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物流经济空间组织体制研究范文

物流经济空间组织体制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物流经济空间组织体制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物流经济空间组织体制研究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980年代以来,全球物流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各国产业发展的重点,我国各部门纷纷制定政策以加速发展物流经济,各城市已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支柱产业,建设重点工程以拉动物流经济发展。而在学术界,关于物流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输和物资流通及商业领域,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较少,韩增林、王成金(2001)分析了港口物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同年在中国台湾海峡两岸地理学研讨会上提出物流地理学[1];陈王景、杨开忠(2001年)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物流业发展对策[2];韩增林、王成金(2002)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布局的特点[3];韩增林等(2001—2002年)立项研究辽宁省物流产业的发展潜力与布局途径。物流经济作为新兴经济形式对区域经济有重要的拉动作用,而区域要求对物流经济进行合理组织以激活区域活力。地理学者陆大道一直关注我国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提出点轴系统理论进行要素的空间配置[4];陆玉麒在长期空间结构研究中提出了双核结构理论[5];陈才论述了经济地域的产业空间结构,并分析了经济地域运动现象[6];董锁成分析了经济要素的地域运动规律[6]。物流经济要素是基础性的经济要素,任何社会空间结构必须以物流经济要素作为基础,其空间配置成为空间结构形成的前提。本文试图以物流经济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就空间结构基础性构成要素的空间组织进行探讨。

2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

2.1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及自然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结果,其作用和影响以各种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客体形式出现,并投影于地域而产生空间形态,而各种客体的空间位置关系、集聚程度及相互作用的方向和强度等则形成空间结构[4]。空间结构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原始均质和未开发地域内经济要素活性强,其存在和运行必然与其他要素发生联系和作用;并且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要素在某地域上集中,产生集聚和关联等效益,形成各种社会经济及自然客体;客体间相互作用的深化促使更多点或地域出现集聚现象,同时产生连接多个点或地域的线状基础设施,点、区域和线状基础设施形成区域最基本的空间结构;点逐渐发展为城市,线状基础设施发展为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要素及各种客体的集聚地带,集聚规模的扩大和均质化促使其演化成社会经济带,城市与各种社会经济带综合作用,空间结构日益复杂化。

2.2空间组织

合理的人为调控和组织可以有效促进空间结构的演化,即对空间结构可以实施合理的组织行为。空间组织是根据空间作用法则,依据社会经济和自然等要素的属性及各种要素间的作用方式,对地域上各种要素的布局尤其经济要素进行空间配置,从而优化空间结构,因此空间结构也是人类实施空间组织行为的结果[4,7,8]。

2.3理论依据

空间结构和空间组织的研究一直为地理学者所关注,赫格尔斯特兰等理论地理学家在1960—1970年代证明了类似物体空间的相互作用,社会经济客体存在空间扩散和集聚作用;法国经济学家F•佩罗克斯在1950年代提出增长极理论,认为区域开发往往从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所占据的点上开始,使增长极理论成为不平衡发展理论的依据;拉苏恩(1971)、达温特(1969)和尼科尔斯(1969)等从地理学角度对增长极重新加以概念化,着重强调产业空间集聚特征;H•H•科洛索夫斯基提出地域生产综合体,认为根据地域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单元可取得稳定经济效果以形成生产单元间的经济结合[4];陆大道(1984)提出点—轴系统,认为通过点轴系统安排社会经济要素可以取得较好的空间效益[9];陆玉麒(1996)提出双核结构,以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在功能和区位的互补[5]。

3要素特性与运动规则

3.1物流经济要素

物流是物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进行转移的物理性过程,包括运输、配送、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和包装以及信息管理等环节,这些环节涉及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销售领域。众环节是物流经济活动的微观单元,由更为具体的物流经济要素所构成。物流经济要素是一个由各种尺度的要素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系,微观上包括运输车辆、搬运装卸工具和简单的加工包装工具以及现代化的信息管理设备,还包括专业人力资源,其中运输工具是最为关键的物流经济要素;宏观上主要指物流活动的运作主体———物流企业[10]。空间经济学认为空间结构是社会要素、经济要素和自然要素等众要素之间所形成相互作用形式和空间位置关系。其中经济要素在众要素中最为重要,而物流经济要素是经济要素中最为基础性的要素之一,对于其他类型的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和亲合性,并且在相互之间发生积极的联系和作用,使要素属性发生质变,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从而改变或重塑、优化区域空间结构[7]。

3.2要素特性

3.2.1流动性。流动性指部分要素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活性,由于其基础地位和作用,能激活其他经济要素以及社会与自然要素,所以物流经济要素较其他类型经济要素容易在地域上发生位移,在地域间进行运动[7]。流动性是物流经济要素的根本特性,也是其他特性的基础。

3.2.2亲合性。指物流经济要素容易与其他经济要素、社会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发生相互作用与影响,并且进行交流和结合,产生复合效应。物流经济要素的亲合性不仅是指同质要素之间的结合与密切联系,而且是指物流经济要素与异质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结合[7]。

3.2.3吸附性。物流经济要素作为基础要素,不是单一的要素系统,其在地域上的流动容易吸引其他类型的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及自然要素向以物流经济要素为中心的方向集聚,并同其发生作用和结合,在物流经济要素为主的基础上形成复合型的社会—经济—自然要素集聚体[7]。

3.3要素运动规则

3.3.1无序性。物流经济要素地域行为最初表现为无目的的流动,即抵御行为表现为无序性,缺少一定规则,在区域内部呈现散状分布,但这种散状分布并不代表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流动表现为均质性。

3.3.2方向性。虽然物流经济要素的流动表现为无序性,但这种无序不代表均质性。相反物流经济要素在无序运动的同时往往集中在某个方向上进行无序运动,既物流经济要素在进行散状流动的同时进行某个方向上的集中运动。

3.4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

由于物流经济要素的流动性比较强,而且有较强的吸附性和亲合性,较其他类型的社会经济要素易于在地域上集聚,其集聚方式表现为两种:一种为点状集聚,即物流经济要素主要向某个点上集聚,集聚的结果是形成物流中心城市;另一种为带状集聚,即物流经济要素在较大的地域范围内,从周围地区向线型地带集聚,其集聚结果形成物流经济带。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是其他类型的社会经济要素集聚的前提,只有首先产生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才会在其各种特性作用下,与其他社会经济要素进行结合,并激活自然要素,在物流经济要素的引导下进行点状和带状集聚,以形成区域发展的发展点和发展轴[4,6,8-10](图2)。

3.5物流经济要素的扩散

依据极化理论,物流经济要素在聚集的同时伴随着要素的扩散,初期物流经济要素达到集聚门槛后,由于具有较强流动性和亲合性,导致集聚同时伴随着小规模的扩散;在物流经济要素集聚达到区位承载限度后,扩散现象在流动性和亲合性的作用下会逐渐扩大,但此时集聚尚未达到不经济性;物流经济要素的进一步集聚使其规模达到区位最大承载力,造成其向周围区域流动,产生大规模扩散现象,从而体现物流中心城市与物流经济带的辐射作用[4,6,8-10]。依据集聚形式,物流经济要素在扩散时呈现辐射状、片带状和网络式等形式。物流经济要素的基本扩散方式是以点为核心向外呈辐射状扩散;片带状扩散指物流经济要素在带状集聚的基础上所呈现的扩散方式,是若干点状扩散相联成线的结果;辐射状和片带状扩散的衔接形成网络状扩散,这是现实经济地域运动中较常见的扩散形式(图3)。

4空间组织模式

4.1点—轴—网—面物流经济空间的形成会直接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合理组织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行为,有利于改善区域空间结构,因此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与组织就成为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物流经济发展时间短,水平低,且物流经济的布局和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依据物流经济要素的种类、特性、地域运动规则以及空间不平衡理论,认为目前我国物流经济要素处于以集聚为主的阶段,物流经济空间组织应采取点—轴—网—面模式,即发展极—发展轴—网络—域面,地域上表现为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经济带—物流网络—物流圈。

4.2点: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经济要素的主要集聚方式是点状集聚,扩散方式主要呈现辐射状。物流活动包括配送、包装、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和部分运输及相关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使城市成为物流活动的集聚地域。微观上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应集中在少数城市地域内,以发挥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宏观上物流经济发展重点应放在少数大城市,通过物流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以形成增长极,对腹地物流经济活动产生辐射和归纳与吸收作用。

4.3轴:物流经济带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形式之一是带状集聚,相应地片带状辐射也成为主要扩散方式。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表现为众多的方向中主要沿某一方向进行以形成一定的线状地带,并且物流经济要素与周围的其他社会经济及自然要素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一定属性的轴,此轴对周围地区的物流经济活动有辐射和集聚作用。物流经济要素应集中在线状地带上,培育物流经济的集聚和扩散的线状地域,以带动周围地域的物流经济和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

4.4网:物流网络微观上物流经济要素的高级扩散是网络式,网络下其集聚具有点状和带状的复合性,物流经济要素在点和线状地域上集聚规模的扩大和扩散作用的增强,造成其地域密度的增大和地域的均质化。宏观上物流中心城市与物流经济带数量增多与规模扩大,并相互衔接以形成物流网络。因此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配置要选择合理的地域,在现有运输网络和城市网络的基础上进行物流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实施网络性的物流经济活动的集聚和扩散。

4.5面:物流圈物流圈是物流经济发展的面,是物流经济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和物流经济要素地域运动的高级形态,集各种集聚形式和扩散形式于一体,其运动趋于多方向性,使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均质化。宏观上物流中心城市与物流经济带相互衔接使物流网络日益完善,造成物流经济活动向网络内不发达地域进行集聚和扩散,从而形成物流圈。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组织应在网络的基础上对不发达地域进行集聚与扩散,对地域物流经济要素进行均质化配置。

5结论

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经济带、物流网络、物流圈是物流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表现,也是物流经济要素在空间上进行配置的一种模式。从微观角度分析,由于物流经济要素具有流动性、亲和性和吸附性,同时地域运动具有方向性和无序性,导致物流经济要素在地域上产生集聚与扩散,点状和带状及网络等形式是物流经济要素集聚与扩散的主要形式;从宏观角度看,依据空间产业布局的不平衡原理,由于物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运输、配送、仓储、搬运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和主要线状地带上,成为物流经济的极化地域。物流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空间配置应采取物流中心城市、物流经济地带、物流网络和物流圈四种模式,以形成其集中地带,充分发挥物流经济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作用,以形成物流经济要素的空间结构,同时利用其各种特性同其他类型的社会经济和自然要素进行作用、交流和结合,形成各种要素的复合体,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