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服务业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都市在城市体系中具有的先天优势会集聚更多体育资源,会更有利于体育服务业的聚集发展。一般来说,国际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者是国际化大都市基本上也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体育集聚和发展的基地。如美国印地安那市的篮球及赛事很发达,被称为世界篮球之都;亚特兰大市的体育设施先进,被称为世界体育中心城市;日本大阪在1990年制定的体育发展计划中提出要把大阪建成世界体育乐园,它的主要指标是有一流的体育设施、广泛参与的市民和良好的体育环境;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近年来由当地政府牵头积极申办各种赛事,全年体育赛事不断,被称为名副其实的“体育赛事之都”。北京作为我国唯一的集政治、文化和经济于一体的特殊区域令其体育竞赛观赏服务业十分发达,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更是把北京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推到了一个高峰。借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筹划并修建了六大体育服务产业集聚区,体育综合服务产业集聚趋势开始形成。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吸引了国内外商业性体育赛事服务业,从1997年到2002年五年多的时间里上海平均每年举办国际和全国比赛48项,[5]政府支持申办各种国内外大型商业性体育赛事,积极打造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和上海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具体体现为:
(一)“外环境”优势
1.资本存量与增量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的人均GDP已经达到7000美元以上,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众的富裕程度及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两大都市的社会经济总量和银行资本总量均有明显优势。除此之外,近几年两大都市的GDP总量的年增长水平均在11%以上,增量水平也有显著优势。我们知道,体育服务业的聚集发展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两大都市都具备了利用区内社会资本集中发展体育服务业的可能。
2.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都处于东部沿海地带,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市场发达、信息通畅。北京市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北京GDP的70.9%,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成为北京的王牌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上海在交通、信息、人口和市场方面同样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服务业产值占GDP的50%以上,规划建设了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北京和上海这些地理空间区位的优势是吸引体育服务业聚集发展的重要条件。
3.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势
北京和上海聚集了许多国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国际性专业人才的规模和数量较大,科技人才优势明显。这种优势不仅保证了北京和上海区域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而且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区域。这种可持续发展优势为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4.软环境优势
北京和上海是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国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大众信息接触面广,所以大众观念的更新速度和深度均超前于其他城市的民众,其法制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与创新观念等均达较高水平。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管理者也具有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为体育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制度保证,凸显了北京和上海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软环境优势。
(二)“内环境”优势
1.集聚较为丰富的体育资源
北京和上海的体育资源较之其他城市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体育人口比例较高。第二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显示,若将7~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体育人口统的体育人口2000年为40%,2002年为49.47%,2004年升至52.4%。上海在2002年体育人口也达到40%以上,到2004年升到45%左右,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二,体育设施比较完善。体育设施包括健身路径、设备齐全的体育场馆、健身娱乐性的体育中心和综合性的体育公园等。北京和上海的体育设施数量较多,面积较广。以2004年为例,北京共有全民健身设施9882个,上海有4907个。就具体设施来说,北京占全国的12.59%,上海占10.47%。
第三,体育人才总量较多。北京和上海是人才的聚集地,其优越条件对各类人才有极大吸引力。与其他省市相比,都市体育人才的总量较多,高水平体育人才也较多。《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北京体育科技人员占全国总数的6.59%,上海占3.15%。2003年,北京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国的4.82%,上海占2.78%。
第四,体育财力资源较为丰富。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体育的发展十分重要。北京和上海由于经济比较发达,把体育列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因此经费投入较大,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北京市第十次党代会小组讨论时,来自北京市体育局的孙康林代表提到现在北京市每年拿出5亿元来发展体育产业,这5亿元来自北京市财政,将作为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政府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体育产业、体育产品服务项目和企业给予扶持。
2.体育产业化程度较高
北京与上海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经济优势、人才优势和体育发展的良好基础,积极开拓体育市场,与国际体育市场接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其在拉动社会消费、刺激经济和提供就业上的特殊作用。目前,北京和上海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龙头,体育产业化程度较高。2002年北京体育产值为128.4亿元,2005年已达到203亿元,并在积极探索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培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网络体育、体育书刊和体育彩票为主的体育市场体系,力争2008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3%左右。[6]上海在“九五”体育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体育产业成为本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2002年上海体育产业产值为158.5亿元,远超过2001年的50亿元,结构已呈多元化,并向大型化、集体化发展。[7]
3.体育消费市场较大
体育消费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体育产业与体育需求等众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北京和上海的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较高,生活需求层次更高。体育生活方式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体育需求已向多层次、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消费水平也较高。据广州体育局网站的信息称,北京居民体育月消费支出为87.25元,是太原市的5倍还要多。值得一提的是,都市市民的体育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参与一般性的体育项目消费以外,体育旅游、体育探险中带有挑战性与刺激性的消费活动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如水上运动、探险、野营、高尔夫球等现代体育休闲项目的参与者逐渐增多。还有新兴的大型电子竞技游戏、网上竞技等科技型体育活动项目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
二、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现状
(一)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程度的实证分析
目前测度某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运用最普遍的工具是区位商公式,它是指某地某产业或行业比重与整体区域该产业或行业比重之比,旨在通过测定该行业(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集聚和相对专业化程度,反映该行业(产业部门)在各地的集聚发展概况与比较优势。在此运用此公式对北京市的体育服务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由于相关数据缺乏,上海市不能进行此实证分析)。限于资料的可获得性,笔者只收集国内经济实力较好的天津、南京、广州等三大城市的相关数据与北京进行相近年份的分析比较,通过比较这几大城市的区位商数值的大小来确定北京市体育产业的集聚程度和比较优势。区位商的公式如下:其中,LQi是区位商值,在此处,选取ei表示某区域体育产业的增加值,Σnei表示某区域所有产业的GDP总值,Ei是研究范围内体育产业的增加值,ΣEi则代表研究范围内所有产业GDP总值累计数。
一般来说,以全国某行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某区域该行业的区位商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明该区对这一行业的吸引力越大。通常,区位商高于1.5,显示集聚度就比较高。从表1的计算结果来看,北京市2002年的区位商值是1.83,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城市。说明北京市体育产业集聚度较高,对体育产业的吸引力较其他城市要大,同时北京市体育产业属于地区专业化部门并且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二)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格局
北京市参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的做法和思路,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考虑,规划建设体育服务业的六大集聚区,准备形成南北有大型体育主题公园,东西有特色体育健身园区的体育服务业集聚的基本格局。以上六大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情况不一样,有的很早就开始酝酿,如龙潭湖体育园区早在1994年就有政府官员提出开发设想,由于各种原因直到今天才成为具体的实践项目与其他集聚区一起融入北京市发展体育服务业的整体思路中;有的借助北京市得天独厚的奥运资源,把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与发展北京市体育服务业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如奥林匹克中心区、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区、五棵松球类健身运动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区等;有的利用已有的区域发展资源,挖掘体育服务业项目,增加区域发展亮点,如八大处网络体育集聚区。目前有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已经投入运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的已经破土动工,正在进行招商引资;有的正在规划之中,前景值得期待。北京市在我国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奥运资源使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借助这些平台和载体,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市体育服务业将形成集群化发展模式,进一步凸显体育服务业的集聚经济。
(三)上海市体育赛事服务业集聚发展情况
近年,上海市借助自身优势举办大量国内外各项重大体育赛事,创造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2002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近150个国家和地区的426个电视台转播了该项赛事,总计转播时间近900小时,累计观众达7000万人次;2004年世界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上海站比赛为新兴的汽车生产城市增添了一张醒目的城市名片;2004年10月,NBA季前赛在中国举办,NBA成功实现了市场扩张,也极大满足了中国人亲睹世界著名篮球赛事的愿望;2005年世乒赛使上海再度成为世界媒体聚焦的中心。[8]
上海市体育赛事活动日趋活跃,数量、规模大幅上升,高水平、有影响的国际赛事日益频繁,尤其是近年来上海市政府为实施“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明确提出了“积极申办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体育赛事”的战略方针,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纷纷入驻上海。在未来几年内,上海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9]
上海体育赛事的不断聚集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带动了相关体育产业的发展,如赛事中介、赛事评估等,还催生了相关的新型企业,如场馆搭建、体育设备、器材租赁和公共接待等,也带动了上海的旅游业、餐饮业、酒店业、新闻业、广告业、房地产业等的发展,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有关资料表明,2004年上海F1大奖赛期间,上海国际赛车场收入为4亿元人民币,其他相关产业收入更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左右,锦江国际集团在沪的30家星级酒店在F1期间(9月19~26日)较去年同期增加收入3800万元,增幅为65.7%。香格里拉饭店9月22~28日一周内客房收入比平时增加780万元;金茂大厦的凯悦酒店平时每周收入在900万元左右,9月22~28日一周收入为1560万元人民币,比上海举办APEC会议时期还高。另外,2004年前11个月,到上海旅游的游客超过了400万人,而2002、2003年分别只有270万,这与2004年F1中国大奖赛在上海首次举办当然不仅仅是巧合。此外,根据上海体育学院体育赛事评估中心关于2005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综合效益测评报告显示,该赛事对上海其他相关产业的经济带动为2.49亿元人民币。
三、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机制
(一)具备良好的区域优势
(二)政府的大力倡导
“历史反复表明,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这段话正好反映了政府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无论是北京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还是上海的体育赛事不断集聚,都是政府大力倡导的。如北京市政府参照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提出打造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娱乐、体育彩票、体育会展、体育传媒、体育动漫网络等产业集群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全面规划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大力支持申办大型单项体育赛事。同时,上海市政府通过成立赛事组委会,组织和协调各方力量,对上海大型单项体育赛事的成功运营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大力倡导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原因与目的,除了快速整合体育资源,迅速提高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外,还想让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体育服务业集群能及时主动地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这与体育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可以说,北京与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与政府的推动力量休戚相关。
(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体育产业外在的区域优势以及宏观的政府主导是促进体育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在具备这些重要因素的基础上,有重大的历史机遇加以催化和推进,促使可能性向现实快速转化,体育产业集聚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更高。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无疑是北京市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催化剂。奥运会不仅为北京体育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配套的硬件设施,还给北京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带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会。北京市规划体育服务业集聚区就是奥运资源赛后利用和发展体育产业两个目标有机结合的体现。上海市近年来一些重大体育赛事的申办从某种意义来讲其实是为2010年世博会的申办与举行做铺垫和积累,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又能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并能吸引更多的优质体育资源向上海集聚,上海的体育赛事将进一步集聚。所以说,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在体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京和上海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发展前景
(一)产生集聚经济,形成产业集群
北京市倾力打造的体育服务业集聚区为体育服务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能快速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把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整合,使之成长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效率提高的多个体育服务业集群。同样,上海市体育赛事的不断集聚会形成体育赛事产业集群,这样不但会形成劳动力和人才的共享效应,促进专业化的深入分工,造成体育赛事举办成本的节约和产出的增加,还能形成中间投入生产的规模经济和知识信息的外溢,引起其他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形成规模的集聚经济。当然,这样的发展结果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例如,城市职能部门要加强管理水平;理论界要加强体育服务业集聚效应的机理研究;中介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质量等等。
(二)推动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
北京和上海目前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虽然在我国属于前列,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体育经营方式较为陈旧、竞争力比较弱等方面。如果北京和上海的体育产业进一步良性集聚,逐步形成体育产业集群,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体育产业的生产效率将会提高,体育产业的经营方式将会改变,将会吸引更多的体育企业入驻并催生更多的新型企业,形成体育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北京和上海的体育产业将得到跨越式发展。
(三)对其他城市的示范作用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都把目光瞄准体育产业这座有待开掘的“金矿”,希望体育产业能成为城市结构转型重要的突破口,并在不断摸索体育产业的发展途径。北京体育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和规划较为领先,上海的体育赛事申办经验也相对丰富。北京和上海的体育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形成,届时将激发体育产业巨大的发展潜能,这将对国内其他城市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将成为其他城市发展体育产业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