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范文

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而诞生并不断被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然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照本宣科,将对在校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影响。课题组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价值偏差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提出了矫正偏差的方法以及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案设想。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价值偏差;矫正;课程思政

一、问题的提出

西方经济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宣扬其合理性合法性而诞生并不断被完善的经济理论体系,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和观念在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1]。伴随着“西学东进”的历史发展浪潮,近代以后被引进中国的西方经济学现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今天,我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有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认识,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在批判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借鉴,让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然而,一部分人以西方经济学是自成体系的理论为借口,主张在教学中要“原汁原味”地讲授。由于低学年学生价值观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一旦教育引导不当,就会出现价值偏差问题。为此,本文首先就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容易误导学生出现价值偏差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矫正这些价值偏差的方法,最后提出开展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一些方案设想。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价值偏差及其矫正

(一)必须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科学属性,表现在西方经济学在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时积累了若干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和理论成果,这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经济学又具有特定的阶级属性,集中表现在其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和服务的经济学[1]。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西方经济学以资源的稀缺性为起点讨论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问题,是把生产中人与物的关系——而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完全撇开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经济学作为一门“超阶级”“超历史”的科学。西方经济学将研究对象界定为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否认资源配置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只讨论超越具体生产方式的抽象的一般的资源配置方式,论证和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这就是在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显示出了强烈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倾向性[1]。鉴于西方经济学特殊的学科性质,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伊始首先向学生明确,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学科属性。

(二)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西方经济学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基于方法论个人主义,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机制、国民财富等都是个人追求私利的产物,个人利益的加总就构成了社会的共同利益[1]。方法论个人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经济人”假设等基本假设之上。在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人”个体对其自身利益的追逐通过交换最终会导致社会利益的实现[1]。教师在教学中就“经济人”假设进行讲解时,必须明确其产生的背景和应用的前提条件。“看不见的手”理论试图说明,经济自由是追求私利的“经济人”可以实现其自利目标的必要条件,同时,其追求私利的活动是与增进全社会利益的社会目标相一致的,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了统一。如果不对该假设进行评析的话,就会让学生觉得市场经济社会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天经地义、合乎情理,让他们错误地认为“人都是利己的、生产者都是唯利是图的”。教师要通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客观剖析,让学生理解“人性假设和人性判断”之间的区别,让他们知晓,不能将西方经济学前提假设中的“利己自私”作为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信条,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利他奉公”行为。

(三)资源配置的效率性与社会公平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更是强调,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最佳途径。然而,在通过市场机制追求资源配置的效率时,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未必同时实现公平分配状态。必须明确,如果说效率是一个经济学范畴的话,公平则可以认为是一个政治范畴。即使全体社会在资源配置上实现了帕累托效率,但市场调节却依然造成了规范经济学视角下的“不公平”问题,社会成员中存在着“富裕中的贫困”。虽然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自由主义理论在效率和公平关系的问题上强调“效率优先论”,但西方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有效率的配置并不一定是公平的,社会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制度等手段把收入和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公平目标[1]。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建设高水平的社会福利制度、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的同时,也使某些社会成员丧失了勤奋工作的动力,滋生出养“懒汉”等社会怪相。因此,效率和公平问题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制度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研究和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失业和就业保障之间的关系失业是宏观经济学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在失业问题上,古典乃至新古典经济学家否认该问题的存在,其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失业理论认为,即使社会存在失业现象,那也只是摩擦性和自愿性失业,是生产过程中局部的、暂时的失调[1]。但事实证明,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存在着根本性的谬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萧条,失业问题就会显现。凯恩斯就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失业的必然性,失业不单单是“摩擦性”和“自愿性”的,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现象,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社会总需求萎缩是非自愿失业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1]。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对失业问题进行分析时都习惯使用自然失业率这个“比较含混而又带有一定意识形态色彩的名词”。他们“把社会造成的事实看作自然而形成的后果,其目的不外乎是说:这一后果是自然规律所导致的,从而,这一后果的正确性不容置疑。当这一结果存在时,即使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那也与社会制度无关。因为前者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形成的事实,而后者也源于自然的原因”。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威克斯也指出:“把这种失业率称为‘自然的’并把它和充分就业联系在一起是宣传,是理论为意识形态服务。”[2]为避免由于失业给社会成员造成伤害,进而威胁到社会的安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其成果值得我国借鉴。但要让学生懂得,诸如就业保障制度机制下的“懒汉”行为并非“经济人”在“利己”假设条件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看待自己的劳动,让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设想与方案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近年来,上海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的顶层德育内容体系出发,提出了全方位、立体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3]。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传播弘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关键环节在于聚焦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其核心支撑是促进教书与育人相统一[4]。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融入所有课程,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课程思政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让马克思主义在专业学科中“发声”、教材中“现形”、论坛上“亮剑”[5]。课程思政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专业课程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6]。关于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在正确的价值引领下进行知识传授的课程目标,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注重强调正确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教师要自觉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教师要坚持“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担好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促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6]。

(二)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教学活动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要抓好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环节。在现阶段,要结合以下方法开展教学实践活动。1.教材选定教材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集合,西方经济学教材更是集政治性、思想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直接关系到每位教材使用者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2004年4月中央正式启动的“马工程”重要建设目标之一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编写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专业学科体系的教材体系。“马工程”教材《西方经济学》于2011年编写完成,它打破了传统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框架,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出发,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评述分析,这有助于教材的使用者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做出正确的辨析。我院在学院平台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强调要在教学中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在教学中统一选用了“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作为学习教材。2.课堂教学讲授环节由于西方经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价值导向的问题,同时,针对学习对象都是低年级学生的情况,为了把传授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引领塑造进行有机的结合,课堂讲授环节应采取“讲述+评析”的授课模式。在“讲述”之后,着重进行以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宗旨的“评析”教学环节,目的是在点明西方经济学理论方法合理性的同时,重点指出其庸俗的本质,避免对学生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3.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活动不同于学术研究。教学活动是将前人逻辑化、体系化了的观点、方法和思想进行传授。所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但不能回避价值观问题,更要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批判当作目的之一[7]。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度发掘和探讨,在“讲述+评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讨论式教学等模式,以吸引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自己成为以“学会”为目的、寻找已知世界现成答案者的“考生”转变成为“会学”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生”[8]。此外,为实现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应在教学中构建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学科间合作机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要和思政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做好衔接工作,要在价值观教育引导问题上保持步调一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专业课和思政理论课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共同主题的专业讲座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4.考核评价和专业课考核评价不同,对价值观的考核还无法仅仅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进行评价。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效应,不能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做出简单的结论性评价[9]。可以尝试通过课后作业的小论文、课程报告、讲演、辩论会等形式给予一定的评价,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属性和阶级属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导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和价值塑造能力,真正实现西方经济学专业课程“教书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下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六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4]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6]曹文泽.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N].学习时报,2016-12-26.

[7]孙辛勤,施建军,张台秋.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5-86.

[8]邵龙宝.学习共同体与创新人格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1):91.

[9]邵龙宝.西方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与中国道德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改实验为例[J].兰州学刊,2012(2):146.

作者:王万光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