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方学本土化教导剖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经济学教育热衷“国际化”制约着教学本土化发展。所谓“国际化”,目前在国内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使用国外的教材,甚至使用国外未翻译成中文的原版教材,有的高校还要求用英文或者双语进行授课,以为这就是国际化。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所谓的“国际化”是一种狭义的“国际化”。许多高校并没有考虑到本校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对这种授课方式的适应性。因为西方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既重要又难学的课程,即便是用中文授课,学生也要花很多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去大量做练习。现在用英文或者双语教学,学生们还要花较多的时间在英文学习上,甚至不知道到底是经济学知识重要还是英文重要,结果很有可能是经济学知识学得不牢固,英文水平也不见得会提高。实际上,已经有学者提出,真正的国际化一方面应该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化,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国内经济问题的理论化,并为世界所认可。盲目热衷于所谓的“国际化”使得教学工作者们无暇顾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是否能够解释和解决国内的一些经济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的又一瓶颈。
西方经济学传统研究方法的不适应性给教学本土化带来困难。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通常采用建构模型等计量分析方法,并且这些模型都有假设前提。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这些假设前提和模型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例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关利率和汇率决定的相关模型表明了这两个变量在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是自由变动的,而利率和汇率在中国都是有管理的浮动的,是半市场化的,难怪这样的模型既不符合中国实际,更不用谈去解决现实问题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授课教师一方面要介绍教材上固有的理论,一方面又要突破固有的理论,将其与国内实际有效结合,甚至采用全新的方法进行讲授,实在是相当困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原创性成果少之又少,无论是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是硬搬过来的,这些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中国。
许多高校和教师自身并不重视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要求教学工作者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既能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又能够解释和解决国内各种经济问题。而目前许多高校和教师并不重视如何使经济学理论更好地为国内和地方经济服务。例如,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时,对于国外教材的框架体系生搬硬套,内容大同小异,几乎没有任何地改变;对于固有的经济学模型在课堂上平铺直叙,全然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和认同;对于国外那些经典案例,每一届都在重复使用,给学生的感觉仿佛就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只能够去解释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申报和研究西方经济学的教改项目时,也很少将目光集中到教学本土化当中来,而是比较热衷于教学国际化、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面的选题。
促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的措施
尽管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面临着种种困难,特别是进行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构建中国本土化的经济体系尤为困难。但是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1.教学中注重中西方思维的融合,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经济学理论。正如前面所叙述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在西方社会成熟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规律性和经验性的总结。把它放到中国的课堂上,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在介绍这门课程的时候就要将中西方思维的差异讲清楚,要告诉学生习惯用西方社会的观念去看待一些经济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融合的过程;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对其中很多理论或结论提出疑问,这时授课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辨证看待这一问题:“该理论的合理性在哪里?——该理论哪里不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实际应该是怎样的?——怎样修正理论才能更接近中国实际?”。尽管这个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他(她)们在不断地思考中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且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这也是一种进步。
2.教学中注重经济学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融合。经济学教学本土化和国际化并不是完全矛盾的两种教学方式,它们之间是有较强的互通性和互补性的。真正的国际化应该是一方面将经济学理论中国化,即将经济学理论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是将中国国内经济的理论化,即提出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新经济学理论,这是一种创新,也是有的学者提出的“中国经济学”。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更好地和世界接轨,这是大势所趋。而经济学教学本土化也正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本土化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这个目标而提出的教学手段。因此,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是按照教学本土化的要求对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进行整合,编写新的教材。新的教材不但要求内容体系新,而且要求案例本土化;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内重要时事,有可能的话多把时间给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在讲授“收入分配”这一部分时,我通常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因为“收入分配”是报告中重点阐述,也是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并且可以将中国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措施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得出哪些措施是相类似的,哪些措施是中国所特有的。只有按照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国际化和本土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3.教学中将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本土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西方经济学通常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引导出相关理论的,而这些模型一旦套进中国的数据,得出的结论往往不符合中国实际。因此,我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上的计量经济模型固然是要让学生知晓,毕竟这是分析经济学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西方经济学必须要设置实践课时。也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教师布置的调研任务,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一手数据,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利用实践课时在课堂上汇报调研成果,最后进行讨论修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可以将本土化研究方法得到的结论和教材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4.授课教师要重视西方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前面所提到的一些促进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改革的措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首先要重视并积极地进行经济学本土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通过申报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研究等教改课题,将其他同样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纳入进来,交流授课心得,探讨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并实现资源的共享。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由职称较高的教师牵头共同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材,将探讨的成果融入到教材当中去;另一方面,学院应该鼓励授课教师积极参加高质量的相关学术研讨会,学习外校教师在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西方经济学教学本土化是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重要课题。作为授课教师,我们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探索,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本土化意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万欢陈有禄单位:广西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