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经济发展对策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截至2008年为止,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高于5000多亿美元,并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预计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281.2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可望达到0.3%,但这一比值发达国家已达到1%~3%之间,有的甚至达到5%,可见体育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研究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十二省、市、自治区地处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从经济发展程度判断,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体育经济发展落后于全国体育经济发展程度十年左右。
一、西部地区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培训了从事调查和采访的专门人员近100人。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西部12个省、市、区约9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02份,回收率87.8%。通过走访、电话、因特网等方法采访了183名有代表性的单位领导、教师、社区体育辅导员。
2.文献法。通过图书馆、英特网等渠道,查询、翻阅有关专著约20部,论文100余篇,报纸150多份。
(二)调查结果
1.体育人口。若将中国7~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目前中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8.2%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体育人口在20%左右,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性别结构:中国体育人口中男性约62%,女性约占38%。西部地区体育人口中男性占63%,女性占37%,比例与全国水平相吻合。年龄结构:中国西部地区60岁以上年龄体育人口占西部总体育人口的30.2%,15~25岁年龄为18.2%,37~47岁年龄为9.2%,48~59岁年龄段仅为3.3%。这与全国体育的“两头热,中间冷”的状态类同。全国体育人口16~25岁最高,61~65岁次高,41~45岁最低),这种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不是体育人口的理想年龄结构。青壮年人对体育的疏远,既不利于中国劳动力主体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中华民族长远的体质改善。民族分布:汉族在体育人口中占95.3%,共4亿;各少数民族占4.7%,共0.2亿,中国各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8.99%,因此各少数民族体育人口的比例可以说是低于他们在总人口中的实际比例的。中国西部地区是全国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在调查中有37.4%是少数民族,体育人口为少数民族总人数的8.52%,是一个很低的水平。城乡比例:由于受经济、文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差距。具体表现为:省会城市好于全省,经济发展程度好的地区好于经济发展程度较差的地区、城市好于农村。据调查:中国全部4.16亿体育人口中城市占55.11%,约为2.292576亿;农村占44.89%,约为1.867424亿。而我们对西部地区农村调查的10934人中,体育人口只有514人,仅占4.7%,因此增加西部地区体育人口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广大农村。以陕西省为例,西安市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近40%,关中地区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68.6%,而城市体育产业产值占全省的86%。
2.体育行为。调查分析认为,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缺乏自觉锻炼的积极性。尤其是中青年人,由于工作忙、任务重,加上没有引导与组织,极少参加健身活动。有些人有参加健身活动的愿望,但是由于不懂得锻炼的方法,缺乏场地器材等,从而影响个人健身行为。
3.体育消费。西部地区大部分人群体育消费意识淡薄。由于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制约和传统观念以及经济收入低等因素的影响,“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还未被群众广泛接受。西部地区人们希望承受的体育消费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年平均消费10元~20元和20元~30元。超过50元~100元的体育消费寥寥无几,其中男性占3.6%,而女性仅为0.3%。据调查,西部地区人民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8%;要求进一步宣传,占20%;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5%;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0%;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6%;其他有11%的群众对群体工作的要求和希望说不清楚。另外,西部地区体育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形式不规范、经营方式落后、生产和经营产品数量和品种单一、营销手段陈旧,创造需求能力不足,缺乏与国内、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制造商的竞争能力。部分体育本体产业进入的门槛高、投资收益率低,投资者信心不足。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器械等实物消费资料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90%以上。而这种情况下,除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少数项目外,多数项目缺少群众基础。体育消费观念还未完全转变,消费结构也不尽合理。
4.体育场馆建设。中国体育场馆的建设由东向西呈逐级下降趋势。根据2006年全国局长会议公布:中国拥有符合普查标准的体育场地81万个,全国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累计投入432亿元。在体育场地建设投资中,东部地区投资占全国总额70%,而占有大部分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占全国总额的10%。
二、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体育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就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消费习惯和产业意识等诸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不均衡,体育产业的主体不够成熟,本体产业效益不突出,体育市场不完善,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是体育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人们的消费走向大体分成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满足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第二阶段追求文化娱乐;第三阶段追求健康,而且追求健康的潮流是经久不衰的。目前,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在国内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刚刚达到小康水平,部分城镇居民尚处于温饱阶段,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来发展体育产业。同时,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省会城市如西安
、兰州、银川、重庆等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对应这些地方体育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新疆、西藏整体上则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经济水平相当落后,例如,陕西的陕南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等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发达及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人们的体育消费需求,极大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2.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制约。外部环境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是多方面的,比较突出的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政府在体育领域中体现的行政意志。缺少优惠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体制单一僵化,法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至今尚未完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和产业运行体制,与区域内的文化、卫生、教育产业相比,体育产业劣势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一是国家把体育作为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导致体育产品难以进入市场,体育领域生产活动及生产要素处于垄断状态,体育市场的主体难以确定,市场处于封闭状态。二是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管理过少,单项运动协会、群众性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这种体制造成体育供给和需求都受到抑制。
3.社会文化背景与传统消费习惯的制约。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一种古老而又封闭、保守、自足的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桎梏着西部人的思想,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等传统的保守观念,以及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西部人的思想不够解放,竞争意识薄弱,改革步伐小、力度弱,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了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同时,受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消费结构还没有根本改变,各种传统的陈旧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停留在注重物质性消费,轻视或根本不懂服务性、精神性的消费。广大农民还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力劳动与体育锻炼没有多大差别;大多数城市居民则认为只要购买体育服装、体育器材、参加锻炼就行了,而不重视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健身方式,缺乏体育服务消费观念。
4.产业意识的制约。突出表现在产业意识淡薄,人们对体育的认识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福利性事业的观念上,对发展体育产业重视不够。据了解,无论是整个西部地区还是各个省、市、自治区乃至各地方省市,体育产业发展都没有列入国民经济乃至第三产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全社会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规划,全社会体育产业基本上处在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状况。与文化、宣传、教育产业相比,劣势较为明显,缺少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缺乏优秀经营人才、法制不健全,致使规范经营行为和市场秩序的工作陷入被动。
三、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开发的战略思考
西部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不仅晚于发达国家半个多世纪,而且还晚于发达地区至少十年。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市场培育、经营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探讨研究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解决好下面两个问题:体育产业管理体制是体育产业领域的根本问题。管理制改变要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政府要管;第二,由谁来管体育产业;第三,怎样管理体育产业等。西部地区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转变政府职能是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转变体育管理体制,主要应从大一统的体制转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社会多方办体育的新体制上来。把体育推向产业化的轨道,体育体制由直筒式向横向联系转变,实现办体育由只发挥国家和地方积极性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转变,实现体育投资主体由国家单一化向社会多元化转变,从而形成多层办体育事业的格局。改革体育管理体制,使政府由直接管理转为间接管理。通过机构管理体育,建立健全中介、咨询和研究机构,从而形成体育产业生产、科研、流通、咨询服务和战略研究的完整结构。同时,主管部门要下放权于企业,使之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来,成为既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又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与国际、国内体育市场的对接中发展壮大,从而建立和发展一大批体育产业赖以形成的体育企业群体。体育产业的运行机制是体育产业领域的重点问题。主管部门要把体育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来开发,把各类体育资源纳入市场来配置,构建体育大市场体系,并在不同区域形成极具规模的区域市场和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以牵引体育产业的兴起。伴随着经济和法律杠杆的启动,运用金融、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制定和完善体育经济政策和体育市场管理等权威性、法律性文件,规范政府管理行为,促进体育产业有序、健康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破除一切束缚体育产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形成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导向、观念导向和产业导向,引导和支持体育产业迅速健康地发展。
四、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这是加快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确保体育产业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
2.健全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将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体育。有了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加快体育产业的社会化、产业化。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政策,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开发和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对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营业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充分发挥场馆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基础作用和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3.加快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体育人才的培养一直是按市场经济模式来培养的,即分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练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裁判人才等划分的,熟悉金融、财会、税制、营销、策划、中介等方面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稀缺。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也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开发。因此,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快体育经营人才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可以是体育系统内部现有的人才,加强体育产业开发管理的培训,或大胆引进系统外人才,广纳天下贤士。
4.不断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对资源发挥着配置作用,能使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出巨大的开放潜力,体育产业关键要把市场培育好。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5.培育中介组织,加大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是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加入WTO后体育产业面临冲击最大的领域,同时也是中国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大力发展体育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办、经纪、咨询等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是逐步解决体育中介这个市场“瓶颈”的必由之路。
6.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式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体育职能部门要抓住体育改革的契机,鼓励支持在职和富余人员自办、领办、联办各种体育产业实体,努力营造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