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湖北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最近10多年来,国际旅游稳定增长,国内旅游同步发展,产业布局基本合理,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以三峡为骨干的拳头旅游产品已经形成,长江三峡已成为海外旅游者首选的旅游线路;三国旅游线、清江民俗风情线、神农架生态旅游、武当山道教朝圣之旅、鄂东名人文化线等旅游产品也正在不断完善;一批以山、河、湖、库为基地的度假休闲旅游和以楚文化、保健旅游资源、商务考察、出土精品文物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专项活动日趋活跃,使湖北省旅游产品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保持着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与此相反,湖北省体育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体育旅游先发省份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发展速度慢、管理体制不健全、企业运行机制不活、环境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
一、湖北省具有开发价值和前景的体育旅游资源
(一)水域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水域风光独占鳌头。有神农溪古朴自然的溪流山野风光以及长阳盐池温泉、当阳珍珠泉等60多处较大温泉。如长江三峡、清江、汉江、神龙溪等江河湖泊景观10余处,龙潭澡布、高岚飞瀑、潜山温泉等泉水、瀑布景观15余处。湖北省水体资源特色鲜明,首先,从数量上看,全省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5%,省内水体面积达8000平方公里,全省拥有湖泊800个,河流1000多条,温泉100多个。其次,水体资源多与山体相连,水赋予了山灵性,山因水而闻名。省内的经典线路“一江两山”中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神农架的神农溪等就是如此。第三,水文化源远流长。长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可贵的是,很多底蕴深厚的水文化以大众参与地方的形式保存至今,比如长江三峡的龙舟竞渡等,这些文化为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可以开展漂流探险、休闲度假、河湖垂钓、龙舟竞渡、溪降、理疗健身等休闲体育旅游产品。
(二)山岳景观类体育旅游资源
湖北地处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转折地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复杂性地貌,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广泛分布着峰丛、洼地、溶洞、生物化石点、蚀余景观、奇特与象形山石、沙滩、小型岛屿及标准地层剖面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如有华中第一峰神龙架、大洪山、鄂北名山武当山、九宫山、西山等20余处山峦风光,天下第一洞腾龙洞、黄金洞等约20处岩溶洞穴,以及多处自然遗迹、地质构造、生物化石景观,为开展登山、攀岩、森林探险、徒步、狩猎、自行车等旅游项目提供了理想之地。
(三)民俗体育文化旅游资源
湖北不仅是人类发祥地之一,还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也是巴、越文化产生发展的重要地区,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民俗体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神农架、武当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在我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恩施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自治县,这里孕育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如陀螺、拔腰带、踩竹马、跷旱船、抢花炮、毽球、蹴球、秋千、押加、射弩武术等项目,这些项目具有浓郁民族风格,且为群众喜闻乐见较具开发价值和前景。
(四)体育节事旅游资源
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指以体育节事为吸引力本源的旅游资源,包括体育节庆旅游、体育赛事旅游和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以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内容统计,湖北省共有6项已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入选,还有部分潜在的未开发的体育节事旅游资源以及体育会展旅游资源。体育节事旅游资源是湖北体育旅游资源中的优势资源和品牌资源。
二、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模式
(一)地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依据旅游中心地理理论,地域开发模式实际上就是选择怎样的区域组织结构,即根据区域资源品位、经济现状和开发潜力等条件,确定今后协调和发展的组织体系。由于旅游资源性质、规模、价值、区位条件及区域经济发达程度、文化背景、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其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一,开发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有均衡和非均衡两种开发模式。所谓均衡开发模式即遍地开花式的全面开发方式;非均衡发展模式强调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发展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部门,逐步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根据我省各地市体育旅游资源禀赋与特色、市场需求、区位条件、文化背景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应实行非均衡发展模式。
在开发的近期(2009~2012年),应该通过体育旅游中心城市或高品位旅游景区的集合作用,来带动周边地区旅游的发展。笔者在确定我省体育旅游开发中心城市时参照了李玲《湖北省旅游中心地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一文,而后结合各地市体育和运动设施、竞技成绩、体育传统等要素可以初步确定武汉、宜昌、十堰三地市为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的三个极点,集中力量挖掘和培育若干高品味和高知名度的体育旅游项目,如武汉横渡长江节、赛马节、长江三峡漂流、清江闯滩、神龙架休闲度假、武当武术、荆州赛龙舟等,以区域精品带动轴线开发,促进全省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在开发的中期(2013~2017年),应实施点轴战略进行线状开发,重点开发和推广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把大武汉都市体育旅游带、汉十高速公路体育文化旅游带和沿209国道的生态体育旅游带作为开发重点。在这一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将开发与扶贫相结合,在开发规划中广泛吸收当地社区居民参与,这样不但可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助于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使体育旅游扶贫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有效的整合作用。同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融入更多文化要素,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围绕旅游者的个性需求开发出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不同档次的产品。
在开发远期(2018~2020年),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要实现全方位网络型的开发模式,产品质量更优、体系更健全、特色更加突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提升,将环境保护深化为生态保护,并在产品开发中占据首要位置。
(二)资源类开发模式
纵观国内外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可将体育旅游资源类开发模式归纳为三种类型:其一,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惟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为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湖北自然资源开发野马河生态漂流风景区、平湖天堂河漂流、九畹溪漂流探险旅游区、杨家溪大峡谷军事漂流、利川跑马场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武当山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木兰湖武术等产品。
其二,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生态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森林资源等相互配合,以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观光旅游为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如宜昌、十堰、恩施、神龙架、荆州地区),规划“生态—体育旅游”、“文化—体育旅游”线路,体育与旅游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荆州端午龙舟竞渡、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湖北清江闯滩、武汉金银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等都开发了供旅游者观光游览、体验民生民情、感受民俗风情、参与体育活动等不同追求的旅游产品系列。
其三,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份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
三、湖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体育旅游资源普查和开发规划工作,突出区域特色
当前亟待制定相应的体育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体育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库。加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工作,为体育旅游的迅猛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旅游开发前应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因地制宜有主题地进行开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人文体育旅游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更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和发展,保持体育旅游吸引物的长期魅力。
(二)以目标市场为导向,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
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旅游资源禀赋的地区差异决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能走“大而全”、“小而全”的路子,只能根据各地经济社会环境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运作,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发体育旅游资源。
(三)挖掘特色,发展体育旅游精品
特色与品牌就如同企业的生命,在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日趋变化的今天,突出特色、创造品牌是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充分利用湖北省在水域、山岳、民俗体育和体育节庆资源特点开发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体育旅游产品品牌。例如:深挖水资源大做“水文章”,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群众基础的亲水活动“武汉国际抢渡长江挑战赛”、“宜昌三峡龙舟赛”、“清江国际漂流闯滩节”、“三峡大坝旅游杯”等全国自然水域漂流大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品牌体育节庆活动,打造水体旅游精品;再如在以野人而闻名的神龙架建立体育旅游基地,开展登山徒步、自行车、攀岩、探险、漂流、滑雪等征服自然、享受健康的体育项目,并将神龙架滑雪场打造成为我国黄河以南最大的滑雪旅游度假基地;第三,武当武术誉满天下,打响武当武术品牌对于扩大湖北体育旅游在国内的知名度、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多方融资,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
从国内外的体育旅游发展经验来看,在体育旅游发展初期,政府和企业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的职能在于确立明确的政策导向,要将体育旅游业纳入省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之中,明确产业地位,规范基本内容、条件和运营,协调各方面利益,规范化引导,统筹规划体育旅游开发项目,避免重复开发,实现与会展业、旅游业、体育业等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共同发展。同时,针对湖北省各地市政府财力有限的现实,积极鼓励和多方吸引社会资金注入是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发展规划,保护社会投资力量的积极性,鼓励外商、民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大型体育旅游项目。坚持“人不分南北、地不分东西”的原则,引强入室,吸引外资、民营资金,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投入体育旅游业,逐步形成以国有体育企事业单位为主导,非国有体育企事业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格局,开发体育旅游休闲产品,兴办大型的体育旅游场所,走政府与社会共同开发体育旅游的道路。
(五)整合旅游资源,加强区域合作与部门合作,扩大开发范围
体育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部门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政府体育部门、相关民间组织、景区景点等部门和机构在其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体育与旅游从属不同的管理部门,相互交融与渗透不够,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依靠旅游部门遍及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与旅游部门共同配合,建立和完善体育旅游中介机构,建立起一个市场机制型的协调合作平台。另外,湖北还应与周边诸省加强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本着“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客源互流、产品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行“双赢”战略,加强省际、区际合作,联合促销,重点是西联重庆,东联安徽,北联河南、陕西,南联湖南,在整体宣传、联合促销上下功夫,通过引进来的办法充分宣传湖北体育旅游的特色,面对客商和公众开展促销活动,争取产品轰动效应,巩固老客源,开拓新客源,构建中部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模式,扩大体育旅游开发范围,提高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六)加快体育旅游专业化与本土化人才培养步伐,提高体育旅游开发的科技含量
体育旅游专业化与人才本土化是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体育旅游企业的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高低说到底是由拥有体育旅游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体育旅游的复合型特点决定了体育旅游人才高素质、复合型的特点,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旅游方面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湖北省体育旅游人才的专业化和本土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湖北省自身教育资源优势,在体育院系、综合性大学及职业技术学院等开设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课程及专业,如可考虑在湖北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三峡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院校创建休闲旅游及体育旅游专业以及举办短期的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培训,加速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在岗培训的力度,为我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通过各种媒体对市民宣传体育旅游知识,在中、小学的乡土教材中涉及部分有关体育旅游的常识,提高大众对体育旅游的认可程度,培育全民体育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