技产业部门重现。随着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高科技本身也用高科技来生产,一旦芯片业和软件业以及网络信息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只有世界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过去10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行业成为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强有力因素。作为美国经济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数之一的劳动生产率,从1973到1995年之间的缓慢的平均1.4%上升到从1995到2000年的2.8%,增长了两倍。信息技术不仅从宏观经济层面,而且从企业层面大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
随着积累和伴随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力也增长了。以美国为首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标志着美国资本的积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劳动生产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高科技资本垄断了国际市场,并排挤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产品,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原料和传统工业产地。例如中国就为美国生产服装、玩具和原材料等各种初级产品,而美国销往中国的却是软件、芯片和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品[4]。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劳动力的不断“过剩”即人才的大量流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趁机吸纳[5]。于是,一种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初级产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主要从事新兴的高科技、资本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这种新经济革命是同传统产业中的各种变革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和半导体生产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能够为工人装备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生产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
新经济通过高科技,使高级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一来,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社会生产资料和大批高级工人(所谓的IT人才)从传统产业部门投入到新兴的产业部门。由于市场情况良好,新兴产业部门的积累特别活跃,利润高于平均利润,追加资本纷纷涌来,这样,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工资自然就会提高。较高的工资把较大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吸引到这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直到这里劳动力达到饱和,工资终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过多,甚至会降到这个水平以下。那时工人流入新兴产业部门的现象不仅停止,甚至还会发生流出现象。这就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市场的局部波动,这就是工人人口按照新兴产业资本变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资部门之间分配的现象。
新经济的巨大的跳跃式地扩张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生产过热,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6],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经济衰退。
“造成此次(纳斯达克)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明显,许多高科技公司受到影响,相继宣布赢利下降,裁员风潮此起彼伏,一度被炒得过热的股市高科技泡沫爆破,引发股市大跳水。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个人电脑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戴尔等著名的电脑生产商纷纷采取收缩战略,与电脑制造商相依为命的芯片业、软件开发业以及众多的网络公司无奈地面对这种‘唇亡齿寒’的局面。股价跳水甚至公司破产都已是司空见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8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赢利预期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了25%。该公司同时表示将于近期内裁员5000人。一天之后,电脑网络设备巨头思科公司,宣布大规模裁员,裁减全日制员工多达5000人,占这类职工总数的11%,同时裁减2500至3000名临时工,占4000名临时工的七成左右。[7]”
“世界最大的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科技宣布将裁员16000人,此次裁员人数相当于朗讯员工人数的13%;以生产移动电话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宣布裁减制造部门员工2500人,并关闭位于伊利诺伊州的移动电话工厂。不久,摩托罗拉又宣布,今年上半年其半导体生产企业将裁减2500至4000名员工;惠普公司宣布实施重组,裁减近2%的员工,共1700人。施乐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裁员4000人,占员工总数的4.5%,年内还有进一步裁员的计划;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宣布裁员1300人。此后,令人沮丧的消息依然不断传出。通过并购成立不久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宣布裁员2500人,占员工总数的3%;个人电脑生产商戴尔电脑宣布将裁员1700名全职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4.2%。”[8]
尽管新经济在2000年初还炙手可热,但是它和以前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下半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整个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标志着美国经济从过去的繁荣期进入衰退期。从新经济的炙手可热到那斯达克指数跌破1500点[9],从昨天还在惊呼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10]到今天劳动力过剩大裁员——这一切变化过程都清楚地表明:新兴产业资本的生命也同样按照复苏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而资本家摆脱困境的惯用手段就是裁员和压低工资。
“瑞典爱立信公司4月20日宣布,由于经营收入的下降,它将不得不实施包括裁减十分之一雇员在内的大幅度紧缩开支的计划,争取从2002年起每年减少200亿瑞典克郎的开支。为实现这一目标,它总共要在世界范围内裁减一万名雇员。”[11]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供求是通过资本的扩张和收缩,因而是按照资本当时的增殖需要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扩张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得过剩,这是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可见,在新经济繁荣时,是新兴产业资本的迅猛扩张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即高科技人才的相对不足,而在新经济衰退情况下,新兴产业资本的收缩又使得可供剥削的IT人才过剩。所以,资本生产过程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使工资和劳动力的供应重新回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以前的正常水平。在名义失业率达6%的情况下,一个美国工人现在要干过去2个甚至更多人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了,工资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自然会导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增长。总的来说,这种每个个别资本家用来摆脱困境的手段,将进一步使消费落后于生产,从而延缓整个经济的复苏。
由于新经济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它使高级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由于新经济已经开始衰退,调整和裁员这个趋势将会继续。目前的裁员已经从电讯网络等IT行业蔓延到生产制造业,如汽车、房地产等经济繁荣时期发展过快的传统产业[12]。
从2001年初美国经济开始陷入衰退以来,美国就不断发生大型企业破产事件。截至2001年9月,美国工商、金融企业经法院批准破产和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案件达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路透社2001年12月4日华盛顿电讯)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破产倒闭的网络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期间,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从2001年4月起,这股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之风越刮越猛。按时间先后次序,其大致情况如下:
4月2日,历史悠久的巨型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申请破产;4月6日,加利福尼亚规模最大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申请破产;4月17日,业务遍及全国的温斯塔尔电讯公司申请破产;6月1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伯市的PSI网络公司及其24个分支机构申请破产;6月11日,LTV钢铁公司申请破产,成为这场危机期间破产的十几家钢铁公司之一;7月9日,位于奥克兰的著名Webvan网络公司破产;8月15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网络公司的先驱、向各网络公司供应技术及相关设备的Egghead公司申请破产;8月20日,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商品零售连锁系统——阿默斯百货公司申请破产;9月28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拥有巨额资产的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申请破产,随后宣布于2002年2月关门停业;9月28日,仅在一年前在美国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附近耗巨资建筑了一座大型休养场的阿拉丁赌博公司申请破产;10月12日,美国著名的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申请破产,关闭了它所有的315家商店;10月15日,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申请破产;10月19日,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分店分布于洛杉矶、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的星球好莱坞饭店公司申请破产;11月13日,阿拉默全国小轿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ANC租赁公司申请破产;11月15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市,历史悠久的伯灵顿纺织公司申请破产;12月2日,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世界著名的安龙能源公司申请破产。今年1月22日,美国零售业巨头凯马特宣告倒闭;1月28日,美国电讯业巨子环球电讯也宣布停止运转,而在此期间,泰科国际公司也宣布一分为四。据权威机构统计,2001年共有257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比2000年的176家增长46%。从2001年3月到今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的大公司在美国历史上十大申请破产公司中已占五家。安龙公司是美国破产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高达634亿美元,而环球电讯和凯马特破产资产分别为255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第四大和第七大破产公司;去年4月和3月申请破产的太平洋煤气电力和费诺瓦集团分别占第五和第十。(2002年2月21日《南方都市报》)迄今为止,美国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已创战后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之最。
现在,美国这场危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随着这场危机恶化阶段的继续,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还将会进一步增加。
2001年9月4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电信业崩溃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失败的网站和因特网零售商在他们破产时只不过是浪费了几千万美元,而根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机构(EuropeanInformationTechnologyObservatory)所说,1997至2001年期间欧洲和美国花在电信设备和服务设施上的资金超过了4万亿美元。据ThomsonFinancial说,在1996至2001年间银行业向(电信)辛迪加提供了8900亿美元的贷款,此外还有4150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升值的5000亿美元。文章继续指出,电信泡沫的破灭影响许多方面。电信业拖欠了总共600亿美元的贷款,造成了上千家投资银行的呆账,也使得设备供应商和相关工业领域削减了超过30万个工作岗位。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和生产商的股票市值已经从2000年3月的顶峰6.3万亿美元减少到2.5万亿美元。而所有的亚洲国家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市值总共也不过减少了8130亿美元。(DanRoberts,“对万亿美元级废物的美好期望”,金融时报,2001年9月4日)早在1999年2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就警告说“由于生产能力过大”,世界“充斥着计算机芯片、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的过剩生产能力。”
这样,美国的产业资本开始收缩,尤其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国企业用于新厂房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开始于2000年后期。2001年头三个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下降。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下降0.2%,第二季度下降14.6%,第三季度下降11.9%。(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11月5日、12月4日《人民日报》)固定资本投资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表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将继续发展[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高科技设备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企业对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由增长20%转为负增长10%。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对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投资甚至下降了14.5%。(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7月2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企业对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的投资剧烈下降,表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资本将进一步收缩。而风险投资也下降2/3,这势必对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起巨大的抑制作用。[14]
因此,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衰退也与过去一样,只是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后阶段,与以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对它的解释仍可纳入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关于最近比较流行“风险投资”,我只想指出一点:风险投资(准确地说是风险投机!)得到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走了。在广大的网络股投资者们亏得血本无归的时候,美国几家顶级的金融投资公司却圈进大把大把的美元。
“事实上根据汤姆生金融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美林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携了20家网络公司上市,然而到了现在,它们手中有15家的股价低于上市价,两家已经关门大吉。在美林提拔的公司中,有8家相比于它们的历史高位足足跌了90%的市值。其中最惨不忍睹的当数网上宠物商店。在短短10个月工夫里,它就从刚上市的6600万资产沦落到现在的公司被迫关闭。一般投资者只是依靠新股上市以后,股票升幅赚钱,但金融公司则不同,他们能从新股上市筹集到的资金中分到一杯羹。风险投资商也一样,作为拉动公司上市的回报,他们只用很低的价钱,就能拥有大量的股票,就算股价以后怎么升跌,也无损他们的利益。”[15]
我们的风险投资家可以不懂高科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财致富。在网络经济狂潮中,“风险”资本把风险转嫁到广大普通投资者身上,自己却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在所谓的网络经济繁荣的时候,投机资本疯狂地拉动网络公司上市,许多公司开业不到三个月,商业计划书墨迹未干就被安排上市。股价一升,投机资本就拼命地把股票变现为数以亿计的美元。1997年以来,众多投资银行推动了几百家网络公司上市,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投资银行还是从股票承销中获得了21亿美元的利润。高盛公司从1997年以来,先后让47家网络公司上市,从中获利3.6亿美元,而现在3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发行价,两家公司倒闭。”[16]
风险资本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高科技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风险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些有价证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风险投机家们大发横财,每次发行股票的一大部分就成为从天而降的利润落入他们的手中[17]。
资本生产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活动,获得最大利润的不是高科技企业本身,不是最善于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商业经验开发潜在需求的资本家,而是风险投资即预计到高科技的可能发展前途的投机家。
下面,我想对“人力资本”,也有人称之为“知识资本”作一些探讨。
一些经济学家们[18]认为芯片工程师把他的劳动力转化为货币,并把货币作为收入来消费,因此,他的劳动力也就是他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并且是他的收入的经常来源,所以芯片工程师得到的比较高的工资好象是他所投入的人力资本的回报(收益)。而实际上芯片工程师把自己的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格,以便维持他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不断地重新出卖他的劳动力。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芯片工程师成了“人力资本”。而实际上,“人力”是芯片工程师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而不是他的资本,“人力”只有到了资本家的手中,才作为可变资本起作用[19]。
与之相关的还有所谓的“知本家”,我们就以时髦的技术入股为例来说明一下: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某“知本家”(高级劳动力——有出色的技术)以技术入股占10%,其年薪50万元(假定技术入股后,资本家没有压低劳动力价格即降低工资),同时雇佣100名一般劳动力,平均年薪2万元。再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为250万元(这里不考虑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即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问题),即利润总额为250万元。所以,该“知本家”拿到的分红为25万元,而资本家则得到225万,利润率为22.5%。但是要知道该“知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50万元,他只是拿回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的资本家则不动声色的无偿地拿走大部分剩余价值,而且他的22.5%利润率不会低于一般利润率,否则,这样的事情资本家们可不干。在资本生产方式下,从“知本家”到普通产业工人,都是资本雇用的劳动者。资本需要他们,他们才能得到劳动的机会;资本不需要他们,他们就会流落街头。最近两年,就连“知本家”也成批地被资本家解雇。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你不在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即使掌握了科学技术,也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仅以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1981年开发磁盘操作系统,利润5000多万美元;1995年“windows95”投产,当年利润60亿美元,1997年利润110亿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润230亿美元。利润的飙升,自然体现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这个巨大力量是谁发挥的呢?请看公司雇员人数的变化:1981年128人,1995年1.5万人,1999年3.1万人。利润与雇员人数同步增长说明,超额利润仍然来自剥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编程人员历时三年设计出来的,上市之前又经过上千人耗时一年的修改。他们有时一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不能说那些编程人员没有掌握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怎么就不能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富翁呢?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资本的力量,正是因为追求利润的本性,所以资本才会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流到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只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传统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所以,所谓的新旧产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没有跨出资本生产的范围。西方各种经济流派解释不了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肯承认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资本论的真理性。[20]
判断某种经济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揭示了经济运动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显然,西方经济学掩盖了私有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实质,它完全是“智力”工业的假冒伪劣,它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中,妄想成为深刻的思想;它造就了以“经济学”自傲,但对经济学“毫无所知”的各色人物。所以,我们判断经济学家的历史功绩,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在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即剩余价值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情况。
网络电子商务是新兴的货币流通方式和新的商品流通手段。在网上浏览电子广告,逛电子商店,用电子货币(符号)进行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网络电子货币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如节约大量的广告费和售后服务的费用。电子商务打破所有的时空和个人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世界市场,比如远程购物、电子货币支付、连网市场和网上交易等等。它可以把商品轻而易举地推向全球市场。
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部年销售额106亿美元,它把零部件目录搬上了网,客户可实时查询价格和供货情况,飞机发动机的大宗供货商可直接在网上安排发货时间和处理订单。通用电气塑料物品部是一个年销售额69亿美元的分销部门,它的网站能让客户网上订货。通用电气医疗设备系统部为其设备提供网上软件应用服务,公司的销售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用户方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设置磁性图像仪。
实施电子商务的第一年,通用电气网上销售额就达到近10亿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70亿美元。通用电气实施电子商务后,所节省的交易成本相当可观,共节约了16亿美元。把订货服务搬上网后,客户不需要打电话到公司。客户上网查询成本仅为20美分,而每处理一个客户咨询电话的成本却高达5美元。通用电气家用电器部每年处理2000多万个电话,仅此一项就可节约交易费用9600万美元。
电子商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它能为资本生产缩短了流通时间、腾出生产时间。这种流通时间表现为追加的资本支出,资本的一部分必须用来购买这种仅仅在流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资本的这种支出,既不创造产品,也不创造价值。它相应地缩小了资本生产地执行职能的范围,因为这种费用是对资本的利润的扣除。
因此,电子商务使得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只需更少的一部分被束缚在这种非生产职能上[21],这样,资本在价值增殖上所受的限制减少了。和其他公司相比,通用电气采用电子商务减少了交易费用、保管费用和流通费用,总之,节省的这部分费用就成了通用电气自己的额外利润[22]。[1]电脑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据美国科学院的典型调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企业的应用,可使工程设计费用减少15~30%,人工费用减少5~20%,生产率提高40~70%,设备利用率提高200~500%,生产周期缩短30~60%。在日本,一家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工厂,白天只用12个工人,夜间仅有1个工人值班,而同样产量的传统工厂则需要215个工人。(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网络经济”的泡沫就在于此!因为它不能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也就不能加速积累和迅猛扩张,资本要是不能赢利,就什么也不是。
[3]《南风窗》杂志2001年第10期。
[4]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前的世界各国基本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其中,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缺乏技术与资本,因此,资源以及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国际生产与贸易分工基本结构就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本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主要产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业、服装业、初级加工业,还有初级制造业。相反,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并且资本规模大,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远远不如规模小、数量众多的初级产业资本来得激烈。国际贸易的“剪刀差”无非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它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除了本国工人所创造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从那些有机构成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过来的。这是资本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林毅夫也已经指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是必须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金本拥有量(这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可惜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精英不知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其实是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林毅夫著)。
[5]2000年11月28日,古巴的《格拉玛报》发表《人才市场:外流还是抢夺》一文指出,“根据联合国的数字,1960年到1987年共有82.5万专业人员移居北美洲,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23%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出生地不是美国,在计算机行业,这个比例是40%。法国报界指出,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美国。很显然,科技创新能力高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估计有40%至50%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求职”。
[6]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前几年经济红火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格林斯潘上周在国会作证时说,在去年需求已经减弱的情况下,美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竟增加了近50%。另据美林公司统计,过去4年美国公司用于铺设光缆的投资就达90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这些光缆的利用率仅为2.6%。自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高技术设备的库存上升了4%,而销售额则下降了12%,导致“库存销售比”上升到1.54,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7月23日新华网)。
[7]《钱江晚报》2001年3月14日第31版。
[8]《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9]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一共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2001年9月28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损失的金融资产为7万亿美元。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0]“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必使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而使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缺乏。这一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尽管其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但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十年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德国、英国到2002年,短缺的科技人才将达18.8万人和8.2万人。”(《钱江晚报》2000年6月12日第11版)。
[11]《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12]“美国汽车市场在2000年年底急剧降温,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因产品严重积压,纷纷宣布减产计划。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裁员
汽车行业戴姆勒—克莱斯勒裁员26000人
通用汽车裁员15000人
石油工业埃克森—美孚裁员16000人
电器行业惠而浦裁员6000人
金融业摩根—大通裁员5000人”
(《钱江晚报》2001年7月月23日第29版)。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3]企业增加投资需要有大量盈利为基础。如果说这次美国的衰退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温和的,则企业年度利润下降的幅度是30年代大萧条后所未见。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利润年增长率一般都达两位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公司税后利润下降了15.9%,与2000年的增长9.7%构成了鲜明对照,也是1982年以来公司税后利润首次出现全年下降。《财富》杂志在公布美国500家大公司最新排名时说,500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仅为2060亿美元,比2000年猛跌了53%,而标准—普尔指数500家公司的利润减幅为50%。2001年全年,除了第一季度美国的企业固定投资略有增长外,其他3个季度均告下跌。2001年第四季度虽然是美国经济全年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但也是美国公司盈利和投资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其中企业投资大跌了11.4%,公司的税后利润则下跌了504亿美元,大大高于第三季度347亿美元的跌幅,比2000年同期猛跌了24.5%。今年以来利润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在此情况下,资本家们忙于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哪里还有钱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呢。为了应对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带来的困境,美国公司(资本)只能收缩规模、关闭工厂,继续裁员。据美国商业委员会最近的调查,56%受访的大公司表示要停止招收新职工或再裁减职工;53%表示计划削减资本支出。对于在职职工,公司大都停发奖金,冻结工资,或停止每年的加薪。自2001年3月衰退开始,美国已有17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摘自新华社2002年4月3日电)。
[14]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5]《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6]《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7]在鼎盛时期,eBey的市值高达160亿美元,而其风险投资者BenchmarkCapital从投资中赚到了40亿美元(《财富》2003年2月第五十期)。
[18]这些人热衷于论证各种经济政策,热衷于流行的却最庸俗的新名词,却没有什么认真的科学的研究,为出书为成名随意使用时髦的新概念,把注意力全放在对现象描述和政策论证上,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阐明现象的内在本质,满足于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19]“在教育上的这种时间和资金投资创造了被经济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的东西,该名词是系在教育或者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具有价值的知识的存量。这样,这些职业的高薪金的部分原因可以被看作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第1033-1034页)这种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为它的主人“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回报的论调,最清楚地体现了资本生产方式的神秘化。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山;西方经济学家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20]摘自《求是》杂志2001年第6期。
[21]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中,库存比例满足生产需求的时间段一般都在3个月或者半年以上,而新经济提供的信息高速传递和货源的广泛选择余地,使众多企业采取了新型的“及时库存”模式,即原材料、零部件等在生产需要的最短时间段内抵达,库存时间由以前的数月降低到了现在的数周甚至数天,从而提高了资本周转速度,降低了库存开支。(摘自2002年2月11日《经济日报》)。
[22]参看《资本论》第2卷的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