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马恩生态经济观念的价值体现范文

马恩生态经济观念的价值体现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马恩生态经济观念的价值体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马恩生态经济观念的价值体现

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

马克思在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使用了自然科学的术语,他认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③这说明人类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最基本关系,这种关系在本质上是人类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生态关系。施密特曾说过:“马克思用物质变换的概念把社会劳动过程描述为自然过程的状态。”

④马克思对此做出过具体的论述:“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⑤而“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在自然物质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⑥所以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以自身的生存、发展为目标的,但是,人类在改变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时又不能违反客观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善于利用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象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⑦“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⑧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⑨因此,马克思强调,人的目的的设定要从属于自然物质的规律性,人的目的只有与自然物质固有的规律相一致,该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即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只有在认识、肯定和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时,才能实现人的目的。“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⑩马克思的这些观点蕴含着保护生态平衡与促进社会发展并重的生态思想,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循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规律,把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思想中蕴涵着循环经济发展观

第一,废弃物质是经济资源,可以进行循环利用。马克思在分析排泄物再利用时,把它分为两种类型:“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扩大。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因此,化学工业在小规模生产时损失掉的副产品,制造机器时废弃的但又作为原料进入铁的生产的铁屑等等,是生产排泄物。人的自然排泄物和破衣碎布等等,是消费排泄物。”他在对废弃物质再资源化的描述时写到:“我们指的是生产排泄物,即所谓的生产废料再转化为同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这是这样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或个人消费)的循环中。”

可见,马克思已经注意到了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再利用和企业间的再利用,他认为:“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就是说,把废弃物质加以回收、加工和利用,废弃物质就会变成再生资源。马克思的这些观点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相一致。第二,科技可以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马克思指出:“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的质量。……还要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部分地取决于原料在进入制造厂以前所经历的过程的发达程度”。

马克思特别强调,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过的工业,可以充分利用工业废料,变废为宝,减少工业废料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发现新的方法来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工业的各种各样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变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变成药品”。马克思还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从而随着资本的增长扩大投资领域。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在这里,马克思揭示了一般物质资源循环利用的科学技术条件,强调了技术在循环生产中的作用,隐含了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的问题,以及废物资源化问题和产业生态化问题。

资源利用代际公平思想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

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代际公平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从他们的学说中可以发现这些思想的源头。马克思认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①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人类作为一种自觉的生命形态参与自然过程,人通过自身劳动不断改变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既可能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也可能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一切取决于人类自己。另一方面,环境创造人。首先,前一代的环境规定着新一代的物质生活条件,每一代人有责任保护自然环境。在地租理论中他明确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②马克思的这些观点是在警示人类,在发展经济和耗费环境资源时,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当代人后代人之间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利用和保护好自然界,使自然得以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目的和价值。其次,人对自然界的作用,会引起自然界对人的反作用。面对大规模的毁林造田,导致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现象,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③人类的行为之所以会破坏环境,根源在于,“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

④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而指出,人类为了自己长久的生存,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必须要认识、尊重、利用客观规律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界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⑤经典作家的这些思想中已经清晰地表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诉求,现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主张在资源利用方面应对后代负责,为后代着想,而经典作家告诫人类,在自然资源配置使用过程中要减轻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滥用,并且具有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和义务,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更好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和资源,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表述的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通过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经典作家的生态经济思想是超越于时代的,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包含了现代生态经济的深刻内涵,是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感的科学理论,正在充分显示它在当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力,对于当代人类解决生态问题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弗罗洛夫指出的“无论现在的生态环境与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情况多么不同,马克思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他的方法、他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在今天仍然是非常现实而有效的。”⑥

(一)为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回归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为目的的。这就要求人类的存在目的不能仅仅包含自己这一物种的存在与发展,还必须包括整个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人类要存在于自然界“之内”,不能把人类摆在自然界“之外”,更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既要使自然为自己而存在,也要使自己为自然而存在,这两者应该是同一的。单纯地使自然为人而存在,或者单纯地使人为自然而存在,都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受“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支配,人类只把自己的存在作为目的,只为自己而存在,而忽视了把自然的存在也作为目的。在这种单一的目的观念的指引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生态危机”。经典作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思想,为当代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性回归指明了方向,人类必须从人统治自然转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自身生存环境的关系,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和保护自然,而不能无视自然规律,把自然当成可以任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人类必须充分考虑整体和长远发展的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意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资源,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为科学生态价值观的建立确立了基本原则

在经典作家的理论中,把世界看作是由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具有统一性,人类要尊重客观规律,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协调进化。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树立科学生态价值观确立了基本原则。第一,善待自然的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命之源、衣食之源,自然界也是人存在的表现形式,没有对自然界的保护就会使人失去立足生存之地,任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必然祸及人类自身,因此,人类应该设法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满足人类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同时,要尊重其他生命形式的价值和延续性,维护大自然的稳定性、完整性和多样性,从开发利用自然转变到保护、保存自然,在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协调关系和伙伴关系。第二,经济与自然协同发展原则。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建设者,应该充分认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按照生态系统自身的演化规律来利用和改造自然,以科学的态度发挥人类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积极作用,不仅重视自环境的经济价值,而且要高度重视其生态价值;人类对自然界既要索取、利用,又要补偿、建设,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关系;在发展生产、增加人类物质财富的同时,要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保护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三)为人类完善生产方式,现实地解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持续发展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短缺两大难题的困扰,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表现,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克服人与自然的疏离,必须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三者关系的最高价值目标。在他们看来,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文明,需要进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制度革命,从根本上变革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将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统筹协调发展,本质特征是循环生产,所以,他们告戒人类要节约资源、维护生态环境,注意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经典作家的生态经济思想,为解决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矛盾,寻求人类现实地解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这就是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使用来发展绿色经济,以达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发展“共赢”的目的。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不论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正是要从根本上完善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中坚持高效益、低污染、低消耗,维持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有序,促进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进,体现了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要求。

(四)为人类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克思经济思想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凸显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人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实质在于维护经济增长的生态潜力,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持久的支撑能力,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把共产主义描述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与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

①由此可见,在经典作家的思想中,他们并不是单纯主张保护自然生态,而是把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类要实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美好理想,就要实现经济、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全面、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经典作家这种前瞻性的思想为人类走向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自然对人的自由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其根源在于人是生物,是活的有机体,是“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②所以,人与自然和谐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哪一个世代的人类,都只是这个地球上的守护者,没有权利对地球进行看不到明天的巧取豪夺,人类必须要保护好、建设好自己生存基地的生态环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保证当代人与后代人拥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权利。为此,经济增长必须是绿色增长,要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考虑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在经济发展中大力推广环境负面影响小、经济效益高的技术;要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污染严重的产业部门和环境负效应严重的产品,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消耗,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行为方式方面,人类应回归全球永续的自然观,选择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勤俭、节约、循环、适度的绿色消费理念,坚持适度消费、循环消费和替代消费,选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让自然生态系统成为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物质基础,引导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回归。

作者:王海霞张建忠王勋单位: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