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西方经济重点教程的组建范文

西方经济重点教程的组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西方经济重点教程的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西方经济重点教程的组建

案例性

案例最早起源于军事学,然后被管理学借用,也被经济学借用;模型起源于天文学,然后成为(变量)数学的一套非常有用的工具,也被经济学借用;故事起源于神学对生活现实的艺术抽象,也被经济学借用。其实,案例、模型、故事是等价的,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阐述经济学的的“望远镜”或“显微镜”而已。因此,在经典名言之后,每一次课程都至少展开了一段经济学的故事。故事的目的是铲起一段“疑情”。“疑情”之解一定是从经济学的维度。故事的提问是精心的,但故事本身也许绝非虚构。当然,对故事的提问作了提示。

在宏观经济学部分,轻流派、重机制是讲授的宗旨。正如《三字经》言“经即明,方读子”。“经”即基本原理“,子”即流派。有关不同流派的内容应该在“经济学说史”课中去学,而且在具备了比较完整的经济学知识以后再比较不同流派才可能有所收获。经济学说不断发展,造就了多种流派,几乎每一家学说都源远流长。若在力图把握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再区别诸多不同流派可能更好,若以当年作学生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会扰乱了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宏观理解,无法形成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去理解与解释世界经济中的风云变幻。当然,经济学的流派也是非常有趣的。

实用性

教师可能会发现,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理论,其假设条件都应首先被列出,并加以讨论。假设是一种抽象方式,又是从现实到理论、从社会人的实际行为上升到理性行为模式的前提条件,离开对假设条件的描述和理解,既无法深刻理解理论本身,又无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假设条件是一切理论的必然组成部分,忽视假设条件教不好经济学,也难以学好经济学。

课程应尽力使用生活中“亲身感应”的经济学故事,力求显示经济学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完全可以用来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本课程也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加以讨论。总之,本文教学理念是:把抽象的经济理论模型还原为生动、具体的经济现实。

启发式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必须理解经济学是如何对经济现象进行思维和研究的。经济学研究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经济系统时,首先要把这个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然后将这些子系统组织成一个分析框架。组织分析框架可以有很多种方法,而不同分析框架对经济现象分析的结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同经济学家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法是不一样的,至今为止对其爆发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认识,凯恩斯和弗里德曼的分歧就较大。有从生产角度分析,有从消费角度分析,有从金融角度分析,有从分工和交易费用的两难冲突分析等等,很难判断那一种分析绝对正确。

(一)经济分析框架的解释力

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分析框架,同一时代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分析框架,选择不同的分析框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力是不一样的。当代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杨小凯(1948~2004)先生认为,一般都是将经济分析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们做决策前的经济环境。经济学家通常用数学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比如用效用函数描述人的嗜好和欲望,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条件,用预算约束描述制度环境,或用对策论(或称博弈论)中的游戏规则描述经济制度。第二层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个体的自利行为。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称为决策的比较静态分析,即对环境变化时最优决策所做出反应的分析,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人的自利行为。第三个层次是用均衡概念分析不同个体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这个层次的分析结果一般被称为均衡的比较静态分析。第四个层次是当环境变化时,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结局会如何变化,这种分析用自然及制度环境解释不同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如果第二、三层次的分析中考虑时间因素,则分别会有动态决策和动态均衡的比较动态分析。

第一、二、三层次的分析都被称为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经济学家不问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应该的这类价值判断问题,而只问在什么条件下,什么事会发生这类实证性问题。在这个分析过程中,经济学家一般用所谓思想试验的方法。他们对人的欲求等看不见的因素做一些假设,然后用严格的数学逻辑将这些假设与看得见的人的行为(如购买量)或现象(如价格)联系起来,证明某种关于看不见的人的行为的假设为真时,则某种相应的看得见的现象就会发生。这种思想试验的方法就是制造“假说”或理论的过程:假说(理论)一般要用能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来证明其真伪,而有些假说(理论)是既无法证明其真也无法证明其伪的,有些假说则可能被证伪或证实。

用经验数据证明假说(理论)真伪的工作就叫做经验研究,一般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畴。一个假说(理论)包括3个组成部分,即假设-逻辑推导过程-结论。从假设到结论的逻辑过程被称为分析框架。对被经验研究证伪的理论而言,只要其中假设与结论之间的数学逻辑严格而无懈可击,则这条逻辑链条就不会被推翻。因此,当一个假说(理论)被证伪时,就可以将逻辑不真的假设排除,集中考虑假设和分析框架的问题。所以说,数学的严格逻辑过程对思想试验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广泛应用虽不能保证分析框架一定正确,但却使理论更容易被证实或证伪,从而大大加速真知的积累过程,这也正是人们预言经济学中数学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很快就将超过物理学的重要原因。经济分析的第四个层次是与价值判断有关的所谓福利分析(或规范分析)。在这个层次上,经济学家会提出什么是对全社会最好的经济状况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通过对第三个层次所分析的自利行为交互作用产生的后果进行福利分析,他们分析这种后果是否对全社会有利。

当今,传统经济学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挑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正处于剧变之中,但迄今为止,对这四层次分析方法还不存在严重挑战。一些研究信息经济学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个层次的分析中应将不确定性和信息问题放到经济环境的描述中去。有些研究对策论的经济学家认为,第一层次所描述的制度环境(游戏规则)不应该只有完全竞争、私有财产,应该考虑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制度环境。甚至有些研究对策论的经济学家认为制度应该作为内生变量,不但在第一个层次中出现,而且还会作为自利行为交互作用的后果(均衡)在第三个层次中出现。这就是所谓对游戏规则(制度)自发演进的研究。

可能有些读者对数学比较厌恶,但经济学的四层次分析法是用数学组织起来的。数学所以能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严格的数学语言能显著提高对经济问题争论的效率,争论的双方都能找到分歧之所在,而在数学广泛应用之前,争论的双方往往对一些概念的定义不严格,同一个概念可做不同解释,使得争论双方搞不清楚分歧的实质。第二个原因同主流经济学形成的过程有关。由于经济学中大量应用数学,使得一代一代的教师可以出答案唯一的试题,学生可以完全重复教师的推理,因而利于主流学派的形成。正是由于不同的领域和不同代际的经济学家共享一个主流经济学分析框架,不仅促进了不同专业领域经济学家之间的分工,而且使不同代际的经济学家也可以分工,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

(二)注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在方法论上,有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的区别。前者是演绎推理,后者是归纳推理。规范分析法通常使用的是推演,更多地凭借思辨逻辑、概念演绎来做判断和结论,在此基础上告诉人们“应该怎样”。

根据规范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常常被叫做指导性理论,他的理想成分比较多,难以进行充分的事实验证。与规范分析方法不同,实证分析方法则更多地凭借事实材料和数据来做判断和结论,注重概括,重于经验描述,从大量数据和案例中归纳出“是怎样”的看法。根据实证分析方法建立起来的经济学理论,常常被叫做经验性理论,这种理论的实感较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规范分析方法用得较多,经济学不需要考虑消费者偏好和投资者意愿,常常告诉政府“应该做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家庭消费什么、怎样消费时刻在发生变化,随机因素和不确定性随时在影响经济变量的变化方向,仅仅根据逻辑推演所得的结论来告诉政府“应该做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不住的。规范分析方法要在与实证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加以运用。

如果重视数量关系和实证分析,就要注意调查,包括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典型案例调查和访问(实地访问和网上访问)调查。经济学家的统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统计,是指对统计数字进行系统收集、阅读和分析。在经济学研究中,统计数字是很重要的:没有它,无法揭示复杂经济过程的数量关系。如言经济“过热”,就得先看产出增长率、物价上涨率、市场供求差率和投资增长率等经济指标的数字,然后才能根据公认的标准来解释判断。所以,讲授西方经济学时应注重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作者:杨勇单位:重庆三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