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群众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趋势探讨范文

群众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趋势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群众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趋势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群众体育生活方式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从健身运动参与的角度,比较分析全国群众体育的四次调查数据,研究显示:大众参与健身运动的总人数逐渐增多,当前健身运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整体特征,结合我国社会体育的独特的“中国式”历程,从参与度、时间、健身指导及参与者四个方面初步推断体育生活方式的未来趋势。

关键词:体育生活方式;习惯;健身指导APP;人群;趋势

我国自1995年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于1996—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四次全民健身活动的调查跟踪,旨在详尽地了解全民健身活动具体的发展脉络。本研究借助四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数据,结合我国当前时展特征,来预测全民体育生活方式未来发展趋势

一、健身运动由“兴趣主导”向“习惯主导”转变

体育人口作为衡量群众体育发展程度或水平的一项重要社会体育指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和实施体育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依据[1]。21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于1996—2015年对我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状况进行四次调查。全民健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6岁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由1996年的34.34%上升到2015年的45.20%,增长幅度为10.86%。16岁以上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由1996年的15.5%上升到2015年的33.9%,增长幅度为18.4%。总体育锻炼人口比例由1996年的31.4%上升到2015年的39.8%。2007和2015年两次统计数据显示,20—29岁人群比例由6.2%上升至13.7%;30—39岁人群比例由6.1%上升至12.4%,40—49岁人群比例由8.0%上升至14.9%,50—59岁人群比例由10.8%上升至18.0%;60—69岁人群比例由11.7%上升至18.2%;70岁以上人群比例由8.5%上升至10.8%。随年龄增长,20—69年龄段经常参与健身人群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且各年龄段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人口比例均有所提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健身意识和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原有的个人养老和医疗等社会福利逐渐由“体制内”向“体制外”过渡,最终结果是加大了个人需要承担的比例,医疗费用上的巨额开销让人们不敢生病,今天,健康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健康是享受当下生活的前提保障。1995和2001年调查结果,不同年龄段运动参与态势分布呈现“U”形曲线,中间年龄段运动参与人口比例低,低年龄段和高年龄段运动参与比例高的趋势。其中增长幅度最大且相对稳定的群体出现在16—26年龄段,由30.47%增至41.52%,增幅11.05%。在经常参与运动的所有年龄段中增长幅度最大的出现在65岁以上年龄段,从12.48%增至40.35%,增幅高达27.87%。2007、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处于20—69岁年龄区间的“经常运动”人群比例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整体趋势。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快节奏、高速度、高强度的现代生活特征,个体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攀升,各种疾病都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伴随着人们对运动促进健康认知的深入,这些主观上对健康的重视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健身活动。全国范围内四次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见表1,数据分析显示:大多数体育活动参加者都已经认识到运动是一种有效的“强身健体”的良方,也是一种娱乐手段,可以愉悦身心。

多数参与者视体育为一种有益健康的娱乐手段,人对体育锻炼的理解已经上升到“运动是良药”的认知层面,运动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由于运动不足导致疾病的发生,而且是许多慢性疾病康复的有效手段。目前健康和兴趣是我国多数运动参与者保持健身行为的主要动机,饮食结构不合理及运动不足导致的肥胖、亚健康状态、现代文明病等方面的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些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体育生活方式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也是如此。短时性和迁移性是兴趣的主要特征,但是人们一旦经历了身体锻炼带来的心理效应,诸如:健康幸福感、良好的情绪体验、认知功能的提高等快乐体验,加上运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又可以强化人的运动参与,人们越长时间保持这种由运动行为产生的兴趣,就越容易将该行为固化成一种习惯。经过量的积累,这种固化的体育生活方式必然根植于个体的生活方式之中。“修理”这个词让我们联想到了汽车,我们都知道买了汽车需要定期保养,修理是应该不得不为之。可是在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我们对待自己的身体都远不如自己的汽车,虽然我们很多人会按期保养爱车,可是对待身体,我们会任性地滥用,毫无保养的概念,直到出了问题我们就去医院“修理”自己。李嘉诚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人的健康如堤坝保养,当初发觉有渗漏时,只需要很少力量便可以堵塞漏洞;但尚不加理会,至崩堤时才做补救,则纵使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亦未必能够挽回”。坚持的重要性啊!当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变革使我们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认识到健身运动的重要性,然而正如保养爱车一样,健身运动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过程,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功效必须经过长期坚持的行为即生活习惯才能得以体现。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表明,运动参与习惯反映个体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二、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化、多元化、人本化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化,中国社会已由“政治社会”逐步向“经济社会”转化。科技进步使得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与此同时,国家不断调整公民的休假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现代人被赋予的可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充裕,这样一来,闲暇便成为一种社会福利。闲暇时间对于劳动者是修复和补偿,余暇时间的多少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余暇时间的利用则是个人文明程的标志,余暇时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2]。时间要素是大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充足的自由时间是体育生活方式养成的基本前提[3]。所以,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为健身习惯的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健身运动的参与程度

运动参与程度是衡量体育生活方式的核心要素。由于个体的生理特征、生存环境以及生活轨迹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不同个体对于运动的理解和需要千差万别。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健身运动的参与程度各有不同。考察健身运动参与程度,主要从参与频率、参与时间二个方面着手。调查数据显示,1996—2015年,人们参加健身运动的频率介于1—2次、3—4次的人群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其他频率皆呈下降趋势[4]。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在30—60min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并且比例最高,达到50%左右;每次运动持续时间在1h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在逐步上升;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低于30min的人口比例在逐渐下滑。2015年数据分析显示,各年龄组别每次参加健身运动时间在“0.5—1h”的人口比例最高;50岁以上年龄段且每次运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人口比例显著升高。通过对四次“全民健身活动调查”结果的比较发现,人们运动时间的总量增长了,总量的增长取决于时间和频率,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参与运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革命使得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现代网络化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随机的选择闲暇时间做运动,而不是局限于专门的“锻炼时间”。运动行为将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碎片化”时间之中。你只要在智能手机任意下载一个健身运动APP软件,如KEEP,就可以随时随地根据APP软件提供的运动音频和视频指导自主地选择运动内容。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出现越来越多参与运动的人群。根据参与运动的表现,运动人群中越来越多的人由“运动习惯未成型类型”向“良好运动习惯类型”转换。这些人将运动作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形成固定的运动锻炼习惯,能克服自身惰性或者环境的种种不利影响,通过适合自己的运动,在心理和生理上获得满满的收获。

(二)健身运动的项目选择

在运动内容的选择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健步走、跑步为主要运动内容的人口比例最高。1996年、2001年运动项目选择的一致性基本上保持稳定,排名在前3位的依次为健步走或跑步、羽毛球、篮排足(游泳)。2007年和2015年的调查显示,健身走和跑步是20岁及以上人群经常选择的项目,2007和2015年分别占健身人口总比例的62.0%、67.0%,广场舞的排名仅次于健身走和跑步。与2007年相比,采用“健身走”和“广场舞”进行锻炼的人数百分比增加最多,分别提高了12.8%和3.9%[5]。放眼神州大地,健身热潮涌动,运动项目选择的范围愈来愈广——健步走、跑步阵营日益壮大,广场舞方兴未艾,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登山、攀岩等运动备受青睐,不断扩大的参与人群印证了全民健身的强大吸引力,如火如荼的健身行动记录着运动融入生活方式的昂扬时代风貌。人们体育生活方式日渐形成并成熟,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样化,表现出具有差异性的活动形式[5]。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细化、人工智能的普及,除此之外,国家对法定假日由原来的59天调整到现在的121天,人们的闲暇时间在逐渐增加,这些都为运动参与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健身指导内容专业性和科学化,在健身运动中融入时代气息

2015年数据显示,参加健身运动20岁以上群体中接受过健身指导的人口数量与2007年相比上升14.7%。同事朋友之间相互指导的人口比例最高,为32.3%;聘请专业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业人士进行健身指导的人口比例在5%左右。参照各类运动书刊、视频等资料指导健身的人口比例占5%。20—29岁年龄区间有60.5%人口比例接受过健身指导,60岁以上体育人口中有44.1%人群比例接受健身指导。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使用互联网进行健身指导成为一种全新的健身指导方式。运动健身指导APP的主要功能是线上教学和实时记录。线上教学指的是通过采用线上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对使用者进行运动健身的教学[6]。实时记录是指利用手机或可穿戴设备记录用户的运动状态,给予用户实时的运动状态反馈[6]。有数据显示,在健身网民中,有超过半数的人使用APP进行健身指导,这预示着运动健身APP巨大的发展潜力。运动本身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健身APP提供的教学视频供给健身者学习,视频中增加了音乐等等其他辅助性内容,无形中增加了健身者的运动乐趣,生动的视频,可以让用户更用心去学习体验。健身APP根据用户填写的数据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或减肥计划,达到贴身教练的效果,让健身用户使用起来效果更明显。健身者在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惑,APP设置的论坛和热门话题不仅可以分享健身经验,还可以增加用户与健身APP的互动性。运动之后打个卡,也是满满的成就感。APP追踪用户的运动轨迹、频率等有利数据,来分析用户的健康指数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健身计划给用户参考。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显示,20—29岁年龄段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健身信息的人口比例最高,为17.8%。30—39年龄区间为10.9%。获取网络健身信息的人口比例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趋势。50岁及以上人群很少从“互联网”上获取健身资讯。随着体育生活方式的逐渐形成,健身运动APP开发深受健身爱好者的喜爱,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学到的各种运动知识在各个年龄段健身群体中传播成为一种新的健身指导方式,年龄偏大且不上网的健身群体通过各种运动参与方式获得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当下,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健身运动模式,人们对健身运动有了更高质量追求。健身运动融入时代气息,健身APP设计各种不同的体验功能,提高了用户的健身热情。丰富的健身APP功能对于健身市场的传统模式促进改革,打破行业信息传播渠道局限的问题,宣传新颖的健身消费理念和健身生活方式。

四、文化层次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的助推器

四次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受教育程度与健身习惯的保持呈正比。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运动积极性越高,参与健身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呈现出逐步增长的稳定态势。1996年调查显示,具有研究生学历且经常参与健身运动的人群比例仅占6.8%,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该类人群的比例增长迅速,并于2007年达到峰值28.38%。反之,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经常参与健身运动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小学学历人群由1996年的10.01%降至2015年的8.50%;初中学历人群由1996年的18.60%降至2015年的15.80%。这表明经常参与健身运动的人数与人的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参与健身运动人群的比例越高。首先,由于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迅速扩大,这部分人群中又有很大一批人加入到高学历群体(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中。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高学历群体社会地位和待遇显著提高,他们获得更多的社会福利。同时,高学历群体更热衷于健身运动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7]。其次,文化程度高的人,对体育的认识往往比较全面深刻,对体育有正确认识,就有利于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有了体育意识,就能够促进一个人体育行为的形成。因此,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人们体育活动的参与,文化程度高低与体育参与程度直接关联[8]。再次,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参与健身运动的最重要原因是“在读期间对运动的热爱”,正常来讲,他们离开学校时的年龄大都在22—30岁之间,较其他人要晚,而这段时间正是个人性格、气质、兴趣及价值观念定型的时候,校园生活,包括浓烈的体育氛围培养了他们对体育的爱好,并养成了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7]。

五、结论

运动从来没有像如今这个时代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参与,运动成为生活方式勾勒出群众体育生活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时间里,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健身意识、观念改变,健身运动由“兴趣主导”的体育参与向“习惯主导”的体育生活转变。第二,“社会”空间的扩大,闲暇时间的增加,运动时间的选择更自由灵活,运动项目多元化,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出健康化、多元化、人本化特征。第三,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保证了健身指导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化程度,在健身运动中融入时代的气息。第四,文化层次是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杨永钟,等.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发展特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42(6):122.

[2]庹权.我国社会转型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03:24-25.

[3]佟强.当代中国市民体育生活方式转型与人的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院,2014:81.

[4]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EB/OL](2015-11-16)[2015-12-16].

[5]陈海龙.转型时期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学报,2016,15(4):128.

[6]张晗,刘新华.健身指导APP资源及使用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10):38.

[7]庹权.浅析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5):11.

[8]尚婷婷.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5:22.

作者:王智明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